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杜岩 王东晓 +2 位作者 陈举 王卫强 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92,共11页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南海准定常涡旋的空间分布,获得其时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和演化的可能因素;研究行星波动在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过程中的作用,获得南海低阶行星波动的速度场分布以及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的典型时间尺度;分析并讨论南海与其周边海域,尤其是与西太平洋海域水交换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差异及其水平和垂向结构,提出黑潮入侵南海的几种形式。未来南海环流的研究方向将扩展到能量学机制方面,并包括热量、动能、动量和涡度等物理量的多时空尺度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环流 涡旋 ROSSBY波 海峡水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观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2
作者 蔡树群 张文静 王盛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6-81,共6页
回顾了近年来海洋观测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同时指出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局限性,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发展海啸、风暴潮和孤立内波等灾害性强海洋动力过程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研究的迫切性。
关键词 海洋环境 观测技术 观测仪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长建 毛华斌 +1 位作者 陈荣裕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观测 海洋调查 剖面 水文要素 南海北部 站点 断面 水温 海鸟 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层化流体中内波破碎的动力学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国涛 尚晓东 +3 位作者 陈桂英 杨棋 刘良钢 程晓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对单频内波在白噪声的干扰下引起的不稳定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振幅和不同Pr数(Prandtl number)对静力不稳定、剪切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静力不稳定总是比其它2种不稳定先出现,其持... 对单频内波在白噪声的干扰下引起的不稳定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振幅和不同Pr数(Prandtl number)对静力不稳定、剪切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静力不稳定总是比其它2种不稳定先出现,其持续时间也是最长的;振幅越大(Pr=0.72)时,内波越不稳定,导致3种不稳定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Pr数增大(A=0.256)时,3种不稳定出现的时间也略有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 内波 连续层化流体 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洋气象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气象观测意义及数据采集成果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超 张燕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海洋气象 嫩江流域 天气灾害 观测 气候灾害 旱涝灾害 南海北部 经济损失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8月南海中部与南部海洋温、盐与环流特征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东晓 陈举 +11 位作者 陈荣裕 朱伯承 郭小刚 许金电 吴日升 王东晓 陈举 陈荣裕 朱伯承 郭小刚 许金电 吴日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根据 2 0 0 0年 8— 9月份南海中部与南部航次的温、盐资料 ,采用P 矢量诊断方法 ,结合ADCP测流资料和同期伪风应力资料以及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 ,研究了 2 0 0 0年夏季风持续强迫之后南海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涡旋的空间结构。结果... 根据 2 0 0 0年 8— 9月份南海中部与南部航次的温、盐资料 ,采用P 矢量诊断方法 ,结合ADCP测流资料和同期伪风应力资料以及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 ,研究了 2 0 0 0年夏季风持续强迫之后南海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涡旋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温度和盐度水平分布随深度有显著的变化 :中层 (2 5 0— 4 0 0m左右 )温、盐水平分布与其它各层的温度和盐度分布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用诊断方法计算得到的环流场与用TOPEX/Poseidon海面高度计资料计算得到的地转流场比较一致 ,即流场内部有多个中尺度的涡旋 ,主要有越南东南外海反气旋涡、中沙群岛东南反气旋涡以及南沙群岛东北角的气旋涡等 ,这说明南海中部与南部盛夏环流具有较强的地转分量和显著的多涡结构 ,并且这些中尺度涡在垂向上存在速度场的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海温 海流 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海洋变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东晓 谢强 +2 位作者 刘赟 刘钦燕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83,共8页
随着“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CLIVAR计划)的实施,年代际气候变率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气候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由于海洋特别是海洋次表层具有巨大的热惯性,海洋环流在年代际气候变率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迄今为止,海洋... 随着“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CLIVAR计划)的实施,年代际气候变率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气候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由于海洋特别是海洋次表层具有巨大的热惯性,海洋环流在年代际气候变率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迄今为止,海洋以什么方式参与到年代际气候变化中、海洋次表层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起到什么作用这些与海洋环流有关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建立一种完备的年代际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论。文学通过对近10a来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研究进展的回顾,提出了一个关于太甲洋年际变化(如FNSO循环)和年代际变化(如PDO循环)相互作用的猜想,为今后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变化 变率 海洋环境 太平洋 海洋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23
8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2 位作者 王东晓 梁建茵 方一川 《热带气象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0,共7页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48~2003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振荡特征,并研究了Lanczos滤波器滤出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SODA资料提供的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准4年的年际变化、约9年周期的十年际...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48~2003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振荡特征,并研究了Lanczos滤波器滤出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SODA资料提供的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准4年的年际变化、约9年周期的十年际变化和38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最强,年代际变化最弱。不同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海洋热力条件的显著相关区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近赤道地区的热带海洋变化有关,相关关系呈准2年变化。若前一年秋冬季节的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正异常和赤道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负异常时,对应于当年的年际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加强;反之则减弱。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后期海温的对应关系为:南海夏季风加强,秋季时,南海周边海区和澳大利亚东部海区海温显著负相关;冬季时,热带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出现显著的正相关。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代变化受PDO的调制。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即与全球变暖有关,也与PDO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不同时间尺度 海洋热力因子 前兆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Ba为指标反演海洋古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9
作者 田正隆 陈绍勇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8-86,共9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生源Ba通量与有机碳通量有着惊人的相关性,因此Ba很适合作为古生产力的指标。概述了Ba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原理,对反演过程中3个主要影响因子(沉积环境、海水中的Ba浓度、沉积物堆积速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计算模型并对模型... 海洋沉积物中的生源Ba通量与有机碳通量有着惊人的相关性,因此Ba很适合作为古生产力的指标。概述了Ba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原理,对反演过程中3个主要影响因子(沉积环境、海水中的Ba浓度、沉积物堆积速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计算模型并对模型发展方向作了预测。认为生源Ba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中干扰因素扣除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指出在我国开展以Ba为指标的古生产力研究对古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Ba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古海洋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上层海洋热结构的年循环与半年循环 被引量:10
10
作者 高荣珍 王东晓 +2 位作者 王卫强 周发琇 谢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5-353,共9页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期间南海内区的三个ATLAS (AutonomousTempera tureLineAcquisitionSystem)锚碇浮标资料 ( 1 998年 4月~ 1 999年 4月 ) ,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水温年循环、半年循环加以分离 ,发现无论在年循环还...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期间南海内区的三个ATLAS (AutonomousTempera tureLineAcquisitionSystem)锚碇浮标资料 ( 1 998年 4月~ 1 999年 4月 ) ,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水温年循环、半年循环加以分离 ,发现无论在年循环还是在半年循环尺度上 ,1 8°N附近SCS1站与 1 3°N附近SCS3站的水温变化次表层与表层呈反位相 ;1 5°2 0′N附近SCS2站水温变化基本上次表层与表层同位相。这说明不同区域上层海洋热变化受不同的正压与斜压模态控制。其次 ,SCS2、SCS3两点水温年循环振幅均在次表层达到极值 ;而SCS1在表层达到极大值 ,在 1 0 0m深度达到次极大值。 3个站位水温半年循环振幅极值均出现在次表层内 ,这说明该层内的水温半年循环在温度变化趋势中所占的权重比在表层的权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洋 年循环 半年循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唐世林 陈楚群 詹海刚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1-598,共8页
近年来,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反演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模型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历史、近几年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的新发展和各种模型的局限性.结合各种初级生产力模型,讨论了... 近年来,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反演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模型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历史、近几年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的新发展和各种模型的局限性.结合各种初级生产力模型,讨论了模型建立所需要的参数;并讨论了初级生产力遥感的主要发展趋势,即根据各个海区的生物-光学特性,对初级生产力参数的估算将越来越区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水色 综述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内波破碎及其能量耗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国涛 尚晓东 +3 位作者 陈桂英 卢著敏 刘良钢 程晓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167-172,共6页
海洋内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形式。它的不稳定和破碎会对海洋能量的再分配产生本质的影响,直接将能量从大尺度向小尺度过程传递,产生湍流混合。内波破碎产生的湍流混合又会显著地影响海洋环境。该文就近十五年来对内波的破碎机制以... 海洋内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形式。它的不稳定和破碎会对海洋能量的再分配产生本质的影响,直接将能量从大尺度向小尺度过程传递,产生湍流混合。内波破碎产生的湍流混合又会显著地影响海洋环境。该文就近十五年来对内波的破碎机制以及内波破碎导致的能量耗散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破碎机制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对海洋桡足类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艳艺 黄小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42-1049,共8页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初级消费者,重金属污染对其影响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综述了近20 a来重金属对桡足类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对桡足类的毒性和生理效应,重金属在桡足类体内蓄积...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初级消费者,重金属污染对其影响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综述了近20 a来重金属对桡足类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对桡足类的毒性和生理效应,重金属在桡足类体内蓄积及桡足类体内重金属的食物链(网)传递。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桡足类体内致毒重金属的存在形式,重金属食物暴露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机理,以及重金属对桡足类生活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重金属 蓄积 毒性效应 食物暴露 食物链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南海观测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长建 杜岩 +2 位作者 张庆荣 陈特固 王东晓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回顾了世界各大洋和若干区域海洋的海平面、热含量、温盐结构及珊瑚变化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并对中国南海温盐结构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南海中层水盐度的长期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淡化趋势。
关键词 海洋长期变化 温盐环流 全球增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海面盐度年际变化的海洋同化数据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海洋 王东晓 谢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97-106,共10页
用诊断与统计方法分析了海洋同化数据和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COADS海面淡水通量。结果显示热带太平洋海面盐度具有年际变化特征,并且和ENSO循环具有内在的联系。从相关统计的角度评估了热带太平洋海面盐度年际变化中海面蒸发与降水、温跃... 用诊断与统计方法分析了海洋同化数据和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COADS海面淡水通量。结果显示热带太平洋海面盐度具有年际变化特征,并且和ENSO循环具有内在的联系。从相关统计的角度评估了热带太平洋海面盐度年际变化中海面蒸发与降水、温跃层调整、水平盐分平流等主要因子的不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 因子分析 热带太平洋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Bukholderia sp. DA2菌株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亚丽 殷波 +1 位作者 洪义国 顾继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5,共5页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为惟一碳源,从中国南海底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菌株,即伯克霍尔德氏菌Bukholderia.sp.DA2。该菌株降解DMP及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T)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为惟一碳源,从中国南海底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菌株,即伯克霍尔德氏菌Bukholderia.sp.DA2。该菌株降解DMP及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T)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dimethyl isophthalate,DMI)2种异构体的效果显著。B.sp.DA2菌株能够在8d内好氧降解矿化100mg·L-1的DMT,15d内好氧降解矿化400mg·L-1的DMP。但对于200mg·L-1的DMI,则不能彻底降解矿化,反应终止在生成间苯二甲酸一甲酯中间产物的阶段。研究表明,B.sp.DA2菌株降解DMT及DMP的途径相似,首先脱酯生成单酯和甲醇,继而水解酸化,直至彻底矿化。降解速率及其途径,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生物降解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间苯二甲酸二甲酯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7
作者 黄小平 田磊 +1 位作者 彭勃 张大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珠江口海域环境已受到较严重污染,对该海域环境污染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和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为主的污染规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过量的氮磷输入已导致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珠江口海域环境已受到较严重污染,对该海域环境污染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和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为主的污染规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过量的氮磷输入已导致水体高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诱发该海域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水体层化和富营养化耦合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底层季节性缺氧,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主要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富集,柱状沉积物的记录反映出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指出,当前和今后该海域环境污染急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生物体组织中的传递过程和在食物链中累积规律、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复合污染效应、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污染控制策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 富营养化 重金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碳循环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学鲁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龙爱民 陈绍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90,共8页
关键词 中国近海 碳循环 碳源/汇 生物地球化学 关键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数值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经志友 齐义泉 华祖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对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升流是南海北部陆架区6—9月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而不是个别年份的特殊现象;海南岛东部沿岸及雷州半岛以东广州湾东南部一...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对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升流是南海北部陆架区6—9月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而不是个别年份的特殊现象;海南岛东部沿岸及雷州半岛以东广州湾东南部一带海域(琼东上升流区)、汕头沿岸直至福建沿岸南日群岛附近海域(粤东上升流区)夏季表层及次表层海水均表现出明显的低温、高盐、高密等陆架上升流特征;上升流中心主要位于海南岛以东清澜湾至七洲列岛之间111°10′E、19°45′N附近,陵水湾至陵水沿岸110°15′E、18°25′N附近,粤东汕头沿岸116°45′E、22°50′N附近及澎湖列岛以西118°E、23°40′N附近。同时通过对模拟结果与QuikSCAT风场的比较分析发现,沿岸上升流与局地风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季西南风及风应力旋度对琼东沿岸上升流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粤东沿岸风应力旋度较小,但夏季西南风仍是诱生粤东沿岸上升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上升流 数值研究 QuikSCAT风场 甚高分辨率红外辐射计(AVHRR)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黄小平 郭芳 岳维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8,共6页
通过2004年9月对南海北部6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间隙水的营养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NH4-N含量为8.9—142.3μmol.L-1,是南海北部间隙水中营养盐的主要组分,占溶解态无机氮的比例... 通过2004年9月对南海北部6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间隙水的营养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NH4-N含量为8.9—142.3μmol.L-1,是南海北部间隙水中营养盐的主要组分,占溶解态无机氮的比例范围为49.1%—75.2%。在平面分布上,NH4-N含量表现为近海高于远海,PO4-P则差别不大。NH4-N、NO3-N、NO2-N和PO4-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通量分别为7.08、-0.61、-0.51、0.14μmol.(m2.d)-1。NH4-N、PO4-P主要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是底层水体营养盐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间隙水 界而通量 沉积物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