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藻甾醇在海洋和湖泊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1
作者 游洋 李婧婧 张恩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2-772,共21页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藻甾醇质量分数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开展重建早期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为理解早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提供新视角,因此甲藻甾醇是近年来海洋和湖泊古环境重建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甲藻甾醇的结构、生物来源及其在海洋、湖泊等环境的分布特征,简要概述且对比甲藻甾醇的几种纯化方法,并在阐述其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甲藻甾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特别是其质量分数在古生产力重建以及甲藻甾醇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在盐度、降水重建上的研究进展。据此,我们提出甲藻甾醇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甲藻甾醇的具体生物来源、环境因子对甲藻甾醇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甾醇 古环境 单体氢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海洋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打捞减污降碳效果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家一 孙亭亭 +4 位作者 沙润钰 谌婷红 邢冉 秦伯强 施文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8-1114,共7页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特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减污和降碳方面具有协同推进的潜力。针对富营养化湖泊藻源性生物质分解带来的氮磷二次释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水-沉积物柱实验体系,通过人为移除藻源性生物质的方...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特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减污和降碳方面具有协同推进的潜力。针对富营养化湖泊藻源性生物质分解带来的氮磷二次释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水-沉积物柱实验体系,通过人为移除藻源性生物质的方式模拟了不同蓝藻打捞强度,分析了不同藻源性生物质移除强度对水体氮磷水平与温室气体(CO_(2)、CH4和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评估了蓝藻打捞削减污染水平和控制碳排放效果。结果表明,当藻源性生物质移除33%(低强度)、66%(中强度)、99%(高强度)时,总氮分别下降26.1%、35.4%、53.8%,总磷分别下降50.9%、72.9%、78.2%,CO_(2)释放通量分别下降26.7%、39.4%、54.5%。CH_(4)释放通量分别下降58.1%、89.0%、91.5%,N_(2)O释放通量分别下降71.3%、90.4%、87.5%。此外,藻源性生物质的移除避免了水体溶解氧耗竭,改变了氧化还原条件,调控了碳氮分解过程,降低了高CO_(2)当量(CO_(2)-eq)的CH4和N_(2)O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在低、中、高移除强度下,CH4的CO_(2)-eq占比分别为6.4%、2.2%、2.2%,N_(2)O的CO_(2)-eq占比分别为6.1%、2.6%、4.6%,进一步降低总CO_(2)-eq释放通量。在低、中、高移除强度下,CO_(2)-eq释放通量分别下降35.9%、51.4%和62.7%。藻源性生物质移除不仅直接削减了水体氮磷水平,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实现了减污降碳有效协同。该研究对于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打捞环境效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富营养化 蓝藻打捞 减污降碳 氮磷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记录揭示的湖泊长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机制:进展、案例剖析与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董旭辉 徐敏 +2 位作者 林媚珍 李燕 羊向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7,共10页
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权衡/协同机制,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效益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概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方法、进展基础上,以湖泊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长江中下游太白湖为... 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权衡/协同机制,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效益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概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方法、进展基础上,以湖泊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长江中下游太白湖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历史记录(包括文献记载及基于湖泊沉积的定量重建)来有效重建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定量各功能间权衡/协同特征、揭示生态服务间权衡/协同发生机制等重要问题,重点展示基于湖泊沉积物分析的古湖沼学方法在重建历史时期生态系统服务过程方面的技术优势。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一展望:古湖沼学方法的不确定性及指标解释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进行生态系统过程-服务动态过程的多情景模拟研究,加大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协同 古湖沼学 湖泊沉积物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平湖可溶性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学利 姚昕 +2 位作者 董杰 刘延龙 张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3-939,共7页
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调水湖泊以及山东省西水东送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对受水区的用水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基于2013年8月的东平湖采样,对各水质参数分析发现,东平湖目前仍处于中富—富营养化水平,水质总体接近GB 3838—200... 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调水湖泊以及山东省西水东送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对受水区的用水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基于2013年8月的东平湖采样,对各水质参数分析发现,东平湖目前仍处于中富—富营养化水平,水质总体接近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水质标准,仍不能满足调水要求,各水质参数表现出强烈的外源性。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解析东平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并探讨了荧光组分对东平湖环境污染指示意义的可行性。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共识别出2类4个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25/305,386 nm)、C3(260,432 nm)和类蛋白荧光组分C2(240,360 nm)、C4(<225/275,304 nm)。相关性分析发现,陆源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与间接反映有机污染程度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化学耗氧量(COD)具有显著相关性,类蛋白荧光组分C2与总氮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可以对东平湖富营养变化情况进行快速、长期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东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海河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晓康 昝逢宇 +5 位作者 常素云 王云仓 王松庆 王洪伟 张雷 钟继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1-780,共10页
河流生态系统是内陆水体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城市河流由于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控制因子与自然河流不同。为探讨人为活动对城市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影响,选择天津市海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2月(冬季)及2020年7月... 河流生态系统是内陆水体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城市河流由于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控制因子与自然河流不同。为探讨人为活动对城市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影响,选择天津市海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2月(冬季)及2020年7月(夏季),对水体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扩散通量进行监测,分析海河温室气体排放时空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冬季海河水体CH_(4)、CO_(2)、N_(2)O平均浓度分别为(0.32±0.42)μmol·L^(−1)、(102.19±64.07)μmol·L^(−1)、(63.78±34.21)nmol·L^(−1),其平均通量分别为(5.54±9.72)μmol·m^(−2)·h^(−1)、(865.85±394.74)μmol·m^(−2)·h^(−1)、(965.87±844.63)nmol·m^(−2)·h^(−1)。夏季海河水体CH_(4)、CO_(2)、N_(2)O平均浓度分别为(0.72±0.81)μmol·L^(−1)、(75.00±57.87)μmol·L^(−1)、(19.43±6.23)nmol·L^(−1),其平均通量分别为(27.99±29.60)μmol·m^(−2)·h^(−1)、(3281.88±3425.55)μmol·m^(−2)·h^(−1)、(558.73±298.67)nmol·m^(−2)·h^(−1)。在海河水体中CO_(2)浓度和通量呈现出上游大于下游的空间特征,而CH_(4)、N_(2)O浓度和通量呈现出上游小于下游的空间特征。海河二道闸的存在及人为调控对海河上下游水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较大。在季节特征上,除CO_(2)通量、CH_(4)浓度和通量外,均呈现冬季大于夏季的季节分布特征。海河水体中DO、NO_(3)^(−)-N、DOC和CODMn是控制海河中温室气体浓度和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海河水体中温室气体的产生不仅与水体中微生物功能有关,还与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关,人为活动影响和决定了海河温室气体排放模式及主要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 温室气体 人为活动 时空特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故道地区果园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苑惠丽 杨亚楠 陈文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基于多时相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实地采样数据和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开展黄河故道地区果园信息提取,结合地形因子、海岸线分布等基础地理数据,探讨果园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果园的聚集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 基于多时相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实地采样数据和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开展黄河故道地区果园信息提取,结合地形因子、海岸线分布等基础地理数据,探讨果园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果园的聚集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故道果园面积约1268.30 km^(2),其中砀山县、丰县和萧县为果园种植的主要地区;果园主要分布于高程>20~60 m、坡度≤4°的范围内的地势平坦地带,分别占果园总面积的86.84%和88.43%;果园主要分布于距离海岸线>280 km的区域内,占果园总面积的91.20%;县(区)域、10 km×10 km、5 km×5 km和1 km×1 km格网尺度下的果园种植密度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属于空间聚集分布模式,随空间尺度降低,聚集度越高。可见黄河故道地区果园逐渐呈现出种植规模化、连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空间分布特征 黄河故道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多孔生物炭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菲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高帆 徐文卓 +4 位作者 卫昊明 晏再生 尤佳 江和龙 黄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以生活中常见的丝瓜络为原材料,在氮气保护和不同温度(600、700、800、900℃)的条件下热解制备了三维多孔丝瓜络生物炭(LSBC600、LSBC700、LSBC800、LSBC900)。表征了丝瓜络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通过动力学吸附实验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研究了... 以生活中常见的丝瓜络为原材料,在氮气保护和不同温度(600、700、800、900℃)的条件下热解制备了三维多孔丝瓜络生物炭(LSBC600、LSBC700、LSBC800、LSBC900)。表征了丝瓜络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通过动力学吸附实验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的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等温线特征,探讨了可能的吸附机理,评估三维多孔生物炭对菲的去除能力,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会影响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组成,进而影响其芳香性。丝瓜络生物炭呈现多管束堆叠的三维多孔结构,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挥发性物质减少,丝瓜络生物炭的表面变得粗糙,比表面积增大,芳香结构增加;LSBC900的比表面积达到了467 m^(2)·g^(-1)。吸附动力学结果说明,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吸附是复杂和多阶段的,主导吸附速率的是液膜扩散过程,其次是颗粒内扩散过程。在600-900℃范围内,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平衡吸附量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等温线结果说明,热解温度升高可以提高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容量。根据Langmuir等温线模型,在吸附动力学实验(ρ_(0)=5.00 mg·L^(-1))中,LSBC900的平衡吸附量为16.3 mg·g^(-1),初始吸附速率为9.60 mg·L^(-1)·min^(-1),最大吸附量达到了26.0 mg·g^(-1),超过了大部分已报道的材料。菲在丝瓜络生物炭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ΔG<0),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可能是菲在丝瓜络生物炭上吸附的主要机制。这些发现证明三维多孔丝瓜络生物炭是有效和可行的,可用于水体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三维多孔生物炭 吸附 吸附机理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热温度条件下典型滩涂植物水热炭及炭化液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丙法 郑京成 +4 位作者 顾鑫才 冯慕华 刘宏 孔明 韩士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3-1545,共13页
利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沿海滩涂植物在180、220、260℃条件下制备水热炭,通过光谱技术比较了不同水热温度条件下水热炭溶解性有机质(HDOM)及炭化液溶解性有... 利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沿海滩涂植物在180、220、260℃条件下制备水热炭,通过光谱技术比较了不同水热温度条件下水热炭溶解性有机质(HDOM)及炭化液溶解性有机质(ADOM)含量和组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滩涂植物水热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为18.04~50.13 mg·g^(-1),炭化液DOC浓度为2.67~5.46 g·L^(-1),两者DOC含量均随水热温度上升而降低。HDOM和ADOM均含有2种类腐殖质物质(C1和C2)和2种类蛋白物质(C3和C4),HDOM和ADOM总类蛋白组分含量均随水热温度上升而增加,而总类腐殖质组分随水热温度上升而下降。除互花米草HDOM和ADOM外,其他滩涂植物HDOM和ADOM类蛋白物质占比更高。HDOM和ADOM自生源组分特征明显,生物可利用性高,腐殖化程度低。HDOM芳香性、疏水性和相对分子质量高于ADOM。此外,HDOM和ADOM相对分子质量均随着水热温度的上升而下降。3种植物ADOM的芳香性和疏水性均随水热温度上升而下降,但不同植物HDOM的芳香性和疏水性随水热温度上升出现不同变化特征。HDOM和ADOM主要官能团为羧基化合物C O、芳香族C C、—OH、多糖类C—O或醚类C—O—C,其受水热温度和植物原料的影响明显。本研究结论可为水热炭和炭化液农用时施用量确定、受纳水体水质管理和农田污染物迁移转化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植物 水热炭 炭化液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6
9
作者 方斌斌 于洋 +3 位作者 姜伟立 常闻捷 杜明勇 张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和直接汞分析仪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太湖流域98个点位水体和沉积物中Cr、Cu、Zn、As、Cd、Pb和Hg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ρ(Cr)、ρ(Cu)、ρ(Zn)、ρ(Cd)、ρ(Pb)、... 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和直接汞分析仪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太湖流域98个点位水体和沉积物中Cr、Cu、Zn、As、Cd、Pb和Hg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ρ(Cr)、ρ(Cu)、ρ(Zn)、ρ(Cd)、ρ(Pb)、ρ(As)和ρ(Hg)年平均值分别为0.88、3.21、10.96、3.29、0.019、0.07和0.021μg·L^(-1),均没有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而沉积物中w(Cr)、w(Cu)、w(Zn)、w(Cd)和w(Pb)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2、65.24、185.64、0.93、45.88 mg·kg^(-1),这5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GB 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其中Cd含量为标准值的4.7倍。而w(As)和w(Hg)年平均值为9.87和0.107 mg·kg^(-1),只有标准值的65.8%和71.3%。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平水期水体Cr和Cu浓度高于枯水期和丰水期,丰水期Zn和As浓度最大,Cd、Pb和Hg浓度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稳定,无显著变化。Cr、Cu、Zn、As、Cd、Hg这6种重金属浓度在运河水系中最高,苕溪水体中最低,太湖水体中处于中等值,平水期沉积物中Cr和Cu浓度高于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中Zn、Cd和Hg含量则以丰水期为最高,枯水期最低;As和Hg含量以枯水期为最高。运河水系和出湖水系沉积物中Cr、Cu和Pb含量明显超出标准值,而其他水系低于或者接近标准值。沉积物中Zn含量最高的为出湖水系和运河水系,而Cd含量最高的为宜溧河水系和太湖。太湖流域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和Zn。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生态危害程度为强水平。宜溧河水系生态风险指数为278.13,属于重生态危害,而其他水系处于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重金属 水体 沉积物 时空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滆湖东岸生态修复试验区的水质净化效果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晓东 潘继征 +2 位作者 李文朝 黄峰 赵海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4-289,共6页
在滆湖东岸的小庙港湾,构建由沉水、浮叶和挺水植物组成的生态修复试验区,研究其水质净化效果。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跟踪监测敞水区(对照区)和试验区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区水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周年平均去... 在滆湖东岸的小庙港湾,构建由沉水、浮叶和挺水植物组成的生态修复试验区,研究其水质净化效果。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跟踪监测敞水区(对照区)和试验区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区水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周年平均去除率达24.85%。(2)试验区水体透明度改善较明显,比敞水区提高11.24%。(3)试验区水体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两者浓度周年平均值分别比敞水区下降21.90%和22.83%。(4)试验区水体总氮(TN)、氨氮(NH3-N)和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的周年去除率较低。与敞水区相比,CODMn和NH3-N浓度的周年平均值分别仅下降9.49%和3.52%,TN浓度周年平均值比敞水区增加6.69%。(5)试验区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受季节、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水生植被 水质净化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空间差异及污水去向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新艳 李恒鹏 +2 位作者 杨桂山 张欢 陈贝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及污水去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均日用水量地区差异较大,在平原区从大到小依次为常州市〔99.2 L·(人·d)-1〕、苏州市〔76.9 L·(人·d)-1〕和无锡市〔64.1 L&#...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及污水去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均日用水量地区差异较大,在平原区从大到小依次为常州市〔99.2 L·(人·d)-1〕、苏州市〔76.9 L·(人·d)-1〕和无锡市〔64.1 L·(人·d)-1〕,在丘陵山区从大到小依次为无锡市〔118.6 L·(人·d)-1〕、镇江市〔109.1 L·(人·d)-1〕和常州市〔93.6 L·(人·d)-1〕,农民收入与农村人口数量是影响农村用水量的重要因素。化粪池是江苏太湖农村地区最常见的污水处理方式,其中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和镇江市农村厕所污水的化粪池平均处理率分别为96.6%、92.8%、91.0%和84.9%。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能有效减轻该地区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压力,从厕所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比例来看,在平原区生活污水处理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无锡市(60.9%)、常州市(22.8%)和苏州市(5.2%),在丘陵山区依次为无锡市(55.7%)、镇江市(9.1%)和常州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用水量 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设施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宝贵 刘霞 +2 位作者 吴瑶 钟正 陈宇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205-8213,共9页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丰水为湖,枯水为河"的独特特点。为探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于2009年全年采集其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期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浮游甲壳动...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丰水为湖,枯水为河"的独特特点。为探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于2009年全年采集其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期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总体与河流浮游甲壳群落具有相似性。无节幼体、象鼻溞、剑水蚤等河流优势类群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中占优势;而哲水蚤和溞属仅在低水位季节占优势,枝角类丰度仅在高温、高水位、流速缓的季节高过桡足类。丰水期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远远高于枯水期,可达枯水期的50倍,差异极其显著(P<0.01)。温度和水位变化引起的环境因子改变是导致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发生季节演替的主要原因;而营养盐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并不显著。空间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构成明显不同,年均丰度最高和最低的点均出现在河口地区。因此:对于换水周期短,水交换速率快的水体,应该充分考虑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浮游甲壳动物 时空分布 水文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度量多维标度在亲水河浮游植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建明 汤祥明 +4 位作者 邵克强 费磊 漆志飞 潘辉 吴承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为拦截地表径流及各类污染物质进入太湖水域,2014年6月在亲水河流域部分河段布设了生物绳,于2014年6—12月进行了同步监测,选取实际监测数据讨论了非度量多维标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中... 为拦截地表径流及各类污染物质进入太湖水域,2014年6月在亲水河流域部分河段布设了生物绳,于2014年6—12月进行了同步监测,选取实际监测数据讨论了非度量多维标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中的运用。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绳运行前期,总氮和总磷浓度下降明显(P<0.01),但后期生物绳处理对营养盐的削减并不显著(P>0.05)。经过生物绳处理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只在6月和10月与前置库有差别,其他月份差异均不显著,但不同月份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是引起亲水河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NMDS 季节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鱼类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红飞 魏小飞 +1 位作者 关保华 刘正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9-371,共3页
通过室外模拟试验,比较草甸型沉水植物苦草和冠层型沉水植物伊乐藻对鲫鱼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鱼类扰动会增加水体悬浮物浓度,沉水植物的存在能抑制鱼类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降低再悬浮速率;再悬浮速率与苦... 通过室外模拟试验,比较草甸型沉水植物苦草和冠层型沉水植物伊乐藻对鲫鱼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鱼类扰动会增加水体悬浮物浓度,沉水植物的存在能抑制鱼类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降低再悬浮速率;再悬浮速率与苦草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伊乐藻生物量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鲫鱼 沉积物 再悬浮 速率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4种光谱模型的对比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明亮 张运林 +1 位作者 王鑫 李云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6,共5页
利用指数函数、幂函数等4种模型对太湖2006—2007年50个站点250个样本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系数进行拟合,发现其他3种模型都比传统的取自然对数进行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效果好。统计检验显示,幂函数模型的光谱拟合效果最好,... 利用指数函数、幂函数等4种模型对太湖2006—2007年50个站点250个样本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系数进行拟合,发现其他3种模型都比传统的取自然对数进行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效果好。统计检验显示,幂函数模型的光谱拟合效果最好,平均决定系数为0.9990,大于其他3种模型,而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则小于其他3种模型。利用幂函数模型计算得到,在280~500nm光谱范围内,CDOM吸收光谱斜率均值为(6.66±0.40)nm-1,变异系数6.08%,其频率基本上遵循正态分布。对于太湖CDOM吸收光谱斜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梅梁湾显著小于大太湖开阔水域(P<0.001);时间分布上,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在秋季,夏季值小于冬季值。CDOM吸收光谱斜率与吸收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随波长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吸收系数 光谱斜率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湖养殖对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宝贵 谭国良 +2 位作者 邢久生 李梅 陈宇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7,共6页
于2012-2013 年丰、平、枯水期对鄱阳湖阻隔湖泊--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变化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为29. 4 (平水期) ~154. 7 L^-1(枯水期),生物量为0. 64 (丰水期) ~7. 44 mg·L^-1... 于2012-2013 年丰、平、枯水期对鄱阳湖阻隔湖泊--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变化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为29. 4 (平水期) ~154. 7 L^-1(枯水期),生物量为0. 64 (丰水期) ~7. 44 mg·L^-1(枯水期);枝角类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丰度或生物量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均占优势,象鼻溞(Bos?mina spp.)、网纹溞(Ceriodaphnia spp.)和秀体溞(Diaphanosoma spp.)则在丰水期占优势;桡足类中,无节幼体(nau-plius)和桡足幼体(copepodid)丰度全年占优势;浮游甲壳动物年均丰度在湖心区(J6、J7、J8 和J9)较高,在河口区(J4 和J5)和湖口区(J1)较低.认为水产养殖活动可能是决定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分布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流速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导致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军山湖浮游甲壳动物丰度显著高于鄱阳湖主湖区,且群落结构特征与鄱阳湖主湖区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军山湖阻隔后水流变缓、水体交换周期变长和营养水平升高等水环境特征更有利于浮游甲壳动物的生长繁殖,而水产养殖可能是造成两者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隔湖泊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过程中太湖藻类富集区氨基酸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颢 杨梖 +4 位作者 高光 蔡舰 龚伊 戴江玉 汤祥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64-1673,共10页
频繁的水动力扰动是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太湖的一个重要环境特征;氨基酸作为易被生物利用的碳氮源,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分之一,影响着湖泊中生源要素循环。因此,研究台风过程中藻类富集区氨基酸浓度和组分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 频繁的水动力扰动是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太湖的一个重要环境特征;氨基酸作为易被生物利用的碳氮源,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分之一,影响着湖泊中生源要素循环。因此,研究台风过程中藻类富集区氨基酸浓度和组分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于2015年7月9-14日台风“灿鸿”经过太湖期间,测定了风速、风向、理化指标以及沉积物氨基酸(SAA)、水体中颗粒态氨基酸(PAA)和溶解态氨基酸(DAA)浓度及组成,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中氨基酸浓度、组分和形态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SAA浓度在台风期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DAA浓度在台风期浓度较低,在2.97-3.40μmol·L^?1之间,而在台风后迅速增至7.36μmol·L^?1。在台风期,表层和底层PAA浓度分别从7.98μmol·L^?1和7.03μmol·L^?1增加至109.00μmol·L^?1和66.00μmol·L^?1;在台风后期随着蓝藻水华的爆发,表层和底层PAA浓度分别增加到588.28μmol·L^?1和246.63μmol·L^?1。台风过程氨基酸组分以GLY(甘氨酸)和ALA(丙氨酸)为主,组分变化主要受到台风后期蓝藻水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过程中太湖藻类富集区氨基酸的变化先由沉积物再悬浮释放,随后为沉积物、其他湖区蓝藻迁入和自身降解特性等因素共同影响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太湖 氨基酸 蓝藻水华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40
18
作者 温玉玲 张小林 +2 位作者 魏佳豪 王晓龙 蔡永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29-1238,共10页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77.95亿元增至592.50亿元,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特征。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不均衡性,ESV显著减少的区域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以及其它各区县的城镇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均匀分布在研究区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及靠近研究区外侧的东南和西南地区。③协同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较少且主要存在于食物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与协同 鄱阳湖环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水体有机质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伟伟 姚昕 张保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2-1521,共10页
水体颗粒态(POM)和溶解态有机物(DOM)的形成、转化、归宿及其相伴随的营养盐再生过程在湖泊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营养盐供给者的角色。为了检验POM和DOM荧光特征及其来源的差异性,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2月在太湖采集了... 水体颗粒态(POM)和溶解态有机物(DOM)的形成、转化、归宿及其相伴随的营养盐再生过程在湖泊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营养盐供给者的角色。为了检验POM和DOM荧光特征及其来源的差异性,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2月在太湖采集了68(34×2)个样品,利用POM-DOM 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及地统计学法对夏、冬季节POM和DOM的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进行解析,以期为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夏、冬季节DOM均发现了4类荧光峰(T、D、A和C峰),而夏、冬季节POM荧光峰类型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夏季POM出现6类荧光峰(B、D、M、C、A和未知荧光峰U峰),冬季POM出现5类荧光峰(T、D、M、C和A峰);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峰D峰激发波长为300 nm,出现明显的"蓝移"现象,说明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物质的分子量、缩聚度和芳香度小于其他季节有机质。POM(C1p^C5p)和DOM(C1d^C5d)均存在5种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C1和C2)、类腐殖质(C3和C4)及类酪氨酸(C5)。POM和DOM荧光组分特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POM以组分C5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冬季POM以组分C3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集中在湖心区;而夏、冬季节DOM均以类蛋白组分C2、C1和C5为主(相对含量C2d>C1d>C5d),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夏、冬季节太湖藻型湖区POM类色氨酸组分(C1和C2)较草型湖区多(t=2.003,P=0.040;t=3.465,P=0.002),而DOM类色氨酸组分在不同类型湖区所占比重并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POM和DOM的块金系数和荧光指数可知,冬季DOM整体表现出较强的自生源特征,夏季DOM、冬季POM、夏季POM均同时受内源和外源的双重影响,其中夏季POM受外源影响相对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DOM 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 颗粒态有机质 溶解态有机质 荧光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西山岛河网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清濯 华跃洲 +3 位作者 杜成栋 何尚卫 吴召仕 潘继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为了解太湖西山岛河网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20年10—11月对西山岛河网34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属68种,种类以绿藻(39.71%)为主,其次为硅藻(30.88%)和蓝藻(13.24%);浮游动物18... 为了解太湖西山岛河网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20年10—11月对西山岛河网34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属68种,种类以绿藻(39.71%)为主,其次为硅藻(30.88%)和蓝藻(13.24%);浮游动物18属30种,种类以轮虫(76.67%)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2×10^(6)L^(-1),蓝藻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密度呈现城镇区河道>农业区河道>水产养殖区河道的规律;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13.93 L^(-1),浮游动物密度呈现水产养殖区河道>城镇区河道>农业区河道的规律。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水温、pH值、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密度和氨氮浓度是引起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岛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