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凯里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生物组成、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谢小敏 腾格尔 +3 位作者 秦建中 张庆珍 边立曾 尹磊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5-439,共15页
贵州凯里麻江地区羊跳剖面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了一套3.2m厚的硅质岩系。通过对其进行高频逐层采样68件,根据沉积环境-生物组成-烃源岩形成的思路,精细分析了生物组成及有机碳TOC含量,进而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结果表... 贵州凯里麻江地区羊跳剖面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了一套3.2m厚的硅质岩系。通过对其进行高频逐层采样68件,根据沉积环境-生物组成-烃源岩形成的思路,精细分析了生物组成及有机碳TOC含量,进而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剖面生物组成多样,包括有浮游藻、底栖宏观藻、疑源类、海绵骨针、须腕动物蠕虫等,并可归纳为三大类生物微相: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其它生物类型。不同藻类体和不同疑源类所反映的水体深度特征显示,该套烃源岩沉积经历了先水进后水退的过程,水体深度最深时期,底栖红藻和Heliosphaeridium longum-Asteridium tornatum疑源类组合发育,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较高(TOC平均值为4.73%,最高可达13.97%),说明利于烃源岩发育。总体而言,不同生物微相烃源岩TOC含量不同,底栖藻类(平均值3.50%)>浮游藻类(平均值1.46%)>其它生物类(平均值<1.0%)。而须腕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的发现反映了热液环境,受热水事件影响强烈的样品TOC最低(TOC含量为0.90%和0.94%),说明热液活动强烈对烃源岩发育可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硅质岩系 生物组成 生物微相 沉积环境 烃源岩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星藻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热演化试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惠之 盛国英 +2 位作者 王开发 李宜垠 何承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1-299,共9页
本文以盘星藻作为典型样品,研究淡水水生单细胞藻类的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热解生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盘星藻生烃主要分成四大类:正烷烃、烯烃、无环类异戊二烯和二环菇类。nC_17,在正烷烃组分中占51.6%。检出一组C... 本文以盘星藻作为典型样品,研究淡水水生单细胞藻类的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热解生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盘星藻生烃主要分成四大类:正烷烃、烯烃、无环类异戊二烯和二环菇类。nC_17,在正烷烃组分中占51.6%。检出一组C_20。的二环萜类同分异构体,其含量相当于正烷烃含量的97.1%。盘星藻热解生烃也以低碳数烃类为主,与高等植物来源的烃类相区别;甾烷C29/(C27+C28+C29)值为0.5左右,与海洋浮游生物来源的有机质生烃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星藻 烷烃 生物标志物 热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祥民 赵健 +1 位作者 周立旻 王伟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 ,红外释光测年 (IRSL )表明 ,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 5 0~ 10 ka 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 ;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 ,红外释光测年 (IRSL )表明 ,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 5 0~ 10 ka 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 ;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 ,且在剖面中变化较大 ,在对植物硅酸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运用了判别分析、冷暖比值判别和古植被类型判别的方法 ,对植物硅酸体所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分析 ,将岛屿风尘地层中的植物硅酸体划分为 7个变化阶段 ,反映了岛屿黄土堆积期的 7次气候变化过程 ,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剖面 植物硅酸体 古环境 嵊山岛 风尘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伟 张枝焕 +3 位作者 杨永才 孟凡魏 黄宇营 秦黎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0-603,共4页
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SRXRF)无损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两口井侏罗系储集层砂岩中与含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了微区分析。结果表明,庄1井和征1井的包裹体样品同步辐射X射线能谱图各元素净峰面积存在一定差别,... 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SRXRF)无损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两口井侏罗系储集层砂岩中与含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了微区分析。结果表明,庄1井和征1井的包裹体样品同步辐射X射线能谱图各元素净峰面积存在一定差别,通过标样对K、Ti、Mn、Fe、Ni、Cu、Sr等元素含量进行了标定,除Fe含量变化大外,其他元素含量都有较大差别,认为庄1井和征1井成藏流体性质差别较大,推测庄1井与征1井侏罗系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史,其油源也是有差别的。这也得到了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全岩含油包裹体成分分析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盐水包裹体 微量元素 均一化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三江地区富禄组条带状铁建造的铁同位素初步研究
5
作者 闫斌 朱祥坤 +1 位作者 唐索寒 朱茂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17-619,共3页
关键词 三江地区 条带状含铁建造 新元古代 铁同位素 同位素成分 同位素组成 同位素研究 广西 条带状铁建造 主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北方上古生代地层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堂 《地质学报》 EI CAS 1955年第4期419-434,共16页
有关我国北方G层铝土矿及其时代问题的讨论,已在“地质知识”1955年第6期另文详为叙述,此处不再重复。
关键词 石英砂岩 山西 千峰 太原 不整合 地质构造 盒子 植物化石 海相化石 下石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阶的同位素地层标志及其与海相Cenomanian阶的对比 被引量:29
7
作者 万晓樵 李罡 +2 位作者 陈丕基 于涛 叶得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6,共7页
本研究利用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中部的岩心样品进行了青山口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通过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提出了青山口阶的顶底标志。在青山口组底部同位素值最低,为- 32 .2‰,与介形虫Cypridea elliptica的消失界面吻合。同位... 本研究利用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中部的岩心样品进行了青山口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通过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提出了青山口阶的顶底标志。在青山口组底部同位素值最低,为- 32 .2‰,与介形虫Cypridea elliptica的消失界面吻合。同位素值随后迅速上升,形成底界之上的第一个峰值,为- 2 8.1‰。随后的4个峰值自下而上分别是- 2 8‰、- 2 7.8‰、- 2 7.3‰和- 2 6 .6‰,相间的低峰值一般处于- 30‰~- 2 9‰左右。最为重要的是,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在青山口组顶部出现一个明显的异常,由- 2 9.5‰急剧升为- 2 3.1‰,随后又迅速降为- 30 .12‰,形成一个明显的正向峰值。这一正向偏移的位置与介形类Cypridea panda和Triangulicyprisfusiformis的消失界面基本吻合,并与全球Cenom anian- Turonian界线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据此,将这一稳定同位素正向偏移确定为青山口阶顶界的化学标志。通过这一标志可以将青山口阶的顶界与海相Cenom anian阶顶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地层标志是陆相与海相地层的对比的渠道。青山口阶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具有全球一致的意义,与我国西藏南部海相地层,乃至全球重要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阶稳定同位素界线均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纪 青山口阶 同位素地层标志 海相Cenomanian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被引量:47
8
作者 赵希涛 唐领余 +1 位作者 沈才明 王绍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8-88,共11页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海面变化均兼具区域性与金球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变迁 海平面变化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芳 苏新 +4 位作者 D Nurnberg 陆红锋 祝幼华 刘坚 廖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共9页
对采自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不同海区的14个大型重力活塞样进行肉眼观察描述、沉积物涂片分析和粒度分析,并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和碳酸盐地层学等方法对上述柱状样进行地层年代划分。有关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末次冰期... 对采自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不同海区的14个大型重力活塞样进行肉眼观察描述、沉积物涂片分析和粒度分析,并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和碳酸盐地层学等方法对上述柱状样进行地层年代划分。有关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其沉积物组分、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差异,从区域上可划分成3个沉积区:Ⅰ区沉积物类型较单一,沉积连续,未见底栖生物扰动和非正常搬运沉积,钙质组分相对贫乏,CaCO3含量偏低,一般不超过10%,自生黄铁矿特别丰富。沉积速率偏离,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41.7cm/ka;Ⅱ区水深最大,超过3000m,位于深海盆区。该区以沉积搬运作用明显,岩性复杂多变、浊流沉积较发育为特征。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砂含量在3个海区中最高,陆源物质石英、长石和钙质生物群(主要是有孔虫)明显增加,其中石英、长石含量最高达83%,CaCO3含量最高达57%。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31.6cm/ka;Ⅲ区以正常深海沉积为主,为青灰色含硅质钙质生物黏土质粉砂,富含生物化石,CaCO3含量一般介于10%~30%之间,石英、长石含量偏低,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20cm/ka。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水深、地理位置、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沉积搬运和碳酸盐溶解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速率 末次冰期最盛期 南海东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形成年代的探讨 被引量:12
10
作者 潘家华 刘淑琴 钟石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3-467,共5页
本文为我国首次采用生物地层法探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生长年代。生物地层法计年的样品,取自厚度为97mm结壳的自顶至底的20mm、35mm、58mm、62mm及75mm处。结果表明,在62mm处发现了具地层时代鉴定意义的始新世早期Discoaste... 本文为我国首次采用生物地层法探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生长年代。生物地层法计年的样品,取自厚度为97mm结壳的自顶至底的20mm、35mm、58mm、62mm及75mm处。结果表明,在62mm处发现了具地层时代鉴定意义的始新世早期Discoaster multiradiatus、Discoaster elegans、Discoaster barbadiensis、Tribrachiatus orthostylus等钙质微体化石印痕,从而推断该区富钴结壳的生长年代可追朔至始新世或更老年代。此外,作者亦将此结果与中太平洋生物地层法的计年结果进行了对比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形成年代 钙质微体化石 太平洋 生物地层法 地层时代 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山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竺清良 孙寿成 +4 位作者 裘然忠 朱永正 秦承昌 李端璐 杨绍武 《地震学刊》 CSCD 1989年第2期74-79,共6页
本文具体论述了茅山地区包括茅山山脉和它所控制的直溪桥—桠溪港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以及历史地震活动.笔者在文中后面引用了朱格利奥瑞尼的"复楔状推覆构造"模式,对茅山地区新构造及茅山地区断裂构造... 本文具体论述了茅山地区包括茅山山脉和它所控制的直溪桥—桠溪港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以及历史地震活动.笔者在文中后面引用了朱格利奥瑞尼的"复楔状推覆构造"模式,对茅山地区新构造及茅山地区断裂构造的力学成因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断裂 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ZK02孔早—中更新世石盐纯液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其对钾盐成矿的约束
12
作者 樊馥 侯献华 +3 位作者 郑绵平 孟凡巍 杨振京 苗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4,共10页
运用低温冷冻成核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梁ZK02孔早—中更新世石盐样品的纯液相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测试,获得158个均一温度数据。所测石盐样品的镜下形貌显示有石盐“人”字晶特征,其内部流体包裹体呈负立方体晶形,且测试均... 运用低温冷冻成核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梁ZK02孔早—中更新世石盐样品的纯液相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测试,获得158个均一温度数据。所测石盐样品的镜下形貌显示有石盐“人”字晶特征,其内部流体包裹体呈负立方体晶形,且测试均一温度数据与包裹体粒度相关性不明显,指示了测试石盐及包裹体原生性良好,其最大均一温度可代表古代夏季气温。最大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1)早更新世最大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25~30℃温度区间,高泥质、粉砂岩性特征指示早期气候较为温和,淡水补充相对丰富;晚期盐类矿物含量升高,反映干旱程度升高;个别时间段夏季温度高于40℃,呈高温干旱特征。(2)中更新世温度位于30~35℃温度区间,出现了更新世以来最高温度50.6℃,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与高含量盐类矿物共同指示了高温干旱环境特征。与早更新世相比,中更新世环境温度总体呈升高趋势,蒸发盐含量升高,干旱程度增加,温度波动加剧,显示出中更新世更加不稳定的气候特点,与世界范围内中更新世总体气候特征一致,且盐类分布显示这种气候不稳定性在大浪滩地区自早更新世晚期就开始显现了。结合石盐包裹体古温度研究成果,对阿尔金山前砂砾岩孔隙含钾卤水矿成矿模式进行补充:早更新世较为温和湿润的环境下,风化盐分和N_(2)^(2)古盐发生溶滤,汇聚形成含盐卤水,赋存于阿尔金山前冲洪积扇砂砾岩孔隙中,历经中更新世的高温蒸发,最终形成KCl砂砾岩孔隙储层卤水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大浪滩地区 早—中更新世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植物群的进化观点划分中国中生代的陆相建造
13
作者 斯行健 《地质学报》 1955年第3期247-255,共9页
中国内地自三叠纪以后,即无很大的海浸,故海相地层甚少,缺乏海生运动的证据。地层时代的鉴定完全靠植物化石,因此困难较多。中国中生代植物的时代,作者曾于前著中再三讨论及之,1949年发表的“鄂西香溪煤系植物群”一书中讨论更为详尽。
关键词 进化观点 三叠纪 植物化石 陆相建造 中生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梁山区二叠纪并论中国南部二叠纪的分层和对比
14
作者 庐衍豪 《地质学报》 1956年第2期159-196,共38页
一.前言 二叠纪地层在中国南部分布极为普遍,几乎每省都有它的出现。这一纪地层以产锰矿、石灰岩、煤、耐火材料以及铜、钴(西南玄武岩系中)等著称,近年来并发现其中有磷矿层,因此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很大经济价值。
关键词 汉中梁山区 对比 二叠纪 中国南部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酸性火山灰的源区与规模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曼 钟玉婷 +3 位作者 侯莹玲 沈树忠 徐义刚 何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8,共13页
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简称PTB)火山灰与生物灭绝事件在地层层位上高度相关,可能是灭绝事件的触发因素之一,对其成因、来源和规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大隆组顶部... 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简称PTB)火山灰与生物灭绝事件在地层层位上高度相关,可能是灭绝事件的触发因素之一,对其成因、来源和规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大隆组顶部凝灰质砂岩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结合华南地区PTB凝灰岩和火山粘土岩时空分布特征对其源区和规模进行讨论和限定。蓬莱滩剖面大隆组顶部2个凝灰质砂岩样品中81%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在235±2.7Ma^258±4.8Ma之间,呈现出~252Ma的单一峰值;11%的锆石年龄为260±3.2Ma^276±3.6Ma;年龄为294±5.8Ma^561±6.9Ma的锆石6颗;元古宙锆石5颗,最老年龄为2063±13.4Ma。样品中晚二叠世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表现出地壳来源特征,除一颗锆石值为+10.3外,其余均落在-16.5^-5.0之间,与华南PTB典型剖面基本一致。碎屑锆石U-Th-Hf-Nb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具有来源于大陆岩浆弧的属性。蓬莱滩剖面凝灰质砂岩中存在大量粒径0.5~2mm的晶屑,部分粒径甚至达到3mm,这些粗粒火山碎屑物暗示该剖面距离火山口源区较近。蓬莱滩剖面火山碎屑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层位置与华南PTB火山灰基本一致,并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两者可能来自同一源区。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地区PTB附近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和较粗的凝灰岩仅出现在华南的西南部,而华南北部主要分布粒度小于0.3mm的细粒火山灰,火山碎屑粒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的规律表明火山物质来源于华南西南缘。近年来,包括海南岛二叠纪花岗岩及桂西南酸性火山岩在内的众多证据表明华南板块西南缘存在一个二叠纪大陆岩浆弧。因此,本文提出华南PTB火山灰可能来源于华南板块西南缘古特提斯大陆岩浆弧。PTB火山灰仅分布在华南地区,在华北、西北等地区均未发现或报道同时期的火山灰,说明与这次俯冲作用相关的弧岩浆火山喷发规模有限,推测其不是触发全球性PTB生物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碎屑岩 华南地区 火山灰 古特提斯岩浆弧 PTB生物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Ⅱ)
16
作者 王钰 庐衍豪 +2 位作者 杨敬之 穆恩之 盛金章 《地质学报》 1954年第2期89-145,216,共57页
五、奥陶纪 (一)概论 辽东太子河流域的奥陶纪地层,很早就被外国人调查过。1911年德人佛来希(Frech)研究李希霍芬从辽东本溪县小市附近带回去的化石,发现有Actinoceras richthofeni Frech(=Armenoceras richthojeni Frech)和Raphistoma ... 五、奥陶纪 (一)概论 辽东太子河流域的奥陶纪地层,很早就被外国人调查过。1911年德人佛来希(Frech)研究李希霍芬从辽东本溪县小市附近带回去的化石,发现有Actinoceras richthofeni Frech(=Armenoceras richthojeni Frech)和Raphistoma cf.aequilaterum Koken等。自那时起,已经知道太子河流域有奥陶纪地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ceras 太子河流域 Raphistoma 化石 辽东 地层 奥陶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寒武奥陶纪地层问题
17
作者 庐衍豪 《地质学报》 1954年第3期311-318,共8页
这里所说的西北是指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片广大区域而言。在这一区域内,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面积较小,但它的重要性,不论在地层分布、生物群的性质、岩相变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都不亚于中国其他各地区。
关键词 寒武奥陶纪地层 甘肃 青海 西北 内蒙古 地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
18
作者 王曰伦 贾兰坡 《地质学报》 1952年第1期16-25,128,共11页
一、引言 北京西山巍然岫立于华北平原的两边,远望好像一排断崖突起。但细观之,山前和真正大平原的分界处,并非截然高下断割,其间还有隐约在望而行列不整的一群起伏无常的矮低丘陵,盘桓曲绕于大山之前和平原的边际。再注目眺望西山的内... 一、引言 北京西山巍然岫立于华北平原的两边,远望好像一排断崖突起。但细观之,山前和真正大平原的分界处,并非截然高下断割,其间还有隐约在望而行列不整的一群起伏无常的矮低丘陵,盘桓曲绕于大山之前和平原的边际。再注目眺望西山的内部,其形势也很复杂;有些部分是秃兀圆调的岭头;有的是锯齿(山敖)牙的脊背;有的是突然崛起的孤峰;又有峭壁危崖环抱的斗窟和潭涧。此外还有陡坡、梯阶、悬谷、危崖等和直沟、幽谷错综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孤峰 脊背 陡坡 周口店 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Ⅰ)
19
作者 王钰 庐衍豪 +2 位作者 杨敬之 穆恩之 盛金章 《地质学报》 1954年第1期17-64,共48页
一、绪言太子河是辽东省中部主要河流之一,流向自东自西,出辽阳县境后与辽河、浑河汇合入海。这一区域的地质工作首先是1882年由德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开始,他调查的结果,发表在“中国”一书中。从此以后,来到这一区工作的渐渐多起来... 一、绪言太子河是辽东省中部主要河流之一,流向自东自西,出辽阳县境后与辽河、浑河汇合入海。这一区域的地质工作首先是1882年由德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开始,他调查的结果,发表在“中国”一书中。从此以后,来到这一区工作的渐渐多起来,特别有贡献的是李四光、赵亚曾、王竹泉、黄汲清诸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太子河 地质工作 辽东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诱导”多字型构造
20
作者 张文堂 《地质学报》 195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近来有不少同志发表了一些小型构造的文章,还提出了小型构造对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较小构造单位的分析,正确地推断区域地质构造和对矿层的了解方面帮助更大。为了要正确地去分析、认识和解释某些地区的地质构造问题,地质力学里面... 近来有不少同志发表了一些小型构造的文章,还提出了小型构造对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较小构造单位的分析,正确地推断区域地质构造和对矿层的了解方面帮助更大。为了要正确地去分析、认识和解释某些地区的地质构造问题,地质力学里面的一些理论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对研究构造地质及参加勘探工作的地质工作同志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字型构造 小型构造 诱导 地质构造 勘探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