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内核各向异性结构成因:矿物学模型和动力学机制
1
作者 何宇 孙士川 +1 位作者 徐云帆 李和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2-291,I0002,共11页
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核具有复杂的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认知内核结构的关键在于研究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矿物学组成和动力学机制。本文将介绍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特征,并探讨其矿物模型和动力学机制。在内核温压下,六方相(hcp)和体心立... 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核具有复杂的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认知内核结构的关键在于研究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矿物学组成和动力学机制。本文将介绍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特征,并探讨其矿物模型和动力学机制。在内核温压下,六方相(hcp)和体心立方(bcc)相铁合金都表现出各向异性,若其快轴沿自转轴产生定向排布,则可以解释内核南北方向快、赤道方向慢的各向异性特征。轻元素的加入将显著改变铁合金的各向异性,特别是超离子态铁-氢合金的快轴方向随氢含量的增加而发生倒转。内核各向异性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3种:(1)凝固时晶体的定向生长。凝固时的组构在内核温度下会很快消失,因此该机制不是导致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主要原因;(2)外应力驱动。外应力驱动的定向排列需要考虑内核物质的流变机制,目前的模型主要基于刚性内核假设,要求内核主要发生位错蠕变且黏度大于1018Pa·s;(3)扩散内应力驱动。若内核处于超离子态,地磁场驱动轻元素定向扩散所产生的内应力可驱动晶格的定向排布。上述机制的驱动力(化学对流、热对流、地磁场)均来自外核,因此了解外核动力学与内核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是认知内核组成和结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核 各向异性 高温高压 铁合金 定向排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长石中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杜俊 刘洪微 常洪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4-1643,共10页
天然斜长石流体包裹体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各种地质作用及地质过程的研究,但关于这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及捕获后的变化、地质温压计等研究需要基于斜长石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验证或修正。目前,以斜长石为寄主矿物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 天然斜长石流体包裹体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各种地质作用及地质过程的研究,但关于这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及捕获后的变化、地质温压计等研究需要基于斜长石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验证或修正。目前,以斜长石为寄主矿物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尚未见诸报道。本文基于传统的寄主矿物裂隙愈合方法,通过在寄主矿物的预处理、囊组装等方面的适当改进,在1~1.5 GPa、800~900℃的条件下,模拟俯冲带中玄武质洋壳发生脱挥发分反应的实验中,以斜长石为寄主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被成功地合成。对合成的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以及尝试性的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捕获了常温下呈富碳液相+富水液相的两相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流体具有H_(2)O+CO_(2)±CH_(4)±N_(2)的组成,流体盐度因加入初始标液不同而有变化,有Cu、Mo等被活化进入到流体中。实验展示了基于斜长石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在二氧化硅不饱和体系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中的成功运用,其在地质流体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地学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 斜长石 高温高压 实验研究 实验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及石英LA-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3
作者 蓝廷广 胡瑞忠 +5 位作者 范宏瑞 毕献武 唐燕文 周丽 毛伟 陈应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39-3262,共24页
流体包裹体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检测限、多元素同时微区原位检测的特点,因此在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深入揭示成矿机理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 流体包裹体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检测限、多元素同时微区原位检测的特点,因此在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深入揭示成矿机理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KCl-Ca Cl2-H2O-Rb-Cs流体包裹体,使用NIST610为外标、显微测温Na Cl等效盐度(电价平衡方法)为内标,建立了流体包裹体L 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6%以内,绝大部分在±10%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7%。同时结合国际上推荐的石英标样,使用NIST610为外标、无内标法,建立了石英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石英中主要元素Li、Al和Ti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鲁西早白垩世王家庄Cu-Mo矿开展了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富气相包裹体更富Cu,而含子矿物包裹体富Mo,暗示Cu和Mo可能具有不同的搬运机制,Cu更倾向于气相,Mo则倾向于进入液相,结合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这可能是导致该矿上铜下钼分带沉淀的重要因素。此外,从早期岩浆成因石英到成矿期热液石英以及成矿期后石英,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降低而Al升高的趋势,暗示成矿元素Cu、Mo的沉淀可能同时还受到温度和流体酸碱度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LA-ICP-MS 石英微量元素 Cu-Mo矿 王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2CO_3-YSZ-SrCO_3敏感电极的CO_2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4
作者 陈鸿珍 王光伟 +2 位作者 徐愿坚 徐丽萍 李和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7年第4期34-38,共5页
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方法,研究以Li_2CO_3-YSZ-SrCO_3作为敏感电极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CO_2传感器。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450℃,CO_2浓度(34100~576800)×10-6)下,传感器对CO_2浓度变化具有准确、快速的响应。... 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方法,研究以Li_2CO_3-YSZ-SrCO_3作为敏感电极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CO_2传感器。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450℃,CO_2浓度(34100~576800)×10-6)下,传感器对CO_2浓度变化具有准确、快速的响应。Li_2CO_3-YSZ-SrCO_3电极烧制温度对其性能有影响。750℃烧制时,ZrO_2与Li_2CO_3和SrCO_3反应较充分;725℃烧制时,反应较浅。比较而言,725℃烧制的传感器响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CO3-YSZ-SrCO3 敏感电极 氧化锆 CO2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2CO3/YSZ电极制备方法对CO2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陈鸿珍 王光伟 +2 位作者 徐愿坚 徐丽萍 李和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7年第5期6-10,18,共6页
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烧结、熔融和承载三种典型Li_2CO_3/YSZ敏感电极制作方法对CO_2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制备出致密的Li_2CO_3/YSZ敏感电极薄膜,并在实验条件(500℃,CO_2浓度范围(318~576 800)×10^(-... 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烧结、熔融和承载三种典型Li_2CO_3/YSZ敏感电极制作方法对CO_2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制备出致密的Li_2CO_3/YSZ敏感电极薄膜,并在实验条件(500℃,CO_2浓度范围(318~576 800)×10^(-6))下对待测气体中的CO_2具有准确的响应;熔融法制作的电极薄膜颗粒较其他两种方法大,且由于电极体系中涉及Li_2ZrO_3和Li_2CO_3的相互转化反应,使得传感器长时间稳定性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CO3 YSZ 敏感电极 CO2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核温压条件下铁的深度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
6
作者 杨俊逸 何宇 孙士川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8-1197,共10页
铁(Fe)是地核中的主要元素,研究铁在地核温压条件下的状态方程及热力学性质对理解地核至关重要。为高效地构建出准确和稳健的势能面模型,本文使用第一性原理数据为初始数据,利用深度势能生成器对地核内温压下构型进行采样,通过深度神经... 铁(Fe)是地核中的主要元素,研究铁在地核温压条件下的状态方程及热力学性质对理解地核至关重要。为高效地构建出准确和稳健的势能面模型,本文使用第一性原理数据为初始数据,利用深度势能生成器对地核内温压下构型进行采样,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出深度学习势,完成对大体系超胞的深度学习分子动力学高精度模拟。所构建的地核温压下铁的深度势能,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相吻合。利用该势能,可实现内核温压下超过10000原子体系的高精度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出密堆六方(hcp)和体心立方(bcc)结构铁的密度和状态方程。本文利用深度势能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保证了计算精度同时可利用于大规模体系、多晶体系,为更接近地球内部条件物质状态、性质的模拟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深度势能 分子动力学 高温高压 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