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工程地质问题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守定 陈薪硕 +8 位作者 李娟 张召彬 岳宗玉 郑博 毛天桥 徐涛 赫建明 李晓 彭建兵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8-2322,共25页
从地球观测,到太空观测,再到载人探测,400多年来人类对行星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第二轮国际行星探测热潮,我国行星探测事业蓬勃发展,未来探测任务密集有序,针对未来我国月球科研站/基地建设、小行星和火星取样、载... 从地球观测,到太空观测,再到载人探测,400多年来人类对行星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第二轮国际行星探测热潮,我国行星探测事业蓬勃发展,未来探测任务密集有序,针对未来我国月球科研站/基地建设、小行星和火星取样、载人登月等任务需求,提出了行星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凝练了目前行星探测中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行星土壤物理力学特性,行星科研站/基地工程地质选址,行星人类移居,行星资源勘查与开采方法;指出了需要发展的相关行星地质工程技术:行星工程地质特性原位测试技术,行星取样与封装技术,行星表面行走技术,羽流与行星表面作用评价与控制技术,行星采矿技术。最后指出发展行星工程地质学,应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工程技术,加快发展行星极端环境条件下多尺度测试技术,培养行星工程地质人才,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工程地质学 行星工程地质问题 行星地质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页岩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2
作者 吴达 谢小敏 +3 位作者 黄代 罗翠娟 张金晴 康淑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5-789,共15页
页岩油是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借助轻烃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轻烃在页岩油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全油色谱实验,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3层组和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2层组、3层组3个页岩油样品轻烃进行精细研究。... 页岩油是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借助轻烃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轻烃在页岩油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全油色谱实验,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3层组和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2层组、3层组3个页岩油样品轻烃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①轻烃蚀变参数显示3个层段原油未遭受明显的次生蚀变作用影响,轻烃参数反映的地球化学信息是有效的;②轻烃参数甲基环己烷指数指示页岩油母质类型为湖相腐泥型,但轻烃C_(6)和C_(7)组成显示牛庄洼陷和博兴洼陷页岩油母质来源存在差异;③由于研究区镜质组含量少,所以根据轻烃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71%~0.90%,表明3个层段原油属于中等成熟原油,庚烷轻烃参数指示博兴洼陷成熟度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沙河街组四段 轻烃 地球化学 母质类型 成熟度 次生作用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M:一个新的金星电离层-热层理论模式
3
作者 任志鹏 刘耘博 +1 位作者 乐新安 魏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支撑国内的行星电离层热层模拟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地球电离层-高层大气耦合模式GCITEM-IGGCAS基础上新开发的金星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式VITM (Venus 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该模式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地理坐标系,纬度-... 为支撑国内的行星电离层热层模拟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地球电离层-高层大气耦合模式GCITEM-IGGCAS基础上新开发的金星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式VITM (Venus 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该模式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地理坐标系,纬度-经度分辨率为5°×7.5°,垂直方向采用高度坐标,把94~200 km的金星高层大气分为38个等高面.该模式能够模拟金星热层4种主要中性化学成分(CO_(2)、CO、O和N_(2))、6种次要中性化学成分(Ar、He、O_(2)、NO、N(4S)和N(2D))、电离层离子(CO_(2)^(+)、CO^(+)、O_(2)^(+)、O^(+)、N_(2)^(+)和NO^(+))和电子的数密度,以及中性温度和中性风的三维时空分布.本文给出了一个模拟实例,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金星热层和电离层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 电离层 热层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3月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文杰 宁百齐 +3 位作者 赵必强 李国主 胡连欢 常首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2015年3月17日爆发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地磁暴,Dst指数达到-233 nT.本文利用电离层测高仪f_。F_2和h_mF_2、北斗同步卫星(BDSGEO)TEC以及GPS电离层闪烁S4指数对此次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北京、武汉、邵阳和三亚)的电离层变化进行分... 2015年3月17日爆发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地磁暴,Dst指数达到-233 nT.本文利用电离层测高仪f_。F_2和h_mF_2、北斗同步卫星(BDSGEO)TEC以及GPS电离层闪烁S4指数对此次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北京、武汉、邵阳和三亚)的电离层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此次磁暴所引发电离层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磁暴期间,中低纬电离层暴整体表现为正相暴之后长时间强的负相暴.3月17日白天中纬正相暴为风场抬升电离层所致,而驼峰区及低纬地区正相暴由东向穿透电场所引起;3月18日白天长时间的强负相暴为西向扰动发电机电场和成分扰动所引起;3月17和18日夜间的负相暴可能是日落东向电场受到抑制以及赤道向风场对扩散的抑制导致驼峰向赤道压缩所致,同时被抑制的日落东向电场强度不足以触发产生赤道扩展F,导致低纬三亚和邵阳夜间电离层闪烁在磁暴期间受到完全抑制.这是我们首次基于北斗同步卫星TEC组网观测开展的电离层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北斗同步卫星 电子浓度总含量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复地震估算石屏—建水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
5
作者 王光明 姜金钟 +3 位作者 郑定昌 赵小艳 彭关灵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63,共17页
2021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连续发生的中强地震预示该块体可能进入强震活跃阶段,位于块体东南缘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得到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 2021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连续发生的中强地震预示该块体可能进入强震活跃阶段,位于块体东南缘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得到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研究利用云南地震台网2009—2021年的波形记录和震相到时信息,通过波形互相关技术在石屏—建水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识别出12组包含4个及以上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出石屏—建水断裂带5.0~16.8 km深度范围内的滑动速率为1.9~11.4 mm·a^(-1),平均值为5.7 mm·a^(-1),中值为5.25 mm·a^(-1).石屏—建水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滑动速率差异较大:断裂带西段深部滑动速率均值(4.2 mm·a^(-1))与浅层滑动速率(2.8~5.3mm·a^(-1))基本一致;而东段深部滑动速率均值(9.4mm·a^(-1))约为浅层滑动速率的2倍.根据强震孕育过程的变形模式分析,石屏—建水断裂带西段目前可能正处于强震孕育的震间阶段,而石屏—建水断裂带东段可能处于强震孕育的震前阶段,但可能还未进入亚失稳阶段;石屏县城和建水县城之间的区域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结合地质构造、速度结构等方面分析,认为石屏—建水断裂带东段强震危险性较高,建议对该区域进行强化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断层滑动速率 石屏—建水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中国地区电离层TEC预测 被引量:16
6
作者 熊波 李肖霖 +4 位作者 王宇晴 张瀚铭 刘子君 丁锋 赵必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65-2377,共13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作为描述电离层形态、结构及变化的重要参量,一直是近地空间环境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利用太阳活动与地磁活动参量,结合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作为描述电离层形态、结构及变化的重要参量,一直是近地空间环境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利用太阳活动与地磁活动参量,结合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的TEC数据,给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2015年中国单站和区域电离层TEC提前1 h的预测中.单站TEC预测结果显示: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TEC与CODE-TEC的均方根误差为2.572 TECU(1 TECU=10^(16)el/m^(2)),比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2016模型、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TEC与CODE-TEC的均方根误差小5.183 TECU和0.667 TECU;在电离层扰动期与宁静期,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TEC与CODE-TEC的均方根误差分布在1.653~3.532 TECU,均方根误差明显小于IRI-2016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与CODE-TEC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中国区域预测结果显示: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与CODE-TEC值的均方根误差为2.721 TECU,比BP神经网络模型小0.716 TECU,其误差绝对值小于5 TECU的比例为92.83%,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比例高5.77%,并且LSTM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地预测赤道异常区TEC的变化特征;同时,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CODE-TEC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89.整体而言,LSTM神经网络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地区电离层TEC时空变化特征,而且预测精度明显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LSTM 神经网络 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8
7
作者 孙伟家 符力耘 +2 位作者 魏伟 林羿 唐清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5-855,共11页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震P波速度变化范围为6.8~7.5km·s-1.在克拉通等构造活动稳定地区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强且壳-幔过渡带厚度薄,而在造山带等构造活动区域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弱且壳-幔过渡带厚.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的平均厚度约为5~10km,在四川盆地下方最薄(<5km),而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下方的壳-幔过渡带最厚(~30km).综合地球化学结果,华北中部巨厚壳-幔过渡带主要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和堆晶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过渡带 地震波传播 层析反演 地震光照成像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地壳Lg波宽频带衰减模型 被引量:9
8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1 位作者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6-871,共16页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震源函数和台基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建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0.05~10.0Hz的宽频带衰减模型.模型显示火山岩山脉地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具有弱衰减特征,沉积盆地衰减相对较强,海水覆盖区域如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等衰减最强.日本海具有较薄的海洋地壳,对地壳Lg波传播有阻挡作用.通过较大地震事件的跨海记录调查Lg波的传播,强衰减特征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Q值层析成像 衰减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83—1949年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的总考评与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安振昌 彭丰林 +1 位作者 刘少华 王广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795-3803,共9页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图以及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并根据1936年地磁数据计算研究了1936.0年中国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以及1900.0—1940.0年5个年代的中国地磁数据集、地磁模型和地磁图.对今后我国地磁测量研究工作给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地磁图 地磁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的深源地震波形匹配检测及定位 被引量:6
10
作者 姜金钟 陈棋福 李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0-2945,共16页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余震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国际地震中心(ISC)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目录中给出的中国东北附近27次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深源地震,我们首先利用区域固定地震台及NECsaids流动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数据,选取已知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Match&Locate及Matched Filter方法进行波形互相关叠加分析来检测微小深震事件;然后对1966至2017年ISC目录中的东北地区深源地震进行双差重定位以提高震源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深震活动与俯冲板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ISC目录中给出的深震事件,我们未能检测出作为模板的深源地震的前震或余震活动,证明东北深源地震余震活动较少并不是由于台站分布有限而造成的漏检结果;重定位后震源延伸的角度与西太平洋板片在410~660km地幔转换带内的俯冲角度较为一致,并且大部分深震震源位置位于俯冲板片中的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内部.结合双差定位结果、b值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东北深源地震应不属于与俯冲非直接相关的“孤立地震”,而是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Match&Locate方法 Matched Filter方法 双差定位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空间物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493-3501,共9页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努力,我国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地球物理学报》以空间物理为专辑,集中在2014年11期刊发38篇文章,涵盖了基于"子午工程"观测数据分析在内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方面的一批最...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努力,我国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地球物理学报》以空间物理为专辑,集中在2014年11期刊发38篇文章,涵盖了基于"子午工程"观测数据分析在内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方面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地磁与磁层、太阳及太阳风等学科方向,还有两篇工作涉及行星空间环境.本文将从这五个学科方向简要地介绍收入专辑的这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物理 空间天气 电离层 子午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构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棋福 李乐 姜金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40,417,共10页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重复地震进行陆内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原位探测的优势,并提出应对断裂闭锁段和深浅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加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模式 深部变形 重复地震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自由振荡的保结构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世仲 李小凡 汪文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5-1695,共11页
大地震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全球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现有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多为非保结构方法,无法压制长时程计算中的积累误差.本文采用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对地球自由振荡及全球尺度的地震波传播进... 大地震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全球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现有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多为非保结构方法,无法压制长时程计算中的积累误差.本文采用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对地球自由振荡及全球尺度的地震波传播进行了长时程模拟.通过与传统的基于Newmark算法的谱元方法结果对比分析,明确验证了本文所得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在模拟地球自由振荡等大规模长时程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准确性.上述进展在方法论层面为今后探测、刻画全球尺度地球非均匀结构的驻波数值方法奠定了部分基础,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由振荡 保结构模拟 长时程追踪 三阶辛格式谱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 被引量:4
14
作者 焦维新 钟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55-3959,共5页
从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NEAs)中选择探测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小行星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NEAs的轨道参数、自旋周期、大小、科学价值、表面特征以及到达NEAs的时间.本文采用排除法从众多近地小行星中确定候选者,并根据... 从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NEAs)中选择探测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小行星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NEAs的轨道参数、自旋周期、大小、科学价值、表面特征以及到达NEAs的时间.本文采用排除法从众多近地小行星中确定候选者,并根据科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最终探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目标选择 速度增量 自旋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坪橄榄石冲击波实验研究与高压态物态方程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祖安 袁贤昊 +3 位作者 黄晓葛 刘福生 地力夏提 白武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GPa变化到...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GPa变化到30GPa时,温度在摄氏几十度到摄氏800多度之间.测量了岩石超高压下密度变化,在3.627~4.009g·cm^(-3)之间.通过回收实验和确定的温度,表明小于30GPa压力实验条件下,没有发生相变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状态方程的参数.最后,指出了实验结果在上地幔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的含义,即冷板块中的亚临界橄榄岩可以存在地幔转换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高压 大麻坪橄榄石 状态方程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等离子体层顶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沛珩 张效信 +1 位作者 何飞 蒋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7,共9页
本文利用IMAGE卫星EUV相机观测的等离子体层图像,并采用最小L算法反演磁赤道面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文中选取了2000—2002年间的3579幅等离子体层图像,并反演得到了时间间隔为1h的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库,包含48899个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 本文利用IMAGE卫星EUV相机观测的等离子体层图像,并采用最小L算法反演磁赤道面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文中选取了2000—2002年间的3579幅等离子体层图像,并反演得到了时间间隔为1h的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库,包含48899个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利用该数据库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层顶位形随地磁活动的变化特性.统计发现等离子体层顶高度依赖地磁活动,与地磁指数Kp、Dst和AE均呈负相关,且等离子体层顶随地磁指数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MLT分布特性;亚暴活动对等离子体层顶演化的贡献在不同地磁活动期间有所不同,磁暴期间亚暴活动的贡献小,而地磁平静期亚暴的贡献大.本文研究工作为后续建立等离子体层顶模型和了解等离子体层顶的动态结构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 等离子体层顶 地磁活动 最小L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天觉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99-2917,共19页
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 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集他人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得到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分布图像.对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陆块的地壳属性存在明显差别,张广才岭地块中南部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相当,地壳厚度同地表地形之间显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松辽地块东南缘地壳最薄、波速比最高,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兴凯地块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表现为稍厚的地壳厚度和研究区内最低的壳内波速比,其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亦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佳木斯地块西南缘在具有“正常”的壳内波速比同时地壳最厚.研究区内的郯庐断裂带北延段在切穿其下Moho面的同时表现出南北分段的特征:北段(44.4°N—47°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整体下凹,而南段(41.5°N—43.3°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则整体上隆.长白山天池火山下方表现为Moho面下凹沉落及高壳内波速比特征,推测其壳内岩浆囊很可能存在于火山口东北隅至少10km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接收函数 Moho面 波速比 郯庐断裂带北延 长白山天池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LSTM的电离层TEC预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海军 雷东兴 +6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单维锋 李良超 王浩然 李忠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过去24小时TEC观测数据对未来TEC进行预测.选择北半球东经100°上,每2.5°纬度选择一个位置,共计36个位置来验证本文提出模型的性能,并与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如DNN、RNN、LSTM进行对比实验.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选定的36个地区未来2小时单点预测上,基于本文的Att-LSTM模型的TEC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2)讨论了纬度对Att-LSTM预测未来2小时TEC值时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北纬0°到60°之间,Att-LSTM预测性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在北纬62.5°~87.5°之间,模型预测性能出现扰动,预测效果略差;(3)讨论了磁暴期和磁静期模型的预测性能,发现无论是磁暴期还是磁静期,本文模型预测性能均较好;(4)还讨论了对未来多时点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对未来2、4个小时的预测拟合度R-Square均超过0.95,预测结果比较可靠,对未来6、8、10个小时预测拟合度最高为0.7934,预测拟合度R-Square下降迅速,预测结果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首届)“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学术交流会纪要
19
作者 赵连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2016年6月27日至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学术交流会.会议汇聚了来自35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 2016年6月27日至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学术交流会.会议汇聚了来自35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地震局系统的专家学者313人.《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何燕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术交流会 参考模型 地震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地球物理学报》 专家学者 科研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三亚站GNSS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数据集
20
作者 赵秀宽 胡连欢 +3 位作者 孙文杰 李国主 宁百齐 刘立波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利用卫星信标探测电离层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建立,对电离层观测的时空覆盖与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为电离层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手段。本文选取了2018年三亚站GNSS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数据作为代表,... 利用卫星信标探测电离层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建立,对电离层观测的时空覆盖与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为电离层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手段。本文选取了2018年三亚站GNSS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数据作为代表,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的通过接收GNSS信号,反演得到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数据的情况。本数据集的原始观测精确可靠,数据记录完整连续,可以用于研究太阳活动、磁暴等对电离层的影响以及电离层扰动、电离层时空变化特性等相关工作,同时也可以为卫星导航定位等工程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GNSS 201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