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6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思亮 王欣楚 +8 位作者 戚羽霖 钟君 丁虎 文航 刘学炎 郎赟超 易沅壁 王宝利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7,共16页
流域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通过对流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流域物质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表层地球系统各层圈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态,同时... 流域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通过对流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流域物质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表层地球系统各层圈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态,同时也反作用于各层圈的运行和维持。本研究综述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层圈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机制,重点探讨了人类世以来强烈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关联,其次剖析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互馈作用,以及人类世人为活动对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强烈扰动,然后解析了流域过程与全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综合分析表明人类世以来强烈的人为活动极大地扰动/加速了地表部分物质循环,导致流域系统多个关键变量参数超过生态环境突变临界点,也极大地影响多层圈物质循环和地球系统的稳定维持。最后根据当前流域科学发展态势与挑战,提出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前沿,通过研究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和多同位素等多学科新方法技术融合,指明了微生物等多因素驱动新机制以及构建流域动态系统模型等新方向,最终为深刻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作用的运行机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地球系统 流域 生物地球化学 层圈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2
作者 冯新斌 陈玖斌 +7 位作者 付学吾 胡海燕 李平 仇广乐 闫海鱼 尹润生 张华 朱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3-530,共28页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削减人为汞排放和汞产品使用的国际汞公约将于2013年10月在日本的水俣市签订实施。本文从当前国际学术界针对大气汞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水生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污染场地汞...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削减人为汞排放和汞产品使用的国际汞公约将于2013年10月在日本的水俣市签订实施。本文从当前国际学术界针对大气汞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水生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污染场地汞的生物地球化学、汞与硒相互作用、微生物与汞相互作用、人体汞暴露的危害和汞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获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了当前开展汞在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存在着的缺乏全球尺度对大气的迁移转化规律的认识、气候变暖条件下大气汞沉降对汞甲基化影响与生物甲基汞累积机制、微生物与汞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长期低剂量汞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等薄弱环节,并对新兴的非传统汞同位素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球化学 同位素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有机污染物—土壤/沉积物吸附作用研究回顾 被引量:21
3
作者 党志 黄伟林 肖保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6-62,共7页
农药、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大量废水、废物的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土壤、沉积物、地表及地下水源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圈内的分布、迁移、富集、降解以及最终归宿是环境有机地球化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有机污染... 农药、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大量废水、废物的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土壤、沉积物、地表及地下水源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圈内的分布、迁移、富集、降解以及最终归宿是环境有机地球化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有机污染物与土壤、沉积物以及水中悬浮物(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污染物 吸附-解吸机理 土壤/沉积物-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表层土壤中汞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及污染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济 王世杰 欧阳自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7-1421,共5页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在贵州省贵阳市8046km2研究区域中,将土壤重金属元素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在贵州省贵阳市8046km2研究区域中,将土壤重金属元素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487个样品的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基线值为0.045mg·kg-1,样品中汞元素含量大于0.530mg·kg-1的样品可能遭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12%的表层土壤未受汞的污染,37%的表层土壤在无污染到中度污染之间,36%的中度污染,11%的表层土壤介于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之间,2%的强污染,1%的介于强污染到极强污染之间。污染程度指数分析显示,贵阳市56.1%的表层土壤未受到汞的污染,汞的污染程度最大为45.87,总污染程度大于0(即受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 污染 贵阳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环境水体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荣富 罗跃辉 +2 位作者 曾洪玉 阮晓红 刘丛强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6,共11页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表环境中最复杂的物质循环之一.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氮的来源、物理迁移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的认识,完善了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表环境中最复杂的物质循环之一.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氮的来源、物理迁移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的认识,完善了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体系.本文综述了在环境水体中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及统计模型,将氮的溯源研究从定性识别拓展到定量解析;应用稳定同位素分馏理论及同位素配对技术,实现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转化途径的判别及其转化速率的定量解析;重点提出应进一步开展不同转化途径、不同水体环境要素对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的影响研究,逐步完善环境水体氮循环同位素分馏理论体系,为准确认识氮循环和加强水环境保护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同位素配对技术 源解析 氮转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同位素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汪齐连 赵志琦 刘丛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锂的两个稳定同位素(6Li和7Li)相对质量差较大,因此易产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业已查明,自然界中δ7Li值的变化在-40‰和+50‰之间。其中较小的δ7Li值见于海相生物碳酸盐样品,较大的δ7Li值见于某些盐湖卤水以及有孔虫的样品。由于明显... 锂的两个稳定同位素(6Li和7Li)相对质量差较大,因此易产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业已查明,自然界中δ7Li值的变化在-40‰和+50‰之间。其中较小的δ7Li值见于海相生物碳酸盐样品,较大的δ7Li值见于某些盐湖卤水以及有孔虫的样品。由于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和不同地质体中截然不同的δ7Li值,锂同位素应用十分广泛,且在壳-幔演化、陆壳风化、卤水和污染水体示踪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同位素 地表风化 卤水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范百龄 陶发祥 赵志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镁(Mg)是主要造岩元素,其地球丰度仅次于铁和氧。Mg几乎参与了地表所有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随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Mg同位素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Mg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使其在地表及海洋... 镁(Mg)是主要造岩元素,其地球丰度仅次于铁和氧。Mg几乎参与了地表所有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随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Mg同位素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Mg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使其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Mg同位素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探讨。虽然,目前对Mg同位素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许多研究成果显示,Mg同位素具有很大潜力成为环境变化的新的指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 MG同位素 地球化学 海洋和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铅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济 王世杰 欧阳自远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54-1159,共6页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以贵州省贵阳市8064km2为研究区域,将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铅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以贵州省贵阳市8064km2为研究区域,将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铅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铅的基线值为14.8mg·kg-1,样品中铅元素含量大于70.1mg·kg-1的样品可能遭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18%的表层土壤未受铅的污染,47%的表层土壤在无污染到中度污染之间,28%的中度污染,6%的表层土壤介于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之间,1%的强污染。污染程度指数分析则显示贵阳市49.9%的表层土壤未受到铅的污染,铅的污染程度最大为8.11,总污染程度略大于0,即受到轻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 污染 贵阳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泥炭地球化学工作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广深 陶发祥 洪业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98-200,共3页
中国东北泥炭地球化学工作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刘广深,陶发祥,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关键词泥炭,环境气候变迁,地球化学1泥炭在当前环境气候变迁研究中的位置80年... 中国东北泥炭地球化学工作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刘广深,陶发祥,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关键词泥炭,环境气候变迁,地球化学1泥炭在当前环境气候变迁研究中的位置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环境气候的加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环境气候变迁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眸环境质量地球化学前期研究——纪念涂光炽先生九十华诞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国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416,共13页
1973年涂光炽先生预言:"七十年代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将异军突起"、"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的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边缘分支学科——环境地球化学"。近40年来,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 1973年涂光炽先生预言:"七十年代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将异军突起"、"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的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边缘分支学科——环境地球化学"。近40年来,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理三个发展阶段,在典型区域环境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地球化学研究 区域环境 环境评价 环境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环境地球化学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进义 洪业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74-379,共6页
由于自然档案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指示作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对古全球变化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被看成古全球变化科学的基石。本文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气候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论述了近年... 由于自然档案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指示作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对古全球变化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被看成古全球变化科学的基石。本文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气候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论述了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古气候变化 环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85
12
作者 刘丛强 郎赟超 +5 位作者 李思亮 朴何春 涂成龙 刘涛泽 张伟 朱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共12页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对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和区域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系统内水分和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对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和区域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系统内水分和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喀斯特生态系统纳入到更大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在充分研究认识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全球变化响应或影响机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优化调控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是研究植物适生性、物种优化配置和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机理的关键基础。在介绍前人工作基础的同时,本文全面而概括地总结了我们近年利用元素、同位素(如δ13C、δ15N、δ34S、87Sr/86Sr)示踪和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对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不同界面和流域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喀斯特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活跃,相互耦合,并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相互制约;人类活动正干预流域物质的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导致相应的生态和环境效应;全球变化科学深化有赖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这些认识是我们将来系统深入开展喀斯特以及其他流域生态系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区域响应 生态适应性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环境中(重)金属的释放迁移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92
13
作者 吴攀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杨元根 张国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成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矿山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可以揭示矿山开发影响环境的过程机理 ,对研究元素循环、矿山修复、环境评价及生态效应等具... 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成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矿山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可以揭示矿山开发影响环境的过程机理 ,对研究元素循环、矿山修复、环境评价及生态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矿山环境中 (重 )金属的释放迁移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效应 矿山环境 重金属 地球化学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杨兴莲 朱茂炎 +3 位作者 赵元龙 张俊明 郭庆军 李丙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91-1397,共7页
对黔东丹寨南皋剖面和三都渣拉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南皋剖面的Ba、Pb、Ni、Cu、Zn、Li、V、U等过渡元素和亲硫元素在多金属矿层和牛蹄塘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中明显富集;三都... 对黔东丹寨南皋剖面和三都渣拉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南皋剖面的Ba、Pb、Ni、Cu、Zn、Li、V、U等过渡元素和亲硫元素在多金属矿层和牛蹄塘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中明显富集;三都剖面在相同层位也明显富集Cu、Pb、Rb、Ti、Ni、V、Th、Li、Cr、Zr、Sc等微量元素。南皋剖面的δU值和V/(Ni+V)值表明老堡组硅质岩为正常海水的弱氧化环境下沉积物,而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表现出缺氧环境的特征。三都渣拉沟剖面的δU值和V/(Ni+V)值表明该剖面的还原条件比丹寨南皋剖面强,暗示着水体也较它深,为缺氧环境,其间在老堡组硅质岩中有两个短暂的充氧阶段,进入渣拉沟组缺氧环境较稳定。除丹寨老堡组硅质岩和三都渣拉沟组中上部钙质泥岩U/Th值小于1,表现出水成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外,本次研究的两条剖面的其他黑色岩系的U/Th值都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热水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我们的研究剖面也可看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的Ni-Mo矿多金属的Ni、V等金属的含量是上地壳的9~10倍之高,U高达近百倍,可作地层对比标志层,即梅树村阶的顶界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 微量元素 黔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开发-环境灾害-地球化学——以贵州阿哈湖铁、锰污染为例 被引量:28
15
作者 万国江 胡其乐 +3 位作者 曹龙 陈敬安 罗莎莎 黄荣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53-358,共6页
资源利用与环境改变、资源再生与环境净化互为因果。因资源开发所触发的环境灾害已成为环境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贵州阿哈湖汇水区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导致铁、锰在沉积物中蓄积并产生湖水季节性二次污染。文中以此为例 ,并依... 资源利用与环境改变、资源再生与环境净化互为因果。因资源开发所触发的环境灾害已成为环境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贵州阿哈湖汇水区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导致铁、锰在沉积物中蓄积并产生湖水季节性二次污染。文中以此为例 ,并依据地球化学过程是认识污染机理的关键、地球化学原理是污染控制技术的科学基础 ,讨论环境物质释放、运移、转化和界面作用与环境质量变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 环境质量 地球化学 煤炭资源 污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的水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37
16
作者 肖唐付 洪冰 +1 位作者 杨中华 杨帆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6,共6页
砷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富集可以产生严重的砷污染。砷在自然水系中主要以无机砷酸盐 ( As O4 3-)和亚砷酸盐( As O33 -)两种形式存在 ,而砷的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一般都很低。砷酸盐在富氧化性的水体中占优势 ,而亚砷酸盐则富集于还原性水... 砷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富集可以产生严重的砷污染。砷在自然水系中主要以无机砷酸盐 ( As O4 3-)和亚砷酸盐( As O33 -)两种形式存在 ,而砷的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一般都很低。砷酸盐在富氧化性的水体中占优势 ,而亚砷酸盐则富集于还原性水体中。水体中 As3+和 As5+的相对含量主要受氧化还原条件和一些吸附—解吸平衡过程控制。 As3+类比 As5+类的毒性强得多 ,而无机砷化合物比有机砷化合物的毒性大。在 p H值为 5~ 6时 ,As5+不易被还原成气态 As H3,而 As3+却能定量地被还原出来。根据这一性质 ,可完成水体中 As3+和 As5+的测定。砷在饮用水中的安全阀值仅为 10 μg/L。水体中高砷的危害可以通过水质净化予以消除或降低。铁的化学沉淀和吸附法、石灰软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地球化学 环境效应 形态 迁移 富集规律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与植物中碘的环境地球化学——综述与新的假说 被引量:28
17
作者 郑宝山 王滨滨 +1 位作者 朱广伟 余孝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59-365,共7页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 ,人体摄入的碘 80 %以上来自于食品 ,因此 ,碘缺乏病病区的形成应归因于植物含碘量的区域性差异。植物中的碘来自于大气和土壤 ,至今科学尚不能搞清在不同情况下 ,哪一部分碘占据主要部分。土壤中的碘与成土母岩中的...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 ,人体摄入的碘 80 %以上来自于食品 ,因此 ,碘缺乏病病区的形成应归因于植物含碘量的区域性差异。植物中的碘来自于大气和土壤 ,至今科学尚不能搞清在不同情况下 ,哪一部分碘占据主要部分。土壤中的碘与成土母岩中的碘含量基本无关 ,土壤碘含量主要决定于母岩风化产物对大气干湿沉降碘的吸收和保持能力。限于植物和大气中碘测定的困难 ,在碘的地球化学与碘缺乏病病区成因的问题上 ,目前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笔者提出 ,土壤中某种形态的碘可能以气态挥发并在近地大气层富集 ,存在植物吸收利用这一部分碘的条件的地区 ,不会有碘缺乏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植物 环境地球化学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朱维晃 杨元根 +1 位作者 毕华 刘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综述了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稀土赋存形态、稀土生物有效性、稀土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规律、迁移方式及其影响因子。讨论了稀土微肥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效应 ,并探讨了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稀土生物有效性方法学的途径等。
关键词 土壤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生物有效性 赋存形态 含量 稀土微肥 稀土生物有效性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水动力湖泊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步研究:以贵州红枫湖南湖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李思亮 王仕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1-576,共6页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分层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强水动力湖泊 红枫湖 有机质 营养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不同赋存状态Rb、Sr地球化学记录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敬安 曾艳 +3 位作者 王敬富 杨永琼 杨海全 计永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8-417,共10页
湖泊沉积物中不同赋存状态的Rb、Sr记录了不同的表生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信息。本文选取广东湖光岩玛珥湖和内蒙古岱海作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柱芯不同赋存状态Rb、Sr的剖面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湖光岩玛珥湖和岱海沉积物中不同赋存状... 湖泊沉积物中不同赋存状态的Rb、Sr记录了不同的表生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信息。本文选取广东湖光岩玛珥湖和内蒙古岱海作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柱芯不同赋存状态Rb、Sr的剖面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湖光岩玛珥湖和岱海沉积物中不同赋存状态Rb、Sr的剖面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笼统利用沉积物全样Rb/Sr比值来反映流域气候环境变化是不合适的,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湖光岩玛珥湖和岱海沉积物中Sr非残渣态/Rb总与TIC、TOC、TN、C/N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表明,Sr非残渣态/Rb总可有效指示流域化学风化变化:当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时,沉积物Sr非残渣态/Rb总增大;当流域化学风化减弱时,沉积物Sr非残渣态/Rb总降低。因此,对不同类型的湖泊,在利用湖泊沉积物Rb、Sr地球化学记录反演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时,需综合考虑湖盆流域地质地理背景和湖泊自身特点,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光岩玛珥湖 岱海 沉积物 Rb、Sr赋存状态 化学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