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分区研究
1
作者 杨美 李云良 +2 位作者 邢子康 储小东 陈静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8,39,共11页
地下水是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重要隐藏水源和水资源储备,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发,为了从空间上探明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和绘制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区域。选取含水层岩性、地貌、土壤类... 地下水是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重要隐藏水源和水资源储备,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发,为了从空间上探明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和绘制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区域。选取含水层岩性、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覆盖、河网密度、曲率、粗糙度、地形湿度指数、地形位置指数、年降水量、坡度共计11个影响因素作为衡量地下水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含水层岩性、地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覆盖对地下水潜力影响权重合计达0.5;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非常好、较好、中等、较差和非常差的区域面积分别占12.1%、26.0%、34.2%、18.7%和9.0%,地下水潜力较好和非常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区洲滩以及河流周边漫滩。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的I_(AUC)值为0.755,即预测结果良好,所得地下水潜力分区结果可靠。研究结果明晰了鄱阳湖集水区的整体地下水潜力,可为干旱时期地下水源地选择及地下水资源管理调控提供科学参考,进一步丰富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潜力分区 层次分析法 极端干旱 地理信息系统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洪泛湿地植被碳利用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2
作者 袁灿煜 李相虎 +4 位作者 张丹 蔺亚玲 谭志强 叶许春 孙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8,共10页
为阐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精确评估区域碳收支状况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生成的长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并结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光能利用率集成(LUE)模型解... 为阐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精确评估区域碳收支状况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生成的长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并结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光能利用率集成(LUE)模型解析了1986-2020年间鄱阳湖洪泛湿地植被碳利用率(CUE)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35 a间,鄱阳湖洪泛湿地植被碳利用率平均降低了44.08%,且碳利用率减小的区域面积覆盖了全湖区的63.99%;植被碳利用率的空间分别呈现出西南湖区>东部湖区>北部湖区的趋势,而在季节变化中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芦荻、蒌蒿群落及林地的碳利用率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为0.35~0.44;相较于正常年份,干旱年份中鄱阳湖洪泛湿地有高达69.11%的区域其植被碳利用率出现下降,尤其是在夏季,所有湿地植被类型的碳利用率均有所减少,其中苔草和蓼子草-虉草群落的平均降幅为0.16;春季和冬季期间,多数湿地植被类型的碳利用率在干旱年份略有增加,特别是蓼子草-虉草群落和林地表现得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利用率(CUE) 时空格局 干旱效应 遥感数据融合 CASA模型 光能利用率集成模型 洪泛湿地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对水分运动的指示
3
作者 许秀丽 李云良 +2 位作者 邢子康 陈婷 储小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45-2756,共12页
鄱阳湖水位波动显著,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复杂,受限于复杂的湿地野外条件和传统的监测手段,湿地土壤水分运动及其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定量研究较为困难.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高程处典型植被群落,基于生长季水文监测和降水... 鄱阳湖水位波动显著,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复杂,受限于复杂的湿地野外条件和传统的监测手段,湿地土壤水分运动及其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定量研究较为困难.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高程处典型植被群落,基于生长季水文监测和降水、湖水、地下水、0~80cm根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测试,分析了不同植被群落根区土壤水同位素变化特征,阐释了不同水文时期湿地土壤水分运动过程,量化了地下水与土壤水的转化关系.结果显示,高位滩地茵陈蒿群落(Artemisia capillaris)的土壤水蒸发线斜率(5.91)明显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7.60),0~60cm土壤水lc-excess指数为负,说明土壤蒸发作用较强,最大影响深度为60cm.而中、低高程滩地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的土壤水蒸发线斜率(6.70和6.75)略低于LMWL,土壤水lc-excess值均接近于0,显示蒸发作用较小.在土壤水分运动方面,茵陈蒿群落土壤水剖面δ^(18)O在春季(5月)、夏季(6~8月)随深度增加而富集,表明土壤水受降水补给,并以活塞流模式下渗;秋季(9~10月)土壤水δ^(18)O明显富集,且随深度增加而贫化,指示主要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此外,茵陈蒿群落根区土壤水δ^(18)O较地下水同位素显著富集,在地下水埋深最浅时(1.92m),土壤水中未发现地下水的贫化同位素信号及明显的水分补充说明根区土壤水与地下水间的垂向水文连通受阻.芦苇和薹草群落土壤水运动受地下水波动影响明显.在地下水位上升期(4~5月),芦苇和薹草群落浅层(0~40cm)土壤水主要来源大气降水,深层土壤水(40~80cm)受毛细水上升补给,地下水对根区土壤水的补给贡献超50%;在地下水浅埋期(6、8月),芦苇群落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频繁;在地下水位下降期(9~10月),芦苇和薹草群落表现出非均匀土壤水流过程,存在明显优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运动 优先流 地下水补给 鄱阳湖湿地 洪泛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增温对鄱阳湖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 Kukenth.)湿地秋草生长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程俊翔 徐力刚 +2 位作者 樊龙凤 陈曦 游海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2-1162,共11页
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氮库,而且对大气氮沉降增加、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目前关于湿地氧化亚氮(N_(2)O)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均衡性,湿地N_(2)O排放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在鄱阳湖... 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氮库,而且对大气氮沉降增加、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目前关于湿地氧化亚氮(N_(2)O)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均衡性,湿地N_(2)O排放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在鄱阳湖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 Kukenth.)湿地开展N_(2)O通量原位监测及全球变化模拟实验,以揭示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N_(2)O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施氮和增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总体上是N_(2)O弱源,平均N_(2)O通量为(5.77±1.45)μg/(m^(2)·h)。施氮对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N_(2)O通量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不施氮,施氮可显著提升2.7倍的N_(2)O排放通量。增温及其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N_(2)O通量的影响不显著。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N_(2)O排放过程主要由湿地植物调节,而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认识全球变化与湖泊湿地N_(2)O排放的互馈作用,并为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N_(2)O收支平衡提供重要支撑;未来还需要加强多因子交互作用研究并开展长期连续监测,从而为阐明湿地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构建气候预测模型提供验证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温室气体 N_(2)O 全球变化 氮沉降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极端洪枯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文轩 蒋名亮 +5 位作者 徐力刚 胡颂平 游海林 周权平 陈孜 张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013,共13页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水生态健康状态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些年,鄱阳湖极端洪旱灾害频发,浮游植物生长受极端洪旱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分析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浮游植物影响机制以及极端洪...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水生态健康状态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些年,鄱阳湖极端洪旱灾害频发,浮游植物生长受极端洪旱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分析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浮游植物影响机制以及极端洪枯事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影响路径模型,定量分析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鄱阳湖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在7月丰水期浮游植物密度达到最高;由结构方程模型(SEM)可知,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最关键的因子为物理因子(水温>pH>透明度>溶解氧),其次为营养物质(总氮>硝态氮>总磷>磷酸盐),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2020年极端洪水和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浮游植物密度主要受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等物理因子的影响;在影响较小的营养物质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分别为磷和氮。与正常年份相比,极端洪水年鄱阳湖受入湖来水及降雨的增多,湖区水量急剧增加,“稀释”作用超过水温和透明度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有所下降;在营养物质中,磷成为主要限制性因素。而极端高温干旱年受入湖来水的减少及湖水的快速蒸发,“浓缩”作用超过水温和透明度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对浮游植物的作用更加凸显。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洪枯事件导致鄱阳湖浮游植物变化明显,确定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极端洪枯事件下浮游植物监测、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浮游植物 结构方程模型(SEM) 环境因子 极端洪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冬季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曦 程俊翔 +2 位作者 徐力刚 徐宪根 丁竹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8-2489,共12页
内陆水体是大气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为研究浅水湖泊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以太湖流域上游浅水湖泊-长荡湖为例,在冬季(2022年1-2月)利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其表层水体温室气... 内陆水体是大气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为研究浅水湖泊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以太湖流域上游浅水湖泊-长荡湖为例,在冬季(2022年1-2月)利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其表层水体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进行测定,综合采用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长荡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口区温室气体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荡湖冬季CO_(2)、CH_(4)、N_(2)O平均溶存浓度分别为(40.49±14.18)μmol/L、(0.86±1.92)μmol/L和(18.43±8.44)nmol/L,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9.99±69.49)μmol/(m^(2)·h)、(1.28±2.64)μmol/(m^(2)·h)和(12.01±14.37)nmol/(m^(2)·h)。②在空间分布上,湖区CO_(2)排放通量高于出入湖河口区,湖区CH_(4)、N_(2)O溶存浓度和排放通量均显著低于出入湖河口区。③CO_(2)排放主要受水温、电导率(EC)以及TN、TP和Chla浓度的影响,CH_(4)排放主要受pH、高锰酸盐指数(CODMn)、EC和DO浓度的影响,N_(2)O排放主要受pH以及DO、TN和TP浓度的影响。④长荡湖冬季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47.51、0.44和0.01 kg/hm^(2),结合水域面积估算得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45.57 t(以CO_(2)当量计)。研究显示,长荡湖冬季温室气体排放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受到不同区域水环境条件、外源营养输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强调了浅水湖泊冬季温室气体排放在内陆水体温室气体收支中的重要性,可为全球和区域湖泊温室气体排放精确估算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温室气体 溶存浓度 水-气界面 排放通量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细菌群落构建机制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焦聪聪 赵大勇 曾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925-5944,共20页
细菌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驱动湖泊生态系统元素物质循环和调控湖泊水质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揭示湖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机制,是湖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 细菌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驱动湖泊生态系统元素物质循环和调控湖泊水质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揭示湖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机制,是湖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湖泊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湖泊生态系统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也是决定湖泊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综述了湖泊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概述了湖泊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的主要分析方法。总结了富营养化对湖泊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的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富营养化影响下湖泊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细菌群落 构建机制 零模型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及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胡思文 何汝嘉 +3 位作者 苏芮 赵大勇 吴庆龙 曾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3-1322,共20页
水生植物根叶表面定殖了高度多样化的细菌群落,这些细菌类群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养分吸收以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与植物形成复杂的共生功能体,深刻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然而,当前对... 水生植物根叶表面定殖了高度多样化的细菌群落,这些细菌类群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养分吸收以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与植物形成复杂的共生功能体,深刻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然而,当前对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的认识及应用尚显不足。深入理解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及构建机制,阐明其与宿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揭示和调控水生植物-微生物组的生态功能以及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特征,从宿主植物的选择效应、环境响应以及细菌的种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梳理了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的形成机理和驱动机制,并介绍了调控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构建的生态学过程,阐述了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在湖泊碳、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此外,对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建议未来可以从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的功能特征、核心菌群挖掘、合成群落应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水生植物-微生物协同降污增汇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叶际 根际 细菌群落 驱动因素 构建机制 碳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滆湖重建沉水植物生境对抑制沉积物再悬浮的模拟研究
9
作者 龚然 胡梅 +2 位作者 续衍雪 徐力刚 蒋名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3-1411,I0010-I0013,共13页
滆湖自1990s以来水生态环境变化迅速,水生植物几乎消亡,生态系统由“草型清水”湖演变为“藻型浊水”湖,其浅水特性在风力作用下常造成底床沉积物的再悬浮现象。泥沙和营养物质频繁重回上覆水体导致水质长期难以改善,故重建沉水植物生... 滆湖自1990s以来水生态环境变化迅速,水生植物几乎消亡,生态系统由“草型清水”湖演变为“藻型浊水”湖,其浅水特性在风力作用下常造成底床沉积物的再悬浮现象。泥沙和营养物质频繁重回上覆水体导致水质长期难以改善,故重建沉水植物生境被认为是恢复滆湖生态环境的措施之一。本文构建滆湖水环境模型,模拟和分析水动力及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研究表明,在常规风力条件下(约2.2~2.8 m/s),全湖底床切应力均值(■)约为0.023 N/m^(2),全湖几乎不存在沉积物再悬浮现象,而在强风条件下(如大于10 m/s),■可达0.45 N/m^(2),全湖绝大部分区域的沉积物均可以发生再悬浮,南部浅水区域及其东西沿岸为再悬浮发生的高频地区。模型设定了一种沉水植物生境的情景条件进行模拟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易发生再悬浮且适合沉水植物生长的南部区域,重建覆盖度约为12%的沉水植物,可削减实际条件下■的24.4%,从而分别降低年均和强风时刻全湖固体悬浮物(TSS)浓度的29.3%和25.1%。对一次强风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情景条件下■由实际条件下的0.45 N/m^(2)下降为0.34 N/m^(2),全湖TSS均值和最大值比实际条件分别下降了20.9和470 mg/L,沉水植物生境的存在对全湖TSS浓度改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沉水植物 沉积物再悬浮 数学模型 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鄱阳湖丰水期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空间分布数据集
10
作者 蒋名亮 杨海 +1 位作者 刘贺 徐力刚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44-151,共8页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对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加,生态功能逐渐恶化。为研究鄱阳湖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特征,保护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安全,于...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对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加,生态功能逐渐恶化。为研究鄱阳湖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特征,保护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安全,于2021年和2022年夏季藻类生长高峰期基于野外采样规范均匀采集了鄱阳湖湖体72个点位的水样,在实验室严格按照国标和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完成了采样点水体富营养化指标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的测定,形成了鄱阳湖2021-2022年丰水期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空间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产品可准确表征鄱阳湖丰水期水体污染状况、富营养化状态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对鄱阳湖流域污染管控,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数据支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体富营养化 时空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邛海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佳卉 徐力刚 +4 位作者 蒋名亮 杨军 李超凡 肖克彦 李国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136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于博弈论的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G))模型和考虑权重时间动态的分阶段组合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P))模型,并以邛海作为案...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于博弈论的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G))模型和考虑权重时间动态的分阶段组合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P))模型,并以邛海作为案例依托,选取2020~2023年不同水期11个样点的水质监测数据,使用ICWQI_(G)和ICWQI_(P)模型科学评估了邛海水质状况,验证了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WQI模型相比,改进后的ICWQI_(G)和ICWQI_(P)模型都考虑了TP超标的因素,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水质情况,并且可以敏锐的识别出更多的污染风险区域与污染程度较严重的水体.ICWQI_(P)采用阶段性权重代替统一权重,能够补偿降水等因素影响的水质指标权重,可以更好地辨识出不同时期影响水质的关键环境变量,得到更准确合理的结果.同时,基于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发现,2023年邛海水质劣于2020~2022年,并且邛海水质指标空间差异性显著,西北部湖区的污染程度高于东部和南部湖区.本文改进的ICWQI_(G)和ICWQI_(P)模型在邛海水质评价中表现了更好的合理性,可为邛海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其他类似水体的水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水质评价 阶段性权重 邛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水文干旱下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2
作者 沈玉莹 程俊翔 +3 位作者 徐力刚 李仁英 游海林 杨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99-10412,共14页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轮虫40种、桡足类17种和枝角类13种),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152.67个/L和0—1.52 mg/L。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物种数夏季最多,丰度和生物量呈现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的特征,干旱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组成明显不同于非干旱季节;在空间上,南部湖区的物种数、丰度、生物量高于北部湖区,多样性指数在中部湖区最高、北部湖区最低。极端水文干旱年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但空间上的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干旱季节和非干旱季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干旱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水位、硝态氮、氨氮等的共同影响,非干旱季节受化学需氧量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极端水文干旱使得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往年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鄱阳湖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极端干旱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8年鄱阳湖水环境监测数据集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贺 张奇 +2 位作者 牛媛媛 徐力刚 胡耀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2013–2018年水环境监测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月进行全湖调查的成果。通过常规监测点的长期监测,反映出鄱阳湖近年来水质年内季节性和年际的变化特征。本数据集可为科学研究、项目申... 2013–2018年水环境监测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月进行全湖调查的成果。通过常规监测点的长期监测,反映出鄱阳湖近年来水质年内季节性和年际的变化特征。本数据集可为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和湖泊水环境保护决策建议等提供支撑。本数据集包括物理指标和水化学指标两大类:物理指标通过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现场进行测定;水化学指标总氮、总磷、氨态氮等使用岛津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CODMn采用酸式滴定管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环境 数据集 物理指标 化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理论组合赋权的沱沱河流域模糊综合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玉庭 蒋名亮 +1 位作者 徐力刚 牛海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2021年6—9月对沱沱河流域的6条主要河流布设6个监测点,监测23项水质指标并作评价,结果显示,10项指标检出,13项指标未检出,水质基本优于地表水Ⅱ类。根据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建立评价因子集,基于博弈论对熵权法和... 2021年6—9月对沱沱河流域的6条主要河流布设6个监测点,监测23项水质指标并作评价,结果显示,10项指标检出,13项指标未检出,水质基本优于地表水Ⅱ类。根据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建立评价因子集,基于博弈论对熵权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进行优化组合,构建博弈理论组合赋权的水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水质评价,运用综合评判指数量化水质等级。结果表明,流域内高锰酸盐指数(I_(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磷(TP)、氨氮(NH3-N)等指标是水质主要影响因子,2021年6—9月沱沱河流域水质良好,6条河流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均在Ⅰ~Ⅱ类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博弈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 沱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鄱阳湖湖陆风特征
15
作者 赵乐鋆 赵晓松 +4 位作者 范兴旺 王丽梅 娄婷 孔韵宁 徐力刚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782-1794,共13页
基于2021年6月—2023年5月的风廓线雷达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鄱阳湖湖区的风速风向特征、湖陆风活动规律及典型湖陆风事件的发展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湖区白天近地面风速普遍高于夜间,夏季主风向为东北风,其余季节则为西南风。垂直风廓... 基于2021年6月—2023年5月的风廓线雷达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鄱阳湖湖区的风速风向特征、湖陆风活动规律及典型湖陆风事件的发展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湖区白天近地面风速普遍高于夜间,夏季主风向为东北风,其余季节则为西南风。垂直风廓线符合幂次律,各季节风廓线指数依次为:夏季(0.41)>春季(0.29)>冬季(0.26)>秋季(0.23);(2)两年内共发生了104次湖陆风事件,占比为14.3%,其中夏季最多(38次),秋季(24次)、春季(22次)次之,冬季最少(20次),春夏季湖风起始时刻早于秋冬季,持续时间更长,陆风相反。无湖陆风日垂直风廓线指数为0.31,全天主风向为西南风;湖陆风发生日近地面风速更低,风廓线指数为0.57,垂直风速变幅更大,且6:00-18:00主风向为东北风;(3)在典型湖陆风事件中,湖风高度在14:00达到峰值(440 m),持续时间为9 h;陆风高度在0:00左右达到峰值(760 m),持续时间为14 h,峰值高度与当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同时出现。鄱阳湖湖陆风的季节性活动差异与湖泊面积和湖陆温差的季节性变化有关。本文可为研究季节性湖泊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局地环流的潜在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风廓线雷达 季节性湖泊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全球Meta分析
16
作者 张莉莉 叶志成 +3 位作者 廖凯华 朱青 赖晓明 郭长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12-5421,共10页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的关键,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对立地环境快速调整和资源变化的适应策略,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是反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但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该研究利用Meta分析整合全球范围内51份相关研究文献中的371组数据,较为系统地评估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及其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能够使叶片δ^(13)C值显著升高0.6%(P<0.001),同时对叶片呼吸速率R_(d)、气孔导度G_(s)、净光合作用速率P_(n)、碳C的效应值分别为0.237、0.062、-0.140、-0.019 (P<0.05)。模拟增温处理在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提高了叶片呼吸速率(R_(d)),导致光合产物不断被消耗、叶片碳(C)降低,最终使叶片P_(n)降低并且叶片δ^(13)C产生富集现象。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叶片δ^(13)C值对增温的响应主要受增温时间、高程和年均气温等控制(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1.00、0.97和0.92)。另外,模拟增温时选用不同的增温模式对叶片δ^(13)C值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采用红外线加热、土柱置换和电缆增温等方法对叶片δ^(13)C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70、0.44和0.35),而采用遮阳屏与开顶箱增温等方法具有负向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7和-0.09)。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水分利用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植物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叶片δ^(13)C META分析 气孔导度 呼吸速率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平原农业区典型圩塘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7
作者 季雨来 吴召仕 +4 位作者 张京 刘鹏 裴鹏娜 张帅 黄佳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0-1391,I0005,共13页
浮游植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具有生长周期短、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征,可很好地指示水生态环境状态,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河流湖库等大水面水域,对小微水体关注较少。本研究选择太湖流域平原农业区的典型圩塘,开展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具有生长周期短、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征,可很好地指示水生态环境状态,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河流湖库等大水面水域,对小微水体关注较少。本研究选择太湖流域平原农业区的典型圩塘,开展浮游植物与气象、水文、营养等相关环境因子的周年(2022年1-12月)动态变化监测,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构建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并比较其与河流湖库等大水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影响因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圩塘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55属73种,裸藻在生物量上占据优势,与常见的蓝藻门、裸藻门占优势的河流湖库存在差异;2)浮游植物可归纳为22个功能群,其中优势功能群4个(P、J、W1和W2),表明圩塘生境具有富营养化、浑浊、混合作用强烈等特征,Q指数计算结果为0.63≤Q≤2.38,与水质监测结果(V类,年均总磷为0.16 mg/L,总氮为1.73 mg/L)总体一致;3)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主要受温度控制,而浮游植物功能群变化主要受水深控制,与大水面水体不同,圩塘浮游植物受营养影响较小。本研究有利于深化认识平原农业区典型圩塘的浮游植物动态变化规律,为提升平原农业区小微水体生态健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氮磷 多样性 功能群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