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三叠世脊椎动物生物地层的高精度时间校准:铀-铅锆石法测定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和永和鳄年代(英文)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俊 Jahandar RAMEZANI +4 位作者 李录 尚庆华 徐光辉 汪衍胤 杨嘉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时代为安尼期晚期,而永和鳄的时代为拉丁期早期。通过生物地层对比,这一结果还为其他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如南非的犬颌兽带上部、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以及新疆的克拉玛依组提供了准确的年龄。鄂尔多斯盆地下中三叠统界线应低于二马营组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二马营组 铜川组 中国肯氏兽动物群 永和鳄 铀一铅锆石法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甲鱼类(有颌脊椎动物干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衰落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
2
作者 薛钦元 余逸伦 +2 位作者 潘照晖 朱幼安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性),其结果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程度较差。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219个属、450个种的详尽的节甲鱼类数据集,并根据之前许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其中大部分属种整合置入一个人工超树中,以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幽灵支系的存在之后,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与原始多样性曲线截然不同。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爆发的模式,在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布拉格期界线)达到峰值,随后伴随一系列事件发生下降。在前4个事件的附近,节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都只经历微弱的下降,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后3个事件,特别是弗拉期-法门期界线和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两大事件发生时间附近发生急剧下降,并且直到该类群在泥盆纪末完全灭绝之前,都未出现恢复迹象。而节甲鱼类的原始多样性除了在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的时间出现下降,在所有其他事件中下降都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盾皮鱼类 节甲鱼类 分类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生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形态与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绿洲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2-357,共16页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内耳迷路的半规管部分、前庭窗和前庭水管都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自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以来,这些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内耳的压力释放机制经历了复杂的趋同演化过程,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被称为蜗窗、外淋巴孔、蜗水管等的结构并不一定都是同源的。耳蜗的延长和弯曲也发生了很多次,发育有骨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并呈蜗牛状卷曲的耳蜗只发生在树掠兽类+文氏掠兽+后兽类+真兽类这一支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迷路 形态 演化 运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古脊椎动物数据库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潘照晖 朱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443,共20页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多样性问题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认识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预估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地球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依赖于数据积累的一门新型学科:保育古生物学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化石数据资料的积累,并建立了多种门类和不同用途的数据库,如启动于1998年的PBDB(Paleobiology Database)等。这些优秀的数据库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免费服务,并已产出不少重要成果。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相关数据库及数据驱动下的重要研究实例,希望借此为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整合和共享开源的古脊椎动物大数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椎动物学 数据库 大数据 保育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地层和脊椎动物概述(英文)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元青 李传夔 +1 位作者 李茜 李丁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120,共32页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分属10个目16个科。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可以在潜山古新统中识别出7个化石层位。基于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证据,望虎墩组下段至上段下部可以大致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江西池江盆地狮子口组对比,对应于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上湖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和痘姆组可以与南雄盆地浓山组以及池江盆地的池江组对比,与浓山期相对应。综合我国几个古新世盆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上湖期可以大致与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Puercan和Torreionian对比,浓山期则与Tiffanian早中期(Ti1-Ti4a)相当。上湖期和浓山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丹尼期(Danian)和塞兰特期(Selandian)对比。因此,潜山盆地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属于早、中古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脊椎动物 地层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玲珑塔翼龙动物群和浙江翼龙的同位素年代:兼论中国翼龙化石的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 被引量:10
6
作者 汪筱林 程心 +4 位作者 蒋顺兴 王强 孟溪 张嘉良 李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84,共28页
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省及自治区发现翼龙化石,时代分布从中侏罗世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对近年来大量发现翼龙化石的辽宁玲珑塔和产出浙江翼龙的塘上组两个有争议的化石层位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得到了最新的年龄数据。在玲珑塔地区含化... 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省及自治区发现翼龙化石,时代分布从中侏罗世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对近年来大量发现翼龙化石的辽宁玲珑塔和产出浙江翼龙的塘上组两个有争议的化石层位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得到了最新的年龄数据。在玲珑塔地区含化石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获得了最小150 Ma的同位素年龄,可能代表了化石层位的时代下限,表明含化石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同时,也获得了浙江天台盆地富含恐龙蛋化石层下伏的塘上组和临海上盘浙江翼龙化石地点的塘上组(小雄组)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113 Ma和90Ma,证实了浙江翼龙产于晚白垩世,而浙江地区不同盆地的塘上组应属于不同时期的沉积。在辽西和浙江这两个重要的有争议的翼龙化石地点的同位素最新年龄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发现的翼龙化石的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表明早白垩世翼龙占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龙 玲珑塔翼龙动物群 浙江翼龙 锆石U-Pb年龄 地质时代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二叠统济源四足动物群——2.地层、分类学评述及对比(英文)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俊 徐莉 +2 位作者 贾松海 蒲含勇 刘晓玲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8-339,共12页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Bystrowiana sinica,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Jiyuanitectu...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Bystrowiana sinica,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Jiyuanitectum fl atum gen.et sp.nov.以及大型脊廊盖螈(新种)Dromotectum largum sp.nov.。根据四足动物组合,济源动物群大致可以与俄罗斯Sokolki组合带的Ilinskoe亚带以及南非的小头兽组合带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济源 上二叠统 上石盒子组 迟滞鳄类 锯齿龙类 凶脸兽类 犬齿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基因组揭示青铜时代人类与乳酸菌的协同演化史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元宏 平婉菁 +1 位作者 刘逸宸 付巧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6-910,共5页
食品发酵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利用微生物的行为。发酵食品的制作与摄入不仅与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塑造。发酵奶制品可能是最古老的发酵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西亚地区... 食品发酵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利用微生物的行为。发酵食品的制作与摄入不仅与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塑造。发酵奶制品可能是最古老的发酵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西亚地区的奶酪[1]。尽管人类利用微生物获得发酵制品的历史悠久,但由于发酵制品的出土实物极为少见,且受到从考古遗存中获取古代发酵微生物DNA的技术局限,目前对发酵微生物的应用驯化和交流传播历史,以及发酵微生物本身的进化和人为驯化选择压力下的功能性基因演变历程所知甚少,亟待明确的分子证据填补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制品 发酵食品 食品发酵 饮食文化 发酵微生物 乳酸菌 青铜时代 交流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一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 被引量:1
9
作者 石雨泰 陈建业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乳齿鲵只在欧洲有记录。因此这一发现表明乳齿鲵这一支系在晚三叠世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与东亚地区。一块疑似腰带化石指示还有另一类四足动物共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实体化石记录的一个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济源 晚三叠世 谭庄组 四足动物 离片椎类 乳齿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中新统的早期玛姆象属(Mammut)及其在玛姆象科(Mammutidae)分化和演化中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世骐 李雨 +3 位作者 董佳荣 陈少坤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256,共24页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上中新统 玛姆象科 豕脊齿象科 象形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下白垩统阜新组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再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元青 楠桥直 +4 位作者 金迅 李传夔 濑户口烈司 高春玲 刘金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0-192,共13页
根据正型标本的印痕和翻制的模型,重新研究了产于辽宁阜新新邱阜新组的早白垩世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对照Shikama(1947)的原始描述,将E.niinomii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下臼齿从m1到m3逐渐变小;... 根据正型标本的印痕和翻制的模型,重新研究了产于辽宁阜新新邱阜新组的早白垩世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对照Shikama(1947)的原始描述,将E.niinomii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下臼齿从m1到m3逐渐变小;下三角座和下跟座的高差不是很大;下臼齿的齿尖钝;下原尖比下前尖和下后尖大,并且下前尖和下后尖高度相近;可能有5个前臼齿,并且p3不明显变小。这些特征组合足以将该属与其他的白垩纪真兽类相区别,因此认为Endotherium niinomii是一个有效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阜新 早白垩世 阜新组 哺乳动物 真兽类 远藤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次发现晚中新世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
12
作者 吴勇 王世骐 +5 位作者 梁志勇 郭丁歌 孙博阳 刘龙 段凯 陈国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55,共21页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longdongica sp.nov.),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庆阳 东亚 保德期 羚羊族 三趾马动物群 西班牙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取样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示踪中国晚更新世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姣 王元 +2 位作者 金昌柱 张瀚文 胡耀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5-240,共16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见季节性变化,虽然可能存在断奶及迁徙导致的数据波动,但总体来看依然表现出在牙釉质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较为稳定的摄食行为。之前笆仙洞亚洲象动物群的整体取样(bulk sampling)同位素研究结果中,亚洲象的数据分布较为分散。而本次研究中较小的个体内部差异,则反向证实了宽泛分布的数据确实代表了灵活的摄食行为,并非取样位置的不同所致。这也进一步证明在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地区,长鼻类动物的牙釉质整体取样工作可以提供可靠的古摄食行为及古生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部 晚更新世 亚洲象 稳定同位素 序列取样牙釉质 摄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琪 李茜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70,共28页
内蒙古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区是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沙拉木伦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地和经典产地。在以往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这一地区啮齿类化石的报道。近来,在该地区沙拉木伦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它们被归... 内蒙古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区是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沙拉木伦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地和经典产地。在以往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这一地区啮齿类化石的报道。近来,在该地区沙拉木伦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它们被归入1超科4科7属9种,包括梳趾鼠超科的Yuomys cavioides,Gobiomys neimongolensis,G.exiguus以及G.asiaticus;跳鼠科Allosminthusuniconjugatus和Primisminthusshanghenus;仓鼠科Pappocricetodon rencunensis;壮鼠科Hulgana cf.H.ertnia和圆柱齿鼠科Proardynomys ulausuensis。乌拉乌苏沙拉木伦组下部与额尔登敖包“下红层”的啮齿类组合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共同构成了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综合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点沙拉木伦组下部以及额尔登敖包剖面“下红层”的啮齿类化石,运用最小个体数的方法对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组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梳趾鼠类最具优势,跳鼠类和仓鼠类次之。通过物种多样性分析,二连盆地古近纪啮齿类动物群呈现出早中始新世以梳趾鼠类为主导类群到晚始新世以仓鼠、跳鼠类为主导类群的转变。内蒙古二连盆地和山西垣曲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特征存在差异,很可能是由两个动物群所处不同的区域环境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二连盆地 乌拉乌苏 沙拉木伦期 啮齿类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研究(英文)
15
作者 Leena SUKSELAINEN Hannele PELTONEN +1 位作者 Anu KAAKINEN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8,共18页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小哺乳动物 消化 捕食 河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动物群中真犀的再研究
16
作者 李世杰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8-211,共14页
现代犀牛都属于犀科中的真犀族,目前中国最早的真犀族动物化石记录是来自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的磁县“双角犀”,化石材料为幼年头骨和下颌。分析研究认为:这个物种与现生的双角犀Dicerorhinus的确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头骨结构... 现代犀牛都属于犀科中的真犀族,目前中国最早的真犀族动物化石记录是来自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的磁县“双角犀”,化石材料为幼年头骨和下颌。分析研究认为:这个物种与现生的双角犀Dicerorhinus的确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头骨结构上的差异,不应该被归入现生属。九龙口的真犀其实更加接近欧洲中中新世的拉尔泰犀Lartetotherium,尤其是西班牙La Retama中中新世的材料,并应该归入该属。这一发现指示此时在欧亚大陆两端存在生物迁徙交流。九龙口动物群是中国中中新世目前唯一记录有真犀族动物的化石点,说明其环境相对湿润封闭,和当时中国更靠西北的化石点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鼻切迹位置是真犀族动物演化中具有较好演化水平指示意义的特征。现生苏门犀鼻切迹相对靠前以及其整体与磁县拉尔泰犀的相似性,指示这个属在与史蒂芬犀、披毛犀等更特化的双角犀分化后超过1000万年的演化历史中,只经历了比较小的形态学变化,这可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环境相对稳定,选择压力较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磁县九龙口 中中新世 磁县拉尔泰犀 真犀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金毅 张颖奇 +3 位作者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323,共46页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中华貉N.sinensis,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锯齿虎属(未定种)Homotherium sp.,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houfenense,额鼻角犀属(未定种)Dicerorhinus sp.,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副驼属(未定种)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上新统 大型哺乳动物 贺风三趾马 生物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早期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化石记录及其对中国山旺阶的地层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世骐 李春晓 +4 位作者 张晓晓 江左其杲 叶捷 李录 李福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54,共22页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序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山旺期早期(20~18Ma)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却非常缺乏。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吃巴尔我义东地点索索泉组上部山旺期早期(18.6 Ma)的化石,包括早期欧亚大陆象类和早期鹿科动...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序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山旺期早期(20~18Ma)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却非常缺乏。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吃巴尔我义东地点索索泉组上部山旺期早期(18.6 Ma)的化石,包括早期欧亚大陆象类和早期鹿科动物。其中,嵌齿象的M2第二脊具有发育良好的副齿柱三叶,因此可以鉴定为原互棱齿象未定种(Protanancus sp.),属于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形态上比山旺期晚期的短吻原互棱齿象(P. brevirostris)和托氏原互棱齿象(P. tobieni)原始。而鹿科的鹿角化石具有比较小但高的掌状部分,因此被鉴定为皇冠鹿未定种(Stephanocemas sp.),属于柄杯鹿亚科(Lagomerycinae)。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该鹿角在系统演化上非常接近皇冠鹿和柄杯鹿(Lagomeryx)的分化位置,并与原始的卢瓦鹿(Ligeromeryx)相去不远。以往的研究证明,长鼻类和鹿科动物在中国出现在谢家期和山旺期之交,因此,巴尔我义东地点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发现首次提供了在这一地区寻找长鼻类和鹿类的重要线索,并且有可能建立山旺阶的下界层型。新材料的层位过去在中国境内很少发现化石,因此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山旺期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早中新世 山旺阶 索索泉组 原互棱齿象 皇冠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的新发现之三:山西临县的主龙型类(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俊 舒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28,共19页
近几十年,华北的二马营组上部地层以产出中国肯氏兽–山西鳄四足动物化石组合而闻名。最近在山西临县白道峪于上覆的铜川组一段发现了中国肯氏兽。本文描述了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产出的主龙型类化石,包括一具山西鳄的部分骨架以及一些可以... 近几十年,华北的二马营组上部地层以产出中国肯氏兽–山西鳄四足动物化石组合而闻名。最近在山西临县白道峪于上覆的铜川组一段发现了中国肯氏兽。本文描述了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产出的主龙型类化石,包括一具山西鳄的部分骨架以及一些可以归入suchian的主龙类。它们是铜川组一段首次记述的主龙型类。最有鉴定特征的suchian材料包括一个大的髂骨以及一个小的、形状很奇特的、可能是跟骨的骨骼。髂骨可能可以归入一个奇异的波波龙类(poposauroid)。因为中国肯氏兽与山西鳄同时出现在白道峪,表明中国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可以向上延伸到铜川组一段。髂骨与跟骨大小悬殊,可能代表两个从未在中国肯氏兽–山西鳄组合报道过的物种。白道峪发现了特化的波波龙类,支持了波波龙类在中三叠世大量分化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临县 中三叠世 铜川组 山西鳄 波波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叠纪关岭动物群邓氏萨斯特鱼龙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2
20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对比已发表标本和尚未发表的本种新材料...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对比已发表标本和尚未发表的本种新材料的头后骨骼发现,这些大型长吻的邓氏萨斯特鱼龙化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A型)前肢和后肢大多不发育附生指列,且后肢第Ⅱ远端跗骨、蹠骨和第2趾前端1~2个趾节骨明显小于正常尺寸,甚至缺失;另一种类群(B型)前肢多发育一列后附生指,后肢发育一列前附生指。与此相对应,A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大,头骨略粗壮;B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小,头骨相对略纤长。鉴于这些化石均产自同一地区的相同层位,每一类型的骨骼数量大体相等,身体大小范围接近,虽然也可以据两种类型的微小差异划分为两个形态种,但依据头骨和头后骨骼结构的相似性本文更倾向于将这些标本置于同一种,而将彼此间区别判断为两性之间的差异。依据躯干和尾部长度比等推测A型鱼龙可能为雌性个体,B型鱼龙可能为雄性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关岭 三叠纪 关岭动物群 鱼龙 两性异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