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耐盐真眼点藻(Eustigmatos sp.)的户外培养及油脂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涛 赵伟 +4 位作者 杨冰洁 陈子硕 吴华莲 吴后波 向文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0-138,共9页
真眼点藻(Eustigmatos)具有生长速率快、可以积累高含量油脂等特性,受到藻类学家的关注,评价它的户外生产性能和探索油脂提取工艺是实现其产业化的关键。利用自制的平板光生物反应器,通过测定生长、脂类积累及脂肪酸组成,评价一株分离... 真眼点藻(Eustigmatos)具有生长速率快、可以积累高含量油脂等特性,受到藻类学家的关注,评价它的户外生产性能和探索油脂提取工艺是实现其产业化的关键。利用自制的平板光生物反应器,通过测定生长、脂类积累及脂肪酸组成,评价一株分离自宁夏地区的耐盐真眼点藻(Eustigmatos sp.SCSIO-45821)的户外生长特性及乙醇提油可行性。结果显示,真眼点藻SCSIO-45821可以利用户外平板光生物反应器进行培养,6 cm光径反应器有利于生物质和二十碳五烯酸积累,平均生物质和二十碳五烯酸产率分别为93.5 mg/L·d和0.6 mg/L·d,而在促进油脂积累方面,4 cm光径反应器更加具有优势,平均油脂产率达到22.0 mg/L·d。利用100%乙醇、常温下提取真眼点藻油脂可以获得94.3%的提取率,所提油脂含有超过70%的中性脂与4.0%的EPA,但藻油需要进行精炼和脱色处理。户外平板光生物反应器是一种较理想的真眼点藻培养装置,但需要根据目标产物选择合适的光径,乙醇可以作为真眼点藻的油脂提取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眼点藻 微藻油 平板光生物反应器 产率 油脂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clertoiorum和Penicillium citrinum共培养代谢产物的研究
2
作者 鲍洁 张晓勇 +3 位作者 姚期凤 徐新亚 农旭华 漆淑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1-4,共4页
利用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来源于柳珊瑚的两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clertoiorum和Penicillium cirrinum)共培养发酵代谢产物,通过NMR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HPLC分析A.sclertoiorum分别共培养和纯培养时主要次生代谢产... 利用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来源于柳珊瑚的两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clertoiorum和Penicillium cirrinum)共培养发酵代谢产物,通过NMR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HPLC分析A.sclertoiorum分别共培养和纯培养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差异。从共培养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青霉酸(1),5t6-dihydropenicillic acid(2),6-dihydro-6-hydroxy penicillic acid(3),2-hydmxy-3,6-dimethylbenzoic acid(4),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海洋来源真菌中得到,并且共培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化合物1—4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珊瑚共附生真菌 ASPERGILLUS sclertoiorum PENICILLIUM citrinum 共培养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微生物DH-2胞外蛋白酶的性质及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徐珊 李任强 +3 位作者 郑振华 张云 孙爱君 胡云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127,共8页
从大亚湾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产蛋白酶菌株,鉴定所产胞外蛋白酶的酶学性质以及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菌株,福林酚显色法测定蛋白酶的酶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从壤样... 从大亚湾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产蛋白酶菌株,鉴定所产胞外蛋白酶的酶学性质以及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菌株,福林酚显色法测定蛋白酶的酶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从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DH-2,该菌株分泌的蛋白酶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65℃,50℃保温处理60 min后,剩余酶活仍保留80%以上。该蛋白酶对多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均有较好的耐受性。确定该菌株产蛋白酶的最适条件:1%(m/V,下同)可溶性淀粉,1%胰蛋白胨、1%NaCl,初始pH 5.5及7%的接种量,40℃培养36 h。在最适条件下测得其发酵液的酶活为236.30 U/mL,约为初筛时的酶活的8倍。该蛋白酶具有较为广阔的作用温度和pH范围,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耐受性好,酶的性质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蛋白酶 酶学性质研究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微杆菌CBA01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与生理响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灵 向文洲 +3 位作者 卫华宁 吕金亭 吴华莲 吴后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99,共9页
赤潮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溶藻细菌是目前生物防治赤潮的有效手段之一。旨在探究从蓝细菌Cyanobacterium sp SCSIO-45682分离的4株共附生细菌中得到的一株对球形棕囊藻具有明显溶藻效应的微杆菌属菌株Microbacteri... 赤潮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溶藻细菌是目前生物防治赤潮的有效手段之一。旨在探究从蓝细菌Cyanobacterium sp SCSIO-45682分离的4株共附生细菌中得到的一株对球形棕囊藻具有明显溶藻效应的微杆菌属菌株Microbacterium sp.CBA01的溶藻特性和初步的作用机理。采用细菌发酵液与棕囊藻共培养模式测定菌株CBA01的溶藻效应,并分别研究去除菌体、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的溶藻特性,进一步测定藻细胞丙二醛(MDA)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菌株CBA01发酵菌液和无菌上清液对棕囊藻有明显的溶藻作用,而菌体本身不具有溶藻活性;其溶藻效应随着菌液发酵时间延长、菌液添加量增多以及藻液初始浓度降低而增强。经CBA01无菌上清液处理,棕囊藻生长初期的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度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显著提高。菌株CBA01通过胞外分泌溶藻物质经间接溶藻作用而导致球形棕囊藻的裂解,其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一定耐高温性、耐酸不耐强碱性;而该菌株产生的溶藻物质,可能具有较强烈的氧化活性,或产生诱导藻细胞产生过量氧自由基的活性,这可能是其形成溶藻效应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ACTERIUM sp. CBA01 赤潮 球形棕囊藻 溶藻特性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来源真菌Alternaria tenuissma DFFSCS013中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潘冬艳 黄钟辉 +2 位作者 梁潇 马宣 漆淑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6-1169,1201,共5页
采用多种色谱法从深海来源真菌Alternaria tenuissma DFFSCS013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混源萜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结构分别鉴定为Tricycloalternarene J(1)、Tricycloalternarene 2b(2)、Tricycloalternarene 1b(3)、... 采用多种色谱法从深海来源真菌Alternaria tenuissma DFFSCS013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混源萜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结构分别鉴定为Tricycloalternarene J(1)、Tricycloalternarene 2b(2)、Tricycloalternarene 1b(3)、Tricycloalternarene 6b(4)、Tricycloalternarene 3b(5)、Tricycloalternarene 1a(6)。对这6个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和抗真菌活性测试,在100μg/纸片浓度下,只有化合物5有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作用,其它化合物都活性微弱。这是首次报道化合物1~2和4~5的抗细菌活性、以及5的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来源真菌 ALTERNARIA tenuissma 混源萜类化合物tricycloalternar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藻藻渣营养成分及其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新月 庞思思 +3 位作者 王晓梅 向文洲 张兵权 张忠山 《粮油食品科技》 CAS 2022年第5期205-211,共7页
评价螺旋藻藻渣的营养成分,并测定及其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以提取藻胆蛋白后的螺旋藻藻渣为原料,采用碱酸处理法获得螺旋藻藻渣不溶性膳食纤维,测定其溶胀能力、保水能力和油脂保持能力,研究了膳食纤维对胆酸钠和NO^(2–)的吸附能力。... 评价螺旋藻藻渣的营养成分,并测定及其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以提取藻胆蛋白后的螺旋藻藻渣为原料,采用碱酸处理法获得螺旋藻藻渣不溶性膳食纤维,测定其溶胀能力、保水能力和油脂保持能力,研究了膳食纤维对胆酸钠和NO^(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螺旋藻藻渣营养成分丰富,主要含54.80%蛋白质、11.20%碳水化合物和9.07%的水分等常规成分。矿物质中磷、镁、钙含量最高,分别为623.0 g/kg、1070.0 mg/kg、19200.0 mg/kg。螺旋藻藻渣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和非必需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等)。螺旋藻藻渣中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持水、持油和溶胀能力,对胆酸钠的吸附能力比较明显,在pH=2的模拟人胃液环境中,对NO^(2-)有较好吸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螺旋藻藻渣功能性营养食品的开发和高值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藻渣 营养成分 膳食纤维 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真眼点藻生长、总脂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许瑾 李涛 +3 位作者 李楚琳 朱顺妮 王忠铭 向文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1-271,共11页
真眼点藻可以积累二十碳五烯酸(EPA)而受到广泛关注,温度是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真眼点藻(Eustigmatos sp.JHsu-01)为材料,设置高温组(30℃)和低温组(15℃)两种培养条件,通过测定生长、脂类积累、脂肪酸组成和甘... 真眼点藻可以积累二十碳五烯酸(EPA)而受到广泛关注,温度是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真眼点藻(Eustigmatos sp.JHsu-01)为材料,设置高温组(30℃)和低温组(15℃)两种培养条件,通过测定生长、脂类积累、脂肪酸组成和甘油酯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探究温度对EPA合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培养促进了真眼点藻JHsu-01膜脂和EPA的合成,EPA含量最高达到2.78%DW,糖脂是EPA的主要载体,但温度可以改变EPA在糖脂和中性脂之间的分配比例。转录组结果显示,低温条件下,脂肪酸从头合成、三酰甘油(GPAT、plsC、PLPP和DGAT)、糖脂(MGD和DGD)、硫脂(SQD1和SQD2)和ω-3合成途径(Δ5 Des、Δ6 Des和Δ15 Des)中多个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综上所述,低温可以促进真眼点藻EPA的合成,同时也是一种获得高含量糖脂型EPA的理想培养方式,研究结果为提高真眼点藻EPA产量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真眼点藻 EPA 温度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吸附–交联法固定脂肪酶 被引量:9
8
作者 钱明华 张继福 +4 位作者 张云 孙爱君 于荣敏 朱建华 胡云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目的】为基于大孔树脂吸附结合环氧交联剂交联法固定脂肪酶等工业用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大孔树脂吸附,而后环氧交联剂交联的方法进行脂肪酶的固定化,研究各因素对吸附–交联固定化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制... 【目的】为基于大孔树脂吸附结合环氧交联剂交联法固定脂肪酶等工业用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大孔树脂吸附,而后环氧交联剂交联的方法进行脂肪酶的固定化,研究各因素对吸附–交联固定化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固定化酶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筛选出大孔树脂HPD750为载体,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吸附温度45℃,给酶量60 mg·g–1,交联温度30℃,交联时间12.5 h,pH6.36,交联剂体积分数为0.7%。由上述条件制备所得的固定化酶活力为565.31 U·g–1,酶活力回收率为32.16%。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均有明显提升;连续操作10次,固定化酶活力仍保留34.86%,操作稳定性较好;4℃条件下储存30 d,固定化酶活力仍保留64.81%。【结论】大孔树脂HPD750为载体,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制备的固定化脂肪酶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升,且具有良好的操作及储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大孔树脂 环氧交联剂 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固定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及氮浓度对海水驯化藻株Asterarcys sp.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卫华宁 王灵 +3 位作者 李涛 王娜 吴华莲 向文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44,共11页
以经海水驯化后的藻株Asterarcys sp.SCSIO-44020为材料,以30‰海水改良ZSNT为基础培养基,在柱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类型氮源(硝酸钠、尿素及碳酸氢铵)和3组氮浓度(3 mmol/L、6 mmol/L及18 mmol/L),研究不同氮源及氮浓度对As... 以经海水驯化后的藻株Asterarcys sp.SCSIO-44020为材料,以30‰海水改良ZSNT为基础培养基,在柱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类型氮源(硝酸钠、尿素及碳酸氢铵)和3组氮浓度(3 mmol/L、6 mmol/L及18 mmol/L),研究不同氮源及氮浓度对Asterarcys sp.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Asterarcys sp.生物质浓度均随着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氮浓度18 mmol/L条件下,硝酸钠组获得最大生物质浓度(7.78 g/L),其次为尿素(6.61 g/L),最低为碳酸氢铵(5.33 g/L)。低氮胁迫有利于藻细胞油脂和总糖的积累,最大油脂含量和多糖含量分别达到46.78%DW(碳酸氢铵,3.0 mmol/L)和29.70%DW(尿素,3.0 mmol/L)。该藻中性脂比例大于82.58%,在3种氮源随着氮浓度的降低而升高;脂肪酸主要包括C16:0(棕榈酸)、C16:1(棕榈油酸)、C18:0(硬脂酸)、C18:1(油酸)、C18:2(亚油酸)和C18:3(亚麻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占总脂含量38.75%);高氮有利藻细胞蛋白质积累,在尿素为氮源18 mmol/L条件下的蛋白质含量最高(17.61%DW);在以硝酸钠为氮源18 mmol/L条件下,该藻总脂、总糖、总蛋白质及总类胡萝卜素均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2.79 g/L、1.71 g/L、1.22 g/L和30.29 mg/L。总之,本研究显示Asterarcys sp.SCSIO-44020在海水中生长良好,初步确定高浓度(18 mmol/L)硝酸钠为其小型柱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较佳的氮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arcys sp. 氮源 生化组成 海水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蹄形藻(Kirchneriella sp.)的生长和油脂积累潜力评价
10
作者 沈宏孝 李涛 李爱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9.0、18.0和36.0 mmol/L),测定生物质浓度、总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光合效率等指标,评价该藻株的产油能力,并利用现有模型,计算生物柴油的质量参数。经鉴定该藻株为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干重)均低于20%,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总脂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脂类是该藻的主要储能物质;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C18︰1)、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该藻株的生长和油脂含量明显受氮素水平影响,在最低氮浓度条件下(3.6mmol/L),获得最高总脂含量(46.92%±1.52%,干重),在最高氮浓度条件下(36.0mmol/L),获得最高生物质浓度[(6.53±0.11)g/L],在18.0 mmol/L条件下,获得最高总脂产量[(2.43±0.06) g/L];降低氮浓度,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但藻细胞光合色素的含量明显降低,且热和荧光损失的能量比例增加,经模型预测该藻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运动黏度、比重、密度、碘值等均符合BD 100(S10)和EN 14214标准。综上所述,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产油藻株,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蹄形藻JNU-3201 氮浓度 总脂 脂肪酸 生物柴油质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