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叶绿素浓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赵辉 齐义泉 +1 位作者 王东晓 王文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2,共8页
以南海海域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浓度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多年平均的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分海域叶绿素浓度普遍较高,春季大部分海域较低;南海各个海区的叶绿素月平均最低浓... 以南海海域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浓度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多年平均的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分海域叶绿素浓度普遍较高,春季大部分海域较低;南海各个海区的叶绿素月平均最低浓度基本出现在春季的4月或5月,而最高浓度出现的月份却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央海盆区出现在12月,在广东沿岸海区出现在7月,在越南东南部近岸海域在8月和12月有两个最高值;在吕宋海峡的西部区域,尽管叶绿素浓度的最高值也出现在12月,但是叶绿素浓度的最低值却出现在夏季的7月.在空间上近岸区域的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中央海盆区,西部海域普遍高于东部海域.南海叶绿素浓度的这一时空分布特征与流场(如上升流等)、海面温度场和风场等的变化有关,也与陆源物质的输入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叶绿素浓度 SEAWIFS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蔡树群 苏纪兰 +1 位作者 甘子钧 刘秦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 -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结果表明 :夏季期间 ,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 ,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 -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结果表明 :夏季期间 ,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 ,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 ;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 ,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 ,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 ,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 ;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南海 环流 季风 涡旋 波动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辉 唐丹玲 王素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37,T0001,共8页
南海生态动力学过程复杂,尤其是夏季,在东南季风的影响下,南海西部的上升流、西北部东北向的离岸流对该海区乃至整个南海生态动力学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3年的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合2004年在南海北部海洋... 南海生态动力学过程复杂,尤其是夏季,在东南季风的影响下,南海西部的上升流、西北部东北向的离岸流对该海区乃至整个南海生态动力学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3年的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合2004年在南海北部海洋观测航次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数据,分析了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海表温度、风场、海面高度等卫星遥感历史资料,探讨了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夏季(6—8月)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在西部半径达500km低温、强风的半圆形海域范围叶绿素a浓度较高(>0.15mg.m-3),其中位于越南金兰湾东北部有一叶绿素a浓度更高的激流形带(>0.2mg.m-3);而在南海东北部夏季(6—8月)叶绿素a浓度明显偏低(<0.12mg.m-3)。叶绿素a的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同季风等海洋环境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比实测叶绿素a浓度显示,遥感叶绿素a浓度同实测叶绿素a浓度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叶绿素A SEAWIFS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估算海洋上混合层深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辉 王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3,共5页
上混合层深度是海洋上层热力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结合南海南部海区一连续温盐深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以海洋表层温度和风应力为输入,以温度差值判断方法计算所得上混合层深度为输出,采用BP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上混合层深度是海洋上层热力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结合南海南部海区一连续温盐深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以海洋表层温度和风应力为输入,以温度差值判断方法计算所得上混合层深度为输出,采用BP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2种方法进行训练,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的上混合层深度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实验显示,两种模型仿真结果与温度差值方法计算结果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58m、3.09m,线性相关分别达0.87、0.91,绝对误差分别为2.80m、2.37m,相对误差分别为9.40%、7.40%。这一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精度较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上混合层深度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上混合层深度 南海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水体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2 位作者 许大志 刘胜 张建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类占绝对优势,而沿岸水体中微型藻类和大型藻类的比例相对增大,相应地色素打包效应增强,ap*h减小。外海水体的ap*h光谱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上层水体的蓝红比较高,反映出辅助色素含量的相对变化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ap*h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好的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 叶绿素A 生物-光学模式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WATCH模式模拟南海海浪场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66
6
作者 齐义泉 朱伯承 +2 位作者 施平 毛庆文 范辰五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美国NOAA/NCEP环境模拟中心海洋模拟小组近年新开发的一个准业务化的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 Ⅲ(以下简称WWATCH),以每天4次的NOAA/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1996年的南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通过分析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 利用美国NOAA/NCEP环境模拟中心海洋模拟小组近年新开发的一个准业务化的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 Ⅲ(以下简称WWATCH),以每天4次的NOAA/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1996年的南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通过分析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P)高度计的上升和下降轨道在南海海域的交叉点位置处的风、浪观测资料与NCEP风场和WWATCH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大小,可以看出,NCEP风场基本与T/P高度计的风速观测结果一致,相应的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也基本与卫星高度计的有效波高观测结果相一致,但从空间上看,在计算区域中心附近海域的结果一致性较好,靠近计算边界附近海域的结果相对较差,但这种因边界而影响模拟结果的范围很有限;从时间上看,冬季风期间的结果一致性较好,而夏季风期间的结果偏小的趋势明显,并且这种偏小主要出现在夏季风期间的极小风速值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ATCH模式 南海 海浪场 高度计 风浪观测资料 有效波高 数值模拟 海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7
作者 许战洲 黄良民 +1 位作者 黄小平 朱艾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94-2602,共9页
海草床是近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生物量和生产力。海草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除了受到光照、无机碳源、营养盐、温度、盐度、水动力条件、铁限制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制约外,还受到附生藻类和动物摄食等生物因素影响。非生物因... 海草床是近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生物量和生产力。海草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除了受到光照、无机碳源、营养盐、温度、盐度、水动力条件、铁限制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制约外,还受到附生藻类和动物摄食等生物因素影响。非生物因素一般有最适合海草生长的范围,生物因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海草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基本处于由定性向定量过渡阶段,准确便捷的方法、现场多因子围隔实验、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对比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生物量和生产力 影响因素 存在问题和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水中N_2O的分布特征与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徐继荣 王友绍 +4 位作者 张凤琴 孙翠慈 殷建平 王清吉 何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68,共6页
200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大亚湾海域设置15个采样站,采集大气和海水样品,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大气和海水中溶存N2O的浓度并对其分布特征和海-气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海水中N2O浓度范围在10.90—40.54 nmol.L-1,... 200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大亚湾海域设置15个采样站,采集大气和海水样品,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大气和海水中溶存N2O的浓度并对其分布特征和海-气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海水中N2O浓度范围在10.90—40.54 nmol.L-1,饱和度为122%—454%,处于过饱和状态;N2O浓度在湾的中部分布较为均匀,大鹏岙、核电站、范和港顶和澳头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沿岸浓度较高,最大值出现在龙歧河口。海-气通量为0.05—0.78μmol.(m2.d)-1。海水中N2O浓度与NH4+的含量之间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河口与核电站是N2O的排放源,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大亚湾海水中N2O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氧化亚氮 分布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村湾泰来藻有性繁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许战洲 黄良民 +2 位作者 黄小平 朱艾嘉 王汉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0-63,共4页
在采用生长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s)研究海南新村湾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现泰来藻花芽形成期和种子萌芽期分别在每年的秋季末(11月初)和次年春季初(2月底),比菲律宾泰来藻种群早约2个月,雌雄花比例为1... 在采用生长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s)研究海南新村湾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现泰来藻花芽形成期和种子萌芽期分别在每年的秋季末(11月初)和次年春季初(2月底),比菲律宾泰来藻种群早约2个月,雌雄花比例为1∶4,单次开花率是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 生长重建 有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免疫促进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因萍 吴后波 何毛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6-90,共5页
关键词 免疫促进剂 鱼类 免疫应答反应 扩散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 非特异性 吞噬作用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用生物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涛 吴后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82,97,共6页
关键词 鱼用疫苗 生物工程 病毒性鱼病 20世纪40年代 免疫保护作用 水产养殖业 灭活疫苗 免疫原性 产气单胞菌 养殖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501站位沉积物古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国辉 吴后波 +1 位作者 李翔 颜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1,共6页
从海南岛东部501站位沉积物中扩增古菌16S rRNA基因构建文库,并对得到的OTU(Operation taxonomic units)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古菌文库由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构成,其中泉古生菌占总克隆文库的96.8%,由Ⅰ... 从海南岛东部501站位沉积物中扩增古菌16S rRNA基因构建文库,并对得到的OTU(Operation taxonomic units)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古菌文库由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构成,其中泉古生菌占总克隆文库的96.8%,由Ⅰ型海洋泉古生菌(Mraine crenarchaeotic groupⅠ,MGⅠ,74.6%)、GROUP A(14.9%)和GROUP B(7.2%)三簇组成。广古生菌GROUP C簇占总克隆文库的3.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它们与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l)中甲烷厌氧氧化菌(ANME)和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学关系。研究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沉积物古菌多样性比较丰富,泉古生菌是该站位古菌的优势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16S RDNA 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沉积物沉积有机态Fe与Fe限制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东伟 陈绍勇 +2 位作者 龙爱民 党爱翠 程远月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2-309,共8页
Fe限制的研究对于探讨全球CO2变化及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兼具开阔大洋和边缘海的特征,其古生产力的演变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两个南海柱样沉积物中的Fe,Ba,Al等主要... Fe限制的研究对于探讨全球CO2变化及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兼具开阔大洋和边缘海的特征,其古生产力的演变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两个南海柱样沉积物中的Fe,Ba,Al等主要金属元素进行了形态分析,并将两个站位沉积物中沉积有机态Fe与Al/Ti比值、TOC、生源Ba等古生产力指标做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残渣态为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而沉积有机态Fe与古生产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了沉积有机态Fe与古生产力之间存在的关系,可能反映了所研究海域的海洋初级生产受到了Fe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连续提取法 沉积有机态Fe Fe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高度计波高资料的同化试验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志旭 齐义泉 +2 位作者 施平 李志伟 李毓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8,共8页
结合经验的台风风场模型和NCEP再分析资料构造了南海台风风场,并以此作为一个第三代海浪模式的输入模拟了1999年约克(York)台风经过南海时所产生的台风浪场.模拟结果显示,尽管文中构造的南海台风风场比较接近真实的风场,但模拟出的台风... 结合经验的台风风场模型和NCEP再分析资料构造了南海台风风场,并以此作为一个第三代海浪模式的输入模拟了1999年约克(York)台风经过南海时所产生的台风浪场.模拟结果显示,尽管文中构造的南海台风风场比较接近真实的风场,但模拟出的台风浪场相对于TOPEX/Poseidon高度计的观测波高仍有一定差异,因此进而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最优插值同化方法,开展了波高资料的初步同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资料同化显著地改进了海浪模式的(后)预报精度,而这种改进在涌浪区更加显著,同化有效维持时间大约是4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 同化试验 台风浪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颗粒物吸收系数与盐度及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晓强 曹文熙 杨跃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71,共9页
海水中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可表达成非藻类颗粒物与浮游植物的吸收系数之和,利用可定量测量的滤膜技术(QFT)测定水体中颗粒物光谱吸收系数。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可用指数衰减规律来描述;光谱斜率S较离散,但平均... 海水中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可表达成非藻类颗粒物与浮游植物的吸收系数之和,利用可定量测量的滤膜技术(QFT)测定水体中颗粒物光谱吸收系数。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可用指数衰减规律来描述;光谱斜率S较离散,但平均值与文献报道的一类水体S的平均值很接近;光谱截距ad0(λ0)随盐度增大而减小,二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浮游植物的比吸收系数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但是,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还与波长有关,在叶绿素a的2个吸收峰443nm和670nm附近非线性关系特别明显,而在530—640nm之间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则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光谱吸收系数 生物光学模式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藻华水体总吸收系数的变化特性及高光谱反演模式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2 位作者 杨跃忠 周雯 梁少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58,共7页
基于2007年8月海洋光学浮标在珠江口投放期间获得的近16天的实测生物光学数据,对一次藻华过程中水体总吸收系数和水色光谱的变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华前后水体中非藻类物质尤其是有色溶解有机物在蓝光波段具有较... 基于2007年8月海洋光学浮标在珠江口投放期间获得的近16天的实测生物光学数据,对一次藻华过程中水体总吸收系数和水色光谱的变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华前后水体中非藻类物质尤其是有色溶解有机物在蓝光波段具有较强的吸收贡献,而当藻华爆发时,随着叶绿素a浓度的急剧增大,浮游植物的吸收贡献明显增强;各波段之间总吸收系数呈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吸收光谱蓝绿波段比值的变化对遥感反射率的光谱分布有重要的贡献;据此建立了对水体总吸收系数反演的经验关系模型,表现出较高的反演精度,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偏差的均方根在可见光波段可控制在2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吸收系数 高光谱 藻华 珠江口 光学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同化QuikSCAT风场资料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春霞 王静 +1 位作者 齐义泉 万齐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74,共6页
利用美国最新推出的中尺度区域模式WRF(WeatherandResearchForecastingmodel)和中国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开发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GlobalandRegionalAssimilationandPredictionEnhancedSystem,1.0版本),以2002年台风"黄蜂"... 利用美国最新推出的中尺度区域模式WRF(WeatherandResearchForecastingmodel)和中国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开发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GlobalandRegionalAssimilationandPredictionEnhancedSystem,1.0版本),以2002年台风"黄蜂"为例,通过控制试验和同化试验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散射计风场资料同化对台风"黄蜂"三维结构分析和预报的影响。初步的结果显示,同化散射计风场资料对台风的大风风场分析、台风中心位置和海面气压场等都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对于预报场的改进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SCAT风场资料 三维变分同化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水体的光学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顶田 曹文熙 +2 位作者 杨跃中 许晓强 李彩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2003年1月份对珠江口水体中的光谱分布,衰减系数,光反射率以及浮游植物对光吸收的研究结果显示:红光、蓝光衰减较快,绿光衰减较小,越向水体下层,绿光的相对含量越大,这主要是由于浮游植物在蓝光和红光波段处有吸收峰以及非藻颗粒对... 通过2003年1月份对珠江口水体中的光谱分布,衰减系数,光反射率以及浮游植物对光吸收的研究结果显示:红光、蓝光衰减较快,绿光衰减较小,越向水体下层,绿光的相对含量越大,这主要是由于浮游植物在蓝光和红光波段处有吸收峰以及非藻颗粒对蓝紫光吸收较多的缘故;从总体来讲,绿光的辐亮度漫反射率(Lu/Ed)较蓝光和红光大:在上层水体中有一个反射强度较大的区域,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在这一层的分布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水体 光学特征 光谱分布 衰减系数 光反射率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微生物成因及识别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后波 苏晓波 颜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100,共5页
关键词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微生物成因 识别 南海北部陆坡 海底地质灾害 全球气候变化 新型能源 东海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提取粒径参数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少君 曹文熙 +3 位作者 王桂芬 周雯 赵俊 孙兆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4,共6页
在南海北部、大亚湾及珠江口3个不同水体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提取的浮游植物粒径参数(S<f>)的混合光谱模型。南海海区不同的水体环境下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有着很... 在南海北部、大亚湾及珠江口3个不同水体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提取的浮游植物粒径参数(S<f>)的混合光谱模型。南海海区不同的水体环境下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河口和沿岸水体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在外海水体微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浮游植物粒径参数随小型浮游植物增多而减少,随微微型浮游植物增多而增大。叶绿素a浓度从外海到沿岸逐渐增大,浮游植物粒径参数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利用混合光谱模型得到的浮游植物粒径参数与南海海区不同水体的生物-光学特征(粒级结构Rpico和Rmicro、粒级指数SI、叶绿素a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的相关性表示为:S<f>与粒级结构(Rpico和Rmicro)存在一定的关系,与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微型浮游植物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55和0.65;S<f>与浮游植物粒级指数(SI)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是0.57;S<f>与叶绿素a浓度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是0.64。这个混合光谱模型为从光学参数反演浮游植物种群的生态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又可用于分析浮游植物优势粒径结构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吸收光谱 混合光谱模型 粒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