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沉降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徐国良 周小勇 +1 位作者 周国逸 莫江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213-221,共9页
在3种南亚热地带代表性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历经16个月,通过5次取样,对模拟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采用模拟的方法,人为构建了一个氮沉降增加梯度系列,即对照、低... 在3种南亚热地带代表性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历经16个月,通过5次取样,对模拟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采用模拟的方法,人为构建了一个氮沉降增加梯度系列,即对照、低氮处理(50kg·hm-2·a-1)、中氮处理(100kg·hm-2·a-1)和高氮处理(150kg·hm-2·a-1)。结果表明,N处理水平整体上并未造成土壤动物群落的显著差异。但是,N沉降增加的处理效应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中,也即,其在与不同植被演替类型、同一植被内不同取样期的交互作用中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在演替尺度上,季风林和针叶林对N处理的反应都很灵敏,前者负效应明显,后者则正效应明显,并因此最终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林分内的分布格局;同时,不同林分对各N处理水平的反应也不同。季风林内,只有低N处理显示了利好效应;混交林内,N处理的利好作用有一个从较高浓度的中N处理向较低浓度低N处理转移的过程;针叶林内,中N处理自始至终都表现了正向作用。N处理效应的表现也有一个年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持续的施N处理过程中,各林分中表现良好的处理效应最后都有减弱的趋势,甚至发展到负向效应或转移至更低的N处理水平中。N处理效应的年动态变化过程表明N沉降的累积效应是存在的。与区内的人工苗圃地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产生以上响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土壤动物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山丘陵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50
2
作者 徐国良 周国逸 +2 位作者 莫江明 周小勇 彭闪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70-1677,共8页
对南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基地-鹤山丘陵综合试验场20a人工植被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样地包括草坡、松林、荷木混交林、马占相思林和豆科混交林。结果表明:在个体数量上,豆混林与马占林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其它林分... 对南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基地-鹤山丘陵综合试验场20a人工植被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样地包括草坡、松林、荷木混交林、马占相思林和豆科混交林。结果表明:在个体数量上,豆混林与马占林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其它林分间差异明显(p<0.05);草坡土壤动物个体数明显处于最低水平;在类群的丰富度上,豆混林显著(p<0.05)高于所有其它林分,但无论是林分之间抑或季节之间,其变化的幅度都明显比个体数小;根据DG指数,各人工林可明显分为豆混林()、马占林()和荷混林()、针叶林()、草坡()3个层次。季节的差异很明显,湿季各项指标都低于干季。土壤表层各项指标的绝对值都与F2、F3层有极显著的差别(p<0.01),而F2、F3层之间却非常接近。长角跳虫科、鳞跳虫科、蚁科、康虫八科、蟹蛛科、巨蟹蛛科、球蛛科、鞘翅幼虫和半翅幼虫与群落总体特征(DG指数)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准(p<0.05)。DG指数在反映不同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上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山 人工林 恢复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69
3
作者 莫江明 薛璟花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413-1420,共8页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模拟 N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速率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分解试验 3个月后 ,季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5 0 ,0 .80和 0 .87,且...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模拟 N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速率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分解试验 3个月后 ,季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5 0 ,0 .80和 0 .87,且它们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p<0 .0 5 ) ;6个月后 ,这 3种林分的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4 1、0 .73和 0 .70。试验 3个月后 ,所有试验树种中凋落物分解最快的树种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0 .34)最慢为马尾松林中的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 0 .87) ;经 6个月后 ,最快的树种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华润楠 (Machilus chinensis,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 0 .2 5 ) ,最慢为混交林中的马尾松 (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0 .75 )。 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也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在马尾松林中 ,N沉降仅在试验开始 3个月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分解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 (p<0 .0 5 )。在混交林中 ,经 6个月试验后 ,低 N处理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分解仍无明显作用 ,中 N处理则明显促进其分解 (p<0 .0 5 ) ,但在两次取样中 N沉降处理对荷木 (Schima superba)凋落物的分解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凋落物分解 响应 森林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植物胸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被引量:42
4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1 +1 位作者 周国逸 薛璟花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8-204,共7页
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和150kgNhm-2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物胸径生长(年增长率)对增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喷加N,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胸径年增长率分别为4.84%、4.09%和2.99%;... 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和150kgNhm-2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物胸径生长(年增长率)对增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喷加N,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胸径年增长率分别为4.84%、4.09%和2.99%;外加氮对植物胸径生长的影响因森林类型和植物种而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低氮处理(喷加50kgNhm-2a-1)没有对胸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中氮处理(喷加100kgNhm-2a-1)则分别增加了77.8%和105.6%。外加氮处理均使阔叶林胸径年增长率下降,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喷加150kgNhm-2a-1)分别比对照(不喷N)低36.8%、28.5%和41.0%。这表明外加氮处理促进马尾松生长,但抑制大多数阔叶树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乔木生长 鼎湖山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苗圃和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对模拟N沉降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63
5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徐国良 李德军 薛璟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2-690,共9页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苗圃(幼苗)、马尾松、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CO2 排放和CH4 吸收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 日(白天)平均排放量的大小顺序为(平均值±标准误) :苗圃(2 5 8±...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苗圃(幼苗)、马尾松、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CO2 排放和CH4 吸收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 日(白天)平均排放量的大小顺序为(平均值±标准误) :苗圃(2 5 8±6 2mg·m- 2 ·h- 1 ) >季风林(177±4 2 mg·m- 2 ·h- 1 ) >马尾松林(16 2±39mg·m- 2 ·h- 1 ) >混交林(12 6±30 mg·m- 2 ·h- 1 )。土壤CH4 日(白天)平均吸收量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 0 .15±0 .0 2 mg·m- 2 ·h- 1 ) >季风林(- 0 .0 8±0 .0 1mg·m- 2 ·h- 1 ) >混交林(- 0 .0 7±0 .0 1mg·m- 2·h- 1 ) >苗圃(- 0 .0 5±0 .0 1m g·m- 2·h- 1 )。低N(5 0 kg N·hm- 2·a- 1 )和中N(10 0kg N·hm- 2·a- 1 )处理对苗圃、马尾松林和混交林样地土壤CO2 日平均排放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高N(15 0 kg N·hm- 2·a- 1 )处理对苗圃土壤CO2 的日平均排放量也无显著影响,但倍高N(30 0 kg N·hm- 2 ·a- 1 )处理显著促进苗圃样地土壤CO2 的排放。然而,所有N(低N、中N和高N)处理均显著促进季风林土壤CO2 日平均排放量,且这种促进作用随N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增加。N处理显著促进季风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对CH4 吸收速率,但对混交林土壤CH4 吸收则无明显的影响。在苗圃样地,除倍高N外,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CO2排放 CH4吸收 响应 全球变化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0
6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2 位作者 李德军 张炜 方运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中等强度水平的氮处理(100 kg/(hm2.a))对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比叶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黄果厚壳桂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则在低氮处理下(50 kg/(hm2.a))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比叶重对氮沉降的敏感性远滞后于最大净光合速率.然而这些生理指标在高氮处理下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对黄果厚壳桂的光合色素有影响,其余两种植物色素随氮处理水平的变化不明显.氮处理对表观最大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表观最大量子效率表现出了低氮处理有利于植物利用光能而高氮处理不利于利用光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达到氮饱和状态,但是3种植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黄果厚壳桂的光合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比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敏感,在低氮条件下(50 kg/(hm2.a))更能维持其生理优势;而其他两种植物则在中氮条件下(100 kg/(hm2.a))生长最好.适量氮沉降在短期内还是有利于这3种植物的生长,但高氮处理(150 kg/(hm2.a))可能已超出了植物可承受的程度,打乱了植物体内的生理进程,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光合能力 比叶重 生理特征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森林土壤渗透水酸度和无机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早期响应 被引量:23
7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2 位作者 江远清 李德军 PER Gunderse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 和150 kg N hm-2 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20 cm深渗透水酸度和无机氮含量在开始9个月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pH值为3.82-4.24,外加氮处理使其... 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 和150 kg N hm-2 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20 cm深渗透水酸度和无机氮含量在开始9个月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pH值为3.82-4.24,外加氮处理使其平均降低了0.08-0.18。3个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无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6.14、6.66和11.64 mg L-1,铵态氮占15.0%、11.9%和3.0%。外加氮处理使3种森林土壤渗透水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外加氮处理不但增加了无机氮从森林土壤流失的潜力,而且使土壤进一步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渗透水 铵态氮 硝态氮 鼎湖山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被引量:15
8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2 位作者 周国逸 张德强 薛璟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10,共7页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Mn和Zn元素含量(mg/kg)分别介于6.1~100.6、6.5~1027.5、46.3 ~1196.7和27.0~338.6,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含量(mg/kg)平均值表现为Mn(305.3)>Fe (259.3)>Zn(109.9)>Cu(19.3),而其它植物表现为Fe(586.4)>Mn(336.9)>Zn(141.4)>Cu(36.6);(3) 植物微量元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随元素和植物所在的层次不同而异:乔木层植物Cu含量高低排序为干> 根>枝>叶>皮,Fe为根>皮>叶>枝>干;Mn为叶>皮>枝>根>干;Zn为叶>根>枝>皮>干;(4)在 群落垂直结构上,Fe元素含量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增的趋势,而Cu、Mn和Zn含量规律不明显;(5)植物和土壤 的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均较差;(6)与亚热带其它森林相比,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u、Mn和 Zn含量较低,但乔木层植物因具有很强的吸收或富集能力而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微量元素含量 分配格局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江远清 莫江明 +1 位作者 方运霆 李志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三种代表性森林类型表层土壤(0~20cm)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因元素种类、森林类型和季节不同而异。三种森林土壤交换性阳... 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三种代表性森林类型表层土壤(0~20cm)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因元素种类、森林类型和季节不同而异。三种森林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都表现为:Al^3+〉H^+〉K^+〉Ca^2+、Mg^2+、Na^+。几乎所有调查的阳离子含量在阔叶林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但后两者之间大多数阳离子含量差异不显著。鼎湖山森林土壤可交换性阳离子含量虽然较高,但盐基饱和度却很低。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可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在1997年6月份分别为:58.3、84.5和118.7mmolc/kg,盐基饱和度分别为:5.5%、3.2%和4.5%。三种森林土壤交换性Ca^2+、Mg^2+、K^+和H^+含量季节差异极显著(P〈0.001),但交换性Al^3+含量只在马尾松林土壤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01)。同一元素季节变化大小程度趋向马尾松林〉混交林〉阔叶林。森林土壤交换性Ca^2+、Na^+和H^+含量与土壤pH值相关关系不明显,但交换性Mg^2+、K^+和Al^3+与土壤pH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交换性阳离子 季节动态 PH值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下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及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42
10
作者 徐国良 莫江明 +1 位作者 周国逸 薛花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1-907,共7页
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在N沉降下的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选取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建立野外模拟N沉降样地,实施四个处理组,对照(Control)、低氮(50kg·hm-2·a-1,LowN)、中氮(100k... 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在N沉降下的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选取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建立野外模拟N沉降样地,实施四个处理组,对照(Control)、低氮(50kg·hm-2·a-1,LowN)、中氮(100kg·hm-2·a-1,MediujmN)和高氮处理(150kg·hm-2·a-1,HighN),利用凋落物网袋法,在18个月的时间内调查分析了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中的土壤动物密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阶段对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存在影响,季风林凋落物降解速度显著性快于混交林和针叶林(P<0.05);18个月后,季风林各处理地凋落物残留率为0.05、0.14、0.13和0.17,混交林为0.64、0.56和0.62,针叶林为0.66、0.63和0.62。N沉降增加对凋落物分解存在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与植被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N沉降处理对季风林凋落物分解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差异随时间推移愈益明显,但在混交林和针叶林内,试验后期凋落物分解受到了N沉降处理的促进作用。在试验后期,尤其是12个月后,凋落物网袋土壤动物密度在不同林地和不同水平N处理下体现了差异化发展趋势。在季风林内,N处理地土壤动物密度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在混交林和针叶林内,低N样地动物密度显示了相比对照样地的明显优势,但在较高强度的中N处理地无论在凋落物的降解速率还是在动物密度上都与对照样地没有明显差别。文章认为,N沉降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受环境N饱和程度的调控。文章还提出,在凋落物分解进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具有“后期进入”特征,这对于进一步准确分析森林凋落物分解进程及土壤动物的贡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凋落物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9
11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3 位作者 彭少麟 方运霆 李德军 林琼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3-753,共11页
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 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对植食性动物的可能影响,为揭示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生理生态影响及其机理,以及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试验21个月后,3个树种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而言,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对氮处理的响应相似,氮处理样地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中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两者在高氮处理下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黄果厚壳桂随着氮处理强度的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说,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在氮处理下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增加尤为明显。找出了对氮沉降响应敏感的指示剂。游离氨基酸丝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特别是精氨酸,可以用来作为光叶山黄皮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黄果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丝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个别游离氨基酸的积累情况可被用来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游离氨基酸 蛋白质 γ-氨基丁酸 季风常绿阔叶林 指示剂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群落能量分配及其生产的动态 被引量:16
12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1 位作者 李德军 曹裕松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2,共7页
对鼎湖山马尾松群落各组分热值、能量现存量、能量净生产量及群落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马尾松各器官热值相差不大,为19.02~20.30 kJ/g(总平均 19.34 kJ/g);灌木层植物热值低于乔木层,为16.55~18.78 kJ/g(总平均... 对鼎湖山马尾松群落各组分热值、能量现存量、能量净生产量及群落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马尾松各器官热值相差不大,为19.02~20.30 kJ/g(总平均 19.34 kJ/g);灌木层植物热值低于乔木层,为16.55~18.78 kJ/g(总平均17.82 kJ/g);草本层植物热值低于灌木层,为13.07~16.16 kJ/g(总平均15.03 kJ/g)。(2)群落能量总现存量随时间而增加,且组分分配比例因年份不同而异。在 1990、1995和2000年分别为167 141.4、270 295.9和321 294.3 kJ/m2,其中乔木层占93.4%、79.8%和86.7%,林下层占3.5%、10.6%和7.2%,而地表现存凋落物层仅占3.2%、9.5%和6.1%。(3)群落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期间能量净生产每年分别为 1 7083. 2 kJ/m2 和 21 571. 8 kJ/m2,其中乔木层占 96. 6%和95 5%,林下层仅占3.4%和5.0%。所有能量生产量中,群落自身增长能量(即年能量存留量)占 72.7%和57.6%,而释放到其它子系统的能量占27.3%和42.4%。(4)群落太阳能转化效率在 1990~1995 年和 1995~2001年分别为0.759%和0.958%,10年平均为0.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值 能量现存量 能量生产量 马尾松群落 鼎湖山 能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森林土壤硝态氮及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19
13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周国逸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3-487,共5页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鼎湖山三种森林(马尾松林、马尾松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硝态氮对外加氮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显著地受森林类型、季节和氮处理的影响。整体而言,阔叶林土壤硝态氮极显著高于马尾松...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鼎湖山三种森林(马尾松林、马尾松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硝态氮对外加氮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显著地受森林类型、季节和氮处理的影响。整体而言,阔叶林土壤硝态氮极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而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三种森林土壤硝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极显著高于冬季和秋季,而冬季又显著高于秋季。外加氮处理提高土壤硝态氮水平,其中在马尾松林和阔叶林氮处理效应显著。所得结果与直接采集土壤或土壤水测定的硝态氮含量的结果一致,表明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是评价土壤硝态氮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硝态氮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锥栗种子特征及其对动物取食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彭闪江 徐国良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7,共5页
通过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锥栗种子特征的分析及进行种子取食实验,研究探讨了锥栗种子特征对动物取食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锥栗作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其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种子扩散前后面临巨大的取食压力... 通过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锥栗种子特征的分析及进行种子取食实验,研究探讨了锥栗种子特征对动物取食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锥栗作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其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种子扩散前后面临巨大的取食压力。动物对种子取食偏爱同种子大小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种子尺寸增加,取食率有线性增加的趋势。但是,锥栗应对动物取食并非完全被动的,它也发展了一些特有的生活史策略。锥栗种子的颜色与环境凋落物及土壤色相似,可以减少被取食者发现的机率。更重要的是,锥栗种子带刺的总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具总苞的种子取食的强度,显著低于无总苞的种子(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种子特征 取食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退化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比较 被引量:17
15
作者 莫江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6-192,共7页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浓度的变化随林型和季节不同而异,总的来说,其大小顺序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混交林>马尾松林(林型);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季节),有效磷浓度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季 节)。收割林下层和凋...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浓度的变化随林型和季节不同而异,总的来说,其大小顺序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混交林>马尾松林(林型);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季节),有效磷浓度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季 节)。收割林下层和凋落物这种人为干扰活动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 的影响。在试验开始时(1990年5月),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浓度在马尾松林保护样地(停止人为干扰)和处理样 地(按当地习惯继续收割林下层和凋落物)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经七年多的试验后,土壤全磷浓度在保护样地 和处理样地间仍十分相似,但土壤有效磷浓度在保护样地显著高于处理样地,说明保护样地在停止人为干扰 后相对于继续受干扰的处理样地其林地条件得到了改善,从而使土壤有效磷含量也得到提高。只要停止人为 干扰,鼎湖山退化马尾松林土壤有效磷供应力是可以自然恢复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马尾松林 土壤全磷 鼎湖山 混交林 退化 土壤有效磷 人为干扰 磷浓度 1990年 有效磷含量 林地条件 自然恢复 凋落物 样地 保护 季节 林型 秋季 春季 冬季 夏季 林下 收割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锥栗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彦君 彭闪江 +1 位作者 徐国良 黄忠良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4-1288,共5页
研究了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的主要因素。实验分为无处理组、鸟类取食组、排除鸟类取食组、排除哺乳动物组和种子袋法。结果表明,扩散前种子主要受栗实象甲(Curculiodavidi)取食和病原体感染,其取食率在鼎湖山... 研究了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的主要因素。实验分为无处理组、鸟类取食组、排除鸟类取食组、排除哺乳动物组和种子袋法。结果表明,扩散前种子主要受栗实象甲(Curculiodavidi)取食和病原体感染,其取食率在鼎湖山3种林型之间显示了较大差异。排除实验的研究表明,锥栗种子在扩散后承受啮齿类、鸟类等动物取食和病原体感染致死的巨大压力,其中无覆盖处理实验组的种子取食平均比例高达93.3%,鸟类对种子取食率约为80%,排除鸟类实验组中的种子平均取食率为92.4%,非哺乳动物对种子的取食在3个林型有差异,但不是显著性的。因此,巨大的种子死亡或丧失是锥栗自然更新率非常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种子取食 病原体 种子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添加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影响的培养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回军 欧阳学军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6期6-14,共9页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分析了磷添加对南亚热带鼎湖山马尾松林(PMF)、针阔叶混交林(PBM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EBF)土壤(0~10cm)CO小CH4排放/吸收和有机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8周的培养,100mg磷添加处理土壤C—CO2累积排放...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分析了磷添加对南亚热带鼎湖山马尾松林(PMF)、针阔叶混交林(PBM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EBF)土壤(0~10cm)CO小CH4排放/吸收和有机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8周的培养,100mg磷添加处理土壤C—CO2累积排放量依次为PMF、PBMF和MEBF对照的82.4%、84.4%和102.8%,2000mg磷处理土壤依次为其对照的107.2%、101.2%和109.1%;100mg磷处理土壤CH4累积排放量依次为其对照的69.9%、102.7%和66.3%,2000mg磷处理土壤依次为其对照的-57.4%、25.3%和22.4%,其中,磷在处理初期较一致的提高土壤CO2和CH4排放,磷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与森林的土壤状况有关,添加的磷浓度越高,其促进作用越强。1周的培养,100mg磷处理土壤有效氮净矿化量依次比PMF、PBMF和MEBF对照少37.06%、39.60%和28.62%,2000mg磷处理土壤依次比其对照少70.97%、84.14%和187.97%,100mg磷处理土壤硝态氮净矿化量依次比其对照少48.06%、40.45%和28.03%,2000mg磷处理土壤依次比其对照少254.09%、115.32%和238.50%,磷显著的抑制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和硝化。结果建议,在研究P对土壤有机碳氮矿化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土壤对P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氮 矿化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及其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被引量:63
18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3 位作者 周国逸 Per Gundersen 李德军 江远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53-2359,共7页
研究了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 (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结果显示 :(1)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 0~ 10 cm和 10~ 2 0 cm两个土层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含量总平均分别为 6 .2 4... 研究了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 (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结果显示 :(1)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 0~ 10 cm和 10~ 2 0 cm两个土层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含量总平均分别为 6 .2 4、6 .2 2和14 .77m g/kg,其中铵态氮占 4 5 .3%、4 8.7%和 14 .5 %。 (2 )外加氮处理使 3个森林两个土层的有效氮含量都在增加 ,但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土层、氮处理水平、氮处理时间和森林类型。总体而言 ,0~ 10 cm土层略比 10~ 2 0 cm土层敏感 ;氮处理水平越高土壤有效氮增加越多 ;外加氮处理时间越长 ,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距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铵态氮 硝态氮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19
作者 张炜 莫江明 +2 位作者 方运霆 鲁显楷 王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09-2319,共11页
大气氮沉降已经并将继续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产生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由于森林类型、土壤N状况、氮沉降量及沉降类型等不同,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 大气氮沉降已经并将继续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产生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由于森林类型、土壤N状况、氮沉降量及沉降类型等不同,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促进和不显著3种效果。在N限制的森林中,氮沉降对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无显著影响,或促进土壤CO2排放;在"N饱和"的森林中,氮沉降可减少土壤CO2排放,抑制对大气CH4的吸收,增加N2O排放。分析了产生以上影响效果的作用机理,介绍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温室气体通量 影响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44
20
作者 王晖 莫江明 +3 位作者 鲁显楷 薛璟花 李炯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0-478,共9页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氮处理、中氮处理和高氮处理,即0、50、100 kg N hm-2a-1和150 kg N hm-2a-1。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6月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浸提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2006年6月高于2004年11月;季风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随着氮沉降增加季风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减少,但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则增加,且此趋势在高氮处理下表现明显。然而,氮沉降增加对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提高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微生物量 可浸提有机碳 南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