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烃源岩中高活性铁丰度对古生产力的指示 被引量:2
1
作者 严德天 汪建国 张丽琴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98,共6页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中总铁、高活性铁和有机碳含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23%~9.32%,平均值为3.62%;总铁含量普遍较高,为0.88%~5.03%,平均含量为2.47%;高活性铁含量为0.19%~1.56%,...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中总铁、高活性铁和有机碳含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23%~9.32%,平均值为3.62%;总铁含量普遍较高,为0.88%~5.03%,平均含量为2.47%;高活性铁含量为0.19%~1.56%,平均含量仅为0.91%;总铁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为0.29;高活性铁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相关性十分显著,相关系数达0.76;总铁丰度并不是指示古生产力的理想指标,但高活性铁丰度可以作为指示古生产力变化的1个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活性铁 有机碳 烃源岩 古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山西组地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殷天涛 李守军 赵秀丽 《山东国土资源》 2014年第12期20-24,31,共6页
山东山西组是煤和煤成气的重要富集层位。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将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剖面淄博与鲁西(彭庄)、济阳坳陷山西组,进行对比研究,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山东... 山东山西组是煤和煤成气的重要富集层位。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将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剖面淄博与鲁西(彭庄)、济阳坳陷山西组,进行对比研究,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山东地区山西组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变化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晚石炭世鲁西是由东南向西北海侵。太原组上部灰岩的顶界,山西组泥岩的底部形成于突发性海侵向海退转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特征 山西组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鳍龙类(爬行纲:双孔亚纲)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强 刘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60,375,共7页
鳍龙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类群之一。中国关于鳍龙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在2个阶段内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华南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鳍龙类的新材料,对以往学界关于鳍龙类的起源、分布以及谱系演化研... 鳍龙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类群之一。中国关于鳍龙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在2个阶段内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华南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鳍龙类的新材料,对以往学界关于鳍龙类的起源、分布以及谱系演化研究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并提出了很多新的科学问题。文章基于对中国的鳍龙类化石和地层信息的概览并与世界其他地方对比,认为鳍龙类可能起源于东特提斯区,且肿肋龙的单系性及其谱系发育位置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定量古生物学、CT和骨组织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也将对中国鳍龙类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中国鳍龙类 肿肋龙 谱系发育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盘水矿区上二叠统含煤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涵 曾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105,共5页
为了查明贵州六盘水矿区含煤沉积环境,掌握该矿区聚煤规律,针对贵州六盘水矿区5202钻孔中取出的上二叠统地层的岩心进行研究,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测井等方法,研究该层段的岩石学特征... 为了查明贵州六盘水矿区含煤沉积环境,掌握该矿区聚煤规律,针对贵州六盘水矿区5202钻孔中取出的上二叠统地层的岩心进行研究,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测井等方法,研究该层段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等,查明该区上二叠统含煤沉积环境为一套三角洲-潮坪和泻湖-潮坪沉积体系,识别出该层段的4种沉积亚相,即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潮坪亚相和泻湖亚相,12种沉积微相,总结其特征,建立了该区的含煤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沉积相 上二叠统 六盘水矿区 沉积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中国人群下颌骨尺寸性别差异的时代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军 乌兰 +1 位作者 徐瑾如 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30-433,497,共5页
目的:分析全新世人群下颌骨尺寸性别差异率的时代间变化,并对比探讨男女下颌骨尺寸的时代变化率。方法:以中国考古遗址520例下颌骨为研究材料,用SPSS 18.0软件进行同一时代内男女测量性状的比较、不同时代间测量性状的比较,同时计算了... 目的:分析全新世人群下颌骨尺寸性别差异率的时代间变化,并对比探讨男女下颌骨尺寸的时代变化率。方法:以中国考古遗址520例下颌骨为研究材料,用SPSS 18.0软件进行同一时代内男女测量性状的比较、不同时代间测量性状的比较,同时计算了性别差异率、时代变化率。结果:下颌骨高度方面的性别差异率大于下颌骨长、宽方面的差异率,提示下颌骨尺寸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度方面。相比新石器与青铜铁器时代,下颌角度、下颌高度方面的性别差异率在现代人群中表现最明显。结论: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女性下颌骨的变化率大于男性,女性随时代减小的更明显,可能与食物结构、气候等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尺寸 全新世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组地质时代再认识 被引量:4
6
作者 罗正江 师天明 +5 位作者 唐鹏 黄嫔 郑大燃 万明礼 王旭 殷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81,共14页
关于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组的地质时代和内部层系的划分,众说纷云,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研究和生产的顺利进行。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表和井下生物地层综合研究。根据克拉玛依组下段S7砂层组晚三叠世标准植... 关于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组的地质时代和内部层系的划分,众说纷云,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研究和生产的顺利进行。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表和井下生物地层综合研究。根据克拉玛依组下段S7砂层组晚三叠世标准植物多实拟丹尼蕨Danaeopsis fecunda的发现,提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组上段时代应为晚三叠世,下段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的界线位于井下克拉玛依组下段S7砂层组内部的地层划分意见,认为克拉玛依组与下伏百口泉组为不整合接触,缺失早三叠世晚期和中三叠世早—中期的沉积;早—中三叠世加依尔山前为剥蚀区,晚三叠世后开始接受沉积,经历了由洪积扇→辫状河→湖泊的沉积体系演化过程,至晚三叠世中晚期进入白碱滩组开阔湖盆沉积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克拉玛依组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生物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萧县白土地区太原组含蜓地层及其蜓类动物群
7
作者 刘艳沙 曾勇 陈凤杰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0年第5期4-5,共2页
在实测描绘安徽萧县白土地区石炭纪至早二叠世地层剖面基础上,逐层采集岩样和化石标本并对样品进行了磨片,借助于偏光显微镜对薄片进行了镜下系统的鉴定,共鉴定出5科15属27种,且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了蜓类动物群面貌特征:本区蜓类动... 在实测描绘安徽萧县白土地区石炭纪至早二叠世地层剖面基础上,逐层采集岩样和化石标本并对样品进行了磨片,借助于偏光显微镜对薄片进行了镜下系统的鉴定,共鉴定出5科15属27种,且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了蜓类动物群面貌特征:本区蜓类动物群以纺锤蜓科最为丰富有5属12种;其次为希瓦格蜓科,有4属6种;再次为苏伯特蜓科,有3属4种;小泽蜓科,有2属4种;以史塔夫蜓科为最少,有1属1种。本区蜓类动物体一般壳体比较小,以纺锤形为主,旋脊较显著,初房一般比较微小,旋壁四层式或蜂巢层式,隔壁平直到两极褶皱或者隔壁强烈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萧县 蜓类 太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盐度恢复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0
8
作者 毛光周 刘晓通 +3 位作者 安鹏瑞 孟令强 杨锋杰 陈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102,118,共12页
古盐度是古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盐度的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沉积磷酸盐法、硼元素法、同位素法、稀有气体元素法、元素比值法、Na+浓度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地质实际,简述各方法在古盐度重建中... 古盐度是古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盐度的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沉积磷酸盐法、硼元素法、同位素法、稀有气体元素法、元素比值法、Na+浓度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地质实际,简述各方法在古盐度重建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并根据各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对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的发展作出展望,为海陆相划分、古环境恢复以及新方法的探索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元素比值 古盐度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颏孔、下颌孔的形态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海军 徐瑾如 +1 位作者 方璐瑜 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颏孔大多开口方向为后上,下颌孔水平位置大多位于下颌支中点之后,下颌孔垂直位置大多位于齿槽面之上。结论:下王岗与现生人群相比,颏孔位置有明显的"前移"演化特点。与全新世人群的对比显示,下王岗人群的下颌孔垂直位置稍偏上,水平位置较靠后。考虑到下王岗人群时代较早,下颌骨尺寸很大,似乎提示全新世时期伴随着下颌骨的缩小,下颌孔有"前移"和"下移"的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颏孔 下颌孔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盆地红柳峡地区下白垩统烃源岩孢粉相与沉积古环境特征
10
作者 马博 吉利明 +3 位作者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3,共12页
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缺乏系统认识,并对其沉积古环境的认识也存在争议。通过对红柳峡地区下沟组烃源岩的孢粉相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生烃潜力及其沉积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柳峡地区下... 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缺乏系统认识,并对其沉积古环境的认识也存在争议。通过对红柳峡地区下沟组烃源岩的孢粉相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生烃潜力及其沉积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发育孢粉相A(植物碎屑—无定形组合),B(无定形组合)和C(植物碎屑组合)3类孢粉相,并且以孢粉相C为主;孢粉有机质整体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植物碎屑为优势成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显示较差的生油潜力,其中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位无定形含量较高,有机质为Ⅱ_(2)型,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下沟组沉积期为半潮湿—潮湿的气候,且具有晚期逐渐变潮湿的趋势,主要为氧化且生产力较低的微咸水—咸水环境,仅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段表现为较深水的贫氧—缺氧沉积环境;红柳峡地区下沟组以近源冲积扇—三角洲和滨浅湖亚相沉积为主,其中早期和晚期沉积期水体稳定,发育部分较好的烃源岩,中期则发育近源氧化的三角洲—滨浅湖亚相沉积和较差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孢粉相 烃源岩 下沟组 红柳峡地区 酒西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