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增强氨燃烧特性研究
1
作者 钟世龙 林启富 +8 位作者 吴殿武 宋亚伟 刘成周 武晨 陈龙威 李振阳 陈维晔 冯汉升 罗广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141,共11页
针对氨燃料燃烧性能差和尾气NO_(x)排放量高的问题,在耦合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旋流燃烧器上开展增强氨燃烧的实验,研究了甲烷助燃、等离子体助燃以及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等不同助燃方式对氨燃烧旋流火焰特性和NO生成特性的影响。... 针对氨燃料燃烧性能差和尾气NO_(x)排放量高的问题,在耦合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旋流燃烧器上开展增强氨燃烧的实验,研究了甲烷助燃、等离子体助燃以及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等不同助燃方式对氨燃烧旋流火焰特性和NO生成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甲烷助燃,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和等离子体助燃都能有效提高氨燃烧稳定性,扩展氨旋流火焰稳燃极限范围,在NH_(3)/空气当量比为0~5.0的范围内均可正常燃烧;与单一的甲烷助燃及等离子体助燃相比,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等离子体功率为0.8kW、甲烷输入量为1L/min)工况下放电产生的Hα及OH活性粒子能够得到显著增强,进而增强了等离子体助燃中的化学效应,并且在NH_(3)/空气当量比从0.6增加至0.8时,尾气中NO排放质量浓度从超过7000 mg/m^(3)开始快速下降至100 mg/m^(3)左右。此外,气体温度只比单纯等离子体助燃工况稍低,单纯等离子体助燃工况下的氨燃烧火焰温度最高可达2030K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稳燃 等离子体助燃 燃烧稳定性 光谱特性 尾气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处理(Zn_(0.2)Ni_(0.8))(OH)_(2)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储建军 梁吉轲 +3 位作者 李可可 孟旭 杨永博 方世东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28,共6页
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合成了(Zn_(0.2)Ni_(0.8))(OH)_(2)电极材料,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为1112 F/g。为提高(Zn_(0.2)Ni_(0.8))(OH)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进行表面处理。结果显示,处理后的(Zn_(0.2)Ni_(0.8... 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合成了(Zn_(0.2)Ni_(0.8))(OH)_(2)电极材料,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为1112 F/g。为提高(Zn_(0.2)Ni_(0.8))(OH)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进行表面处理。结果显示,处理后的(Zn_(0.2)Ni_(0.8))(OH)_(2)微观形态由光滑的片状结构变为粗糙的蜂窝状球形,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1842 F/g,提升了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表面改性 双金属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射流等离子体改性氢氧化镍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杨永博 吴进 +2 位作者 储建军 香开新 方世东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71,共6页
为改善氢氧化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大气射流等离子体对氢氧化镍电极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合成了片状结构的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该材料拥有1 712.3 F/g的比电容。此外,用大气射流等离子体处理氢氧化... 为改善氢氧化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大气射流等离子体对氢氧化镍电极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合成了片状结构的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该材料拥有1 712.3 F/g的比电容。此外,用大气射流等离子体处理氢氧化镍电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氢氧化镍纳米片厚度变薄,同时形成了少量的氧化镍。对改性后的氢氧化镍电极进行电化学测试,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改性后的材料比电容达到了2 124.5 F/g,提升了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超级电容器 氢氧化镍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界磁场和天线构型对射频等离子体微放电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张金恒 苌磊 +2 位作者 杨鑫 周海山 罗广南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利用HELIC程序,研究了磁场和天线构型对射频微放电的影响。在天线方位角模数m=0和m=1两类典型模式下,外界磁场总是通过影响射频电场的分布影响天线的功率沉积分布,其中m=1的半螺旋(half helix)天线在达到临界磁场(10mT)后,轴向上的功率... 利用HELIC程序,研究了磁场和天线构型对射频微放电的影响。在天线方位角模数m=0和m=1两类典型模式下,外界磁场总是通过影响射频电场的分布影响天线的功率沉积分布,其中m=1的半螺旋(half helix)天线在达到临界磁场(10mT)后,轴向上的功率沉积分布由单峰转变为双峰分布,且峰值主要分布在天线的两侧;而m=0的环形(loop)天线在外界磁场达到临界值(1mT)后,主要呈现为一个单峰分布,且峰值位于天线正下方。而对并排的两个loop(loop^(++))天线,发现其不同轴向位置处的临界磁场值不同(z=0mm处为1mT,z=±60mm处为9mT),但是其功率沉积和电磁波受外界磁场的影响与m=0的loop天线类似。在无外磁场条件下,loop^(++)天线的功率沉积相较于其他两种天线的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磁场效应 射频等离子体 天线构型 功率沉积 电磁波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D等离子体协同MnFe_(2)O_(4)降解氢氯噻嗪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晓冬 胡淑恒 +2 位作者 许子牧 兰彦 程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51,463,共6页
文章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协同MnFe_(2)O_(4)对常用药物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HCTZ)在水中的降解性能。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锰铁氧体MnFe_(2)O_(4)作为非均相芬顿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 文章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协同MnFe_(2)O_(4)对常用药物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HCTZ)在水中的降解性能。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锰铁氧体MnFe_(2)O_(4)作为非均相芬顿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HCTZ模拟目标废水,分别研究不同的HCTZ初始质量浓度、溶液初始pH值、电源输入功率和MnFe_(2)O_(4)投放剂量等因素对体系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药物初始质量浓度的提高会使降解效率持续下降,不断提升放电功率将更利于HCTZ的降解,且碱性环境会对处理过程产生抑制效应。同时研究发现,DBD/MnFe_(2)O_(4)体系下的最佳MnFe_(2)O_(4)投放剂量是50 mg,并且经5次循环使用后,体系仍能在25 min内将99%的HCTZ去除,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DBD) MnFe_(2)O_(4) 氢氯噻嗪(HCTZ) 芬顿反应 高级氧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氯霉素
6
作者 唐晨晨 胡淑恒 +1 位作者 程诚 韩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9-1015,1021,共8页
氯霉素(CA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导致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被证明可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然而,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 氯霉素(CA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导致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被证明可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然而,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存在穿透能力弱的问题,限制其在CAP降解中的应用。针对该问题,文章设计一种新型DBD等离子体装置。该装置在传统基础上引入蠕动泵,确保所有的CAP污染物都能直接与活性物质接触,显著提高了CAP的去除率。通过实验探究CAP初始质量浓度、CAP溶液处理量、蠕动泵流速以及放电功率对CAP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放电功率为25 W的条件下,该装置在25 min内可实现80.4%的降解效率。同时还研究了自然水体中常见的阴离子(如Cl^(-)、CO_(3)^(2-)、HCO_(3)^(-)、NO_(3)^(-))及腐殖质对CAP降解的影响。实验发现,上述物质会与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发生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AP的降解。最后通过质谱法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并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该研究不仅为CAP的降解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也为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CAP) 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 阴离子 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氦对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制备碳化硼涂层的影响
7
作者 苏毅 吴曦 +2 位作者 胡娟 赵鹏 朱海龙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4-224,共11页
目的利用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喷涂(RF-ICPS)技术在第一壁材料钨(W)表面制备碳化硼(B_(4)C)涂层,研究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掺氦(He)对涂层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表征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工作气体中掺入不同体积分数的He,制备... 目的利用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喷涂(RF-ICPS)技术在第一壁材料钨(W)表面制备碳化硼(B_(4)C)涂层,研究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掺氦(He)对涂层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表征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工作气体中掺入不同体积分数的He,制备B_(4)C涂层,表征涂层表面形貌和组成变化。采用Ansys Fluent模拟软件,建立三维射频等离子体与B_(4)C颗粒之间的有限元模型,探究在等离子体中加入He,通过调控等离子体属性参数,进而影响涂层制备的内在机理。结果随着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He的体积分数的提升,可明显降低涂层的孔隙率,当He的体积分数升高到7.2%时,孔隙率降至1.1%,且涂层的主要组成未发生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当He的体积分数从0%升高到7.2%时,等离子体焓值提高了38%,同时颗粒加热熔融效果明显提升;当He的体积分数升高到7.2%时,B_(4)C颗粒温度达到2800 K以上的占65.5%。结论在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加入He,不仅具有提高等离子体热导率的作用,还可以提高等离子体的焓值,促进飞行B_(4)C颗粒在等离子体中的加热效果,从而提升涂层的致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 碳化硼涂层 HE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偏压对射频等离子体恢复单晶第一镜反射率的影响
8
作者 万俊麟 鄢容 +5 位作者 穆磊 江泽桐 王晨雪 王兆辉 李曾杰 温煜娴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56-162,共7页
目的研究自偏压对射频等离子体恢复单晶第一镜反射率的影响,为未来聚变堆诊断第一镜反射率原位恢复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射频氩等离子体,在工作气压为1Pa,自偏压分别为-100、-200和-300 V条件下,开展单晶钼第一... 目的研究自偏压对射频等离子体恢复单晶第一镜反射率的影响,为未来聚变堆诊断第一镜反射率原位恢复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射频氩等离子体,在工作气压为1Pa,自偏压分别为-100、-200和-300 V条件下,开展单晶钼第一镜表面Al_(2)O_(3)清洗实验,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非接触式三维表面轮廓仪等手段对第一镜表面和光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当自偏压为-300 V时,射频氩等离子体清洗23 h后,第一镜表面Al_(2)O_(3)杂质被完全去除,镜表面平整,第一镜全反射率有效恢复,且漫反射率变化小(<1%);当自偏压为-200 V时,射频氩等离子体清洗33 h后,第一镜表面的Al_(2)O_(3)杂质被完全去除,全反射率恢复到清洗前的水平;当自偏压为-100 V时,射频氩等离子体清洗354 h后,第一镜表面仍存在Al_(2)O_(3)杂质残留,全反射率仅恢复到清洗前的70%。结论单晶钼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溅射能力,射频等离子体清洗对第一镜表面损伤小,清洗后第一镜漫反射率较低。且采用绝对值较高的自偏压(-300V),溅射第一镜杂质粒子能量高和沉积杂质溅射率高,第一镜反射率恢复效率更快;低自偏压绝对值(-100 V)条件下的溅射再沉积和低通量溅射粒子无法完全去除第一镜表面的杂质沉积。因此,单晶第一镜清洗可适当提高自偏压绝对值以提升清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镜 射频等离子清洗 反射率 自偏压 单晶Mo Al_(2)O_(3)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光源高效率F类GaN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9
作者 王江华 贾华 +2 位作者 宦维定 单家芳 刘甫坤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9-1035,共7页
针对高频工作时功率晶体管效率降低引起等离子体光源发光效率减小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氮化镓(GalliumNitride,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高效率F类功率放大器.采用输出匹配网络、寄生补偿网络和谐波控制电路合并为一体的输出网络结构,考... 针对高频工作时功率晶体管效率降低引起等离子体光源发光效率减小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氮化镓(GalliumNitride,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高效率F类功率放大器.采用输出匹配网络、寄生补偿网络和谐波控制电路合并为一体的输出网络结构,考虑GaN晶体管的输出电容、引线电感和漏源电容等寄生参数,理论分析谐波的输出网络阻抗,并结合仿真计算对输入输出电路进行匹配和设计,最终完成放大器的加工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输入功率为33.7dBm时,功率放大器在915MHz下实现了80.1%的漏极效率,输出功率为240.8W,增益为20.1dB,验证了所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设计的功率放大器对提高等离子体光源的发光效率和降低热能管理成本具有较为实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光源 F类功率放大器 谐波控制 寄生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研究简述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建生 左桂忠 +4 位作者 王亮 丁锐 余耀伟 张洋 徐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93-1217,共25页
可控聚变能具有安全、清洁、燃料丰富等优点,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选择之一.在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来自高温等离子体的强热流、强粒子流与直接面对等离子体的器壁之间产生的强烈相互作用,不仅会导致第一壁损伤,产生杂质,污染等... 可控聚变能具有安全、清洁、燃料丰富等优点,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选择之一.在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来自高温等离子体的强热流、强粒子流与直接面对等离子体的器壁之间产生的强烈相互作用,不仅会导致第一壁损伤,产生杂质,污染等离子体,引起等离子体能量辐射损失与等离子体约束性能降低,同时滞留在壁上的燃料粒子再循环直接影响等离子体密度控制.稳态控制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对于实现长脉冲高参数的等离子体至关重要,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对等离子体壁材料的选择及其表面处理以控制燃料粒子再循环与杂质产生,控制来自等离子体的强粒子流和热流以减少壁材料损伤,以及发展高效冷却结构以快速移除沉积在壁上的高热负载等.经过数十年发展,特别在我国EAST超导托卡马克上,研究了石墨、钨、铍、钼等壁材料与结构,发展了壁表面清洗与涂覆改性技术,提出了多种控制等离子体热流的先进方法,初步开展了流动液态金属壁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控制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促进了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的实现与性能提高.针对具有更高热负荷、更长脉冲以及高能量中子辐照等特点的长时间不间断运行的未来聚变堆,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稳态控制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约束核聚变 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 EAST超导托卡马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引发液相OH与H_(2)O_(2)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奚文灏 兰彦 +2 位作者 沈洁 韩伟 程诚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共11页
大气压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等离子体引发的液相OH和H_(2)O_(2)具有重要的医学效应.明确等离子体工作参数与液相OH和H_(2)O_(2)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液相OH和H_(2)O_(2)的调控,对于探明等离子体医学中关键作用机... 大气压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等离子体引发的液相OH和H_(2)O_(2)具有重要的医学效应.明确等离子体工作参数与液相OH和H_(2)O_(2)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液相OH和H_(2)O_(2)的调控,对于探明等离子体医学中关键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利用微秒脉冲直流高压等离子体射流作用去离子水,通过发射光谱研究不同工作参数(工作电压、脉冲宽度、脉冲频率以及工作气体组分)下等离子体射流关键气相激发态粒子的变化规律;采用荧光探针结合酶标仪测量了不同工作参数(工作电压、脉冲宽度、脉冲频率以及工作气体组分)下等离子体射流引发的液相OH和H_(2)O_(2)的绝对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引发的液相OH可能主要是由高能粒子与水面的水分子反应生成的,气相OH溶解到水中的部分不是液相OH的主要来源;而液相H_(2)O_(2)则主要是由气相OH复合生成气相H_(2)O_(2)再溶解到水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羟基自由基(OH) 过氧化氢(H_(2)O_(2)) 等离子体工作参数 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Ar气液相等离子体处理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佳俊 陈雪燕 +1 位作者 程诚 沈洁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1-781,共11页
研究采用温室气体、氩气(CO_(2)/Ar)作为载气,产生气液相等离子体处理水中的盐酸四环素。研究了CO_(2)/Ar气液相等离子体CO_(2)分解、活性物质产生(如O、·OH、^(1)O_(2)、H_(2)O_(2)、O_(3))及不同参数条件下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机... 研究采用温室气体、氩气(CO_(2)/Ar)作为载气,产生气液相等离子体处理水中的盐酸四环素。研究了CO_(2)/Ar气液相等离子体CO_(2)分解、活性物质产生(如O、·OH、^(1)O_(2)、H_(2)O_(2)、O_(3))及不同参数条件下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机理。气相方面考察了CO_(2)/Ar比例、气体流量对CO_(2)转化的影响;液相方面考察了CO_(2)/Ar比例、不同初始浓度、气体流量及初始pH对盐酸四环素降解的影响。结合光谱诊断、液相活性物质表征、相关淬灭剂,分析了不同活性物质的产生规律及对盐酸四环素降解的影响。最后检测了降解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提出了本体系盐酸四环素降解原理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为CO_(2)利用以及水污染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等离子体 二氧化碳分解 活性物质生成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热等离子体处理废焦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贻满 林启富 +1 位作者 刘成周 孟月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9-673,共5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直流电弧水蒸气热等离子体炬,直接以废焦油溶液为工作介质,无需额外放电气源,通过发射光谱进行等离子体诊断,通过分析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研究焦油处理后产物性质,探讨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含焦油的水蒸气等离子体... 采用自行研制的直流电弧水蒸气热等离子体炬,直接以废焦油溶液为工作介质,无需额外放电气源,通过发射光谱进行等离子体诊断,通过分析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研究焦油处理后产物性质,探讨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含焦油的水蒸气等离子体气体温度为4600 K,废焦油经水蒸气等离子体处理后,气态产物主要含有H_(2)、CO、CO_(2)、CH_(4),其中以H_(2)、CO和CH_(4)为主的合成气含量高达67%以上。上述结果为高浓度废焦油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热等离子体 废焦油 气体温度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射频离子源等离子体激励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俞钱 苏国建 +1 位作者 谢亚红 胡纯栋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4-1181,共8页
中性束注入(Neutral Beam Injection,NBI)加热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最重要的辅助加热手段之一。大面积强流射频(Radio frequency)离子源是高功率NBI系统的核心部件。为了获得高密度、均匀的等离子体,在单激励器射频离子源研究的基础上... 中性束注入(Neutral Beam Injection,NBI)加热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最重要的辅助加热手段之一。大面积强流射频(Radio frequency)离子源是高功率NBI系统的核心部件。为了获得高密度、均匀的等离子体,在单激励器射频离子源研究的基础上对双激励器射频离子源的结构和等离子体激励特性进行了模拟,给出了射频离子源不同结构和参数对等离子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射频激励器间距、扩展室深度、射频功率以及放电气压等。研究结果可为大面积射频离子源的研制和多激励器射频负离子源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束注入 射频离子源 均匀性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射流等离子体引发PVC表面接枝聚合季铵盐及其抗菌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亚峰 孙涛 +3 位作者 孙红梅 马中洋 隋思源 倪国华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1-4149,共9页
为了提高医用聚氯乙烯(PVC)抗菌性,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技术对PVC表面接枝并制备季铵盐(QAC)涂层。通过纹影仪和发射光谱仪诊断了等离子体射流的流动状态和活性组分,结合静态水接触角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为了提高医用聚氯乙烯(PVC)抗菌性,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技术对PVC表面接枝并制备季铵盐(QAC)涂层。通过纹影仪和发射光谱仪诊断了等离子体射流的流动状态和活性组分,结合静态水接触角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和分析APPJ处理前后PVC表面的亲水性、微观形貌和化学组分,并测试了季铵盐/PVC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大,与PVC接触区域的等离子体射流流动状态从层流向湍流转变,PVC表面亲水性增强,改性后的PVC表面水接触角最低可达26°,含氧官能团含量高达31.02%(原子分数)。放电电压的增大,有助于PVC表面含氧官能团量的提升,并促进季铵盐在PVC表面的接枝和聚合形成致密涂层,提高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聚氯乙烯 表面改性 季铵盐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T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涨落特征的初步实验研究
16
作者 王荣良 刘永 +4 位作者 赵海林 周天富 提昂 凌必利 朱则英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0-346,共7页
在EAST上使用相关电子回旋辐射(CECE)诊断系统观测到不同等离子体参数下的电子温度涨落特征,介绍了欧姆放电、L模放电及无ELM的H模放电的三种现象。在欧姆密度爬升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涨落与电子密度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即存在电子... 在EAST上使用相关电子回旋辐射(CECE)诊断系统观测到不同等离子体参数下的电子温度涨落特征,介绍了欧姆放电、L模放电及无ELM的H模放电的三种现象。在欧姆密度爬升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涨落与电子密度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即存在电子温度涨落处于较高水平的电子密度的窗口。初步分析表明,电子温度涨落变化是电子密度梯度和电子温度梯度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同辅助加热下的L模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涨落的频谱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由于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的功率有限,其对电子温度的改变很小,而中性束注入(NBI)有较高的注入功率,能够明显提升电子温度,加热方式及加热功率大小引起的电子温度变化与电子温度涨落变化相关。在没有边缘局域模(ELM)的H模期间,可以观测到频率为18kHz的准相干模,其存在于归一化半径ρ=0.71~0.87较宽的径向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电子回旋辐射诊断 电子温度涨落 电子密度 电子温度 加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6L(N)-IG锻件Arc TIG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王开松 许昌军 +5 位作者 胡庆生 彭学兵 胡晓月 赵君煜 姜娟 任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137,141,共5页
诊断屏蔽模块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诊断窗口插件的核心部件,其水循环回路盖板采用能一次焊透7 mm且焊缝背面无飞溅的自动Arc TIG进行焊接,其与传统TIG焊接相比,焊接电流较大。为了研究大电流对Arc TIG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 诊断屏蔽模块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诊断窗口插件的核心部件,其水循环回路盖板采用能一次焊透7 mm且焊缝背面无飞溅的自动Arc TIG进行焊接,其与传统TIG焊接相比,焊接电流较大。为了研究大电流对Arc TIG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产品生产提供可靠的焊接参数,采用7 mm厚316L(N)-IG(IG是ITER Grade的简写)奥氏体不锈钢锻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Arc TIG焊接试验。结果表明,焊缝为单一的奥氏体相,并未发现裂纹缺陷;焊接接头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抗拉强度均大于316L(N)-IG锻件最低设计值,试样被弯曲180°后,焊缝表面未出现任何裂纹;室温下焊缝和热影响区冲击吸收功均大于60 J,断口呈现韧性断裂模式,且SEM分析发现断口处具有细小的韧窝,表现出良好的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316L(N)-IG 自动Arc TIG焊接 大焊接电流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驱动射频负氢离子源匹配网络设计与实验研究
18
作者 阳璞琼 李宇乾 +4 位作者 蒋才超 潘军军 刘波 陈世勇 谢远来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0,共6页
随着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对中性束注入器的输出束流强度与脉冲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高功率大面积射频离子源的研究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大面积、高密度均匀等离子体放电,基于多驱动射频离子源的设计是当前的发展趋势,而阻抗匹配网络是... 随着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对中性束注入器的输出束流强度与脉冲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高功率大面积射频离子源的研究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大面积、高密度均匀等离子体放电,基于多驱动射频离子源的设计是当前的发展趋势,而阻抗匹配网络是射频功率源将最大功率输送至线圈并耦合至等离子体的关键,故对其结构设计和调谐特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前期在单驱动射频离子源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双驱动射频离子源的放电需求,开展了双驱动阻抗匹配网络优化结构的设计与分析,通过实验中对匹配网络的调谐,成功实现了140 kW高功率和25 kW/1 000 s长脉冲的稳定运行。随后在等离子体稳定放电的基础上研究了两个驱动器之间的功率分配均匀性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了该匹配网络的优化设计合理可行,上下驱动器的射频功率分配基本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束注入系统 双驱动射频离子源 阻抗匹配 射频功率传输系统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电流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的研究
19
作者 武旭 黄海宏 +2 位作者 窦盛 王林森 彭岚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6,共6页
霍尔电流传感器所使用的磁场测量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是温度的函数,这会导致霍尔电势、灵敏度系数、内阻等参数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进而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并联式温... 霍尔电流传感器所使用的磁场测量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是温度的函数,这会导致霍尔电势、灵敏度系数、内阻等参数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进而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并联式温度补偿法对温度变化的低阶项进行了完全补偿,但却引入了温度变化的高阶项误差,这是一种不完全补偿,不适用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工况环境。在上述补偿法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一种反馈式温度补偿法。该方法通过将补偿后的输出电压与温度补偿输出信号相乘,再将所得乘积与霍尔元件输出信号进行求和运算,进一步改善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提高霍尔电流传感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反馈式温度补偿法可以消除温度变化对霍尔元件参数的影响,从而提高霍尔电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控制在0.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电流传感器 霍尔元件 并联式温度补偿法 反馈式温度补偿法 测量精度 完全补偿 求和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绿氨掺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低碳经济分析
20
作者 李海燕 孙王平 +4 位作者 程宇 崖华青 方世东 冯汉升 罗广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共12页
为应对燃煤电站低碳转型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及高效储氢载体,其与煤混烧技术为火电行业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从“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角度,系统综述了绿氨合成、存储运输及氨煤混烧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评估其经济性。研究发现,绿... 为应对燃煤电站低碳转型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及高效储氢载体,其与煤混烧技术为火电行业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从“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角度,系统综述了绿氨合成、存储运输及氨煤混烧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评估其经济性。研究发现,绿氨合成以第二代低温低压技术(铁/钌催化剂)最具工业化潜力,该技术需要突破催化活性提升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系统动态匹配技术;并提出开发10万吨级低温储罐与长输液氨管道,建设“西氨东输”网络以支撑绿氨规模化应用;氨煤混烧可通过优化掺氨位置(低氧区后掺)、空气分级(主燃区当量比1.1~1.3)及掺氨比例,以及设计低氮氨煤混烧燃烧装置,实现NO_(x)排放与纯煤相当,且需考虑掺烧后炉内辐射传热减弱、对流增强,以及锅炉汽水系统兼容性。当绿电成本降至0.10元/(kW·h)且碳价大于370元/t,或利用弃风/光电制氨时,绿氨将比燃煤具备竞争力,未来需通过绿氨降本、碳价机制与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落地。该研究为燃煤电站绿氨掺烧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全链条技术参考与经济性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氨掺烧 燃煤电站 全产业链 低温低压氨合成 低氮燃烧 低碳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