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清洗效果检测技术实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华 高峰 +1 位作者 王扬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3,共9页
云冈石窟长年暴露于自然界风化环境中,以及近些年来,周围煤矿的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及危害云冈石窟石雕艺术品的价值及保存,影响云冈石雕文物的有效寿命。为此,通过对云冈石窟三种典型的污染物、粉尘、烟熏及表面结垢进行清... 云冈石窟长年暴露于自然界风化环境中,以及近些年来,周围煤矿的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及危害云冈石窟石雕艺术品的价值及保存,影响云冈石雕文物的有效寿命。为此,通过对云冈石窟三种典型的污染物、粉尘、烟熏及表面结垢进行清洗实验,并采用色差仪、显微视频成像仪及三维形貌仪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测,特别的是三维形貌对加固样品和空白样品的形貌变化比较分析,得出样品的显微形态及表面粗糙度数据,对文物的"最少人为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评价给予了支持,为石质文物清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清洗 色差仪 显微成像仪 粗糙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两处仰韶时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及其对比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焕 胡松梅 +4 位作者 张鹏程 杨岐黄 蒋洪恩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采样的偶然性,或受下河遗址有特殊功能的大房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兴乐坊遗址 下河遗址 仰韶中期 粟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晚更新世晚期孢粉记录的古环境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德成 高星 +3 位作者 王旭龙 张淑芹 裴树文 陈福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7-472,共6页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有Chenopodiaceae、Artemisia、Zygophyllum、Ranunculaceae和少量的Euonymus、Ephedra和Ni-traria等,木本植物花粉次之,有Pinus、...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有Chenopodiaceae、Artemisia、Zygophyllum、Ranunculaceae和少量的Euonymus、Ephedra和Ni-traria等,木本植物花粉次之,有Pinus、Picea、Abies、Betula和Ulmus等,蕨类植物孢子较少,有Lycopodium、Selaginella和Adiantum等。根据孢粉含量的变化,可划分出4个孢粉带:Ⅰ带(72-38ka BP)孢粉浓度较高,反映区域植被属于生长有少量灌木的以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为主的温带草原环境,局部地区生长有比较茂盛的水生或湿生植物,为湿地环境;Ⅱ带(38-29ka BP)孢粉浓度较低,草本植物花粉占有绝对优势,反映生长有少量阔叶树的以Compositae为主的温带草原环境,较多水生及湿生植物的出现说明附近有湿地分布;Ⅲ带(29-20ka BP)孢粉浓度极低,表明该地区总体特征为生长有零星Betula、Ulmus的温带荒漠草原环境,附近生长有水生或湿生植物,周边山地上生长有少量Picea和Abies;Ⅳ带(20-18ka BP),孢粉浓度极低,反映区域植被面貌属于生长有零星Betula、Ulmus的温带荒漠草原环境,山地上生长有较多的Picea和Ab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遗址2号点 孢粉 环境变化 晚更新世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被引量:15
4
作者 尚雪 张鹏程 +4 位作者 周新郢 邱振威 屈亚婷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103,共6页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切割形态与脱粒农具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妍 王昌燧 +1 位作者 Linda Scott Cummings Patricia C.Anders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6,共5页
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 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的农具在商周时期曾被使用。无疑,这一发现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的脱粒加工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可望深化我国农业考古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切割形态体 脱粒板 何郢遗址 脱粒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残留物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梁一鸣 杨益民 +3 位作者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李文瑛 李晓明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5,共5页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采用红外方法对墓M13出土草篓中的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提取蛋白质后,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牛酪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和牛β乳球蛋白,据此推断该残留物为牛奶制品。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牛奶加工证据,说明牛奶是小河墓地先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还显示,蛋白质组学方法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小,应可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残留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小河墓地 牛酪蛋白 牛免疫球蛋白 牛β乳球蛋白 牛奶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