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浪对湖泊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健 秦伯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300,共8页
风浪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是浮游生物生存环境的本质特征。在湖泊(特别是浅水湖泊)中,风浪过程广泛影响着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并直接和间接对浮游生物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风浪对湖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影响的相关研究。... 风浪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是浮游生物生存环境的本质特征。在湖泊(特别是浅水湖泊)中,风浪过程广泛影响着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并直接和间接对浮游生物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风浪对湖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影响的相关研究。风浪对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在塑造浮游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浪条件在浮游生物的行为、营养盐吸收速率和通量、捕食及其生长、竞争和演替等方面均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影响,并显著影响着水体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进一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风浪在湖泊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富营养湖泊的治理和管理提供新的认识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 水动力 浮游生物 生长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打捞减污降碳效果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家一 孙亭亭 +4 位作者 沙润钰 谌婷红 邢冉 秦伯强 施文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8-1114,共7页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特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减污和降碳方面具有协同推进的潜力。针对富营养化湖泊藻源性生物质分解带来的氮磷二次释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水-沉积物柱实验体系,通过人为移除藻源性生物质的方...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特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减污和降碳方面具有协同推进的潜力。针对富营养化湖泊藻源性生物质分解带来的氮磷二次释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水-沉积物柱实验体系,通过人为移除藻源性生物质的方式模拟了不同蓝藻打捞强度,分析了不同藻源性生物质移除强度对水体氮磷水平与温室气体(CO_(2)、CH4和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评估了蓝藻打捞削减污染水平和控制碳排放效果。结果表明,当藻源性生物质移除33%(低强度)、66%(中强度)、99%(高强度)时,总氮分别下降26.1%、35.4%、53.8%,总磷分别下降50.9%、72.9%、78.2%,CO_(2)释放通量分别下降26.7%、39.4%、54.5%。CH_(4)释放通量分别下降58.1%、89.0%、91.5%,N_(2)O释放通量分别下降71.3%、90.4%、87.5%。此外,藻源性生物质的移除避免了水体溶解氧耗竭,改变了氧化还原条件,调控了碳氮分解过程,降低了高CO_(2)当量(CO_(2)-eq)的CH4和N_(2)O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在低、中、高移除强度下,CH4的CO_(2)-eq占比分别为6.4%、2.2%、2.2%,N_(2)O的CO_(2)-eq占比分别为6.1%、2.6%、4.6%,进一步降低总CO_(2)-eq释放通量。在低、中、高移除强度下,CO_(2)-eq释放通量分别下降35.9%、51.4%和62.7%。藻源性生物质移除不仅直接削减了水体氮磷水平,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实现了减污降碳有效协同。该研究对于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打捞环境效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富营养化 蓝藻打捞 减污降碳 氮磷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负荷比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红飞 关保华 +1 位作者 姚思鹏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1046,共6页
为研究氮磷营养负荷比值(N︰P)的升高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在种植刺苦草的模拟系统中,保证磷(P)负荷不变,不断增加氮(N)负荷,设置三种N︰P比(0︰1、20︰1和40︰1),比较不同N︰P负荷条件下,浮游植物、附着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长情... 为研究氮磷营养负荷比值(N︰P)的升高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在种植刺苦草的模拟系统中,保证磷(P)负荷不变,不断增加氮(N)负荷,设置三种N︰P比(0︰1、20︰1和40︰1),比较不同N︰P负荷条件下,浮游植物、附着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N︰P负荷条件下,上覆水中总氮(TN)和硝态氮(NO3–-N)含量随着N︰P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总磷(TP)则下降。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生物量在N︰P比为20︰1时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组;刺苦草的生物量在实验结束时显著增加,但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N︰P升高能够促进浮游植物与附着藻类的生长,但超过20︰1会抑制其生长,而N︰P的变化对沉水植物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氮磷负荷比 浮游藻类 附着藻类 刺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对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魏小飞 关保华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量的背角无齿蚌,研究其对再悬浮水体总悬浮质(TSS)、叶绿素a(Chla)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角无齿蚌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2)增大背角无齿蚌生物量可加快水体总悬浮质...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量的背角无齿蚌,研究其对再悬浮水体总悬浮质(TSS)、叶绿素a(Chla)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角无齿蚌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2)增大背角无齿蚌生物量可加快水体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下降速度;(3)背角无齿蚌在第2天可降低水体总氮(TN)、总磷(TP)、总溶解磷(TDP)的含量,升高总溶解氮(TDN)的含量,但试验结束时,空白组和有蚌组总氮(TN)、总溶解氮(TDN)、总磷(TP)、总溶解磷(TDP)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背角无齿蚌可在水体生态修复初期用于快速降低水体悬浮物和浮游藻类含量,但从长期看,不能明显改善水体营养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底栖动物 总悬浮质 叶绿素A 营养盐 透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雷燕 关保华 +1 位作者 程寒飞 詹茂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39,共6页
为揭示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选取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以及漂浮植物浮萍(Lemna minor),分别置于温室(处理组A、B)和池塘中(处理组C),实验时间为5周,每隔1周随机从... 为揭示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选取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以及漂浮植物浮萍(Lemna minor),分别置于温室(处理组A、B)和池塘中(处理组C),实验时间为5周,每隔1周随机从各重复组中取1份样品,测定干物质重和总氮(TN)、总碳(TC)、总磷(TP)含量,分析其残存干物质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整个分解过程中,3种植物的C/N为7.43~10.06,低于全球水平22.5,C/P为43.09~91.77,明显高于全球水平23.2,说明同一种植物在相同的同化C能力前提下,对N的利用效率较高,对P的利用率较低;N/P为4.71~9.24,小于14,说明植物主要受N的限制。沉水植物苦草和马来眼子菜的C/N在温室和自然条件下规律一致,而漂浮植物浮萍则变化较大,说明沉水植物分解C和N的速率一致且不受环境影响,而漂浮植物浮萍分解C和N受环境影响较大;苦草和浮萍残存干物质C/N在开始有一个快速增长期,说明这2种植物N的释放速率超过C;3种植物残存干物质的C/P和N/P都在第1周快速增长且各处理变化较大,说明3种植物P分解速率都在1周内超过C和N,且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将对水生态修复过程中是否移除残存水生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物质 化学计量学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浮游动物摄食对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健 杨桂军 +6 位作者 秦伯强 张光生 王丽君 高映海 李鸿毅 陈满意 钟春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05,共8页
为了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在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中的作用,2009年7月15日至8月14日取太湖梅梁湾湖水开展了后生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水华形成作用的野外模拟实验.实验期间,未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对照组出现了漂浮在水面、肉眼可... 为了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在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中的作用,2009年7月15日至8月14日取太湖梅梁湾湖水开展了后生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水华形成作用的野外模拟实验.实验期间,未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对照组出现了漂浮在水面、肉眼可见的微囊藻水华,而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实验组没有出现微囊藻水华.结果显示,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都有后生浮游动物存在,共发现了9种后生浮游动物;而实验组在实验第6 d发现有后生浮游动物出现,整个实验期间共发现了3种后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后期(21~30 d),对照组微囊藻平均密度显著高于实验组.整个实验期间,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密度均显著高于实验组,且惠氏微囊藻密度占对照组微囊藻总密度的60.79%.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夏季后生浮游动物摄食并不能控制太湖蓝藻水华,相反,后生浮游动物特别是大型浮游动物能促进蓝藻水华的形成.同时表明,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可能是影响微囊藻水华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摄食 太湖 蓝藻 微囊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对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健 杨桂军 +2 位作者 秦伯强 张光生 许慧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51-1257,共7页
在自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态存在,其群体形态通常由10~10^3数量级的单位细胞组成,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几代培养之后,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态逐渐变为单细胞和少量双细胞.在实验室条件〔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2 0... 在自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态存在,其群体形态通常由10~10^3数量级的单位细胞组成,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几代培养之后,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态逐渐变为单细胞和少量双细胞.在实验室条件〔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下,采用不同ρ(TN)、ρ(TP)的BG11培养基培养群体形态的太湖铜绿微囊藻(FACHB912),其中T1试验组ρ(TN)、ρ(TP)分别为1.00、0.05 mg/L,T2试验组为5.00、0.25 mg/L,T3试验组为25.00、1.25 mg/L,T4试验组为125.00、6.25 mg/L,T5试验组为247.06、7.11 mg/L.结果表明:T1、T2和T3试验组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细胞所占比例及群体大小均有所增加,T4和T5试验组则表现为减少,并且T1、T2、T3试验组与T4、T5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T1、T2、T3试验组出现了〉100个细胞的群体,其中T2试验组的铜绿微囊藻群体最大,最大群体约由960个藻细胞组成;而T4、T5试验组中的群体却趋于消失.相对于单细胞,群体形态的铜绿微囊藻在低ρ(TN)、ρ(TP)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盐,有利于细胞的生长;高ρ(TN)、ρ(TP)条件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但可能抑制或者不能刺激胞外多糖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群体形态 群体消失 氮、磷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鱼类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吴红飞 魏小飞 +1 位作者 关保华 刘正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9-371,共3页
通过室外模拟试验,比较草甸型沉水植物苦草和冠层型沉水植物伊乐藻对鲫鱼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鱼类扰动会增加水体悬浮物浓度,沉水植物的存在能抑制鱼类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降低再悬浮速率;再悬浮速率与苦... 通过室外模拟试验,比较草甸型沉水植物苦草和冠层型沉水植物伊乐藻对鲫鱼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鱼类扰动会增加水体悬浮物浓度,沉水植物的存在能抑制鱼类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降低再悬浮速率;再悬浮速率与苦草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伊乐藻生物量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鲫鱼 沉积物 再悬浮 速率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湖湾大型底栖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雷燕 安浩 +2 位作者 关保华 程寒飞 詹茂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71,共5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太湖贡湖湾的大型底栖动物河蚬和铜锈环棱螺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结构,并分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蚬和铜锈环棱螺的δ^(15)N值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离入湖口距离越远,其值逐渐升高,并能很好...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太湖贡湖湾的大型底栖动物河蚬和铜锈环棱螺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结构,并分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蚬和铜锈环棱螺的δ^(15)N值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离入湖口距离越远,其值逐渐升高,并能很好地指示湖湾的污染来源。河蚬和铜锈环棱螺处于相同的营养级,δ^(15)N值的差值在1.5‰~2.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太湖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生态地球化学--定义、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艳宏 邴海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生态地球化学是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自然界中化学、物理、地质和生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生态地球化学通过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 生态地球化学是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自然界中化学、物理、地质和生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生态地球化学通过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评价生态系统状态及发展方向。生态地球化学虽然形成较晚,西方科学家甚至很少用"生态地球化学"这一名词,但国内外都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生态地球化学填图为基础,生态安全和健康评价为目的的多个独立生态系统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如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湿地生态地球化学等。山地是陆地最主要的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性,国内外山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尚未系统开展,但在山地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等方面均已有相当显著的成果,今后山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方法体系、研究体系和生态效应评价体系,为山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和生态保护、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化学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处理方法对黑臭河道底泥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宗安 刘泽君 +3 位作者 唐雅丽 关保华 刘正文 任丽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4-761,共8页
底泥细菌代谢是城市河道底泥代谢物的主要来源,最终决定城市河道的生态状况.本文研究了黑臭河道底泥经添加硝酸钙、生物促生剂和种植沉水植物处理后底泥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响应,以期为城市黑臭河道细菌群落的改善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底泥细菌代谢是城市河道底泥代谢物的主要来源,最终决定城市河道的生态状况.本文研究了黑臭河道底泥经添加硝酸钙、生物促生剂和种植沉水植物处理后底泥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响应,以期为城市黑臭河道细菌群落的改善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生态处理后,上覆水中,添加硝酸钙组总氮(T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生物促生剂组溶解氧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沉积物中,所有处理组的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种植沉水植物组和添加硝酸钙组TN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沉积物理化性质得到一定改善.对不同生态处理组底泥细菌群落的研究发现,处理组底泥细菌群落产生了较大变化,且不同处理组细菌群落变化不同,生物促生剂组底泥中细菌的Sobs指数和Chao 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硝酸钙组,且生物促生剂组Shannon指数和PD指数显著高于硝酸钙组.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Spirochaetae是各实验组的主要优势菌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硝酸钙和生物促生剂的投加可明显改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在属水平上,uncultured_Anaerolineaceae、Ferribacterium、uncultured_Xanthomonadales_Incertae_Sedis是导致底泥细菌群落发生变化的主要菌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底泥ORP的变化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河道 硝酸钙 生物促生剂 沉水植物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和沉水植物降解过程中氮磷的释放规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殷春雨 关保华 +2 位作者 陈梦琪 方淑波 印春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75-277,共3页
将浮萍(Lemna minor)、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烘干植物体悬挂在水柱中,定期检测残存干物质和总氮(TN)、总磷(TP)含量,研究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降解速率的差异。试验条件分别是原位池塘、有沉积物温室和无沉积物温室等3种降... 将浮萍(Lemna minor)、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烘干植物体悬挂在水柱中,定期检测残存干物质和总氮(TN)、总磷(TP)含量,研究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降解速率的差异。试验条件分别是原位池塘、有沉积物温室和无沉积物温室等3种降解条件。结果表明:马来眼子菜干物质降解速率略高于浮萍,2种植物的分解都是在原位池塘的条件下快于温室条件下。马来眼子菜TN的降解速率在有沉积物温室和原位池塘的条件下高于浮萍,但TP的降解速率却在所有处理条件下低于浮萍。2种植物分解1周后,氮磷比(N/P)均上升,说明TP的降解速率高于TN,1周后则波动不大。由此可见,无论是漂浮植物还是沉水植物,磷的分解速率在1周之内最快,漂浮植物浮萍TP的降解速率高于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由结果可知,与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相比,漂浮植物浮萍释放到水体的TP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植物 沉水植物 浮萍 马来眼子菜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降解及营养盐释放规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梦琪 郑建伟 +1 位作者 蒋跃平 关保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11-413,共3页
设置不同的试验条件,研究沉水植物的降解和营养盐释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苦草和黑藻作为试验材料,在池塘、温室内和温室外3个地点设置不同试验处理组。结果表明:苦草和黑藻的降解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初期速率较快,之后基本保持稳... 设置不同的试验条件,研究沉水植物的降解和营养盐释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苦草和黑藻作为试验材料,在池塘、温室内和温室外3个地点设置不同试验处理组。结果表明:苦草和黑藻的降解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初期速率较快,之后基本保持稳定。无论是苦草还是黑藻,磷的释放都很快,在1周内大量释放;但是苦草营养盐释放速率低于黑藻。苦草和黑藻的降解以及营养盐的释放速率在有沉积物存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黑藻 降解规律 氮磷释放速率 沉积物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淤沙净碳排放量核算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冉 秦伯强 +4 位作者 包宇飞 戴江玉 曾晨军 朱琳 施文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30-1936,共7页
为厘清三峡水库净碳排放量,通过对比分析三峡大坝建设与未建设情景下泥沙携带有机碳在河道中迁移转化过程,核算了两种情景下碳排放通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坝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泥沙在河道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通量,降幅达到(23.24&#... 为厘清三峡水库净碳排放量,通过对比分析三峡大坝建设与未建设情景下泥沙携带有机碳在河道中迁移转化过程,核算了两种情景下碳排放通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坝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泥沙在河道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通量,降幅达到(23.24±1.05)%.三峡大坝对有机碳输送产生明显再分布效应,将有机碳分解与碳排放热区从长江口转移至库内.虽然水库缺氧环境促进甲烷产生,但较高的有机碳埋藏率促使碳排放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净碳排放 泥沙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眼子菜和POM稳定同位素对污染源的指示作用
15
作者 张雷燕 安浩 +1 位作者 关保华 程寒飞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了探究大型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颗粒有机物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对湖泊主要污染源的指示作用,在贡湖湾选取14个样点,采集马来眼子菜和POM样品,分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 为了探究大型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颗粒有机物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对湖泊主要污染源的指示作用,在贡湖湾选取14个样点,采集马来眼子菜和POM样品,分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和POM有相似的δ15N值趋势,都是随着离入湖口距离越远,其δ15N值逐渐增加,马来眼子菜的δ15N值为10.8‰~14.1‰,POM的δ15N值为6.69‰~14.1‰;而马来眼子菜的δ13C值随着离入湖口距离越远有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17.6‰^-14.5‰;POM的δ13C值则有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26.9‰^-24.6‰。马来眼子菜较高的δ15N值指示了人类生活污水来源的氮,表明贡湖湾的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相关分析表明,水中总溶解磷(TDP)与马来眼子菜的δ15N值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总氮(TN)与POM的δ15N、δ13C值则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OM的N占比和底泥的δ15N值分别与POM的δ15N值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马来眼子菜和POM的δ15N、δ13C值能够指示太湖贡湖湾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眼子菜 颗粒有机物质 稳定同位素 太湖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