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浮标观测的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潮流特征研究
1
作者 朱明权 岑显荣 +6 位作者 鲁远征 郭双喜 屈玲 黄鹏起 方文东 陈举 周生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2,共8页
本文利用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29 d的全水深浮标观测资料研究了潟湖区内正压潮和内潮的基本特征,采用深度平均方法分析海流的适用性,并讨论潟湖区内潮的主要来源。深度平均流的动能谱显示全日潮流占主导,其动能占整体海流动能的41%。对比... 本文利用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29 d的全水深浮标观测资料研究了潟湖区内正压潮和内潮的基本特征,采用深度平均方法分析海流的适用性,并讨论潟湖区内潮的主要来源。深度平均流的动能谱显示全日潮流占主导,其动能占整体海流动能的41%。对比分析深度平均流和Tpxo7.2模式预测的全日、半日潮流的调和常数,两者均表明全日正压潮流受地形调制,主轴方向为西北-东南向,而半日正压潮流主轴方向为东-西向。两种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流大-小潮存在半个相位(6~7 d)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全日正压潮和全日内潮潮龄不同,存在部分相互抵消,且全日内潮大潮发生时间在深度上存在差异,推测由于缺少海表和海底的测量数据,导致深度平均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仍然包含全日内潮信号。调和分析结果表明,全日内潮的动能中相干部分占比高达91%,说明潟湖区的全日内潮是正压潮与局地岛礁地形相互作用产生,而从远场传播而来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潟湖 内潮 相干内潮 正压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海域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颖 杨栎潼 +8 位作者 苏南 陈慧真 高倩 胡建兴 郑凡昱 赖福香 袁运裕 傅亮 陈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87,共15页
长棘海星的暴发对我国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鱼类捕食者被认为是控制长棘海星种群暴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可捕食长棘海星的鱼类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采集西沙5个长棘海星暴发礁区的珊瑚礁鱼类,利用PCR技术... 长棘海星的暴发对我国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鱼类捕食者被认为是控制长棘海星种群暴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可捕食长棘海星的鱼类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采集西沙5个长棘海星暴发礁区的珊瑚礁鱼类,利用PCR技术检测了鱼肠道内容物中的长棘海星DNA,并与已报道的长棘海星鱼类捕食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捕获了62尾鱼,共23科36属50种。在4种鱼的肠道内容物中检测到长棘海星DNA,分别是颊吻鼻鱼(Naso lituratus)、网纹宅泥鱼(Dascyllus reticulatus)、三叶唇鱼(Cheilinus trilobatus)和赤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其中颊吻鼻鱼、三叶唇鱼和赤鳍裸颊鲷为首次报道的长棘海星潜在捕食者。本研究首次鉴定了我国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种类,为开发长棘海星早期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棘海星 珊瑚礁鱼类 捕食者 肠道内容物 PCR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幼体特异性PCR检测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颖 杨栎潼 +3 位作者 刘冰 郑凡昱 罗鹏 陈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131,共7页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暴发是导致我国南海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幼体的密度是决定成体种群是否暴发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幼体肉眼不可见且不易分辨,常规调查和显微镜观察均无法有效检测到自然海...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暴发是导致我国南海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幼体的密度是决定成体种群是否暴发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幼体肉眼不可见且不易分辨,常规调查和显微镜观察均无法有效检测到自然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灵敏性且特异性的长棘海星幼体检测技术。本研究针对长棘海星幼体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基因序列,建立了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长棘海星幼体特异性检测技术,并对西沙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筛选的4对特异性引物均可以扩增长棘海星Apmt COI基因片段,且与蓝指海星(Linckia laevigata)、面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粒皮海星(Choriaster granulatus)和吕宋棘海星(Echinaster luzonicus)没有交叉反应。在退火温度为58.5℃时,引物2aooni F/2aooni R的特异性最佳,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皮克级的长棘海星基因组DNA。利用该技术检测了西沙七连屿海域长棘海星幼体分布情况,发现10月底西沙七连屿珊瑚礁海域能检测到长棘海星幼体,且幼体分布并不均匀。因此,该检测技术可作为今后长棘海星幼体种群监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棘海星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聚合酶链式反应 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微藻对长棘海星幼虫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南 张颖 +4 位作者 杨栎潼 陈慧真 高倩 陈偿 杨宇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3-642,共10页
长棘海星[the Crown-of-Thorns Seastar(CoTS);Acanthaster spp.]的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其幼虫的存活率是决定成体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长棘海星浮浪幼虫阶段的摄食及营养需求对于长棘海星灾害防... 长棘海星[the Crown-of-Thorns Seastar(CoTS);Acanthaster spp.]的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其幼虫的存活率是决定成体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长棘海星浮浪幼虫阶段的摄食及营养需求对于长棘海星灾害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选用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eü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4种微藻喂养长棘海星幼虫,通过测定不同喂养条件下长棘海星幼虫的存活率、体长、体宽和胃面积等参数,结合4种微藻的营养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微藻对长棘海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藻类投喂对长棘海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差异。幼虫生长到第16天时,牟氏角毛藻喂养的幼虫存活率为(7.20±0.01)%,所喂养幼虫的体长(678.83μm)、体宽(391.04μm)和胃面积(14628.14μm^(2))均显著高于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喂养的幼虫。藻类生理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牟氏角毛藻的蛋白质含量、能量、以及C20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氏盐藻和小球藻,而且其大小可能比较适宜幼虫的捕食。本研究表明特定种类的饵料藻类是决定幼虫发育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长棘海星幼虫 浮游植物 藻类营养 幼虫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