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早期工作记录——经典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解译(英文)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晓鸣 颉光普 +10 位作者 李强 邱铸鼎 曾志杰 Gary T. TAKEUCHI 王伴月 傅铭楷 Asta ROSENSTROM-FORTELIUS Hakan WAHLQUIST 董维霖 张春福 王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310,共26页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至今日,双湖地区仍是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堆积巨厚且连续,地层构造相对简单,盆地北缘地层出露好,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点。然而,双湖地区地层的时代跨度超过 13 My,厚度接近 4600 m,如果化石层位不明,很容易引起动物群成分的混乱。步林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所有采集的化石未做分层处理,导致后人对"柴达木动物群"年代的解释引起不少异议。步林并非对地层不重视。恰恰相反,他如同在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的工作中那样,在缺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他利用明显的地物( 山顶)和地质构造( 背斜) 作为参照系统,仔细地记录了化石的出露地点,并编制了一些草图。步林去世后,家属把他的野外记录留给赫定档案馆( Svan Hedin Archives) ,在斯德哥尔摩分几处收藏。遗憾的是,如同塔奔布鲁克盆地的情况,步林未能发表很多十分关键的化石地点资料,而发表的地质记录却被多数人忽略,所出版的游记也鲜为人知,个人档案记录更是深埋于历史的文献中。直到 1999 年,本文第一作者才首次接触到一些步林的野外原始资料。经过近 10 年多次对赫定档案馆的访问和对步林原始记录反复的野外核实,最终才将步林的经典地点结合进现代地层顺序的框架中。本文是继对步林塔奔布鲁克盆地燕丹图动物群经典地点与地层的研究后,进一步对其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厘定与复原,是本系列文章之二。目的是将过去混淆于各地点的动物群逐一解译,将不同时代的化石分子置于现代地层与年代框架之中。幸运的是,步林的诸多野外记录都保存完好,结合发表的个人游记及地质记录,他所发表的多数哺乳动物化石都可以恢复到一定地层范围之内,尚能尽量减小经典化石地点的不确定性。本文试图整理步林未发表的珍贵资料,通过综合考证其他已发表的信息,结合作者在 1998 ~2010 年多次野外考察的结果,以期理顺柴达木地区经典化石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关系。这里将着重探讨经典化石点的生物地层学问题,并将步林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野外记录资料译成英文附入文后,至于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其他化石点暂不涉及。步林主要在三个地区采集了化石: 托素湖北岸、怀头他拉村南及泉水梁火车站附近。尽管步林清楚地意识到其化石来自几千米厚的地层,但他统称其为柴达木动物群,成为以后混乱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柴达木新近纪的地层古生物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辨认出 4 个动物群: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1)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化石主要产于剖面底部克鲁克背斜两翼接近轴部的红色泥岩及绿色砂岩中。该动物群的成员发现较少,步林和我们都找到不多,主要来自两个地点: 怀头他拉剖面步林 165 号营地附近及泉水梁火车站东北 800 m 左右处。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该系列号码在步林的柴达木专著中广泛应用) :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356)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Nr. 361) ,Stephanocemas( Nr. 368,407) ,? Dicroceros ( Nr. 372,397) ,? Eostyloceros ( Nr. 396,399,401)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330,346,374,381) 。( 2) 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该动物群最初发现于托素湖北岸的狭长露头。步林对该点的记录最详细,其中各化石层位都被我们一一找到。托素湖的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局限在诺令根河( 连接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之间的小河) 北岸 100 m 的地层中,是步林所有化石点中能最精确地确定层位的一个点( 即步林托素湖化石点都可以恢复到该段 100m 地层中) 。根据目前古地磁测量结果,该点 100 m 地层可以精确到 0. 3 Ma 范围之内。相当于含托素动物群层位的化石地点在怀头他拉剖面中也少量存在,但多数化石不特征,估计步林在此也找到不多。托素动物群最丰富的化石点在泉水梁车站东南的狭长露头。步林称做"一般条带"( "General Strips") 。在厚度不到250 m,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8 km的地层中,化石均匀散布、保存完好,是柴达木目前最丰富的化石点。托素动物群包括以下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 "Ictitherium sp. "( Nr. 542) ,Tsaidamotherium hedini( Nr. 447,457) ,Tossunnoria pseudibex ( Nr. 449,481,537) ,Qurliqnoria cheni ( Nr. 441) ,Qurliqnoria sp. ( Nr. 508)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429) ,Chalicotheriidae indet.( Nr. 317) ,Hipparion sp. ( Nr. 352,444,467,493,498,500,501,523,553)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418,430,438,456,459,488,502-4,511,516,525-7,536,538,555-6) ,? Tetralophodon ( Nr. 458,487,524,530,534) ,Giraffidae indet. ( Nr. 316,320) ,? Eostyloceros ( Nr. 334,349) 。另外我们在泉水梁地点也找到大量化石,研究后可望增加更多的成员。泉水梁是我国少数几个三趾马出现最早的地点之一。该剖面目前还没有古地磁资料,但通过与怀头他拉古地磁剖面的对比,泉水梁三趾马出现的最低层位应大致在 C5r. 1r反向带与 C5r. 1n 正向带之间( 约 11. 12 Ma) 。另外托素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是青藏高原首次出现独特种类的时代。牛羊科中具有高原特色的种类包括 Tsaidamotherium hedini,Tossunnoria pseudibex,Qurliqnoria cheni 和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其中 Qurliqnoria cheni可能是现代藏羚羊( Pantholops) 的祖先类型。( 3) 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深沟动物群是根据德令哈南部深沟剖面的化石建立的。产该动物群的地层虽然在怀头他拉剖面中段出露,但目前还没找到特征的化石。步林的个别不确定的化石有可能属于深沟动物群。邱铸鼎和李强最近( 2008) 对深沟的小哺乳动物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与陕西蓝田霸河组下部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接近。( 4) 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怀头他拉动物群也处于怀头他拉剖面上部化石不丰富的地段。从步林的野外记录中,惟一能够比较确定的化石是一些驼鸟蛋片。我们也仅增加了几种小哺乳动物( 未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脊椎动物化石 青海省 地层 工作记录 地点 早期 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下侏罗统)的爬行动物不完美硕鳄的再研究(英文)
2
作者 Paul M.BARRETT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9,共9页
一般认为植龙类在三叠纪末期灭绝,但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在欧洲和亚洲延续到了侏罗纪最早期。来自亚洲的证据是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赫唐阶-锡内穆阶)的不完美硕鳄(Pachysuchus imperfectus)。重新研究显示不完美硕鳄正型标本和植龙类... 一般认为植龙类在三叠纪末期灭绝,但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在欧洲和亚洲延续到了侏罗纪最早期。来自亚洲的证据是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赫唐阶-锡内穆阶)的不完美硕鳄(Pachysuchus imperfectus)。重新研究显示不完美硕鳄正型标本和植龙类存在许多不同点,它可能属于一个保存较差的、分类位置无法确定的蜥脚型类恐龙头骨。这一属种的归入标本也无法明确归入某一类群,因此亚洲没有可靠的晚于三叠纪的植龙类化石记录。欧洲的侏罗纪植龙类化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认为,植龙类的化石记录仅限于三叠纪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下侏罗统 蜥脚型类 植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分类鉴定中的应用——4种类化石大样本的个案研究(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颖奇 严亚玲 +1 位作者 刘毅弘 魏光飚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然而,传统形态学方法在对大量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往往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将不稳定的细微性状变异作为依据建立新种,或者忽视一些肉眼难于察觉的形态学差异而将两个甚至多个类群合并到一起,导致基于形态学的化石分类鉴定随意性增加,失去客观性。此外,对于不具鉴定意义的非关键性单个牙齿,很难凭借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进行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三种类甘肃模鼠Mimomys gansunicus, 郑氏异模鼠Heteromimomys zhengi和繁昌维蓝尼鼠Villanyia fanchangensis的1284件臼齿并以早上新世内蒙古比例克的比例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的163件臼齿作为参考,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各个臼齿咬合面上分别选取了7~14个同源landmark对咬合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针对这4个种的臼齿咬合面形态差异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这些landmark所提供的形态差异信息,人字洞的1284件臼齿标本中的确存在3个可以明显区分且形态学性状稳定的类群,先前的分类鉴定得到了验证。与之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比例克模鼠也可以很好区分。因此,建立在大样本基础上的这4种类臼齿咬合面同源形态特征的判别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种类较为稳定的形态特征差异,并用来作为今后对样本较少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的判别依据。因为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二维的离散landmark数据以及重要形态学特征的轮廓线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扩展至三维空间,所以上述方法对于较为容易获得大样本标本的小哺乳物化石分类鉴定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线性判别分析 小哺乳动物 分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层位及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纪地层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俊 尚庆华 +1 位作者 孙克勤 李录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3-381,共9页
重新研究了甘肃玉门含大山口动物群的地层,讨论了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系划分,指出西大沟组存在误用,建议将上三叠统的西大沟组更名,将中二叠统产大山口动物群的西大沟组更名为青头山组,并将青头山剖面指定为青头山组命名剖面。
关键词 甘肃玉门 二叠和三叠纪 西大沟组 青头山组 肃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大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2 位作者 张全中 吴丽君 宁培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5-110,共26页
记述了近年来采自二连浩特附近呼尔井组中的大哺乳动物化石:Hyaenodon sp.,Metatitan sp.,Aprotodon lanzhouensis,Symphysorrhachis?sp.,Cadurcodon houldjinensis sp.nov.和Entelodon gobiensis。新种Cadurcodon houldjinensis的主要... 记述了近年来采自二连浩特附近呼尔井组中的大哺乳动物化石:Hyaenodon sp.,Metatitan sp.,Aprotodon lanzhouensis,Symphysorrhachis?sp.,Cadurcodon houldjinensis sp.nov.和Entelodon gobiensis。新种Cadurcodon houldjinensis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齿冠高,上前臼齿外壁无明显的肋;上臼齿前附尖和前尖肋窄而紧靠;下臼齿外中沟弱;内齿带高,封闭内谷;具外齿带;m1下三角座稍短于下跟座Matthew和Granger(1923)所记述之Cadurcotherium sp.和Cadurcotherium?sp.标本被分别归入Cadurcodon houldjinensis和C.ardynensis。对呼尔井组迄今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表明,该组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晚始新世 哺乳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东乡龙担的长鼻三趾马头骨化石--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三(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84,共11页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扩大了对这个种头骨和牙齿特征的认识。由于最初建种的正型标本为老年个体,此后也未发现过中国长鼻三趾马的完好头骨化石,因此龙担的新材料将为该种的特征补充更多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鼻切迹的构成。其鼻骨下部呈一细窄条状向前强烈延伸,组成鼻颌切迹下缘的后部,其前端尖,到达P2/P3界线水平,与前颌骨鼻突的末梢间有30mm的距离。这些特征的识别对判断长鼻三趾马的系统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早更新世 马科 三趾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古近纪中兽科(哺乳动物纲)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金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5-257,共13页
描述了近年来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呼和勃尔和地区以及巴彦乌兰早古近纪地层中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共计4属6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和发现于阿山头组底部的努和廷中兽新种(Mesonyx nuhetingensis sp.nov.)。新种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的特点是:p... 描述了近年来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呼和勃尔和地区以及巴彦乌兰早古近纪地层中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共计4属6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和发现于阿山头组底部的努和廷中兽新种(Mesonyx nuhetingensis sp.nov.)。新种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的特点是:p4为最长下颊齿以及p3和p4舌侧有弱的齿带。其余属种包括:Dissacus serratus,Dissacus sp.,Mesonyx uqbulakensis,Mongolonyx dolichognathus和Harpagolestes leei。总结了该地区中兽演化的总体趋势:体形逐渐大型化,取食习惯从主动捕猎逐渐转向食用腐尸及骨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古近纪 中兽科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甘肃地区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形成机制研究
8
作者 孙克勤 刘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0-887,共8页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华夏古陆沿天山、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与西伯利亚古陆碰撞导致古海洋闭合和山脉隆升,板块的碰撞为华夏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两者之间提供了"混生"的条件。来自这两个植物群的少数混生分子出现在本区的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由于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与联合,从而使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对接,形成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分布模式可以归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板块运动、气候分异、环境变化、植物迁移和植物自身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甘肃 二叠纪 华夏植物群 安加拉植物群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马斯特里赫特阶的Wulagasaurus dongi(鸭嘴龙亚科)的重新评估与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邢海 Albert PRIETO-MARQUEZ +1 位作者 顾伟 于廷相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通过对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地层发现的董氏乌拉嘎龙(Wulagasaurus dongi)的原有材料和新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和重新评估,可以认定以前归入乌拉嘎龙的部分骨骼(包括不完整的脑颅骨、上颌骨和肩胛骨)实际上应该属于赖氏龙类,... 通过对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地层发现的董氏乌拉嘎龙(Wulagasaurus dongi)的原有材料和新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和重新评估,可以认定以前归入乌拉嘎龙的部分骨骼(包括不完整的脑颅骨、上颌骨和肩胛骨)实际上应该属于赖氏龙类,并相应地修订了其鉴定特征。乌拉嘎龙具有同北美地区发现的短冠龙和慈母龙十分相似的骨学特征:长而楔形的前顶点位于颧骨前支的一半背腹高度处;颧骨后支呈扇形;乌喙骨的腹突相对较长且纤细;肱骨三角胸嵴较不发育,适度地向前外方扩展;髂骨髋臼上突的腹缘呈不对称的U形,缺乏一条强烈的嵴连接其后部区域与髋臼后突的背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乌拉嘎龙、短冠龙和慈母龙共同构成了鸭嘴龙亚科的一个基干支系。该支系起源于桑托期的亚洲,可能在中坎帕期之前发生分异并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地区迁徙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鸭嘴龙亚科 乌拉嘎龙 基干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专辑:序言
10
作者 劳伦斯 J·弗林 王晓鸣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本专辑起因于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研讨会。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研究亚洲的古哺乳动物学家和地层学家的聚会(图1),这次会议还同时庆贺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即中国科... 本专辑起因于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研讨会。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研究亚洲的古哺乳动物学家和地层学家的聚会(图1),这次会议还同时庆贺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成立80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生物地层 年代学 新近纪 亚洲 专辑 陆生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晚中新世一些新化石地点的大哺乳动物(英文)
11
作者 Majid MIRZAIE ATAABADI Gholamreza ZAREE Zahra ORAK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首次报道了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三趾马和恐象。根据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三趾马标本暂时分为一个小至中型类似 Hipparion moldavicum 的种和一个中至大型类似 H. prostylum 或 H. dietrichi 的种... 首次报道了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三趾马和恐象。根据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三趾马标本暂时分为一个小至中型类似 Hipparion moldavicum 的种和一个中至大型类似 H. prostylum 或 H. dietrichi 的种。Deinotherium giganteum 也出现于这一地区。依据与其他晚中新世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这些新化石地点的时代推测为吐洛里期( Turolian) 中期或相当于欧洲哺乳动物带的 MN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马拉盖 Varzeghan 中新世Turolian期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白垩统窃蛋龙科一新属种(兽脚类:窃蛋龙类)(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星 韩凤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8,共8页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白垩世 窃蛋龙科 兽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尾鱼属(■Cyclurus,Amiidae,Pisces)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弥曼 王宁 吴飞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5-100,共16页
记述了弓鳍鱼亚科一新种:Cyclurus orientalis(东方圆尾鱼),标本采集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下湾铺组。化石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归入弓鳍鱼亚科(Ami-inae):尾前椎为双椎型;除第一尾椎和第一尾下骨外,其余尾椎和尾下... 记述了弓鳍鱼亚科一新种:Cyclurus orientalis(东方圆尾鱼),标本采集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下湾铺组。化石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归入弓鳍鱼亚科(Ami-inae):尾前椎为双椎型;除第一尾椎和第一尾下骨外,其余尾椎和尾下骨均一对一愈合;无膜质尾骨;背鳍长。因其第一冠状骨上的牙齿顶端圆钝,而被归入Cyclurus属。本新种与Cy-clurus属中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背鳍鳍条较少;身体短而高;脊椎和椎体较少。在始新世淡水鱼类的跨太平洋分布达到鼎盛时,由于弓鳍鱼亚科并非仅分布于太平洋两岸的类群,因此不能作为跨太平洋分布的指示类群。弓鳍鱼亚科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更广,与某些其他淡水鱼类群例如狗鱼科(Esocidae)和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相似,这种现象只能用有别于形成跨太平洋分布的地质背景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始新世 弓鳍鱼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生代鸟类的体重估计及其演化趋势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迪 周忠和 张玉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52,共14页
体重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生物的体重受到发育、繁殖和进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灭绝生物体重的估计有助于进一步恢复它们的各种生物学信息。本研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422件现生鸟类(分属于21目229种)的体重和18项骨骼量度指标分... 体重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生物的体重受到发育、繁殖和进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灭绝生物体重的估计有助于进一步恢复它们的各种生物学信息。本研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422件现生鸟类(分属于21目229种)的体重和18项骨骼量度指标分别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判定系数的分布范围在0.5~0.91之间,多数指标的判定系数均集中在0.8~0.9之间。采用另外64件测量有体重数据和骨骼量度的鸟样本对回归方程的估算准确率进行检验,发现前肢中肱骨长度和尺骨宽度以及后肢中胫跗骨宽度3项指标的估算准确率高于其他指标。分析结果还表明前肢两项指标对于估算鸣禽、猛禽和攀禽类等树栖鸟类的体重准确率较后肢显著;后肢指标对于估算陆禽类等地栖鸟类体重的准确率高于前肢指标。这一结果反映出与体重相关程度较高的骨骼量度指标在不同习性的鸟类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化石鸟类的体重估计,采用估算准确率较高并且便于测量的肱骨长度和胫跗骨宽度两项回归方程加以计算。通过对中国中生代鸟类的体重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中生代鸟类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反鸟类经历了体重逐渐减轻的过程,而今鸟类的体重开始不断增大并且出现显著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鸟类 体重估计 回归分析 缩放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白垩纪蜂窝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蜀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3-219,共17页
重新系统描述了蜂窝蛋科蜂窝蛋属的模式蛋种宁夏蜂窝蛋(Faveoloolithus ningxiaensis)和杨氏蛋属的模式蛋种夏馆杨氏蛋(Youngoolithus xiaguanensis),并记述了产自浙江天台的蜂窝蛋科新材料,建立一个新的蛋属———副蜂窝蛋属(Parafaveo... 重新系统描述了蜂窝蛋科蜂窝蛋属的模式蛋种宁夏蜂窝蛋(Faveoloolithus ningxiaensis)和杨氏蛋属的模式蛋种夏馆杨氏蛋(Youngoolithus xiaguanensis),并记述了产自浙江天台的蜂窝蛋科新材料,建立一个新的蛋属———副蜂窝蛋属(Parafaveoloolithus),及3个新的蛋种———Parafaveoloolithus microporus,P.macroporus和P.tiansicunensis。根据赵资奎1994年提出的恐龙蛋分类中具有鉴定意义的几个特征,重新讨论了现有蜂窝蛋的分类地位,提出杨氏蛋属应当提升为科一级的分类单元,总结了蜂窝蛋科内属级和种级分类单元的主要鉴定特征以及蜂窝蛋类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天台盆地 晚白垩世 蜂窝蛋类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蒙古最早始新世的啮齿类(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津 李传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0-401,共12页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alagomyids类似。依据古地磁与生物地层对比,这些啮齿类的出现表明,现代类型的啮齿类最早的辐射演化,很可能位于中古新世到最早始新世这个时间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早始新世 啮齿类 啮齿类分异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更新世兔属化石两新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60,共16页
中国更新世兔属(Lepus)化石较为丰富,尤其是周口店各化石地点产出了大量的标本。但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对现生骨骼标本的研究与对比,分类位置混乱或仅鉴定为未定种。详细观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现生兔属8种的187件头骨标本... 中国更新世兔属(Lepus)化石较为丰富,尤其是周口店各化石地点产出了大量的标本。但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对现生骨骼标本的研究与对比,分类位置混乱或仅鉴定为未定种。详细观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现生兔属8种的187件头骨标本,归纳整理出Lepus各个种头骨与牙齿特征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变化以及稳定的特征。主要稳定特征包括:鼻骨基本形态,如长度、前后相对宽度等;额骨两侧凹陷深浅;眶上突上翘程度;颞窝的深浅及宽度;成年个体上间顶骨愈合,或不完全愈合;门齿前齿沟的形态及白垩质充填的情况;门齿孔宽,腭桥长及翼内窝宽度的比例关系;颧骨高度,浅层咬肌窝及咬肌突腹面三角的形态(反映出咬肌的发育程度);吻部形态;下颌骨基本形态(冠状突、上升支、齿隙骨体、颏孔位置等);颊齿基本形态等。在对现生标本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周口店第13地点的兔头骨及颅后骨骼,命名一新种德氏兔Lepus teilhardisp. 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已知兔属各种:颅全长平均大于90 mm,眶上突轻微上翘,前支稍短,后支发育;额骨两侧凹陷浅;咬肌突腹面中等大小;颧弓浅层咬肌窝较深;翼内窝宽度明显大于腭桥最小纵径;门齿孔较细长;颞窝上突起较高;枕外结节向下延伸成一低脊;听泡较大;外枕骨较宽,顶视几乎覆盖岩乳骨及部分听泡;I2前齿沟"V"字形,内、外两侧的前缘较平直且几乎持平,充填少量白垩质;下颌骨冠状突倾斜。陕西蓝田陈家窝子发现的翁氏兔(Lepus wongi)也归入该种内。将山东淄博孙家山发现的标本命名为淄博兔Lepus ziboensissp. nov.。该种门齿前齿沟浅窄,充填白垩质;齿隙明显较长;腭桥较长;翼内窝宽度与腭桥长度近乎相等;P2外前褶沟窄浅,内前褶沟亦较浅;p3在1件标本上可见较浅的前内褶沟。根据共生动物群分析,淄博兔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参照测年数据德氏兔的时代可能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兔属 骨骼特征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更新世兔属化石的厘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274,共13页
在对我国现生兔属各种骨骼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的分析,修订了已有的兔属化石材料。将周口店第1,2,6,20,山顶洞和东岭子洞等地点以及山东平邑发现的兔标本归入草兔Lepus capensis。以前被归入Lepus wongi种内... 在对我国现生兔属各种骨骼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的分析,修订了已有的兔属化石材料。将周口店第1,2,6,20,山顶洞和东岭子洞等地点以及山东平邑发现的兔标本归入草兔Lepus capensis。以前被归入Lepus wongi种内的标本,除周口店第13地点及蓝田陈家窝子的应属于Lepus teilhardi外,其余地点的皆为Lepus capensis,因此L.wongi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无效种。周口店第16地点的标本归入华南兔Lepus sinensis,是该种目前惟一的化石记录。辽宁营口金牛山的标本暂时归入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我国更新世共发现两个化石种和4个现生种。其中化石种Lepus teilhardi和L.ziboensis出现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现生种L.capensis,L.mandschuricus,L.sinensis和L.comus分别出现在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初步讨论了兔属的起源,认为兔属可能起源于上新世的Trischizol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周口店 更新世 兔属 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空棘鱼属的修订与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耿丙河 朱敏 金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5-177,共13页
依据在云南富源中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发现的新材料,对关岭贵州空棘鱼(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进行了补充描述,并修订了鼻骨、顶骨、后顶骨、额外肩胛骨、眶后骨、偶鳍、鳞片等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贵州空棘鱼属与White... 依据在云南富源中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发现的新材料,对关岭贵州空棘鱼(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进行了补充描述,并修订了鼻骨、顶骨、后顶骨、额外肩胛骨、眶后骨、偶鳍、鳞片等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贵州空棘鱼属与Whiteia+Piveteauia构成姐妹群,其共有离征包括:两对顶骨的大小相近,第一背鳍鳍条数小于8。建议将贵州空棘鱼属归入怀特鱼科(Whiteiid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中三叠世 空棘鱼类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河北省后城组新发现之小型兽脚类足迹(英文) 被引量:18
20
作者 舒柯文 洪大卫 +2 位作者 提姆·科普 刘阳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2,共18页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的一组兽脚类恐龙足迹。南双庙足迹具有三趾,趾粗大,其形态与美国下侏罗统经典的"brontozoid"足迹(Gral- lator,Anchisauripus和Eubrontes)相符。虽然许多产自辽宁土城子组中基本同时的brontozoid足迹被鉴定为小型的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但南双庙足迹更大一些(全长可达28.8 cm),可能应该归入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南双庙足迹很可能是一群小型兽脚类行走而产生。在辽宁义县组的兽脚类恐龙中,最可能留下这类足迹的是小型的窃蛋龙类——尾羽龙(Caudipteryx)。不过这个解释还很勉强,因为这些足迹缺乏鉴定性特征,而且河北的后城组与辽宁的义县组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及地理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承德 后城组 土城子组 兽脚类 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