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龙头鱼刺网网目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晏磊 李亚男 +5 位作者 谭永光 杨吝 杨炳忠 张鹏 陈森 李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5-80,共6页
为了获取南海北部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2015年1月进行了36 mm、38 mm和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目选择性研究,利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选择性模型参数。结果... 为了获取南海北部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2015年1月进行了36 mm、38 mm和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目选择性研究,利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选择性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南海区龙头鱼刺网最适网目选择性曲线为Gamma曲线;根据鱼体长度确定最小网目尺寸比根据鱼体最大体周更加合适;参照东海区龙头鱼开捕规格的研究结果,计算得出南海区龙头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为38.71 mm。为了实现龙头鱼刺网的合理使用,建议严格控制最小网目尺寸的实施,合理选择作业海域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头鱼刺网 最小网目尺寸 选择性曲线 极大似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痤疮皮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江柔韵 简丽丽 张敬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1,共13页
痤疮皮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可以引起皮肤及其他组织或器官感染和疾病,是造成青春痘的主要细菌,所以研究较多,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最近其分类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其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不易追踪而造成混乱。本文从痤疮皮杆菌的分... 痤疮皮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可以引起皮肤及其他组织或器官感染和疾病,是造成青春痘的主要细菌,所以研究较多,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最近其分类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其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不易追踪而造成混乱。本文从痤疮皮杆菌的分类进化、生理生态、保护机制及其利用、致病机制及其防御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了解痤疮皮杆菌系统进化关系,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该类微生物,为其服务于后期的深入研究、治疗预防等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皮杆菌 分类进化 生理生态 保护机制 开发利用 致病机制 防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相对南海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晏磊 张鹏 +4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陈森 李亚男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 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和月黑天(农历初一至初七、二十三至三十)之间作业天数和鸢乌贼平均日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GAM模型中各年份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极为显著(P〈0.001);作业天数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0.05),在月黑天的作业天数明显高于月光天;平均日产量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在月黑天的平均日产量也明显高于月光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相 鸢乌贼 渔获率 南海 灯光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上升流区不同水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敬 凌娟 +2 位作者 石松标 韦章良 范利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1,共12页
上升流通过增强扩散和独特的环境驱动着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和新基因资源。本研究从粤东上升流区表层、中层和底层共采集27份海水样品,探究... 上升流通过增强扩散和独特的环境驱动着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和新基因资源。本研究从粤东上升流区表层、中层和底层共采集27份海水样品,探究细菌多样性和分布模式及其与深度的相关性。采用纯培养方法共分离获得1928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分布在5门、9纲、32目、54科、121属中的262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门,占46.9%;放线菌纲(Actinomycetia)为优势纲,占44.8%;Microbacteriales为优势目级类群,占21.2%。总体来说,中层海水分离得到的菌株多样性明显低于表层和底层海水环境,但三个层级环境分离获得的优势种群基本相同,最优类群均为Microbacteriales目。从不同水层海水中分离得到的潜在新菌数排序为:底层>表层>中层。从不同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潜在新菌率排序为2216E培养基>R2A培养基>ISP2培养基>MSM培养基>IMK培养基。通过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表明,能显著影响细菌多样性变化的环境因子是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hl)、活性硅酸盐(active silicate salts,ASS)、活性磷酸盐(active phosphate,AP)、氨及部分氨基酸(ammonia,Amm)和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本研究系统调查了粤东上升流区可培养海洋细菌多样性及其分布情况,其结果为近海上升流区不同水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关键的资料和数据,也为近海典型上升流环境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上升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不同分离培养基 不同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升温对两种造礁石珊瑚生长和钙化的影响
5
作者 周伟华 李颖心 +6 位作者 郭亚娟 霍嘉欣 宋严 朱晴 袁翔城 刘胜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以海南岛三亚鹿回头两种常见的造礁石珊瑚(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究海水酸化和升温两种联合因子对造礁石珊瑚生长和钙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珊瑚受海... 以海南岛三亚鹿回头两种常见的造礁石珊瑚(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究海水酸化和升温两种联合因子对造礁石珊瑚生长和钙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珊瑚受海水酸化的影响显著,丛生盔形珊瑚在pH 8.1下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pH 7.7和7.4环境,鹿角杯形珊瑚在pH 7.4下的钙化速率显著低于pH 7.7和8.1环境。且鹿角杯形珊瑚的生长速率与钙化速率显示各温度和pH因子之间均出现拮抗现象,能有效缓解珊瑚白化;相同的拮抗现象也出现在丛生盔形珊瑚的钙化速率上,但在其生长速率则表现出协同作用,加速珊瑚白化。鹿角杯形珊瑚与丛生盔形珊瑚的生长速率和钙化速率对海水升温和酸化的响应存在种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杯形珊瑚 丛生盔形珊瑚 酸化 升温 生长 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济礁沉积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江柔韵 简丽丽 +1 位作者 石松标 田新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80,共11页
南海岛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大量微生物资源尚待挖掘和利用,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寡营养结合高盐和高温条件对美济礁沉积砂中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分离,探究其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并运用多... 南海岛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大量微生物资源尚待挖掘和利用,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寡营养结合高盐和高温条件对美济礁沉积砂中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分离,探究其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并运用多种特殊培养基对所获得微生物功能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674株细菌属于5门、6纲、26目、38科、62属、146种,相似性低于98.65%的潜在新种有42个,占28.7%。在获得的可培养细菌中,假单胞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最为丰富的类群,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1.6%。功能筛选发现2种降解磷细菌、36种产脲酶细菌和57种产铁载体细菌。以上结果显示,美济礁珊瑚砂环境微生物丰度和丰富度较高,新种资源丰富。这为后续岛礁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岛礁珊瑚砂环境生态修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珊瑚砂 寡营养 高温高盐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传统方法对不同珊瑚表面积测量的适用性及其校准方法——以3D扫描技术为基准 被引量:9
7
作者 梁宇娴 俞晓磊 +3 位作者 郭亚娟 黄晖 周伟华 袁翔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3,共9页
造礁石珊瑚的表面积是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因其形态结构复杂,准确测量十分困难。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珊瑚之间的重要指标无法被直接比较,因此系统比较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十分必要。以块状的普哥滨珊瑚P... 造礁石珊瑚的表面积是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因其形态结构复杂,准确测量十分困难。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珊瑚之间的重要指标无法被直接比较,因此系统比较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十分必要。以块状的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和分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研究对象,以3D扫描技术测量的珊瑚表面积作为标准值,对比石蜡包埋法、锡箔纸包裹法以及简单几何近似法3种传统方法测量珊瑚表面积的准确度;讨论了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形态结构珊瑚的适用性;并通过简单回归分析,校准传统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普哥滨珊瑚还是鹿角杯形珊瑚中,简单几何近似法的测量准确度最高(72.71%和94.52%),石蜡包埋法其次(68.86%和83.08%),锡箔纸包裹法最低(65.27%和58.07%)。简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锡箔纸包裹法测量普哥滨珊瑚表面积与3D扫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较低(r^2=0.76)外,其他传统测量方法与3D扫描测量结果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2>0.95)。因此,研究认为可通过简单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对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校准,以提高传统方法的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表面积测量方法 3D扫描技术 简单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