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天气探源计划(探冕计划)
1
作者 田晖 白先勇 +4 位作者 封莉 熊明 陈亚杰 侯振永 王亚敏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1-898,共18页
空间天气探源计划(探冕计划)将在同一颗卫星平台上实现对太阳和晚型恒星的同步观测,以揭示太阳系内外空间天气的源头——日冕和星冕的物理性质及爆发规律.卫星拟工作在约72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同时对日冕和星冕开展长期、连续的观测... 空间天气探源计划(探冕计划)将在同一颗卫星平台上实现对太阳和晚型恒星的同步观测,以揭示太阳系内外空间天气的源头——日冕和星冕的物理性质及爆发规律.卫星拟工作在约72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同时对日冕和星冕开展长期、连续的观测.通过搭载日面极紫外光谱仪、极紫外光谱日冕仪、恒星极紫外光谱仪、恒星极紫外测光望远镜等载荷,该计划将在三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第一,通过首次开展全日面视场的日冕光谱观测,刻画日冕外流和爆发的源区特性,推动太阳系空间天气的精准预报;第二,通过填补当前太阳系外极紫外探测的空白,探明星冕爆发规律,从而开拓太阳系外空间天气的新疆域;第三,通过对太阳和其他恒星同步开展点源极紫外探测,并结合模型,建立空间天气影响行星宜居性的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紫外辐射 日冕 星冕 空间天气 行星宜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M在轨监测的单粒子翻转事件特征与空间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2
作者 徐小恒 马英起 +3 位作者 张龙龙 王杰义 林刘亮 杨丹丹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4-72,共9页
空间辐射环境对航天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影响显著,其中单粒子翻转(Single Event Upset,SEU)是最具代表性的瞬态辐射效应之一。基于在轨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EU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SEU与空间环境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7.5%的SEU事... 空间辐射环境对航天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影响显著,其中单粒子翻转(Single Event Upset,SEU)是最具代表性的瞬态辐射效应之一。基于在轨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EU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SEU与空间环境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7.5%的SEU事件集中发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并在磁壳层L≈1.24~1.25处出现峰值,其空间分布与≥10 MeV质子通量增强区高度一致。≥10 MeV质子通量与在轨软错误率(SER)呈显著幂律正相关(R≈0.73),表明高能质子是驱动SEU的主要因素。基于地面质子辐照试验截面和在轨能谱估算的理论SER与观测值在1个数量级内一致,但整体偏低,需扩展能谱范围以提高预测精度。在轨期间经历的3次小型太阳质子事件均未触发SEU,而地磁暴期间Dst指数下降伴随SER显著降低,表明地磁暴引发SAA区域质子通量衰减使得SEU发生频率降低。研究结果揭示了在轨SRAM器件SEU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理,为辐射效应建模、抗辐射设计和任务可靠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辐射环境 南大西洋异常区 辐射环境效应 单粒子翻转 在轨错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空间站轨道高能粒子地磁截止刚度变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钟秋珍 陈雪晴 +4 位作者 陈东 程永宏 李志涛 刘四清 师立勤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0-326,共7页
太阳质子事件是影响空间站和航天员辐射安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保障空间站的安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任务规划,开展对太阳能量粒子在地球空间的地磁传输研究。利用反向追迹法和衰减系数计算了不同地磁扰动情况下,400 km载人空间站轨道... 太阳质子事件是影响空间站和航天员辐射安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保障空间站的安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任务规划,开展对太阳能量粒子在地球空间的地磁传输研究。利用反向追迹法和衰减系数计算了不同地磁扰动情况下,400 km载人空间站轨道上的地磁截止刚度和质子截止能量。计算结果表明:地磁扰动情况下的截止刚度大多小于地磁平静时的截止刚度;磁暴期间,全球截止刚度等值线向低纬度移动,中低纬度地区的截止刚度变化不大,中高纬度地区变化剧烈;超强磁暴期间,大约200 MeV以上的高能质子能够到达中国空间站轨道,轨道上太阳高能粒子通量增加,甚至有可能超过辐射带南大西洋异常区(SAA)的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粒子 地磁扰动 空间站轨道 地磁截止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高能粒子在行星际背景太阳风大尺度结构中的传播模拟进展
4
作者 沈芳 连婉怡 陶新祎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3-1187,共25页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SEP)由太阳耀斑或日冕物质抛射(CME)驱动,能够短时间内产生几keV至几GeV能量的粒子,其传播特性受太阳风大尺度结构显著影响,威胁航天活动,是空间天气预报的重点.本文分析采用多种背景太阳风模型结合聚焦传输方程对太...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SEP)由太阳耀斑或日冕物质抛射(CME)驱动,能够短时间内产生几keV至几GeV能量的粒子,其传播特性受太阳风大尺度结构显著影响,威胁航天活动,是空间天气预报的重点.本文分析采用多种背景太阳风模型结合聚焦传输方程对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模拟,进行细致的参数化研究,并结合观测数据模拟多个流相互作用区(SIR)相关的SEP事件.研究发现,磁聚焦效应是粒子通量增强的主要原因,快太阳风下绝热冷却效应主导通量衰减阶段演化.太阳风参数影响共转相互作用区(CIR)的宽度,导致粒子传播时空分布差异,引入垂直扩散可解释多卫星观测的通量剖面差异.研究构建了大尺度太阳风调制SEP传播的理论框架,未来需融合观测数据强化CME驱动激波模拟,以提升粒子传输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 三维磁流体力学模型 共转相互作用区 垂直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闪烁研究进展综述
5
作者 王勇 张清和 +3 位作者 邢赞扬 马羽璋 陆盛 张端 《电波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8,共13页
地球南北极区是极轨卫星、北极航线等的必经之路,使极区电离层闪烁研究成为空间物理和无线电应用等领域的热点课题。随着人类的南北极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极区电离层闪烁的监测要求越来越强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极区电离层闪烁的研究... 地球南北极区是极轨卫星、北极航线等的必经之路,使极区电离层闪烁研究成为空间物理和无线电应用等领域的热点课题。随着人类的南北极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极区电离层闪烁的监测要求越来越强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极区电离层闪烁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介绍了电离层闪烁的基本定义;总结了电离层闪烁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极区的适用性问题;概述了极区电离层不均匀体引起的闪烁统计特征及其依赖性;讨论了极区电离层闪烁建模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闪烁 闪烁指数 计算方法 统计特征 闪烁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星掩星方法在大气氧气密度探测中的应用与进展
6
作者 李政 吴小成 +1 位作者 胡雄 闫召爱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8-1375,共18页
临近空间大气氧气密度是研究地球大气结构、热力学特性和空间天气过程的关键参数,对研究大气建模预报、空间目标轨道预测等具有重要科学和应用价值.然而,传统探测手段在垂直分辨率、全球覆盖和长期监测方面存在局限.恒星掩星技术作为一... 临近空间大气氧气密度是研究地球大气结构、热力学特性和空间天气过程的关键参数,对研究大气建模预报、空间目标轨道预测等具有重要科学和应用价值.然而,传统探测手段在垂直分辨率、全球覆盖和长期监测方面存在局限.恒星掩星技术作为一种被动遥感方法,通过分析日光或星光穿过大气时的吸收特征,为氧气密度探测提供了解决方案.该技术已发展出140~160 nm紫外舒曼龙格吸收带与760 nm红外A吸收带的双波段探测体系.其紫外吸收带凭借强吸收特性适用于130 km以上高层大气探测,而红外A波段通过高分辨率光谱分析实现了10~85 km范围内氧气密度、温度及气压的同步反演.然而,温度敏感性、星源信号强度等挑战仍需突破.本文首次系统比较了紫外与红外波段在氧气探测中的互补优势,分析了从OAO-2到GOLD等多代载荷的技术演进,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该综述不仅为大气遥感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还揭示了双波段协同探测潜力,为下一代大气探测任务的设计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掩星 氧气密度 大气遥感 临近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