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科学研究中热发射光谱的实验测量与定标方法
1
作者 杨亚洲 MILLIKEN Ralph E +3 位作者 BRAMBLE Michael S PATTERSON William R 邹永廖 刘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6,共17页
准确的物质组成信息是解译行星体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可见–近红外遥感光谱探测一直是获取行星表面成分的主要技术手段.在热红外谱段光谱特征更为丰富,因此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其在行星探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目前已经实... 准确的物质组成信息是解译行星体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可见–近红外遥感光谱探测一直是获取行星表面成分的主要技术手段.在热红外谱段光谱特征更为丰富,因此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其在行星探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目前已经实施与立项的国内外小行星探测任务中,都将热发射光谱仪作为核心载荷之一.为了更好地对将来获取的热发射光谱数据进行解译,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与定标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用于行星科学研究的热发射光谱测量装置的设计、测量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低温、真空条件下热发射测量过程中样品辐射信号与仪器辐射信号难以分离的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始测量信号–干涉图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更为有效地分离出样品实际辐射信号,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发射率光谱数据.研究结果可为国内相关热发射测量装置的设计与搭建以及未来天问二号等探测数据的处理与科学解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探测 热发射 光谱 实验室测量 定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辐射屏蔽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大为 蔡明辉 +4 位作者 杨涛 韩瑞龙 张哲 唐玉华 韩建伟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银河宇宙射线、太阳宇宙射线、辐射带等辐射环境会对元器件、航天员等产生各种空间辐射效应,威胁航天器的正常工作以及航天员的生命健康。材料屏蔽是目前最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之一,对保障航天任务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元... 银河宇宙射线、太阳宇宙射线、辐射带等辐射环境会对元器件、航天员等产生各种空间辐射效应,威胁航天器的正常工作以及航天员的生命健康。材料屏蔽是目前最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之一,对保障航天任务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元器件、航天员以及飞行器平台防护3类典型对象,梳理不同场景下空间辐射屏蔽材料研究进展,并对金属复合材料、聚合物材料等空间辐射屏蔽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辐射 屏蔽材料 辐射粒子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与内日球立体探测卫星计划科学目标建议
3
作者 熊明 冯学尚 +8 位作者 夏利东 黄正化 李波 高炎琛 刘维新 孙明哲 张红鑫 代树武 王颖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9-405,共17页
面向认知太阳风暴和保障航天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中国近年来提出太阳与内日球立体探测卫星计划,拟适时部署环黄道面的拉格朗日点L3-L4-L5定点卫星星座和脱离黄道面的太阳极轨对偶卫星。通过该卫星计划的初步科学论证分析,建议将其科学... 面向认知太阳风暴和保障航天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中国近年来提出太阳与内日球立体探测卫星计划,拟适时部署环黄道面的拉格朗日点L3-L4-L5定点卫星星座和脱离黄道面的太阳极轨对偶卫星。通过该卫星计划的初步科学论证分析,建议将其科学目标凝练为太阳磁场、太阳风暴、太阳风,将其应用目标定位于日地空间天气预报,建议配置成像类、粒子类、波场类的综合科学载荷。此外,利用日地空间的三维磁流体数值模拟和计算机图形学的艺术可视化,形象地表达环黄道面卫星“对日凝视”和太阳极轨卫星“鸟瞰全景”的探测概念。中国太阳与内日球立体探测卫星计划将揭示太阳磁场的起源规律及其爆发机理、日地耦合系统的空间天气变化机理,并能够为日地空间天气三维数值建模提供观测数据驱动的初边值条件,必将极大推动空间天气的立体监测、前沿研究、精准预报的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球层 太阳磁场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风 空间天气 深空探测 磁流体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活动突发过程对临近空间大气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柳丹 杨钧烽 +2 位作者 胡雄 肖存英 程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空间天气对地球及近地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对中上层大气动力学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影响。利用全大气耦合模式WACCM,针对太阳耀斑、太阳质子、地磁暴三类事件,以太阳活动平静期2015年5月10-14日的GEOS-5数据为模式背景场,通过... 空间天气对地球及近地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对中上层大气动力学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影响。利用全大气耦合模式WACCM,针对太阳耀斑、太阳质子、地磁暴三类事件,以太阳活动平静期2015年5月10-14日的GEOS-5数据为模式背景场,通过F_(10.7)、离子产生率、Kp及Ap指数设置,分别模拟三类事件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密度和臭氧的影响。结果表明耀斑事件在三类事件中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和密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平流层大气温度增加是由耀斑辐射增强引起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辐射发生的光化学反应所致,耀斑事件引起平流层和低热层温度增加约为2~3 K,低热层大气相对密度增加在6%以内;太阳质子事件及磁暴事件主要影响低热层,但太阳质子事件和磁暴事件对低热层温度扰动不大于1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临近空间 模拟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系边际探测项目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赤 李晖 +1 位作者 郭孝城 徐欣峰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2020年第6期517-524,535,共9页
太阳系边际是保护人类家园的太阳系最外层的篱笆。尽管在1977已发射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近年来已陆续抵达太阳系边际,但由于所携带载荷性能的限制,仍然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太阳系... 太阳系边际是保护人类家园的太阳系最外层的篱笆。尽管在1977已发射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近年来已陆续抵达太阳系边际,但由于所携带载荷性能的限制,仍然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太阳系边际乃至更远的星际空间还有待更有效的就位探测,一个专门的太阳系边际探测计划蕴含着巨大的科学价值。介绍了太阳系边际的定义和主要探测要素,总结了国内外太阳系边际探测的现状,包括已实施和正在论证的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科学载荷配置,梳理了未来太阳系边际探测过程中关于日球物理、星际空间物理和太阳系演化方面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并对我国未来太阳系边际自主探测任务科学目标的制定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边界 日球层 星际空间 太阳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空间磁场低频波动
6
作者 金泰峰 李磊 张艺腾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2期134-141,共8页
波动是无碰撞等离子体中能量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对波动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太阳风与火星的相互作用,认识火星空间环境的特征。介绍了火星空间中常见的几种磁场低频波动,包括离子回旋波(Ion-Cyclotron Wave,ICW)、磁流体动力学(Ma... 波动是无碰撞等离子体中能量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对波动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太阳风与火星的相互作用,认识火星空间环境的特征。介绍了火星空间中常见的几种磁场低频波动,包括离子回旋波(Ion-Cyclotron Wave,ICW)、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 Dynamic,MHD)波、镜像模波、哨声波以及磁场锯齿状波动,总结了这几类波动的特征和可能的形成机制,说明不同种类的波动所反映的不同的物理过程。由于波粒相互作用在火星离子逃逸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波动可影响火星环境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空间环境 磁场波动 火星离子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零场高精度矢量原子磁力仪测试标定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爽 薛洪波 +7 位作者 伏吉庆 宋伟 陶然 闵泽文 张伟 王劲东 李晖 李磊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面向深空磁场探测应用的矢量原子磁力仪,不仅需要在弱场下具备较高的灵敏度,还需要具有长期准确测量能力。故需要对矢量原子磁力仪在近零场下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尤其是准确度方面的性能指标进行地面测试标定。由于目前国家标准计量机构... 面向深空磁场探测应用的矢量原子磁力仪,不仅需要在弱场下具备较高的灵敏度,还需要具有长期准确测量能力。故需要对矢量原子磁力仪在近零场下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尤其是准确度方面的性能指标进行地面测试标定。由于目前国家标准计量机构暂时没有可对微弱磁场强度下的磁力仪进行直接测试标定的装置,故提出了一种近零场下间接的测试标定装置和方法。在磁屏蔽筒内利用经过计量标定的CPT原子磁力仪对磁场发生线圈进行标定,通过标定过的线圈产生微弱人工磁场,结合零点旋转测试标定方法,实现对磁力仪准确度的测试标定。完成了近零场高精度原子磁力仪传感器的测试标定和不确定度分析,在±5 nT量程范围内线性度为0.03%,零点合成不确定度为12.90 pT,测量值合成不确定度为15.80 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学计量 矢量原子磁力仪 近零场 测试标定 线性度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的中低纬地区上空钠层月变化特征
8
作者 柴薇薇 张铁民 +4 位作者 何诗敏 张一民 羊大立 彭鸿雁 王继红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3-716,共14页
2020年在不同纬度地区使用相同设备的钠荧光激光雷达对钠层同时进行观测.使用观测所获得的钠层回波光子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在不剔除钠层特殊事件的情况下探讨其地理性差异.研究显示,除8月外,中纬度地区北京(40.5°N,116.0°E)柱... 2020年在不同纬度地区使用相同设备的钠荧光激光雷达对钠层同时进行观测.使用观测所获得的钠层回波光子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在不剔除钠层特殊事件的情况下探讨其地理性差异.研究显示,除8月外,中纬度地区北京(40.5°N,116.0°E)柱密度月平均值均高于低纬度地区海口(20.0°N,110.3°E).2020年北京和海口发生突发钠层事件概率分别为5.3%和44.9%,双钠层事件概率分别为5.3%和4.3%;其中,北京突发钠层密度峰值高度均处于较高海拔位置,强度因子可达到全年最大值10.6.海口突发钠层月平均绝对密度峰值均高于北京,峰值高度则反之.两地对比发现,北京上空钠层月变化相对于海口地区较为规律,北京双钠层事件较为集中,其中在5月较为频繁.两地双钠层中第二钠层平均峰值高度均位于110 km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层 激光雷达 密度峰值 突发钠层 双钠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雷达观测研究低纬度地区钠层季节变化特征
9
作者 何诗敏 张铁民 +4 位作者 柴薇薇 张一民 羊大立 彭鸿雁 王继红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使用钠荧光激光雷达观测2018-2019年低纬度地区海口(20.0°N,110.3°E)上空钠层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钠层密度分布与其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特殊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海口钠层变化与季节之间有较大关联.钠层平均密度呈现基本对称... 使用钠荧光激光雷达观测2018-2019年低纬度地区海口(20.0°N,110.3°E)上空钠层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钠层密度分布与其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特殊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海口钠层变化与季节之间有较大关联.钠层平均密度呈现基本对称的高斯分布特点,柱密度和峰值秋冬季大,峰值位置夏高秋低,质心高度变化稳定,半高全宽与均方根宽度秋季小冬季大.突发钠层事件(Sporadic Sodium Layer,SSL)随季节变化明显,持续时间夏长春短,峰值秋季大、春季小,秋冬季峰值位置较高,夏季突发强度最大,除秋季外其他季节突发峰值多在后半夜.结合海南儋州(19.5°N,109.1°E)测高仪数据,结果显示海口地区发生在97 km以上的SSL与突发E层(Es)有较大相关性.低纬度地区冬季发生SSL的概率较高,双钠层(Double Sodium Layer,DSL)多出现在春、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钠层季节变化特点 突发钠层 电离层偶发 双钠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日面机器学习耀斑业务预报
10
作者 李铭 崔延美 罗冰显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太阳耀斑预报是空间环境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所构建的深度学习耀斑预报模型大都是基于活动区磁图构建的.受到投影效应的影响,这类模型仅能对太阳中心区域的活动区进行预报,难以满足全日面耀斑业务预报的需求.基于太阳活动传统参量... 太阳耀斑预报是空间环境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所构建的深度学习耀斑预报模型大都是基于活动区磁图构建的.受到投影效应的影响,这类模型仅能对太阳中心区域的活动区进行预报,难以满足全日面耀斑业务预报的需求.基于太阳活动传统参量,研究统计了活动区磁类型、面积,耀斑爆发历史以及F_(10.7)与耀斑发生的关系,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构建了适用于全日面活动区的太阳耀斑业务预报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报未来48 h内活动区≥M级耀斑的爆发情况.该模型与已往搭建的深度学习预报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业务预报模型预报性能略优.同时,结果表明投影效应对本研究搭建的耀斑预报模型影响不大.该模型为耀斑业务预报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斑 业务预报 机器学习 全日面活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硬件木马检测方法
11
作者 王小龙 黄永辉 +1 位作者 朱翔 张琬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4-1370,共7页
针对日趋复杂的集成电路芯片,供应链全球化导致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增多,芯片的硬件木马问题防不胜防,提出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设备采集的侧信道信号进行硬件木马检测的方法。通过软件无线电设备采集芯片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外的电磁辐... 针对日趋复杂的集成电路芯片,供应链全球化导致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增多,芯片的硬件木马问题防不胜防,提出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设备采集的侧信道信号进行硬件木马检测的方法。通过软件无线电设备采集芯片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外的电磁辐射信号,利用小波包变换提取频谱信息,利用机器学习分类判别加以区分有无硬件木马。实验结果表明,采集的电磁侧信道信息包含了检测硬件木马的所需信息,硬件木马检测的准确率可达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件木马 软件无线电 电磁侧信道 信号处理 小波包变换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 bit Sigma-Delta数字磁通门磁强计仿真
12
作者 吕尚 王劲东 张艺腾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0-819,共10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1 bit Sigma-Delta调制技术的数字磁通门磁强计,并利用Matlab Simulink工具对其进行仿真建模与分析,获得了系统在噪声、线性度、动态响应速度以及频率响应等方面的性能参数.在±1000 nT量程范围内,该磁强计系统在1 H... 设计了一种基于1 bit Sigma-Delta调制技术的数字磁通门磁强计,并利用Matlab Simulink工具对其进行仿真建模与分析,获得了系统在噪声、线性度、动态响应速度以及频率响应等方面的性能参数.在±1000 nT量程范围内,该磁强计系统在1 Hz处的噪声为0.17 pT·Hz-1/2,最大线性误差为1.04 pT,动态响应速度为1.07×10^(3) nT·s^(-1),频率响应带宽超过30 Hz.仿真结果证实,采用1 bit Sigma-Delta调制技术显著提高了数模转换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DAC)的转换精度,有效降低了数字磁强计系统的本底噪声和非线性误差,显著提升了数字磁强计的性能.基于1 bit Sigma-Delta调制技术的数字磁通门磁强计性能指标能够满足高精度磁场探测任务的要求,为空间磁场探测领域提供了一种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探测手段,在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磁通门磁强计 1 bit DAC SIGMA-DELTA调制器 Simulink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E轨道反演大气密度精度评估
13
作者 任廷领 罗冰显 +3 位作者 苗娟 王荣兰 王昕 刘四清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728,共12页
利用CHAMP和GRACE-A卫星的TLE数据进行轨道大气密度反演,并以高精度加速度仪密度作为基准计算反演密度误差,同时与NRLMSISE-00,JB2008,MSIS2.0大气模式误差进行对比,给出了TLE反演误差相对大气模式误差改善率的量化结果,为TLE反演密度... 利用CHAMP和GRACE-A卫星的TLE数据进行轨道大气密度反演,并以高精度加速度仪密度作为基准计算反演密度误差,同时与NRLMSISE-00,JB2008,MSIS2.0大气模式误差进行对比,给出了TLE反演误差相对大气模式误差改善率的量化结果,为TLE反演密度的准确性及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选取的TLE数据覆盖2002-2017年,分别计算了两类密度反演值:TLE平均密度和TLE修正密度.前者为时间分辨率为3 d的平均轨道大气密度,该值不依赖于大气模式;后者则是通过对大气模式进行修正得到的轨道原位处的大气密度.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时间范围内,TLE平均密度的整体平均误差小于5%,标准差小于8%;TLE修正密度在地磁平静期误差最小,相对于大气模式的误差改善率超过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E反演密度 误差改善率 经验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仪器观测的中国中纬区域MSTID长距离传播事件研究
14
作者 罗吉 徐寄遥 +3 位作者 吴坤 袁伟 王玮 张佼佼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1-912,共12页
电离层等离子体不规则结构通常会影响星地卫星的通信、导航及定位等,因此研究不规则体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MSTID)是一种常发于F层的电离层扰动,其演化过程十分复杂。本文利... 电离层等离子体不规则结构通常会影响星地卫星的通信、导航及定位等,因此研究不规则体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MSTID)是一种常发于F层的电离层扰动,其演化过程十分复杂。本文利用伊春和兴隆台站全天空气辉成像仪、Swarm卫星、佳木斯高频雷达以及漠河和十三陵台站数字测高仪观测数据,对2018年10月17日夜间出现在中国东北区域上空的MSTID事件进行分析。该MSTID事件传播时间较长,在气辉观测中持续时间超过4 h(12:02-16:23 UT),其波长范围为176.3~322.5 km,波速范围为67.0~154.1 m·s^(–1)。研究结果显示,该MSTID可能产生于较高的纬度,自东北向西南往中纬传播,依次经过伊春和兴隆台站的气辉观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 全天空气辉成像仪 高频雷达 SWARM 卫星 数字测高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Dst指数数据集(2010-2022)
15
作者 李晖 刘子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322-328,共7页
地球磁层环电流所造成的中低纬度地区地表磁场水平分量的剧烈扰动,可以通过暴时扰动指数(Dst)来表征。由于磁暴期间环电流的不对称性,不同地方时的地磁扰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无法用全球平均的Dst指数来准确反映。本文利用子午工程拉萨... 地球磁层环电流所造成的中低纬度地区地表磁场水平分量的剧烈扰动,可以通过暴时扰动指数(Dst)来表征。由于磁暴期间环电流的不对称性,不同地方时的地磁扰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无法用全球平均的Dst指数来准确反映。本文利用子午工程拉萨、成都、武汉、杭州四个台站的地磁观测数据,计算得到了中国区域Dst指数(c Dst)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2010–2022年中国区域Dst指数,共计109608条数据。相比Dst指数,本数据集可以更好地描述中国区域的地磁扰动,有望为中国区域空间天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Dst指数 DST指数 子午工程 磁通门磁力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间层低层的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分类及其机制分析
16
作者 胡景高 谢金材 +1 位作者 任荣彩 刘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1-2156,共16页
基于MERRA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对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Final Warming,简称FW)的分类进行了分析,这种分类将平流层和中间层低层进行了统一的考虑。研究发现中间层低层极区存在与平流层极区相似的纬向风场的季节转换,并且在春... 基于MERRA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对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Final Warming,简称FW)的分类进行了分析,这种分类将平流层和中间层低层进行了统一的考虑。研究发现中间层低层极区存在与平流层极区相似的纬向风场的季节转换,并且在春季,极区温度和纬向风场存在与平流层类似的年际变率,基于此认定中间层低层仍存在FW事件。本文随后确定了FW事件逐年爆发日期,结果表明,FW事件在各个层次的平均爆发日期为4月7~27日,年际变率在11.3~18.3天,其中,1 hPa FW平均爆发日期最迟,0.1 hPa FW事件的年际变率最小。依据FW爆发日期垂直廓线的演变特征,本文将FW事件分为三类,分别为同时型、顺延型与气候态型。同时型FW事件由强烈的行星波活动所主导,整层爆发日期相差不大,FW的爆发伴随着强烈的极区环流异常符号的反转。顺延型FW事件的爆发过程与同时型具有类似的特征,但其中行星波活动强度更弱,非绝热加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气候态型时,以10 hPa为代表的平流层中层FW事件的爆发由动力因素主导。平流层中层FW爆发后,平流层高层行星波活动受到抑制,FW的爆发则由辐射非绝热加热主导。在中间层低层0.1 hPa,FW事件的爆发有两种可能,一方面,可以由辐射非绝热加热主导;另一方面,在一些平流层FW事件爆发后,0.1 hPa可能会因为平流层FW爆发后的次级行星波活动而造成FW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 中间层 分类 环流演变 行星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撞遇陆地成坑动力学的计算模拟
17
作者 徐文杰 刘芹芹 申旭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基于小行星撞遇陆地三维动力学全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实现了初始接触、撞遇挖掘、高速抛射和回落调整4个撞击阶段全过程仿真;小行星的碰撞入射角及撞遇过程中动力学行为将影响撞击坑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也表明大规模数值计算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小行星撞遇地球这一动力学过程,为小行星防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坑 离散元法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弓激波上游离子回旋波的观测研究
18
作者 李家威 杨磊 +5 位作者 吴德金 戴存礼 李建平 向梁 罗庆宇 程征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8,共13页
离子回旋波广泛分布于火星弓激波上游,在卫星坐标系下其频率接近当地质子回旋频率,准平行于背景磁场方向传播,与在火星外逸层太阳风拾起新生H离子有关。该文基于磁流体理论,对MAVEN探测器观测到的离子回旋波进行事例分析,通过对等离子... 离子回旋波广泛分布于火星弓激波上游,在卫星坐标系下其频率接近当地质子回旋频率,准平行于背景磁场方向传播,与在火星外逸层太阳风拾起新生H离子有关。该文基于磁流体理论,对MAVEN探测器观测到的离子回旋波进行事例分析,通过对等离子体密度扰动、速度扰动以及磁场扰动的参数拟合,发现该离子回旋波事件可用斜传播的快磁声波与平行传播的阿尔文波的叠加来解释。该文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火星上游所观测到的离子回旋波相关扰动的物理本质,对其中等离子体物理过程的重新建模和数值模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回旋波 火星上游 磁流体力学 快磁声波 阿尔文波 慢磁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未来3天Kp指数预报建模与可解释AI应用
19
作者 王听雨 罗冰显 +3 位作者 陈艳红 石育榕 王晶晶 刘四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7-445,共9页
当前业务中对未来3天Kp指数预报需求强烈.但地磁暴中多参数耦合导致难以量化各预报因子对Kp值的贡献,制约了预报精度提升.本文构建了神经网络3天Kp指数预报模型,并使用人工智能(AI)可解释性算法定量化各因子贡献.结果显示,行星际磁场南... 当前业务中对未来3天Kp指数预报需求强烈.但地磁暴中多参数耦合导致难以量化各预报因子对Kp值的贡献,制约了预报精度提升.本文构建了神经网络3天Kp指数预报模型,并使用人工智能(AI)可解释性算法定量化各因子贡献.结果显示,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在提前3 h对Kp指数的贡献为37.15%,为主要因子,说明模型能捕捉符合物理特征的主要预报因子.Kp指数历史特征贡献随提前量逐渐增加,提前3天总体贡献占68.06%,验证了对冕洞高速流引起的地磁暴事件的预报能力.对2015和2017年特大地磁暴进行贡献分析,模型准确捕捉了地磁暴多参数耦合的复杂特性.研究表明,可解释AI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定量化各预报因子对Kp指数的预报贡献,有助于改进未来3天Kp指数AI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暴 未来3天Kp指数预报 神经网络 可解释性 AI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日太阳风中磁场回弯结构的MHD模拟
20
作者 刘若炎 刘勇 +1 位作者 周昱成 黄朝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帕克太阳探针(Parker Solar Probe,PSP)在太阳附近发现大量磁力线回弯结构,通常还伴随有太阳风速度增加.这些磁力线回弯的产生机制到目前为止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由慢太阳风中的喷流引起的.我们首先对PSP的就地观测数据进... 帕克太阳探针(Parker Solar Probe,PSP)在太阳附近发现大量磁力线回弯结构,通常还伴随有太阳风速度增加.这些磁力线回弯的产生机制到目前为止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由慢太阳风中的喷流引起的.我们首先对PSP的就地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发生率和空间尺度随径向距离的演化情况,然后使用简化的1.5维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模型对喷流在太阳风中的演化进行了模拟,其中太阳风被简化为位于黄道面的球对称流.模拟结果表明喷流的确可以导致太阳附近磁力线发生偏转,验证了喷流可以对磁场方向改变有贡献的图景.不过喷流形成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磁场回弯 磁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