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吉地块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欣 王健 辜平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208,共17页
青藏高原北部全吉地块的全吉群和小高炉群记录了“新元古代冰期事件”、“超大陆循环”和“大不整合事件”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地质事件,并以此作为探索全吉地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史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关于全吉地块的前寒武纪生物地层学... 青藏高原北部全吉地块的全吉群和小高炉群记录了“新元古代冰期事件”、“超大陆循环”和“大不整合事件”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地质事件,并以此作为探索全吉地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史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关于全吉地块的前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在全吉地块发现的埃迪卡拉型宏体生物化石以及共生的管状动物化石,为探索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将小高炉群的时代上限进一步限定为埃迪卡拉纪晚期(551~543 Ma)。(2)全吉地块缺失寒武系纽芬兰统,其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限的地层缺失大致为25~50 Ma,与华北克拉通西缘-西南缘的“大不整合事件”尺度具有相似性。(3)全吉群红藻山组与上覆地层小高炉群黑土坡组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不整合,年代地层学研究显示红藻山组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末期(1640~1646 Ma),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埃迪卡拉纪(635~539 Ma)。(4)全吉地块仅存在一期新元古代冰碛岩,即埃迪卡拉纪红铁沟组冰碛岩,其与华北克拉通西缘-西南缘分布的罗圈组和正目观组冰碛岩时代大致相当。(5)全吉地块与华北克拉通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史,二者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同处于中高纬度,而不是之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吉地块 前寒武纪 全吉群 小高炉群 构造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生代化石昆虫研究回顾 被引量:3
2
作者 顾俊杰 岳艳丽 +2 位作者 温万成 宗立一 任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自林启彬先生1978年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古生代昆虫至今,中国学者共发表20余篇分类学论著,描述鉴定我国古生代昆虫共61种,归属于9目(总目)。这些标本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东等9省区,其中石炭纪47种,二叠纪14种。本文统计了我国已发现的古... 自林启彬先生1978年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古生代昆虫至今,中国学者共发表20余篇分类学论著,描述鉴定我国古生代昆虫共61种,归属于9目(总目)。这些标本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东等9省区,其中石炭纪47种,二叠纪14种。本文统计了我国已发现的古生代化石昆虫属种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地质年代,总结了国内古生代化石昆虫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关于化石昆虫普遍存在的脉序差异问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高级阶元的建立应更加慎重。研究表明我国古生代昆虫已经高度分异,古翅类、新翅类均已出现,且代表着有翅昆虫辐射演化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昆虫 有翅昆虫 分类 古生代 石炭纪 二叠纪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生代psammichnitids(砂迹类)的行为习性演化及其生物古地理迁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立军 庞志超 +4 位作者 杨琦琦 樊柳 魏凡 宋慧波 牛永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2-391,I0050-I0055,共16页
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为古生代海相环境典型的弯曲带状遗迹,是由具有虹吸器官的生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一般被归入到psammichnitids。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样品分析,对古生代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的形态功能对比和时空分布特征... 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为古生代海相环境典型的弯曲带状遗迹,是由具有虹吸器官的生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一般被归入到psammichnitids。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样品分析,对古生代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的形态功能对比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Psammichnites通常具有短、浅的凹槽;随着时间的推移,Dictyodora的壁高却逐渐增大。(2)Psammichnites主要分布于正常浅海环境;Dictyodora大都分布于深海环境,也有个别类型分布于浅海环境。(3)Psammichnites的种级多样性在石炭纪浅海环境呈快速增加,属于晚期辐射类型,但Psammichnites gigas广泛分布于寒武纪早期,具有很好的地层指示意义;Dictyodora的种级多样性在奥陶纪快速增加,属于早期辐射类型。(4)寒武纪—奥陶纪,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主要分布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的Iapetus和Rheic大洋,其中Laurussia大陆的形成以及Iapetus和Rheic大洋的闭合对其古地理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自石炭纪开始,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均向新的空白生态位进行迁移,反映出造迹生物对于新生态位的适应和迁移均受环境变迁的强烈影响;二叠纪之后,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在地层中没有发现,可能暗示它们的造迹生物均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上述对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行为习性演化特征及其生物古地理迁移特征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可为从精细和精深角度深入解读遗迹化石所反映的遗迹类群的演化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迁移特征提供新资料和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ammichnites Dictyodora psammichnitids 生物古地理 行为习性 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秦琳娟 郝秀东 +3 位作者 欧阳绪红 韦嘉胜 王艾岚 陆雅娴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23-2332,共10页
通过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65份苔藓/表土的花粉分析,并结合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对... 通过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65份苔藓/表土的花粉分析,并结合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孢粉组合共由132科/属孢粉类型组成,以血桐属(Macaranga)、栎属(Quercus)、海漆属(Excoecaria)等常绿乔木占优势,其次为针叶乔木类,蕨类和草本植物相对较少;表土花粉组合整体上能较好地反映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应的现代植被群系及其分布特点,除肉桂林外,表土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出采样点周围的植被组成特征。②常绿乔木花粉在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肉桂林的含量较高,分别达59.12%、62.25%、58.89%和72.37%;草本植物花粉在金花茶基因库的含量最高(平均57.38%),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为主;金花茶林地(平均46.32%)和马尾松林(平均44.68%)的蕨类孢子含量较高,主要以芒萁属(Dicranopteris)为主。③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具有较好的集群性和分异性,而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较为离散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④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花粉的传播距离较短,且在表土花粉中的含量较低,在金花茶组植物密集程度最高的基因库区域,其花粉含量也仅有1.53%,在花粉组合中体现出低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地层孢粉组合鉴定出金花茶组植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组合 花粉与植被关系 金花茶组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上司地区石炭系有孔虫:兼论华南维宪阶有孔虫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1
5
作者 沈阳 王训练 +3 位作者 李玉坤 杨志华 岑武轩 王雪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3-233,共21页
石炭纪时期有孔虫具有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的特点,对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全球其他重要的石炭纪沉积区相比,华南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精度相对较低。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华南石炭系代表性岩石地层... 石炭纪时期有孔虫具有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的特点,对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全球其他重要的石炭纪沉积区相比,华南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精度相对较低。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华南石炭系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旧司组和上司组下部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并综合现有关于华南的有孔虫化石资料,将华南维宪阶划分为7个有孔虫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Eoparastaffella simplex带、Viseidiscus/Planoarchaediscus带、Paraarchaediscus带、Pojarkovella nibelis带、Koskinotextularia带、Bradyina带和Janischewskina带。这些有孔虫带可与全球其他典型的石炭纪沉积区进行很好的对比,从而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精细的地层格架。通过对黔南上司地区有孔虫的研究,提议中国石炭系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上司阶底界可用有孔虫Bradyina的首现定义,并将上司阶与西欧的Warnantian亚阶中上部和俄罗斯的Aleksinian亚阶—Venevian亚阶对比,对应国际维宪阶上部,为全球石炭系年代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生物地层 上司阶 维宪阶 石炭系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临沧晚中新世一种水龙骨科植物化石的修订及其生物学意义
6
作者 袁丽平 解三平 +3 位作者 孙宇 刘志伟 陈杰 郭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34-1342,共9页
云南现代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地史起源,必须从化石记录入手。在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植物化石采集中发现了槲蕨属1块不育叶和2块腐殖叶的新材料,这些标本为修订Drynaria propinqua Wen et al.,2013,以及揭示该种不育... 云南现代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地史起源,必须从化石记录入手。在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植物化石采集中发现了槲蕨属1块不育叶和2块腐殖叶的新材料,这些标本为修订Drynaria propinqua Wen et al.,2013,以及揭示该种不育叶和腐殖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与槲蕨属国内外报道的化石种和现生种的详细比较,将其重新定名为Drynaria cf.propinqua。Drynaria cf.propinqua的发现,表明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的气候与现今中国西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似,这些附生植物的生活习性表明,临沧地区复杂分层的森林生态系统至少在晚中新世已经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沧 晚中新世 水龙骨科 槲蕨属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藻居群的种内变异与生物地层对比
7
作者 李莎 王启飞 +1 位作者 张海春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4-240,共7页
传统轮藻化石研究对中国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界线划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轮藻属种的洲际对比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与国际分类学方法未统一,属种名称不一致所导致。前人通过对现生轮藻藏卵器形态发育的观察发现,一个轮藻种的... 传统轮藻化石研究对中国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界线划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轮藻属种的洲际对比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与国际分类学方法未统一,属种名称不一致所导致。前人通过对现生轮藻藏卵器形态发育的观察发现,一个轮藻种的藏卵器钙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其螺旋细胞呈现由凹到凸的变化。文章介绍了以居群为单位的轮藻化石研究思路,居群内不同的藏卵器个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之间存在连续过渡的关系,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异,我们将这些形态变化称为种内变异;种内形态分析可以对已建立的属种进行有效厘定,有助于中国与国际的轮藻化石居群进行对比。此外,轮藻生物地层学研究还需结合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分析,优先选择生态域广和地理分布范围广的分子进行生物带命名,有利于进行洲际地层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卵器 形态分析 种内变异 古生态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木化石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蒋子堃 王永栋 +2 位作者 田宁 张武 郑少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9-1678,共10页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并推算了松柏类树木古树高。通过已有测量的树木年轮直径,应用Niklas(1994)和Mosbrugger(1994)两种方法恢复了化石森林中松柏类树木的古树高约为25m。推断中晚侏罗世的裸子植物森林树木生长的环境为以火山岩和湖相沉积为主,降水丰富。推断髫髻山组属于温暖、湿润、季节性明显的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木化石木材组织中呈现的特殊解剖构造包括假轮、创伤树脂道、年轮扭曲、虫孔等,也能够揭示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状况。表明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古气候虽然有利于植物生长,但生长期间受到了火山喷发、虫害、大风、降温等多种不利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髫髻山组 中晚侏罗世 木化石 古气候 古环境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新进展:多样性变化及古气候波动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永栋 田宁 +2 位作者 蒋子堃 杨小菊 丁秋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64,共13页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四川、重庆、云南、辽西和新疆等三叠纪—白垩纪化石产地和层位陆续发现了一批木化石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的多样性的认识,并在利用木化石揭示三叠纪至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特征和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中重点介绍在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辽西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木化石新发现并分析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揭示上述化石所反映的气候降温事件、古气候波动及其与带毛恐龙出现的关系等。通过对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演化、时空分布模式以及木材生长轮解剖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气候整体特征,并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化石 多样性变化 古气候波动 中生代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合成石盐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以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孟凡巍 倪培 +4 位作者 葛晨东 王天刚 王国光 刘吉强 赵超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3-1547,共5页
石盐是表生环境下形成蒸发岩系的主要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捕获大量的原生包裹体。通过低温冷冻测温技术,可以得到石盐中原生包裹体的一系列均一温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数据是应用石盐原生包裹体恢复古气候的关键。石盐沉积可以发生在气水... 石盐是表生环境下形成蒸发岩系的主要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捕获大量的原生包裹体。通过低温冷冻测温技术,可以得到石盐中原生包裹体的一系列均一温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数据是应用石盐原生包裹体恢复古气候的关键。石盐沉积可以发生在气水界面以及水体底部,其均一温度记录了卤水结晶的温度。Lowenstein et al.(1998)曾经用水浴法在恒定水温下合成了人工合成石盐,进行原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然而如何用水温来恢复古气温是古环境解释的关键。本次实验通过40℃下(气温,烘箱中蒸发)人工合成石盐,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形成于气水界面漏斗晶中的包裹体和在底水沉积人字晶中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低温冷冻测温法测定。测温过程中石盐包裹体可以得到一系列均一温度(10.6~39.9℃),而只有最大均一温度才能反映卤水结晶时的温度,两种类型的包裹体也显示了相似的最大均一温度。因此在浅水环境下,两种包裹体都可以用来反映古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盐 流体包裹体 低温冷冻测温法 最大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西乡生物群早寒武世Quadrapyrgites化石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云焕 邵铁全 +7 位作者 段少帅 胡厚攀 白佳 张文娟 杨飞 张宁 李秀敏 任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39-43,共5页
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生物类群大规模辐射,身体构型快速革新,形成与前寒武纪生物群明显不同的面貌。最近在陕南西乡县张家沟发现了大量下寒武统宽川铺组的微骨骼化石,其中以产出大量不同成长阶段的刺细胞动物——四方塔形壳Quadrapyrgi... 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生物类群大规模辐射,身体构型快速革新,形成与前寒武纪生物群明显不同的面貌。最近在陕南西乡县张家沟发现了大量下寒武统宽川铺组的微骨骼化石,其中以产出大量不同成长阶段的刺细胞动物——四方塔形壳Quadrapyrgites和其他大量形态特异的微骨骼化石为特色,据此建立西乡生物群。基于此,对四方塔形壳生长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对Quadrapyrgites个体演化序列进行了完善。双胚层刺细胞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史的真后生动物演化开端,在生物起源演化历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陕南西乡生物群Quadrapyrgites及其他微骨骼化石的大量获得,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体型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乡生物群 早寒武世 宽川铺组 微骨骼化石 刺细胞动物 个体演化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芒康晚中新世木贼属(Equisetum)化石新材料及其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宏杰 张世涛 +2 位作者 苏涛 王力 眭素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189-195,共7页
报道采自西藏芒康县拉屋拉乡晚中新世拉屋拉组木贼属(Equisetum)地下茎化石。该化石种串珠状的块茎对生于节上,且每串块茎的数目多达6个,有别于已知的现生种和化石种。因此,将该化石种命名为一新种:对茎木贼(Equisetum oppositum Ma,Su ... 报道采自西藏芒康县拉屋拉乡晚中新世拉屋拉组木贼属(Equisetum)地下茎化石。该化石种串珠状的块茎对生于节上,且每串块茎的数目多达6个,有别于已知的现生种和化石种。因此,将该化石种命名为一新种:对茎木贼(Equisetum oppositum Ma,Su et Zhang sp.nov.)。笔者不但澄清了这一化石种的分类学地位,表明了新近纪时期木贼属在横断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也为该属的系统演化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同时,大量肥大块茎化石的发现,说明这一形态结构特征可能是储存能量以抵御外界干旱、寒冷等不良环境因素的适应,推测这一形态结构是木贼属从晚中新世至现在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属 中新世 地下茎 植物化石 青藏高原 环境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下扬子区下奥陶统仑山组:岩石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家腾 刘建波 +3 位作者 孙永超 闫振 吴荣昌 詹仁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1-423,共13页
华南地区下奥陶统仑山组为奥陶系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以大套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通过对安徽池州洪家剖面仑山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下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进一步确定仑山组岩性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 华南地区下奥陶统仑山组为奥陶系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以大套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通过对安徽池州洪家剖面仑山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下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进一步确定仑山组岩性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夹有部分亮晶颗粒灰岩和亮泥晶颗粒灰岩。整体上以亮晶生屑灰岩或泥晶生屑灰岩的出现作为仑山组顶界,在下扬子区内部、北部及东南部地区以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而在下扬子区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则以白云岩化出现为其底界。整个仑山组所含生物化石种类和数量较少,自下而上可建立5个牙形石带,分别是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带、Acanthodus lineatus-A.costatus带、Scolopodus?pseudoplanu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Paltodus deltifer-Tripodus proteus带,推测其时代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早期。仑山组主要形成于浅潮下带至深潮下带环境中,其地层总厚度和其中的白云岩厚度受到古地理因素的控制。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推断仑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条件下的多种白云岩化作用叠加中等埋藏条件下的白云岩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古地理学 白云岩 仑山组 下奥陶统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炭纪构造-地层区划与地层格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雄华 黄兴 +2 位作者 张孟 高璐 张克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2-379,共18页
中国石炭纪构造活跃,在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等稳定块体间存在着大量造山带,尤其存在着北天山洋、南天山洋、布青山—勉略洋、金沙江洋、甘孜—理塘洋等多个洋盆中的洋板块地层,大地构造分区极为复杂。传统的地层区划主要考... 中国石炭纪构造活跃,在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等稳定块体间存在着大量造山带,尤其存在着北天山洋、南天山洋、布青山—勉略洋、金沙江洋、甘孜—理塘洋等多个洋盆中的洋板块地层,大地构造分区极为复杂。传统的地层区划主要考虑稳定的地块区,按目前的地理格局来进行地层区划划分。本文通过大地构造单元与构造演化阶段相结合,借鉴目前国内经典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对中国石炭纪构造地层进行区划,共划分出阿尔泰—兴蒙地层大区、北准噶尔—西拉木伦地层大区、天山—北山地层大区、塔里木—阿拉善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大区、华夏地层大区、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班公湖—怒江地层大区、印度地层大区等11个地层大区及若干地层区。其中阿尔泰—兴蒙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发育洋板块地层及大量岛弧火山岩,分为阿尔泰地层区和兴安地层区;北准噶尔—西拉木伦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大洋盆,包括大量岛弧带地层及洋板块地层,分为北准噶尔地层区及西拉木伦地层区;天山—北山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天山—北山造山系,发育大量火山岩,分为南准噶尔地层区、北天山地层区、南天山地层区、伊犁地层区及额济纳—北山地层区;塔里木—阿拉善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塔里木陆块、塔东南—敦煌隆起及阿拉善地块,为稳定的滨浅海沉积,局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分为塔里木地层区和阿拉善地层区;华北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华北陆块及贺兰山陆缘裂陷盆地,主要为稳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分为贺兰山地层区、华北地层区及华北地块北缘地层区,其中华北地层区缺乏密西西比亚纪地层;秦祁昆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秦祁昆造山系,分为祁连地层区、东昆仑—柴达木地层区、西昆仑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南秦岭-苏鲁地层区;扬子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扬子陆块,分为盐源-丽江地层区、中上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区、湘浙赣地层区及滇黔桂地层区,主要为稳定的碳酸盐沉积,仅湘浙赣地层区见现有较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华夏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武夷-云开造山系,分为粤闽地层区、粤南地层区、钦防地层区、琼北地层区、琼中南地层区及华夏地层区,除钦防地层区为一套深海-半深海硅泥质沉积外,其他地层区主要为滨浅海沉积及少量海陆交互相沉积;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包括多个稳定的小型地块及其间的蛇绿混杂岩带,洋板块地层发育,分为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勉略地层区、金沙江-哀牢山地层区、中甸-昌都-思茅地层区、鲜水河-甘孜-理塘地层区、北羌塘地层区及甜水海地层区;班公湖-怒江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班公湖-双湖-怒江-孟连大洋盆,主要为洋板块地层;印度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印度大陆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以发育冈瓦纳大陆特有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冰成岩为特征,分为冈底斯地层区、北喜马拉雅地层区及保山地层区。简单介绍了各地层大区、地层区及部分地层分区内的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及地层序列。结合实例提出了中国石炭纪地层格架建立的原则,对各地层区系石炭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对比,建立了其地层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构造地层区划 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烃源岩中高活性铁丰度对古生产力的指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德天 汪建国 张丽琴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98,共6页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中总铁、高活性铁和有机碳含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23%~9.32%,平均值为3.62%;总铁含量普遍较高,为0.88%~5.03%,平均含量为2.47%;高活性铁含量为0.19%~1.56%,...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中总铁、高活性铁和有机碳含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23%~9.32%,平均值为3.62%;总铁含量普遍较高,为0.88%~5.03%,平均含量为2.47%;高活性铁含量为0.19%~1.56%,平均含量仅为0.91%;总铁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为0.29;高活性铁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相关性十分显著,相关系数达0.76;总铁丰度并不是指示古生产力的理想指标,但高活性铁丰度可以作为指示古生产力变化的1个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活性铁 有机碳 烃源岩 古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彭善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26,共19页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显生宇所有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和元古宇的部分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都已经或将要由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义。这是研发一个完全连续的、既无重复也无间断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等级...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显生宇所有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和元古宇的部分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都已经或将要由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义。这是研发一个完全连续的、既无重复也无间断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等级系统的唯一途径。文中回顾了过去近50年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倡导和推行下"金钉子"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简介了"金钉子"概念和由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建立"金钉子"的程序;同时简要回顾了中国科学家研究"金钉子"的历史和卓越成就,包括竞争"金钉子"中的失利和收获10枚确立在我国的"金钉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 “金钉子” 年代地层 界线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小慧 杨柳荫 +1 位作者 孙柏年 王永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3-1570,共8页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柏属 化石记录 生物地理历史 陆桥 分布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无机碳同位素再研究:探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原始海水信号 被引量:3
18
作者 关成国 王伟 周传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4,共13页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以及上覆陡山沱组二段底部地层中δ^(13)C_(carb)在正负值之间频繁波动的现象。一般认为,成岩作用中形成的碳酸盐矿物导致了这些分布不规律的δ^(13)C_(carb)波动,并对利用碳酸盐岩全岩无机碳同位素(δ^(13)C_(bulk))数据进行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恢复的可靠性造成了干扰。为了评估成岩作用对δ^(13)C_(bulk)的影响,本文利用宜昌雾河地区埃迪卡拉系的一口钻井岩芯,对陡山沱组下部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下部的碳酸盐岩中存在形成于成岩过程中的方解石矿物,而碳酸盐岩中的白云石组分并未遭受严重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白云石组分的碳同位素(δ^(13)C_(dolo))组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沉积时的海水信息。为获得样品的δ^(13)C_(dolo)信息,本研究首先将全岩粉末样品与30%磷酸反应2 h,去除其中的方解石组分,然后测试残余样品的碳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岩石粉末中的方解石组分,最终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δ^(13)C_(dolo)特征。陡山沱组二段下部样品δ^(13)C_(dolo)为连续稳定的正值,且明显高于δ^(13)C_(bulk),δ^(13)C_(dolo)曲线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新元古代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组成 白云石 方解石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生物群叶肢介动物群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罡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1,共14页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ingensis)和平泉三饰叶肢介(T.pingquanensis)。晚期燕辽生物群又可称为玲珑塔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髫髻山组,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主要分子包括:建昌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jiancangensis)、玲珑塔辽西叶肢介(Liaoxiestheria linglongtaensis)、大西山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daxishanensis)和青龙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qinglongensis)。文中总结了北方雕饰叶肢介(Aquilonoglypta)、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和针孔叶肢介(Punctatesth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将柴达木叶肢介、辽西叶肢介和玲珑塔叶肢介划归北方雕饰叶肢介科。同时,三饰叶肢介是由针孔叶肢介演化而来,与柴达木叶肢介并无直接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叶肢介动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 玲珑塔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晚期特有化石Shaanxilithes的埋藏学研究:来自华北克拉通和柴达木板块的化石材料
20
作者 王欣 张兴亮 刘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85-3698,共14页
布尔吉斯页岩型宏观化石为我们探索早期生命演化以及古代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窗口。然而,关于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的埋藏学研究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对于化石相关的黏土矿物成因及其在化石埋藏保存中的作用存在不同理解。鉴于此,... 布尔吉斯页岩型宏观化石为我们探索早期生命演化以及古代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窗口。然而,关于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的埋藏学研究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对于化石相关的黏土矿物成因及其在化石埋藏保存中的作用存在不同理解。鉴于此,本文通过微观岩石学和电子显微镜对产自我国北方的埃迪卡拉纪晚期非矿化管状化石Shaanxilithes开展化石埋藏学研究。研究显示,Shaanxilithes的保存方式与布尔吉斯页岩型埋藏方式较为相似,即化石可以呈与黏土矿物密切相关的碳质压膜形式保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布尔吉斯页岩型宏观化石的岩相学分布,即Shaanxilithes化石可以保存在砂岩、粉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等多种类型的沉积岩中。同时,研究认为黏土矿物对于生物非矿化组织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黏土矿物在随后的成岩作用以及后期的风化作用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动态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 伊利石 埃洛石 动态转化 陕西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