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被引量:
2
1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3 位作者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水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水库
深水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南淝河污染水的效果
被引量:
7
2
作者
陈义飞
孙琴
+3 位作者
丁士明
姚羽
陈开宁
孙庆业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选用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混凝剂;选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作为助凝剂,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强化混凝技术中多种混...
选用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混凝剂;选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作为助凝剂,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强化混凝技术中多种混凝剂单用及其和助凝剂联用对南淝河污染水的除浊和去污效果,并用于南淝河现场构建的混凝沉淀系统。结果表明,4种混凝剂单用时,PAFC对浊度、TP去除效果最优,对CODM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不影响原水的p H值,而PFC和PFS单用时可明显降低原水p H值,4种混凝剂单用时对TN均没有明显去除效果;PAFC与CPAM联用时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最佳,明显优于PAFC与APAM和NPAM联用和PAFC单用的效果;混凝剂与CPAM联用提高了其除浊和去除TP的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善其去除CODMn的效果,对原水p H和TN的影响与单用时相同。选取"PAFC+CPAM"作为南淝河示范工程的混凝剂和助凝剂,现场混凝沉淀出水水质稳定,浊度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0%,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52%,而对TN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约为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技术
混凝剂
助凝剂
污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对抚仙湖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
被引量:
7
3
作者
孙欢
张永东
+3 位作者
于谨磊
胡金润
刘正文
苏雅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7-895,共9页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湖泊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源DOC对浮游动物的贡献及途径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抚仙湖受控实验中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通过分析样品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磷脂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及其稳定同位素...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湖泊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源DOC对浮游动物的贡献及途径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抚仙湖受控实验中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通过分析样品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磷脂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外源DOC对湖泊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比例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细菌、甲壳类浮游动物(象鼻溞)的δ^(13)C值在加入葡萄糖后分别从-16.28‰和-23.88‰快速增加到5408.25‰和1974.7‰,而藻类磷脂脂肪酸(C18∶2ω6)δ^(13)C值从-27.07‰增加到342.44‰,增长的幅度表明添加的葡萄糖首先被细菌和浮游动物快速利用,而藻类只利用了一小部分.同时细菌、颗粒性有机物(POM)和浮游动物的δ^(13)C值在第1 d急剧增加,细菌的δ^(13)C值远大于浮游动物和POM的δ^(13)C值,之后细菌和POM的δ^(13)C值开始下降,但浮游动物的δ^(13)C值却仍在缓慢增加,进一步表明了DOC进入湖泊后首先被细菌吸收利用,而细菌吸收DOC后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形成细胞颗粒,浮游甲壳类动物通过摄食细胞颗粒来获得外源D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
13C标记
碳源
甲壳类浮游动物
磷脂脂肪酸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放射性碳和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估算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消费者的碳源贡献
4
作者
甘颖欣
苏雅玲
胡恩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11-19,共9页
碳同位素技术可用于辨析湖泊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基于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主要消费者及其各食物来源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Δ^(14)C)与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运用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碳源对湖泊消费者的贡献。抚仙湖各食...
碳同位素技术可用于辨析湖泊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基于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主要消费者及其各食物来源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Δ^(14)C)与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运用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碳源对湖泊消费者的贡献。抚仙湖各食物来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的δ^(13)C比值分别为-31‰、-13.5‰和-29.4‰,Δ^(14)C比值分别为101.5‰、42.9‰和19.8‰.两种消费者舌状叶镖水蚤和太湖新银鱼的δ^(13)C比值分别为-27‰和-23.5‰,而Δ^(14)C比值分别为52‰和44.2‰,表明抚仙湖的消费者依赖于现代碳的初级生产。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结果显示:抚仙湖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和鱼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4.7%和19.6%,沉水植物贡献为16.4%和36.4%,陆源碎屑为48.9%和44%,表明浮游动物的碳源主要是湖泊浮游植物与陆源碎屑,而鱼类的碳源则主要以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北部湖区
食物网
碳源贡献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被引量:
2
1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机构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
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苏州科技大学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700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077310)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221559)。
文摘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水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水库
深水水库
Keywords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phosphorus flux
Duihekou Reservior
deep-water reservoir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南淝河污染水的效果
被引量:
7
2
作者
陈义飞
孙琴
丁士明
姚羽
陈开宁
孙庆业
机构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第六设计院
河海大学浅水
湖泊
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河海大学
环境
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大学资源
与环境
工程
学院
出处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3-002)
文摘
选用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混凝剂;选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作为助凝剂,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强化混凝技术中多种混凝剂单用及其和助凝剂联用对南淝河污染水的除浊和去污效果,并用于南淝河现场构建的混凝沉淀系统。结果表明,4种混凝剂单用时,PAFC对浊度、TP去除效果最优,对CODM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不影响原水的p H值,而PFC和PFS单用时可明显降低原水p H值,4种混凝剂单用时对TN均没有明显去除效果;PAFC与CPAM联用时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最佳,明显优于PAFC与APAM和NPAM联用和PAFC单用的效果;混凝剂与CPAM联用提高了其除浊和去除TP的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善其去除CODMn的效果,对原水p H和TN的影响与单用时相同。选取"PAFC+CPAM"作为南淝河示范工程的混凝剂和助凝剂,现场混凝沉淀出水水质稳定,浊度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0%,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52%,而对TN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约为22.4%。
关键词
强化混凝技术
混凝剂
助凝剂
污染水
Keywords
enhanced coagulation technology(ETC)
coagulant
coagulant aid
polluted water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对抚仙湖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
被引量:
7
3
作者
孙欢
张永东
于谨磊
胡金润
刘正文
苏雅玲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暨南大学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7-89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478
31670461)资助
文摘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湖泊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源DOC对浮游动物的贡献及途径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抚仙湖受控实验中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通过分析样品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磷脂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外源DOC对湖泊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比例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细菌、甲壳类浮游动物(象鼻溞)的δ^(13)C值在加入葡萄糖后分别从-16.28‰和-23.88‰快速增加到5408.25‰和1974.7‰,而藻类磷脂脂肪酸(C18∶2ω6)δ^(13)C值从-27.07‰增加到342.44‰,增长的幅度表明添加的葡萄糖首先被细菌和浮游动物快速利用,而藻类只利用了一小部分.同时细菌、颗粒性有机物(POM)和浮游动物的δ^(13)C值在第1 d急剧增加,细菌的δ^(13)C值远大于浮游动物和POM的δ^(13)C值,之后细菌和POM的δ^(13)C值开始下降,但浮游动物的δ^(13)C值却仍在缓慢增加,进一步表明了DOC进入湖泊后首先被细菌吸收利用,而细菌吸收DOC后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形成细胞颗粒,浮游甲壳类动物通过摄食细胞颗粒来获得外源DOC.
关键词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
13C标记
碳源
甲壳类浮游动物
磷脂脂肪酸
抚仙湖
Keywords
Allochthonou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13C labeling
carbon source
planktonic crustaceans
phospholipid fatty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放射性碳和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估算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消费者的碳源贡献
4
作者
甘颖欣
苏雅玲
胡恩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省
环境
科学
研究院
中国
电建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11-1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475,31670461)。
文摘
碳同位素技术可用于辨析湖泊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基于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主要消费者及其各食物来源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Δ^(14)C)与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运用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碳源对湖泊消费者的贡献。抚仙湖各食物来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的δ^(13)C比值分别为-31‰、-13.5‰和-29.4‰,Δ^(14)C比值分别为101.5‰、42.9‰和19.8‰.两种消费者舌状叶镖水蚤和太湖新银鱼的δ^(13)C比值分别为-27‰和-23.5‰,而Δ^(14)C比值分别为52‰和44.2‰,表明抚仙湖的消费者依赖于现代碳的初级生产。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结果显示:抚仙湖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和鱼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4.7%和19.6%,沉水植物贡献为16.4%和36.4%,陆源碎屑为48.9%和44%,表明浮游动物的碳源主要是湖泊浮游植物与陆源碎屑,而鱼类的碳源则主要以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为主。
关键词
抚仙湖北部湖区
食物网
碳源贡献
同位素
Keywords
northern Lake Fuxian
food web
carbon source contribution
radiocarbon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
分类号
Q148 [生物学—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谭立贤
康得军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南淝河污染水的效果
陈义飞
孙琴
丁士明
姚羽
陈开宁
孙庆业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对抚仙湖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
孙欢
张永东
于谨磊
胡金润
刘正文
苏雅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利用放射性碳和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估算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消费者的碳源贡献
甘颖欣
苏雅玲
胡恩
《生态科学》
CSCD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