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古生物化石标本数据库建设阶段性数据集(2021–2023)
1
作者 李明 陈焱森 +1 位作者 袁文伟 徐洪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古生物化石与地层等地质资源非常丰富,对开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地质调查与地质资源普查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经过古生物学领域专家与内蒙古自治区古生物学相关领域部门合作,内蒙古化石标本数据库建... 内蒙古自治区古生物化石与地层等地质资源非常丰富,对开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地质调查与地质资源普查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经过古生物学领域专家与内蒙古自治区古生物学相关领域部门合作,内蒙古化石标本数据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637件古生物化石标本详细的科学信息,这些化石标本收录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4家单位。本数据库全面采集化石标本的科学信息数据,包括古生物学分类、化石标本实物信息、地质信息、化石产地地理信息,以及化石标本图像。本数据集可服务于新范式的古生物学基础科研以及古生物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也可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地质资源评估、地质公园建设等提供资料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 化石 标本 地质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由海变陆的历史——构造与海平面双重奏
2
作者 胡修棉 马安林 +8 位作者 王建刚 蒋璟鑫 张世杰 许艺炜 赖文 邓涛 薛伟伟 安慰 王成善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9-1591,共23页
【意义】重建青藏高原地区海洋消亡的时限和过程对于理解高原地貌隆升、气候—环境演变及生物多样性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进展】本文系统汇编了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最年轻海相地层及其年代学资料,根据盆地形成机制,将最年轻海相盆地划分... 【意义】重建青藏高原地区海洋消亡的时限和过程对于理解高原地貌隆升、气候—环境演变及生物多样性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进展】本文系统汇编了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最年轻海相地层及其年代学资料,根据盆地形成机制,将最年轻海相盆地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大洋消失后残留的大陆边缘海盆,称为残留海,其沉积记录分布于缝合带及两侧陆缘;另一类为海侵淹没早先陆地而新形成的浅海,称为陆表海,其沉积记录位于陆块之上。青藏高原地区3个残留海由北向南依次消亡,其中金沙江残留海消亡于三叠纪末期,班公—怒江残留海消亡于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残留海消亡于中始新世,分别受控于青藏高原主要地体羌塘的拼贴、拉萨—羌塘碰撞、印度—亚洲碰撞事件。青藏高原6个陆表海的形成和消亡主要反映全球海平面变化,其中北羌塘陆表海、甘孜陆表海存在于中—晚侏罗世,北拉萨陆表海存在于早白垩世,阿克赛钦陆表海存在于晚白垩世,塔里木陆表海存在于晚白垩世—始新世,低喜马拉雅陆表海存在于中始新世。这些陆表海发育的时期是全球海平面高位期,而陆表海的消亡时期对应于全球海平面低位时期。【结论与展望】构造作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海陆变迁,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残留海 陆表海 高原隆升 古地理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东地区陡山沱组三段硅质条带中的微体化石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
作者 吴盈 张磊 +7 位作者 王夏 张敬轩 段宸章 李飞 常珊 叶炎 刘佳荣 罗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22,共21页
选取湖北宜昌峡东地区黄陵穹窿碳酸盐台地内田家园子、九龙湾和青林口3个剖面,开展微体化石研究,并结合基于颗粒组合和沉积特征的沉积环境分析,探讨陡山沱组三段下部硅质条带中的微体化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田家园子... 选取湖北宜昌峡东地区黄陵穹窿碳酸盐台地内田家园子、九龙湾和青林口3个剖面,开展微体化石研究,并结合基于颗粒组合和沉积特征的沉积环境分析,探讨陡山沱组三段下部硅质条带中的微体化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田家园子剖面的硅质条带及结核中保存了大量的疑源类化石、管状化石和蓝细菌,同时富含鲕粒和内碎屑颗粒。九龙湾剖面见少量疑源类化石和管状化石碎片,局部可见鲕粒砂屑堆积,偶夹砾屑颗粒并少量发育凝块石。青林口剖面以岩化微生物席和细砂颗粒为主,亦可见少量凝块石。推断在陡山沱组三段下部沉积期,田家园子剖面处于潮坪环境,九龙湾剖面位于浅潮下带上部,青林口剖面处于深潮下带至正常浪基面之间。微体化石组合在3个剖面的分异度及丰度差异受到埋藏偏差影响,即浅水剖面化石因在埋藏早期快速形成的硅质结核中而得以保存,较深水环境中生物多样性较低是因为浮游疑源类死亡后在水柱中或埋藏早期就被微生物快速分解,进入海洋溶解有机碳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沉积环境 化石分布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变暖事件的沉积响应与全球对比
4
作者 岳超盛 陈吉涛 +4 位作者 杨文莉 高彪 胡科毅 祁玉平 王向东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8-1321,共14页
【目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繁盛以来最显著的冰川事件,是由多个离散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全球变暖事件,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晚宾夕法尼亚世卡西莫夫期和格舍尔期界线(K... 【目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繁盛以来最显著的冰川事件,是由多个离散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全球变暖事件,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晚宾夕法尼亚世卡西莫夫期和格舍尔期界线(Kasimovian-Gzhelian Boundary,KGB)附近记录了一次短暂而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并伴随显著的全球变暖,称之为KGB变暖事件。这一冰室气候背景下的变暖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对该变暖事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方法】选取华南板块罗甸盆地纳庆、上隆和纳绕剖面,对各自上宾夕法尼亚亚统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界线附近约20 m厚的地层开展详细的沉积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工作,分析KGB变暖事件的沉积响应,并与全球不同地区的进行对比,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结果】共识别出泥状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正粒序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4种沉积岩相,指示了海平面频繁波动的深水斜坡沉积环境。上隆剖面新报道的碳同位素记录与纳庆和纳绕剖面已发表的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KGB附近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在全球多个不同剖面均有记录。研究层段牙形刺Heckelina eudoraensis带、Idiognathodus naraoensis带和H.simulator带底部记录的3次古水深的周期性变化与前人建立的天文旋回和全球典型沉积盆地的沉积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变暖事件(即KGB变暖事件)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华南罗甸盆地相关研究可作为该事件研究和全球对比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大冰期 变暖事件 华南板块 沉积响应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环江下开喀斯特洼地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5
作者 郝秀东 王艾岚 +4 位作者 欧阳绪红 李立学 秦琳娟 韦嘉胜 陆雅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22-6832,共11页
厘清喀斯特洼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对准确运用沉积地层中的孢粉记录来解析过去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环江下开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喀斯特洼地,系统开展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 厘清喀斯特洼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对准确运用沉积地层中的孢粉记录来解析过去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环江下开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喀斯特洼地,系统开展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鉴定孢粉类型46科/属,孢粉组合中以针叶类花粉占优势(主要为松属),含量为29.02%—74.51%;其次为草本植物(含量为19.89%—67.38%)和蕨类植物(22.75%—68.13%),阔叶乔木类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2.58%—5.93%;孢粉组合中以松属、柏/杉科、栗属、禾本科、菊科、苋科/藜科、十字花科、天南星科、芒萁属以及凤尾蕨属为主要孢粉类型,但松属花粉的超代表性可能对群落优势种的孢粉含量判断造成一定的干扰性;水稻田、玉米地、桑林、次生林都能较好反映其上及周边近距离植物组成特征,但番薯地与大豆田与其植物组成相关性较差;(2)土地利用强度与表土孢粉组合密切相关,即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表土孢粉组合中的乔木和灌木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却呈上升趋势;(3)主成分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孢粉组合特征,但不能明显区分出番薯地和大豆田;(4)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平均浓度相近,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孢粉浓度存在差异,其中,玉米地浓度最高(62649粒/g),次生林最低(21223粒/g),农用地的孢粉浓度普遍高于非农用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并为孢粉数据库、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工作提供更多的原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组合 桂西北 喀斯特 下开洼地 现代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