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现代表层黄土植物残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魏明建 董军社 +1 位作者 张静 张俊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82-585,共4页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气温的对应关系具有分区的特征,子午岭以西的黄土地区为负相关,其余地区比较复杂;(3)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降水的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残体 同位素 气候指标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万年来卤阳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颜永毫 周杰 +4 位作者 何忠 周新郢 赵克良 杨林海 隆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8-212,219,共6页
利用荧光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关中盆地卤阳湖区沉积物(0-280cm)元素含量变化,在光释光定年与R型聚类分析基础上,探讨3万年来该区2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卤阳湖沉积物元素大致可分4类:第1类Si、Zr... 利用荧光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关中盆地卤阳湖区沉积物(0-280cm)元素含量变化,在光释光定年与R型聚类分析基础上,探讨3万年来该区2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卤阳湖沉积物元素大致可分4类:第1类Si、Zr、Hf、Na,指示4.6ka B.P.后湖泊萎缩,外源沉积减少;第2类Ga、U、Sr,指示4.6ka B.P.和2.0ka B.P.前后的湖区干旱气候;第3类Cu、Hg、Mn、Mg,指示4.6ka B.P.后湖水咸度的增加;第4类Ti、Sb、Pb、V、Th、Co、Fe、Bi、Cs、Zn、Ni、Rb、Ga、K、Al,这15种元素指示湖水咸度与周边人为活动的增加。元素变化特征说明,卤阳湖在33-10.4ka B.P.之间,沉积环境稳定,全新世前期(10.4-4.6ka B.P.)湖水变淡,4.6ka B.P.后,外源沉积减少,湖水咸度升高,在2.0ka B.P.前后,湖泊干旱造成大量盐分生成,之后,虽气候转湿,但人为活动增加使湖泊快速走向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气候变化 地球化学元素 卤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相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与重大地质事件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国彪 王天洋 +15 位作者 李新发 牛晓路 张文苑 谢丹 李阅薇 姚又嘉 李琪 马雪嵩 李兴鹏 修迪 韩子晨 赵胜楠 韩屹 薛嵩 任荣 贾志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164,共21页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过许多对生命的演化进程造成过重大影响与制约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白垩纪—古近纪就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随着冈瓦纳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的解体,全球海陆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表层和岩石圈层均发生了重大...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过许多对生命的演化进程造成过重大影响与制约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白垩纪—古近纪就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随着冈瓦纳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的解体,全球海陆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表层和岩石圈层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此引发了构造运动空前活跃,发生过诸如大洋缺氧事件(OAE)、大洋富氧事件(CORBs)、白垩纪/古近纪(K/Pg)生物大灭绝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PETM)事件、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海洋、古地理、古环境的认识。尝试追踪和捕捉这些重大地质事件,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其基础是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西藏南部保存了中国最为完整的海相白垩纪—古近纪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上述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通过对札达、岗巴、定日、亚东、江孜、萨嘎和吉隆等地区高分辨率浮游和底栖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可直接约束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为重建新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和古地理提供证据。此外,在重大地质环境突变期间生物的演化过程,也可为探明极端环境变化发生时期气候环境生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提供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课题组为主的近年来对藏南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古近纪 新特提斯 重大地质事件 微体古生物 生物地层 西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察干鼠、始壮鼠门齿釉质结构的立体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欧阳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4-251,共8页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阿尔泰察干鼠、始壮鼠门齿不同切面的釉质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得到下列结果。1.同一门齿的不同部位,其釉质形态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反映釉质结构模式的两个主要特征不变,如HSB宽度和内外釉质层厚度比稳定.因此...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阿尔泰察干鼠、始壮鼠门齿不同切面的釉质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得到下列结果。1.同一门齿的不同部位,其釉质形态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反映釉质结构模式的两个主要特征不变,如HSB宽度和内外釉质层厚度比稳定.因此应用这些特征时,可以在不定位取样条件下比较.2.同一门齿的不同部位,内层HSB的倾斜度以及外层中放射状釉柱的倾斜度均有变化,变化范围可达0°—20°,但是,在通过门齿中心的各不同纵切面上,上述两个特征是稳定的,因此应用这些特征时,取样的定位范围要明确通过门齿的中心.3同一门齿的不同部位,其釉质层厚度、釉柱截面直径大小、釉柱形态等有变化,有时随外形的变化很大,因此应用这些特征时须要定位比较.4阿尔泰察干鼠为典型的多系结构,始壮鼠为典型的单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类 釉质结构 门齿 察干鼠 始壮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时空演变及其自然环境背景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强 姚天 +2 位作者 鲁丹 邹春辉 高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16-1524,共9页
对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辽东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全新世文化序列可分为新乐下层时期-后洼上层时期-偏堡时期-北沟时期,各时期遗... 对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辽东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全新世文化序列可分为新乐下层时期-后洼上层时期-偏堡时期-北沟时期,各时期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均呈现出先增后降再增的'N'型变化趋势。②各期遗址点高程大多分布在0~200 m地区且高程分布呈先增后降的倒'V'型变化;从坡度和坡向来看,各期遗址主要分布于0°~6°间平缓地区,除后洼上层时期外均分布于阳坡半阳坡且各时期聚落均表现出逐河而居的特征。③新乐下层时期,古人类受气候影响选择居于平原区较高海拔处,以避开潮湿低洼地带;后洼上层时期,下辽河平原的古人类为躲避洪水侵袭而选择远离河流的更高海拔处,而辽东山地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居民向高处迁徙的同时仍倾向于近河流居住以利用良好的渔猎环境;偏堡时期,受降温事件打击,为寻求更为温暖且食物充足的驻地,古人类从山地进入平坦温暖的平原。北沟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海侵进入衰退期,古人类开始向相对温暖的沿海地带进发,在原先被海水淹没的地区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北部地区 中全新世 聚落 自然环境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