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江油厚坝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茂 耿安松 +1 位作者 廖泽文 单玄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0-288,共9页
四川江油厚坝油砂产出于侏罗系沙溪庙组下段,含油砂层沿北东方向延伸约25km。露头和岩芯油砂样抽提得到氯仿沥青“A”含量为04%~33%。抽提物饱和烃GC—MS分析得到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油砂油遭受严重生物降解,饱和烃分布... 四川江油厚坝油砂产出于侏罗系沙溪庙组下段,含油砂层沿北东方向延伸约25km。露头和岩芯油砂样抽提得到氯仿沥青“A”含量为04%~33%。抽提物饱和烃GC—MS分析得到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油砂油遭受严重生物降解,饱和烃分布呈现双大鼓包,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基本被降解;三环萜烷含量丰富,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也较高,规则甾烷具C29优势;芳烃组分中富含噻吩类化合物和烷基菲,露头和岩芯样品氯仿沥青“A”碳同位素值小于-34‰。厚坝油砂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组成和川西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表明,原油可能主要来自震旦系和寒武系烃源岩,母质来源以藻类和细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油砂 甾烷和萜烷 碳同位素 生物降解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其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廖泽文 耿安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3-438,共6页
沥青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可以反映出其分子结构上的特征,红外吸收因子Z犤I(1380cm-1)/I(720cm-1)犦能指示不同来源沥青质的母质类型;吸收因子Y犤I(1600cm-1)/I(1450cm-1)犦可以较好地讨论沥青质的成熟度演化状况;沥青质的... 沥青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可以反映出其分子结构上的特征,红外吸收因子Z犤I(1380cm-1)/I(720cm-1)犦能指示不同来源沥青质的母质类型;吸收因子Y犤I(1600cm-1)/I(1450cm-1)犦可以较好地讨论沥青质的成熟度演化状况;沥青质的红外研究认为,所有的沥青质都具有较好的再生烃潜力,其中Ⅲ型母质来源的沥青质具有较好的再生气潜力,而Ⅰ和Ⅱ型母质来源的沥青质具有高的再生油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沥青质 干酪根类型 成熟度 再生烃潜力 有机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生物地球化学与晚新生代古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贾国东 彭平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7,共9页
有机生物地球化学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古海洋学领域,表层海水温度、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及其种群结构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海底甲烷释放等关键性科学问题都需要有机生物地球化学积极参与。有机生物地球... 有机生物地球化学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古海洋学领域,表层海水温度、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及其种群结构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海底甲烷释放等关键性科学问题都需要有机生物地球化学积极参与。有机生物地球化学也能在陆地古生态系统中植被的演变、C3与C4植物的消长变化、湖泊水体环境的变化等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文中简要评述了上述内容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生物地球化学 古海洋 古生态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 eenaw)型铜矿中有机质与成矿条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德汉 孙永革 +5 位作者 徐世平 朱炳泉 陈广浩 柴平霞 胡耀国 常向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5,i0002-i0003,共11页
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铜矿中有机质的类型、特征及其与自然铜矿化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的类型比较复杂,有峨眉山玄武岩晚期火山喷发间歇沉积的腐殖型有机质转变的镜质组、丝质组和由腐泥型有机质成因的充... 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铜矿中有机质的类型、特征及其与自然铜矿化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的类型比较复杂,有峨眉山玄武岩晚期火山喷发间歇沉积的腐殖型有机质转变的镜质组、丝质组和由腐泥型有机质成因的充填状沥青。铜矿区原生沉积有机质经受的热演化程度达到VRo1.6%~1.9%,远比矿区外围VRo1.08%~1.35%高,说明矿区受热程度高。后期进入的充填沥青热演化程度为ERo=1.32%~1.56%,略比原生沉积有机质低。镜质体和炭化木的总碳同位素介于-21.29‰~-22.5‰之间,充填沥青总碳同位素介于-32.2‰~-33.14‰之间,两类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差别很大。充填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表现为:高三环萜化合物、高伽玛蜡烷、C27-C28-C29甾烷均势分布、丰富四甲基甾烷等,反映出低等水生生源输入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初步推测其可能来源于古生代海相沉积有机质(泥盆系或下二叠统源岩)。流体包裹体组成的激光拉曼测定结果表明,流体中CH4含量较高,表明成矿体系富含甲烷,有利于氧化铜还原为自然铜的反应。据矿区蚀变矿物组合与有机的热演化程度,以及矿区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玄武岩中的铜具有早期高温分异富集特征,但是大量自然铜是在晚期温度、压力不太高的流体中受多种有机质还原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铜矿床 固体沥青 镜质体 流体包裹体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建芳 彭平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8-980,共13页
阐述了近五年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突破的领域。在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结构的认识上有重要进展,由于分子和分子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发现对有机质参与的地球化学全过程能够进行定性研究。阐述了与烃源岩发... 阐述了近五年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突破的领域。在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结构的认识上有重要进展,由于分子和分子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发现对有机质参与的地球化学全过程能够进行定性研究。阐述了与烃源岩发育相关的环境与控制因素,但具体形成机制的推断还没有得到沉积记录的验证。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在定量环境变化与古生态系统重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未来关于过度型有机质和石油天然气成藏过程定量化重建研究将是有机地球化学有可能出现新突破的领域。新的成份与同位素测定新技术的引入将促进有机地球化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阳凹陷烃源岩石油包裹体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洪营 刘德汉 +4 位作者 王峰 曾庆辉 肖贤明 甘华军 田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6,共10页
用高倍荧光显微镜精细观察,在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中发现比较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它们主要分布在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其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和无定型干酪根的优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 用高倍荧光显微镜精细观察,在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中发现比较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它们主要分布在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其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和无定型干酪根的优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为生烃潜力很好的烃源岩:TOC=1.14%~3.00%,S1=0.16~0.83mg/g,S2=4.45~22.8mg/g,IH=390~671mg/g;样品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普遍具有植烷优势,Pr/Ph=0.25~0.43,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4-甲基甾烷C27<C28<C29;分析样品中含有比较丰富的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为主峰,C29降藿烷含量较高,Ts和Tm含量较低;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的热成熟度参数指标反映可溶有机质的热成熟度较低,物源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植烷优势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的特点反映了湖盆的沉积环境具有微咸水-咸水和较强的还原特征。烃源岩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量值为th=78.5~82℃,石油包裹体PVTsim模拟计算的捕获压力为281.2×105~282.5×105Pa。莱孔2井埋藏史剖面和古地温、古压力的恢复结果表明,本区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在喜马拉雅早期抬升以前,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历过温度>82℃、埋深>2800m的重要生烃-排烃作用。烃源岩中石油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源岩的生烃-排烃现象,而且揭示了地质历史中流体的性质和生烃-排烃条件,为本区油气的勘探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石油包裹体 均一温度 捕获压力 有机地球化学 胶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贤庆 冯松宝 +4 位作者 李剑 王萌 黄孝波 王康东 孔龙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6-846,共11页
苏里格大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气田。对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以干气为主、湿气为辅,甲烷含量为82.729%~98.407%,干燥系数为84.7%~98.8%,δ13C1值为-36‰~-30... 苏里格大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气田。对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以干气为主、湿气为辅,甲烷含量为82.729%~98.407%,干燥系数为84.7%~98.8%,δ13C1值为-36‰~-30‰,δ13C2值为-26‰~-21‰,属于高成熟度的煤成气;气田范围内各井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暗示其来源和成藏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含烃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QGF)、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发育盐水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CO2包裹体等不同类型流体包裹体,主要产于石英次生加大边、微裂隙及胶结物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态,分布范围为80~180℃,主峰温度为100~145℃;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样品的含烃包裹体丰度不高(多为1%~5%),QGF强度较低(1~10pc)。研究认为,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充注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一期成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生气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苏里格地区及周缘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为近源充注、累积聚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碳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生气动力学 苏里格大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游离类脂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房吉敦 吴丰昌 +2 位作者 熊永强 王丽芳 李芸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4,共9页
在对滇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物中可溶性有机质的组成进行了定量测定,并揭示了其剖面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正构烷烃组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反映出滇池沉积有机质以菌藻类来源为主,沉积柱上、下两段存在陆... 在对滇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物中可溶性有机质的组成进行了定量测定,并揭示了其剖面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正构烷烃组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反映出滇池沉积有机质以菌藻类来源为主,沉积柱上、下两段存在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相对增加的特征,且从下往上存在草本植物相对贡献增加的特征;(2)脂肪醇组分,以具有强烈偶碳优势的高碳数脂肪醇为主,反映了沉积有机质中陆源输入的部分;(3)脂肪酸组分揭示出可溶有机质中以浮游植物贡献为主,局部层段存在相对较强的细菌改造作用。因此,湖泊沉积物记录了滇池从一个贫营养的湖泊演变成富营养化湖泊的过程,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滇池内源有机物和陆源有机物的输入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滇池进入了重富营养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正构烷烃 脂肪醇 脂肪酸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熊永强 耿新华 +3 位作者 赵青芳 刘金萍 王彦美 耿安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2-136,共5页
本文主要针对济阳坳陷车古、义古和桩古潜山带若干钻井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样品,开展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主要揭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氯仿沥青A中的生标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可为环渤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在的原生油气藏的判识提供依... 本文主要针对济阳坳陷车古、义古和桩古潜山带若干钻井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样品,开展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主要揭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氯仿沥青A中的生标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可为环渤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在的原生油气藏的判识提供依据;同时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晶包有机质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和碳同位素组成与氯仿沥青A中的存在明显差异,早期有机质的特征仍被保留在晶包有机质中,因此可用于古沉积环境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晶包有机质 碳同位素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有机质中支链烷烃的化学结构及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春江 夏燕青 +2 位作者 张中宁 傅家谟 盛国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2-84,共13页
利用GC/MS技术在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及泥岩中检出了多系列高位单甲基取代烷烃及新的长链高位二甲基取代烷烃系列化合物。高位单甲基取代支链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很宽,尤其以iC18—iC25为最丰富,其中8-至13-甲基系列(混... 利用GC/MS技术在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及泥岩中检出了多系列高位单甲基取代烷烃及新的长链高位二甲基取代烷烃系列化合物。高位单甲基取代支链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很宽,尤其以iC18—iC25为最丰富,其中8-至13-甲基系列(混合物)占优势。此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生物质,还原性环境有利于菌藻的聚集及保存。褐煤中检出的长链高位二甲基取代烷烃化合物系列为11,14-二甲基系列,均为偶碳数烷烃,碳数范围为C26—C36。此类化合物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其生源可能为某(些)特殊的菌藻类。高位单甲基及二甲基取代异构烷烃在煤系沉积有机质中的高丰度分布,表明某些成煤沼泽环境可以繁殖菌藻类,并且其生物质可得到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地层 支链烷烃 化学结构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永新 耿安松 +1 位作者 刘金萍 熊永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1,共7页
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揭示氯仿沥青A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以单峰型为主(主峰碳为nC16或nC18),奇偶优势值接近于1.0,升藿烷成熟度参数为0.58-0.63,显示其处于高成熟演化状态;Pr/Ph值... 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揭示氯仿沥青A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以单峰型为主(主峰碳为nC16或nC18),奇偶优势值接近于1.0,升藿烷成熟度参数为0.58-0.63,显示其处于高成熟演化状态;Pr/Ph值普遍接近于1或略大于1,反映了一种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氯仿沥青C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主要为双峰型,反映其成熟度低于氯仿沥青A;Pr/Ph值均接近于1,反映了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多数样品的氯仿沥青A和氯仿沥青C具有相似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模式,反映氯仿沥青C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并没有受到成岩后地质作用的强烈影响,保存了早期有机质的特征,因而可用于恢复古沉积环境,为环渤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在原生油气藏的判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氯仿沥青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丽玲 胡建芳 唐建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1-169,共9页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质 氨基酸 降解程度 再生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中下游颗粒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氨基酸和木质素组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玉龙 冉勇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14-121,共8页
从东江到珠江口采集了悬浮颗粒物,通过测定总有机质的元素(TOC、TN)、同位素(δ13C、δ15N)组成以及生物标志物(氨基酸、木质素)等地球化学性质,来揭示颗粒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结果表明,浮游生物(13%-52%)和土壤(45%-77%)是... 从东江到珠江口采集了悬浮颗粒物,通过测定总有机质的元素(TOC、TN)、同位素(δ13C、δ15N)组成以及生物标志物(氨基酸、木质素)等地球化学性质,来揭示颗粒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结果表明,浮游生物(13%-52%)和土壤(45%-77%)是珠江颗粒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植物(0%-11%)对颗粒物的贡献较小。颗粒有机质含有高比例的氨基酸碳(TAAC),说明浮游生物对颗粒物的重要性。氨基酸的降解指数(DI)在-0.51到0.79之间,说明这些水生来源有机质的降解程度比较小。木质素的降解参数(Ad/Al、3,5-BD/V)较大,表明珠江颗粒有机碳的陆源来源主要是土壤。在颗粒物中检测到了少量的二氨基庚二酸(Dapa),说明细菌对颗粒有机碳也有所贡献。不同环境中颗粒物的木质素组成主要与颗粒物丰度和粒径有关:(1)相对于河流,水库颗粒物中的木质素含量显著偏低,降解程度更高;(2)相对于中游,下游颗粒物丰度较高,木质素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珠江 有机质 同位素 氨基酸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早侏罗世油页岩剖面有机地球化学与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2 位作者 胡瑞忠 钟宏 邹艳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大洋缺氧事件 早侏罗世 双湖地区 有机地球化学 油页岩 藏北 碳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含量 同位素异常 羌塘盆地 岩相组合 菊石化石 地层剖面 曲线显示 事件地层 泥灰岩 sp. 干酪根 偏移量 对比性 欧洲 泥岩 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戴维斯站企鹅粪土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婧 王新明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研究了位于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地区Gardner Island企鹅粪土的沉积泥芯DG2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DG2沉积物的正烷烃以短链为主,主要来源可能为淡水湖相沉积的藻类和细菌输入。脂肪酸组分偶奇优势明显,以C16,C18和C24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 研究了位于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地区Gardner Island企鹅粪土的沉积泥芯DG2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DG2沉积物的正烷烃以短链为主,主要来源可能为淡水湖相沉积的藻类和细菌输入。脂肪酸组分偶奇优势明显,以C16,C18和C24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来源可能是浮游动物、细菌及水生苔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以C18∶1(Δ9)为主,表明沉积源单一稳定,无大波动。醇类组分以高浓度的植醇、胆甾烷醇和胆甾醇为主,分别代表了植被和企鹅数量,指示了研究区域历史时期的生态变化。综合DG2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反映该沉积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企鹅粪、细菌和藻类;沉积环境在不同深度也有变化,0—30cm为氧化环境,30—63cm为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粪土沉积 粪类甾醇 脂肪酸 东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豹粪土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婧 孙立广 +1 位作者 王新明 王玉宏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1,共7页
本文研究了位于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豹粪土的沉积泥芯HN1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HN1沉积物的正烷烃以短链及n-C23为主,主要来源可能为湖相沉积的藻类、细菌和苔藓的输入。醇类组分以高浓度的植物甾醇和粪便甾醇为主,分别代表了植被... 本文研究了位于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豹粪土的沉积泥芯HN1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HN1沉积物的正烷烃以短链及n-C23为主,主要来源可能为湖相沉积的藻类、细菌和苔藓的输入。醇类组分以高浓度的植物甾醇和粪便甾醇为主,分别代表了植被和海豹粪土沉积的输入,指示了研究区域历史时期的生态变化。脂肪酸组分偶奇优势明显,以C16,C18和C24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来源可能是浮游动物、细菌及苔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以C16∶1和C18∶1为主,表明沉积源单一稳定,无大波动。综合HN1的生物标志物特征,沉积柱保存较好,其各个组分所反映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统一,主要来源于海豹粪、细菌、藻类和苔藓;沉积环境在不同深度有变化,底层细菌和真菌的活动比表层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豹粪土沉积 粪类甾醇 脂肪酸 西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地球化学在重建砂岩型铀矿形成物理化学环境方面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彦美 熊永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3-176,共4页
从铀的活化、迁移、沉淀、成矿以及保存等几方面综述了有利于砂岩型铀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有机质在铀矿富集成矿的各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已被用于揭示铀矿中有机质的特征,如元素分析、Rock-Eval热解、气相色谱... 从铀的活化、迁移、沉淀、成矿以及保存等几方面综述了有利于砂岩型铀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有机质在铀矿富集成矿的各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已被用于揭示铀矿中有机质的特征,如元素分析、Rock-Eval热解、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色谱-质谱分析、裂解色谱-质谱及显微光谱技术、紫外荧光光谱分析1、3C核磁共振、碳/氢同位素分析等;同时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阐述了有机地球化学在重建砂岩型铀矿形成条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 有机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记录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21
18
作者 卢粤晗 孙永革 翁焕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8,共9页
与深海沉积与冰芯记录相比,湖泊沉积主要反映区域气候变迁史,可以揭示百年、甚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是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理想场所。传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宏观物理/化学特性描述和孢粉学的研究,近10年来,沉积... 与深海沉积与冰芯记录相比,湖泊沉积主要反映区域气候变迁史,可以揭示百年、甚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是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理想场所。传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宏观物理/化学特性描述和孢粉学的研究,近10年来,沉积有机质分子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的渗入,使研究工作从传统的宏观、微观层次向分子级水平发展,对诸如古生产率估算、C3/C4植被演替史、古二氧化碳分压及古温度计算等深层次问题解决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本文评述了湖泊沉积有机质分子与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在区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有机质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氢同佗素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含油储集岩分子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军 廖建德 +4 位作者 向宝力 王绪龙 于双 邹艳荣 潘长春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89-501,共13页
从滴南凸起10个含油储集岩样品分步提取了自由态油气组分、束缚态油气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组分,各组分进一步做色谱、色谱-质谱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根据生物标志物组成,可将10个含油储集岩样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D2-1和D18-12个... 从滴南凸起10个含油储集岩样品分步提取了自由态油气组分、束缚态油气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组分,各组分进一步做色谱、色谱-质谱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根据生物标志物组成,可将10个含油储集岩样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D2-1和D18-12个侏罗系油砂样,第二类包括其他8个采自侏罗系、二叠系和石炭系含油储集岩样。两类样品生物标志物组成差异主要有:(1)第一类样品各类油气组分三环萜烷含量明显低于第二类样品;(2)第一类样品 C20、C21和 C23三环萜烷含量比较接近,其分布模式为 C20&lt;C21&gt;C23,第二类样品这3个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且分布模式为C20&gt;C21&gt;C23;(3)第一类样品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相对含量高于第二类样品;(4)第一类样品C27甾烷含量较低而C28甾烷含量较高,第二类样品则相反。可以推断第一类样品自由态组分、束缚态组分和油气包裹体均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而第二类样品各类油气组分则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一类样品油气包裹体成熟度明显高于自由态组分和束缚态组分,表明早期充注原油的成熟度高于晚期充注的原油,总体上各类油气组分成熟度位于生油高峰阶段(Ro 0.8%~1.1%)。第二类样品从自由态组分、束缚态组分至油气包裹体成熟度依次降低,表明早期充注原油的成熟度低于晚期充注的原油,总体上各类油气组分成熟度位于高-过成熟阶段(Ro〉1.25%)。第一类样品各类油气组分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第二类样品各类油气组分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差异,组成较轻者与第一类样品各类油气组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储集岩 生物标志物 单体烃碳同位素 连续抽提 油气包裹体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稠油污染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亚学 耿安松 廖泽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关于石油轻组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相对研究较多,而针对稠油污染物的研究则较薄弱。本文着重介绍了目前地表稠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涉及稠油污染的潜在严重性和危害性,其赋存形态、迁移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进一步开展... 关于石油轻组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相对研究较多,而针对稠油污染物的研究则较薄弱。本文着重介绍了目前地表稠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涉及稠油污染的潜在严重性和危害性,其赋存形态、迁移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进一步开展稠油污染物在地表土壤以及水体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为稠油开采和炼制地区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污染物 地球化学 赋存形态 迁移方式 演化机制 修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