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大气氮沉降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1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10 位作者 张炜 毛庆功 刘荣臻 王聪 王森浩 郑棉海 MORI Taiki 毛晋花 张勇群 王玉芳 黄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0-522,共23页
人类活动加剧了活性氮的生产和排放,并导致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干扰已经超出了地球系统安全运行的界限。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的高发区域,高氮沉降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活动加剧了活性氮的生产和排放,并导致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干扰已经超出了地球系统安全运行的界限。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的高发区域,高氮沉降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理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对国际上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并从生物学和非生物学两大过程重点阐述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自2000年以后才开始重视大气氮沉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模拟氮沉降研究表明,持续高氮输入将会显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处于氮沉降热点区域的中国中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沉降效应依赖于系统的氮状态、土地利用历史、气候特征、林型和林龄等。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跟踪研究和不同气候带站点之间的联网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对长期氮沉降响应与适应的过程机制、地下碳氮吸存潜力研究、以及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全球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 氮饱和 氮限制 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多样性 碳吸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展模式对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谭德明 丁仕宇 +2 位作者 韩宝龙 潘雪莲 刘红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554-6564,共11页
快速城市化加快了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改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了探究何种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创造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深圳为案例,利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设置经济、惯性... 快速城市化加快了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改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了探究何种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创造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深圳为案例,利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设置经济、惯性和生态3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使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深圳市各类生态系统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核算了不同模式下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2015年到2020年,各类生态系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人类聚落生态系统快速增长,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侵占,城区绿地呈现自然减少人工增加趋势。(2)2025年3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影响显著,惯性发展模式下人类聚落、城区绿地出现扩张,经济发展模式下进一步增长,自然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减少,生态发展模式下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得到恢复。(3)3种模式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差异显著,惯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下降,分别较2020年下降2.67%和5.25%。生态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较经济发展模式提升5.5%,3种模式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总价值差最高达到38.1亿元。综合来看,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选择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的发展模式,通过制定有效的生态空间保护措施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城市潜在开发区调整,实施生态工程等提高城市生态空间面积和质量,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调节服务 城市 CA-Markov 多模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线虫群落分析的油页岩废渣地不同植被类型恢复过程中的土壤食物网能流状况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祖艳 邵元虎 +1 位作者 夏汉平 傅声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612-5620,共9页
土壤健康与生态系统功能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土壤线虫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生物,特别是用于评价土壤污染和恢复的过程。对广东茂名油页岩废渣场人工实施不同生态恢复改造状况下的土壤线虫属的重要值及土壤线虫反映的... 土壤健康与生态系统功能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土壤线虫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生物,特别是用于评价土壤污染和恢复的过程。对广东茂名油页岩废渣场人工实施不同生态恢复改造状况下的土壤线虫属的重要值及土壤线虫反映的土壤食物网能量通道进行了分析,以通过污染地土壤食物网内的能量流动状况反映种植不同植物物种相同时间后的土壤养分与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在废渣场种植不同植物物种约8年后,乌墨林和大叶相思林下土壤线虫类群数(属)分别为54和45,重要值最高的是食细菌的棱咽属(Prismatolaimus)和拟丽突属(Acrobeloides);而红荷林和荒草地的线虫类群数分别为41和38,重要值最高的是杂食性的真矛线属(Eudorylaimus);废渣地线虫属的数量最少,仅为34个,重要值最高的是食真菌的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和滑刃属(Aphelenchoides)。食物网能流分析表明:细菌能流通道比重最高的是大叶相思林和乌墨林,而真菌能流通道比重最高的是废渣地,红荷林和荒草地居中,各样地植物能流通道比重都比较小,仅为2%—10%之间。总体来讲,在有植被覆盖的生态系统,养分周转更快,特别是乌墨和大叶相思林,而无植被的废渣地,土壤养分周转速率倾向于更慢的真菌能流通道,这表明在养分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真菌通道的食物网可能会起更大的作用。研究还说明了在油页岩废弃地恢复过程中,植物资源的输入不仅仅刺激植物能流通道,同时也会刺激细菌和真菌能流通道,植被是土壤线虫群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植被恢复 土壤线虫 土壤食物网 能量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生态位进化与物种多样化的关系——以泛热带植物番荔枝科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一汐 文印 +1 位作者 刘慧 曹坤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7-466,共10页
热带地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其气候条件有关,但气候如何影响热带地区物种的多样化却未有定论。为了解气候对热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泛热带植物番荔枝科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计算了该科植物气候生态位的进化速率... 热带地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其气候条件有关,但气候如何影响热带地区物种的多样化却未有定论。为了解气候对热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泛热带植物番荔枝科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计算了该科植物气候生态位的进化速率,并与该科的净多样化速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番荔枝科气候生态位的进化速率较低,但新近分化类群的进化速率相对较高;(2)气候生态位下界(低温与低降水)的进化速率较上界(高温与高降水)快;(3)净多样化速率与气候生态位的进化速率,尤其是温度生态位的进化速率紧密相关。本研究揭示了番荔枝科植物气候生态位的进化对其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作用,对该科在当前气候变化下的保护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科 气候生态位 进化速率 物种多样化 净多样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种源木荷幼苗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德福 赵楠 +5 位作者 邱万滨 桑栋鑫 黄国敏 刘文飞 沈芳芳 段洪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4,共12页
为探讨不同种源树木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该研究以广东与福建种源木荷为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式模拟干旱及复水条件,研究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及碳生理特征、脯氨酸(Pr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对照... 为探讨不同种源树木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该研究以广东与福建种源木荷为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式模拟干旱及复水条件,研究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及碳生理特征、脯氨酸(Pr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对照情况下,广东种源木荷的茎木质部水势(Ψ_(xylem))、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光合速率(A_(sat))与气孔导度(G s)均低于福建种源木荷的。(2)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特征、Pro与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呈一致趋势,其中Ψ_(xylem)、RWC与Pro均能较快恢复至对照水平,而茎木质部栓塞程度与SOD未恢复至对照水平。(3)福建种源木荷叶片的A_(sat)对干旱的敏感性较广东种源的高且复水后恢复至对照水平需要更长时间。(4)复水后福建种源木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恢复速率高于广东种源木荷。综上认为,福建与广东两个种源木荷均不能通过短期复水(30 d)来修复被栓塞的木质部。尽管广东种源木荷的光合速率能够更快地恢复至对照水平,但其光合速率低于福建种源木荷,并且其NSC的恢复能力较福建种源荷的低。因此,在未来干旱加剧背景下,广东种源木荷的生长及存活可能受到更大威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种源地气候条件对树木抗旱性的影响,为未来森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复水 光合特征 水力特征 木荷 种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方美 姜川 +6 位作者 曾小玲 任燕 金艳强 冯德枫 陈远洋 刘成刚 陈殊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79-9390,共12页
林下植被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对森林生物量的贡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热带地区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季节变化势必会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产生影响。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常规管理胶林(CR)、自然恢复胶林(NR)、人工... 林下植被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对森林生物量的贡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热带地区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季节变化势必会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产生影响。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常规管理胶林(CR)、自然恢复胶林(NR)、人工恢复胶林(AR)、香蕉林(BP)以及次生林(SF)五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季节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调查到灌木50种,分属于31科41属;草本88种,分属于45科79属,且多年生草本植物居多,占草本总种数的60%以上。灌木主要以豆科植物为优势类群,草本则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2)相比SF和人为干扰较少的NR及AR,人为干扰较大的CR和BP显著改变了旱季和雨季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类群的分布,并降低了林下植被群落的平均高度、盖度、多样性及总生物量和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同时,CR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显著高于SF、NR和AR,而草本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3)草本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物量相较于灌木更容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CR草本群落的盖度和高度雨季显著高于旱季,而SF多年生草本的Pielou指数和一年生草本多样性雨季显著低于旱季。此外,所有橡胶林分的林下植被及其草本层的各生物量组分雨季显著高于旱季,而BP则呈相反趋势。灌木和草本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无明显季节变化,但雨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本植物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这得益于多年生草本的较大贡献。综上所述,热带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及季节变化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分配具有一定影响。研究将为热区人工经济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林下植被多样性 生物量分配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被引量:157
7
作者 邵元虎 张卫信 +2 位作者 刘胜杰 王晓丽 傅声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614-6625,共12页
土壤无脊椎动物生物量通常小于土壤生物总生物量的10%,但它们种类丰富,取食行为及生活史策略多种多样,且土壤动物之间,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主要通过取食作用(trophic effect)和非取食作用... 土壤无脊椎动物生物量通常小于土壤生物总生物量的10%,但它们种类丰富,取食行为及生活史策略多种多样,且土壤动物之间,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主要通过取食作用(trophic effect)和非取食作用(non-trophic effect)来实现。原生动物数量大、周转快,故原生动物本身的代谢活动(即取食作用)对碳氮矿化的贡献可以接近甚至超过细菌的贡献;然而大多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本身代谢过程对碳氮矿化的贡献远低于土壤微生物,但它们可以通过取食作用来调节微生物进而影响碳氮的矿化。大型节肢动物中的蜘蛛和地表甲虫等捕食者经常活跃于地表,它们常常会通过级联效应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蚯蚓、白蚁等大型土壤动物除可以通过取食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非取食作用调控土壤微生物,进而显著影响土壤碳氮过程。土壤动物取食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的非营养关系的存在造就了多维度的土壤食物网,给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介绍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主要的生态功能,并对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关于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取食作用 非取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生境蕨类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宋娟 李荣华 +1 位作者 朱师丹 叶清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9-495,共7页
为了解不同生境中蕨类植物的叶片功能,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6种优势蕨类植物的比叶面积、光合速率、元素含量、构建成本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叶片性状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附生蕨类(江南星蕨和崖姜... 为了解不同生境中蕨类植物的叶片功能,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6种优势蕨类植物的比叶面积、光合速率、元素含量、构建成本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叶片性状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附生蕨类(江南星蕨和崖姜蕨)的叶片具有较低的比叶面积(SLA)和光合速率(Aarea),较高的构建成本(CCarea)和碳同位素比率(δ13C)。而两种林下土生蕨类(扇叶铁线蕨、桫椤)具有较高的Aarea和较低的δ13C。生长在岩石基质上的中华里白具有最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和较高的δ13C。生长在溪流边的薄叶卷柏具有最高的SLA,最低的CCarea和δ13C。这些揭示了蕨类植物叶片性状与生境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由于附生蕨类的叶片具有高的能量投资和低的光合速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附生蕨类可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比叶面积 光合速率 构建成本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护理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龙 刘楠 王俊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植物护理效应是指护理植物在其自身冠幅下辅助目标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近年来,植物护理效应被应用于世界范围内多数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文章综述了当前植物护理效应的主流研究内容主要为护理植物的确定、影响其效应的因素、... 植物护理效应是指护理植物在其自身冠幅下辅助目标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近年来,植物护理效应被应用于世界范围内多数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文章综述了当前植物护理效应的主流研究内容主要为护理植物的确定、影响其效应的因素、形成其效应的原因与机理以及护理、竞争及胁迫梯度假说,归纳了样方调查、种子萌发实验、幼苗栽植实验等研究方法,总结了其与生态位、系统发育、全球变化等相关生态学概念的关系,指出未来对植物护理效应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中观尺度上,在微观尺度上(目标植物对护理效应的生态适应性的激素效应与分子机制)和宏观尺度上(植物护理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将大有作为,以期将植物护理效应纳入我国主流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植物 目标植物 辅助 胁迫梯度假说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汤松波 习丹 +1 位作者 任文丹 旷远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南亚热带鹤山6种不同植被类型(灌草、马尾松林、桉树林、乡土树林、马占相思林、季风常绿阔叶林)SOC干湿季、空间(0~10,10~20,20~40 cm)变化特征、土壤惰性指...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南亚热带鹤山6种不同植被类型(灌草、马尾松林、桉树林、乡土树林、马占相思林、季风常绿阔叶林)SOC干湿季、空间(0~10,10~20,20~40 cm)变化特征、土壤惰性指数及其与土壤有效氮(TAN)的关系研究表明:(1)6种植被中,干季SOC含量显著高于湿季,SOC含量随土层深度降低,马占相思林SOC含量最高,马尾松林和灌草最低;(2)6种植被SOC储量在0~10 cm土层所占比例最高,占0~40 cm土层SOC含量40%以上;(3)土壤惰性指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常绿阔叶林、乡土树林和马占相思林烷基碳和ROC惰性指数高于桉树林和马尾松林,揭示这3种植被SOC具有更高稳定性;(4)SOC与土壤TA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揭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豆科植物,辅以乡土树种营造常绿阔叶林,有利于提高森林潜在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总有效氮 植被类型 季节变化 惰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坡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11
作者 李志鹏 李旭 +3 位作者 骆金初 李跃林 陈红锋 唐旭利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3-494,共12页
为探究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了解群落间物种更替规律,以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坡的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8月以100 m为梯度沿海拔建立样地进行每木调查,分析300~1800 m海拔梯度范围内的乔木层植被物种组成、物种... 为探究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了解群落间物种更替规律,以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坡的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8月以100 m为梯度沿海拔建立样地进行每木调查,分析300~1800 m海拔梯度范围内的乔木层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更新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呈双峰曲线变化,群落间相异性也增大,且随着海拔差值扩大而逐渐增大,而在研究区内,物种更新速率在垂直梯度上表现出不明显的变化。不同海拔区域的群落生产策略有所不同,低海拔地区以中物种数+少个体数+高单株生物量为主,中海拔地区以多物种数+中个体数+中生物量为主,高海拔地区则以少物种数+多个体数+低单株生物量为主。提高物种多样性能为生态系统提高更多生态位和更高的抵抗力稳定性,有益于保护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生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群落结构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某废弃离子型稀土矿山土壤修复效应研究
12
作者 李智 郑娅红 温达志 《现代园艺》 2025年第9期85-88,92,共5页
为评估生态修复对粤北某废弃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修复区与未修复区为主要对象,采用土壤分析和生态评估方法,探讨了土壤持水量、pH值、总孔隙度以及总碳、总氮和总磷的差异。结果表明,修复区0~20 cm土层中碳含量显著增加... 为评估生态修复对粤北某废弃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修复区与未修复区为主要对象,采用土壤分析和生态评估方法,探讨了土壤持水量、pH值、总孔隙度以及总碳、总氮和总磷的差异。结果表明,修复区0~20 cm土层中碳含量显著增加,从修复前0~5 cm土层低于5 g/kg增加到修复后的13.83 g/kg;修复区土壤持水能力显著得到提高,尤其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由5.16%增加到12.14%,表明生态修复通过增加碳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有效提升了土壤持水能力。修复区土壤p H值在各个土层中均高于未修复的裸地区,土壤酸化得到了缓解;土壤总孔隙度在修复区与周边未破坏自然区接近,表明生态修复有效地恢复了土壤的孔隙结构。修复区0~40 cm土层中碳、氮、磷含量分别为13.83 g/kg、4.91 g/kg、0.39 g/kg,显著高于未修复裸地区的2.99 g/kg、0.5 g/kg、0.16 g/kg,表明修复措施显著提升了稀土尾矿土壤碳含量和氮、磷养分,尤其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及养分循环与再利用。研究成果可为南方离子型稀土尾矿修复工程及其效应评估提供一定技术标准和方法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废弃稀土尾矿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栏封育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光茹 王星宇 +2 位作者 吕佳霖 谭向平 胡中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243-8252,共10页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提升碳汇的有效措施,对草地生产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围封通过排除牲畜的啃食能有效地恢复植被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但围封效果也受到管理方式、气候因素、草地类型及土壤条...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提升碳汇的有效措施,对草地生产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围封通过排除牲畜的啃食能有效地恢复植被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但围封效果也受到管理方式、气候因素、草地类型及土壤条件等的影响。通过对围封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尤其关注有机碳输入和输出过程,发现目前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来源于植物、微生物,较为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碳组分,导致土壤有机碳对围封的响应及机制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很难从碳过程机理上解释不同研究围封效果的差异。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加强围封对SOC不同组分研究,解释SOC在不同研究中围封效果的差异;2)加强土壤微生物功能群与SOC输入和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深入揭示微生物调控SOC对围封的响应规律和机制;3)长期围封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地下碳库的变化过程尚不明确,应加强阶段性、长期性的观测,以更准确地揭示围封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规律,科学合理地评估草地适宜的围封年限;4)加强围封与全球气候变化因子的耦合研究,围封下不同草地类型,特别是青藏高原等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动态的驱动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还很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封育 草地生态系统 颗粒有机碳 矿质结合有机碳 植物来源有机碳 微生物来源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评价5种植物对热带珊瑚岛环境的适应性 被引量:20
14
作者 罗琦 刘慧 +7 位作者 吴桂林 贺鹏程 华雷 朱丽薇 张辉 刘楠 简曙光 叶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6-1263,共8页
植被新建是保护和改善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热带珊瑚岛极端干旱生境是影响植物存活和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选取适生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植被新建至关重要。通过测定在海南省文昌市苗圃和热带珊瑚岛上的草海桐(Scaevola tac... 植被新建是保护和改善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热带珊瑚岛极端干旱生境是影响植物存活和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选取适生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植被新建至关重要。通过测定在海南省文昌市苗圃和热带珊瑚岛上的草海桐(Scaevola taccada)、厚藤(Ipomoea pescaprae)、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花生(Arachis hypogaea)、椰子(Cocos nucifera)5种植物的光合/水力相关功能性状,探讨植物对热带珊瑚岛生境的适应性。研究发现:与对照(文昌苗圃)相比,热带珊瑚岛上的草海桐、厚藤、木麻黄最大光合速率(A_(max))均显著升高;除椰子外,其余4种植物的比叶面积(SLA)降低,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升高(其中木麻黄和花生升高显著);5种植物的叶片碳含量(LC)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此外,厚藤、木麻黄、椰子的叶片导水率(K_(leaf))显著升高;厚藤和花生的叶片膨压丧失点(Ψ_(tlp))显著降低;厚藤和木麻黄的气孔导度(g_s)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桐、椰子、花生主要通过非气孔调节方式(提高K_(leaf),降低Ψ_(tlp)、SLA等)适应热带珊瑚岛干旱环境;而厚藤和木麻黄同时通过气孔调节(降低g_s)及非气孔调节(提高K_(leaf),降低Ψ_(tlp)、SLA等)两种方式促进植物碳同化和水分利用。综上所述,草海桐、厚藤、木麻黄具有更高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能有效协调碳同化和水分利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合用于热带珊瑚岛的植被新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珊瑚岛 生态适应性 植被新建 光合作用 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叶桉林下5种植物的耐阴性、生物量及其个体消长 被引量:20
15
作者 公绪云 饶兴权 +3 位作者 周丽霞 王晓玲 朱小林 蔡锡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4-1133,共10页
为了解尾叶桉林下不同植物种类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生长适应性,在鹤山站尾叶桉林中选取分布较多且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5种林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植物的叶片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光响应曲线,同时结合2006年和2011年尾叶桉林的... 为了解尾叶桉林下不同植物种类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生长适应性,在鹤山站尾叶桉林中选取分布较多且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5种林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植物的叶片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光响应曲线,同时结合2006年和2011年尾叶桉林的样方调查数据分析了5种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和个体数量的消长。结果表明:(1)野牡丹叶片的宽度、厚度、单片叶面积等指标最大,梅叶冬青最小,桃金娘、栀子和山苍子处于两者之间;桃金娘、野牡丹和山苍子的光合速率随光照的增强迅速增大,其光饱和点较高;梅叶冬青和栀子的光合速率也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但其斜率比野牡丹和山苍子大,并很快就达到光饱和点。综合聚类分析植物的耐阴程度,5种植物可分为2类:第1类为耐阴性较强的梅叶冬青、栀子,第2类为耐阴性较弱的野牡丹、山苍子和桃金娘。(2)随着尾叶桉林的生长,5种林下植物的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幅较大的是野牡丹和桃金娘分别增加74倍和18倍,增幅最小的是栀子仅1.3倍。野牡丹、桃金娘和山苍子这3个种生物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个体高度和地径的增长引起,而栀子和梅叶冬青生物量的增加是其个体数量、株高和地径做出的贡献。(3)在尾叶桉林生长过程中,耐阴种类梅叶冬青随着个体密度、株高和地径的增长,其在林内发展成为主要优势灌木种类;栀子的密度虽然有一定的增大,但其株高和地径增加量小,生物量也小,发展为次要灌木种类。野牡丹、桃金娘和山苍子等3种的个体密度都在下降,虽然其地径、株高和生物量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其较强的阳生性不能适应林内的荫蔽环境,只适于林窗或林缘光照较强的地方生长。因此,在桉树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适当保护和种植梅叶冬青和栀子;在短轮伐期经营模式下,林窗和林缘也可适当保留野牡丹、桃金娘和山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林 林下植物 光合特性 叶片特征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 被引量:5
16
作者 温智峰 魏识广 +2 位作者 李林 叶万辉 练琚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为探讨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在科、属、种不同分类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的共性规律及其成因,加深对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群落生态学特性的了解。选取中国南亚热带区域4个不同纬度样地中个体数量排名前3的优势科为研究对象(DBH... 为探讨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在科、属、种不同分类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的共性规律及其成因,加深对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群落生态学特性的了解。选取中国南亚热带区域4个不同纬度样地中个体数量排名前3的优势科为研究对象(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1 cm),采用L(t)方程统计科、属、种空间分布格局,并以空间聚集程度指标L10比较各样地科、属、种水平的聚集程度,采用L12(t)方程分析各样地科、属、种间个体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在科、属、种3个分类水平上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各样地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聚集分布比例随纬度梯度变化未表现出明显规律,但均表现出分布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即随着空间尺度增大,聚集分布比例下降,随机分布比例上升这一共性规律。(2)各样地空间聚集程度L10均表现出随科→属→种分类水平细化而增大的规律。(3)独立不相关为各样地不同分类水平空间关联的最主要类型;独立不相关所占比例在科、属、种3个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致,但在物种水平,各样地3类亲缘远近的独立不相关占各类种间关联比例表现出同科同属占比>不同科不同属占比>同科不同属占比这一共性规律。(4)亲缘个体在种、属水平表现出独立不相关占比随纬度从高到低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科水平统计数据未能体现此规律。综上,植物分类水平的细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空间聚集程度,亲缘关系越近的个体越趋向于聚集分布;不同分类水平上亲缘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可以真实地反映不同亲缘关系远近群体对生境的适应性及资源利用特点,亲缘关系是影响群落中物种共存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点格局分析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 不同分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生境的6种棕榈科植物叶片水力性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龙 贺鹏程 +2 位作者 张统 刘慧 叶清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2-478,共7页
为揭示生长在湿润生境和季节性干旱生境棕榈科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适应的差异,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选取3种原分布于湿润生境(SOMH)植物:澳洲轴榈(Licuala ramsayi)、槟榔(Areca catechu)和所罗门皱籽棕(Ptychosperma salomonense),... 为揭示生长在湿润生境和季节性干旱生境棕榈科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适应的差异,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选取3种原分布于湿润生境(SOMH)植物:澳洲轴榈(Licuala ramsayi)、槟榔(Areca catechu)和所罗门皱籽棕(Ptychosperma salomonense),以及3种原分布于季节性干旱生境(SODH)植物:大丝葵(Washingtonia robusta)、澳洲蒲葵(Livistona australis)和大蒲葵(L.saribus),对叶片和叶柄的结构与功能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SODH物种相比,3种SOMH植物的水力加权导管直径(Dh)、理论导水率(Kth)、膨压丧失点(TLP)、脆弱性指数(VI)和比叶面积(SLA)较高,而其叶脉密度(VD)较低。TLP、VI均与Kth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可见,SOMH棕榈的叶片水力效率高于SODH棕榈,但叶片水力安全低于SODH,这揭示了生长于不同生境棕榈科植物在水分生理生态策略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科 水力效率 水力安全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固氮与非固氮豆科树种叶片养分利用策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楠 刘慧 +4 位作者 罗琦 林忆雪 侯皓 叶清 赖闻玲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40,共7页
为探究富氮环境中固氮(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LT)与非固氮豆科树种(non-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NLT)的叶片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华南地区5种NLT植物[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 为探究富氮环境中固氮(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LT)与非固氮豆科树种(non-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NLT)的叶片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华南地区5种NLT植物[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朱樱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和3种n-NLT植物[油楠(Sindora glabr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银珠(Peltophorum tonkinense)]为对象,测定其单位质量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比值、单位面积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和叶片光合氮、磷利用效率(PNUE、PPUE)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NLT的单位质量叶片N、P含量和Aarea均显著高于n-NLT,而两者PNUE和PPUE无显著差异;尽管两类植物单位质量叶片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NLT的叶片C:N和C:P显著低于n-NLT。因此,这表明华南地区NLT比n-NLT具有更强的养分获取和光合能力,但叶片养分利用效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固氮作用 养分性状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翟淑君 列志旸 +6 位作者 卢嘉华 刘旭军 刘德界 周曙仡聃 刘菊秀 褚国伟 叶茂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08-5518,共11页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种负效应在长期增温下是否仍存在和有机碳组分是否变化。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模拟增温,探究长期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2017—2021年的连续增温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表层土壤中,增温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4.5%,其中土壤重组有机碳库显著降低9.1%,轻组有机碳库显著增加9.8%,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5.8%,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含量不变。增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库、重组有机碳库、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增温处理与增温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库,但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络合态碳和轻组有机碳库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长期增温背景下南亚热带季风林的土壤有机碳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增加而增加,使总有机碳增加的生物调控作用可能比矿物保护作用强,但减少的惰性碳组分和增加的活性碳组分可能会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与大多数研究所发现的短期增温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形成对比,结果可为预测未来该地区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石灰土全氮含量高光谱反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文 李艳琼 +3 位作者 余玲 王金叶 倪隆康 李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7-1056,1064,共11页
石灰土是岩溶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准确快速估测石灰土全氮(TN)含量是科学评价岩溶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广西岩溶区石灰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光谱数据进行5种数学变换,对比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广义神经网络(GRNN)... 石灰土是岩溶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准确快速估测石灰土全氮(TN)含量是科学评价岩溶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广西岩溶区石灰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光谱数据进行5种数学变换,对比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广义神经网络(GRNN)以及二者组合(PLSR_GRNN)三种模型对土壤TN含量的高光谱反演能力。结果表明:(1)石灰土TN对光谱600 nm、1 300 nm、1 600 nm、1900 nm以及2 300 nm附近波段反射率较为敏感;(2)对土壤原始光谱做微分变换、倒数对数变换以及包络线去除变换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光谱对石灰土TN含量的反演能力,并以微分变换效果最佳;(3)建立的PLSR_GRNN高光谱反演模型能够综合PLSR模型和GRNN模型的优点,反演精度较高,并以二阶微分变换(SDR)建立的反演模型效果最好,模型验证决定系数高达0.90,均方根误差仅为0.51,适合于岩溶区石灰土TN含量高光谱反演。基于高光谱模型能够对岩溶区石灰土TN含量进行快速、高精度反演,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壤修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氮 石灰土 高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