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均方误差的8位深度神经网络量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冯鹏程 禹龙 +2 位作者 田生伟 耿俊 龚国良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8-1264,共7页
为模型量化后具有更高的准确度,提出以量化均方误差(QMSE)为指标的确定量化系数的方法,针对量化后性能损失严重的小型网络,进一步提出更新统计参数(USP)的方法。QMSE将量化过程中的舍入和截断操作产生的噪声相结合,以此作为选取合适量... 为模型量化后具有更高的准确度,提出以量化均方误差(QMSE)为指标的确定量化系数的方法,针对量化后性能损失严重的小型网络,进一步提出更新统计参数(USP)的方法。QMSE将量化过程中的舍入和截断操作产生的噪声相结合,以此作为选取合适量化系数的指标;USP通过更新批次归一化层中的均值和方差,矫正模型量化产生的均值和方差偏移。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进行重训练的情况下,使用QMSE+USP对常见的深度神经网络量化,模型性能优于其它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模型压缩 量化 卷积神经网络 均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漫反射与漫透射光谱的玉米单倍体鉴别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2
2
作者 覃鸿 马竞一 +4 位作者 陈绍江 严衍禄 李卫军 王平 刘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2-297,共6页
使用JDSU公司的MicroNIR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研究了适合进行单籽粒玉米单倍体鉴别的光谱测量方法。基于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技术,比较了漫反射和漫透射两种情况下玉米单倍体鉴别的效果。光谱数据经过预处理后,采用PLS+OLDA特征提取算... 使用JDSU公司的MicroNIR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研究了适合进行单籽粒玉米单倍体鉴别的光谱测量方法。基于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技术,比较了漫反射和漫透射两种情况下玉米单倍体鉴别的效果。光谱数据经过预处理后,采用PLS+OLDA特征提取算法,应用SVM建立玉米单倍体鉴别模型,分别统计漫反射和漫透射实验条件下,鉴别模型的正确识别率。在微型光谱仪内置光源漫反射的光谱测量方式下,不分胚面朝向,玉米单倍体籽粒平均识别率低于60%,不能有效鉴别玉米单倍体和多倍体。而采用外置光源对籽粒进行漫透射光谱测量方式,获得了平均正确识别率为93.2%的鉴别效果,并且模型稳定性好。实验结果表明,漫反射光谱仅能获得玉米籽粒表层信息,因此玉米籽粒胚面朝向严重影响漫反射光谱鉴别单倍体种子的效果;而漫透射光谱可以实现分析光程纵深信息全累加,能够得到样品内部的信息,因此对胚面朝向不敏感,能够有效地对随机摆放的玉米单倍体和多倍体进行识别。近红外方法能快速、无损地鉴别单倍体,并且微型光谱仪采集速度快,成本低,为实现实用化的自动鉴别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单倍体鉴别 漫透射 漫反射 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PCA和近红外光谱的鉴别玉米单倍体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文杰 李卫军 +2 位作者 李浩光 覃鸿 宁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24-2027,共4页
玉米的单倍体鉴别技术对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非常重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其操作简便,可在线分析监测,速度快,无损,测试成本低等特点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应用广泛。实验首先通过美国JDSU公司的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由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提... 玉米的单倍体鉴别技术对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非常重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其操作简便,可在线分析监测,速度快,无损,测试成本低等特点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应用广泛。实验首先通过美国JDSU公司的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由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提供的玉米种子单倍体、多倍体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然后对获得的原始数据做平滑(smoothing)、一阶导(first derivative,FD)和矢量归一化(vector normalization,VN)预处理以消除其噪声影响,再采用核函数为高斯核函数(Gaussian kernel function)的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KPCA)的方法将玉米种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中,并对映射后的数据做非线性特征提取,然后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提取的玉米种子单倍体、多倍体光谱数据的非线性特征建立分类模型,最后输入测试数据进行玉米单倍体、多倍体的分类鉴别测试,预测玉米种子是否是单倍体。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其正确识别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95%和93.57%。在该实验中,基于KPCA的玉米单倍体识别算法的性能表现较好、识别率较高。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证明了玉米种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更适于先将其映射于高维空间中进行特征提取,再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建模、分类分析。该实验为玉米单倍体识别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特征提取 KPCA 玉米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平方误差的单倍体和二倍体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浩光 李卫军 +3 位作者 覃鸿 陈绍江 刘金 李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9-264,共6页
基于玉米油分的花粉直感效应,采用核磁共振鉴别单倍体,快速、准确、低成本地确定单倍体与二倍体之间的含油率阈值,是实现大批量自动鉴别的前提和关键。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平方误差的单倍体和二倍体分类方法,通过少量籽粒确定含油率阈值的... 基于玉米油分的花粉直感效应,采用核磁共振鉴别单倍体,快速、准确、低成本地确定单倍体与二倍体之间的含油率阈值,是实现大批量自动鉴别的前提和关键。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平方误差的单倍体和二倍体分类方法,通过少量籽粒确定含油率阈值的研究,对单倍体和二倍体进行识别。以10个玉米组合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分析仪测定各组合一定数量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的含油率,依据最小平方误差方法确定各组合油分阈值,并通过逐级递增训练集样本数量的方法,确定油分阈值所需训练集规模,获得含油率阈值,能够满足单倍体正确识别率及对二倍体正确拒识率的均值达到90%以上的要求,为核磁共振全自动单倍体鉴别系统的后期大规模分类提供参数指导,提高分选效率。同时因单倍体生产效率低,运用最小平方误差的方法,通过少量的单倍体及二倍体籽粒来构建油分鉴别单倍体模型,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优的分类效果在玉米单倍体自动化分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该分类方法应用到全自动核磁分选单倍体系统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为加快单倍体工程化育种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育种 油分 单倍体 二倍体 最小平方误差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添加历史数据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浩光 李卫军 +3 位作者 覃鸿 张丽萍 董肖莉 于云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48-3153,共6页
针对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中,增加新的品种进行建模时,原有模型识别效果不够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在建模样本的基础上添加同类物质的历史光谱数据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集建模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然后添加同种物质样本的历史近红外光谱数... 针对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中,增加新的品种进行建模时,原有模型识别效果不够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在建模样本的基础上添加同类物质的历史光谱数据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集建模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然后添加同种物质样本的历史近红外光谱数据,再对所有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对所有样本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PLS)特征提取得到偏最小二乘空间,并只将建模样本数据向构建的偏最小二乘空间进行投影,最后将投影后的建模数据进行正交线性判别分析(OLDA)特征提取。以玉米种子近红外光谱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建模数据添加历史近红外光谱以及不添加历史近红外光谱两种情况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仿生模式识别(BPR)方法构建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历史近红外光谱构建偏最小二乘空间的特征提取方法相对于不添加历史近红外光谱的方法,首先在增加建模集品种数量时,原有的品种识别率基本不变;其次在相同PLS维数时,所建模型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测试集识别效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稳健性。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在品种鉴别软件中将特征提取维数设置为固定值,免除了品种鉴别软件的用户在增加建模集品种时为了保证最优识别效果重新选定最优PLS参数的麻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投影 定性分析 偏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玉米单倍体近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伟 李金龙 +4 位作者 李卫军 刘丽威 李浩光 陈琛 陈绍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763-2769,共7页
在玉米单倍体技术中,单倍体鉴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研究对大量玉米单倍体与杂合二倍体的近红外透射光谱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一套在生产上实用的单倍体鉴别模型。通过采集三组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单倍体与杂合二倍体籽粒光谱,进行不同机... 在玉米单倍体技术中,单倍体鉴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研究对大量玉米单倍体与杂合二倍体的近红外透射光谱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一套在生产上实用的单倍体鉴别模型。通过采集三组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单倍体与杂合二倍体籽粒光谱,进行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比,光谱预处理建模效果比较,以及分析数据集大小对模型构建的影响。对比所有单倍体与杂合二倍体的平均光谱,发现二者在光谱的吸收峰位置基本相同,但是单倍体的吸光度略高于杂合二倍体,尤其是在波长940~1 120nm以及1 180~1 316nm这两段谱区差异较大。在构建的几个模型中,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的模型单倍体鉴别准确率较高,分别为93.26%和95.42%。测试集验证的结果与模型准确率一致,表明两种算法适宜进行单倍体大规模筛选。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模型比较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的模型效果,发现仅进行移动窗口平滑预处理原始光谱进行建模准确率最高。对不同大小数据集的建模效果对比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数据集有助于提高模型准确率。而且数据中单倍体所占比例较高时,单倍体预测召回率可达100%。此外,还根据籽粒颜色标记挑选出不易鉴别的单倍体和杂合二倍体,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93.39%,显示出近红外鉴别单倍体的优势,即有可能在不依赖籽粒颜色的情况下实现准确鉴别。基于机器学习的近红外单倍体鉴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且该方法还能在后期数据增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对其开展理论研究有望为自动化智能鉴别单倍体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近红外 单倍体鉴别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和光阑孔径对近红外漫透射光谱鉴别单倍体玉米影响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覃鸿 马竞一 +4 位作者 陈绍江 李卫军 严衍禄 王平 刘金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以同一品种同一批次玉米单倍体和多倍体个体种子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技术,分析研究了用漫透射光谱测量方式采集光谱时,不同光照强度和光阑孔径得到的光谱曲线质量以及对玉米单倍体种子鉴别结果的影响。光谱数据经过预处理... 以同一品种同一批次玉米单倍体和多倍体个体种子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技术,分析研究了用漫透射光谱测量方式采集光谱时,不同光照强度和光阑孔径得到的光谱曲线质量以及对玉米单倍体种子鉴别结果的影响。光谱数据经过预处理后,采用PLS+OLDA特征提取算法,应用SVM建立玉米单倍体鉴别模型。分别统计多种不同实验条件所测数据建立的鉴别模型的正确识别率。结果表明,光阑孔径的大小影响光谱曲线信噪比,越接近玉米籽粒大小的孔径获得的光谱曲线越平滑;光照强度影响光谱曲线有效性,光照越强,波形峰谷差值越大,识别率越高。选择较高的光源强度和适合种子大小的光阑,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光谱曲线,以此建立的玉米单倍体鉴别模型,识别率达到了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漫透射 定性分析 玉米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局部保持投影的近红外光谱玉米单倍体识别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文杰 李卫军 +2 位作者 覃鸿 李浩光 宁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74-2577,共4页
实现快速、精确地鉴别玉米单倍体籽粒对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十分重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在线分析、监测,且无损、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测试成本低,对实现自动化的大规模鉴定并分拣玉米单倍体非常有帮助。通过美国JDSU的近红外光谱... 实现快速、精确地鉴别玉米单倍体籽粒对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十分重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在线分析、监测,且无损、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测试成本低,对实现自动化的大规模鉴定并分拣玉米单倍体非常有帮助。通过美国JDSU的近红外光谱仪进行玉米近红外光谱的数据采集,交叉采集玉米单倍体、多倍体数据。数据处理时,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依次对数据做预处理以消除噪声影响,做核变换将其投射到更高维度空间中增强可分性并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建立分类模型鉴别分析。分别统计采用不同的特征提取算法并建立模型鉴别测试的正确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核局部保持投影(KLPP)的特征提取算法的正确识别率更高、稳定性更好,在两组测试集上的正确识别率的均值分别达到95.71%和96.43%。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玉米种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经过非线性变换(为高斯核变换)投影到更高维度的空间后,表现出更易于分类的分布特点,保持数据的局部特性也更利于后续的分类。这为玉米单倍体鉴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特征提取 核局部保持投影(KLPP) 玉米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模式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阳 覃鸿 +4 位作者 李卫军 周新奇 董肖莉 张丽萍 李浩光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共14页
回顾了仿生模式识别与传统模式识别的本质区别,与传统模式识别"分类划分"思想不同,仿生模式识别把模式识别问题看成是各类样本的"认识",并将"同源连续性"规律作为先验知识,用高维空间几何形体覆盖方法实... 回顾了仿生模式识别与传统模式识别的本质区别,与传统模式识别"分类划分"思想不同,仿生模式识别把模式识别问题看成是各类样本的"认识",并将"同源连续性"规律作为先验知识,用高维空间几何形体覆盖方法实现对同类事物的学习,因此克服了传统模式识别的缺点。其有效性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分析总结了目前已有的仿生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方法研究包括样本点分布的拓扑分析、覆盖算法和重叠空间中样本的归属;应用研究方面包括目标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文本识别、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等。分析表明仿生模式识别是创新、有效的模式识别方法。最后指出同类样本点分布流形的分析方法和高维空间拓扑理论与算法研究等是仿生模式识别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仿生模式识别 同源连续性 拓扑分析 覆盖算法 目标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 文本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宁夏枸杞产地鉴别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磊 覃鸿 +4 位作者 李静 张小波 于丽娜 李卫军 黄璐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0-1275,共6页
宁夏产地的宁夏枸杞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道地药材,药用价值较高、消费者青睐度更高,然而优质宁夏枸杞的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低、枸杞子市场以乱充好、以其他产地冲抵道地产区产品的现象频发。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宁夏枸... 宁夏产地的宁夏枸杞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道地药材,药用价值较高、消费者青睐度更高,然而优质宁夏枸杞的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低、枸杞子市场以乱充好、以其他产地冲抵道地产区产品的现象频发。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宁夏枸杞产地鉴别模型对监督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日常的市场交易枸杞子的鉴定一般凭借经验,但是该方法误差较大,可信度较低。传统的理化实验鉴别周期较长,非专业人员无法操作。近些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宁夏枸杞成分含量具有差异性,然而枸杞子样本较小、形状不规则、成分分布不均匀,近红外光谱鉴别通常需要碾碎成粉末然后采集光谱信息,无法做到无损批量地采集枸杞子数据来鉴别枸杞子产地。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结合了近红外光谱和图像,包含丰富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可以实现无损批量地采集非均匀样本光谱信息。利用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对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5个产地的宁夏枸杞进行产地鉴别。使用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系统采集了1 650个样本数据之后,通过阈值分割、图像去噪等方法提取出感兴趣区域(region-of-interest,ROI)。对比了ZCA白化(zero-phase component analysis whitening)预处理方法和常用的标准化(normalization)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ZCA白化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可以去除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提升产地鉴别模型的准确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降维(partial least squares based dimension reduction,PLSDR)降低模型复杂度,结果表明经过ZCA白化预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由288维特征降低到4个主成分,使得去除相关性后的特征可以被更少的隐藏特征来表示,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模型复杂性。最后,将降维后的特征输入到不同的分类器中进行训练,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Fisher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Softmax分类。其中,基于ZCA白化、 PLSDR和Softmax分类的模型表现最好,在测试集上的平均准确率为94.06%,可以有效的鉴别宁夏枸杞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高光谱 宁夏枸杞 产地鉴别 ZCA白化 Softm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自适应模板更新的判别式KCF跟踪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宁欣 李卫军 +2 位作者 田伟娟 徐驰 徐健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6,共6页
为了解决单目标跟踪算法中存在的目标旋转、遮挡和快速运动等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更新策略的判别式核相关滤波器(kernelized correlation filter,KCF)目标跟踪新框架。构建了外观判别式模型,实现跟踪质量有效性的评估。构造了新... 为了解决单目标跟踪算法中存在的目标旋转、遮挡和快速运动等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更新策略的判别式核相关滤波器(kernelized correlation filter,KCF)目标跟踪新框架。构建了外观判别式模型,实现跟踪质量有效性的评估。构造了新的自适应模板更新策略,能够有效区分目标跟踪异常时当前目标是否发生了旋转。提出了一种结合目标检测的跟踪新构架,能够进一步有效判别快速运动和遮挡状态。同时,针对上述3种挑战,分别采用模板更新、目标运动位移最小化以及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目标跟踪框的恢复,保证了跟踪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实验分别采用2种传统手动特征HOG和CN(color names)验证提出的框架鲁棒性,结果证明了提出的目标跟踪新方法在速度和精度方面的优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目标检测 高速核相关滤波算法 模板更新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2DHOL特征与(2D)~2FPCA结合的手指静脉识别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丽萍 李卫军 +2 位作者 宁欣 董肖莉 刘文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二维方向线直方图统计(2DHOL)特征与双向二维费希尔主成分分析((2D)~2FPCA))相结合的手指静脉识别方法.首先针对手指静脉图像纹路走向的特点,改进基于梯度直方图(HOG)特征中有关梯度幅值和方向的计算方法,采用二维Gabo...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二维方向线直方图统计(2DHOL)特征与双向二维费希尔主成分分析((2D)~2FPCA))相结合的手指静脉识别方法.首先针对手指静脉图像纹路走向的特点,改进基于梯度直方图(HOG)特征中有关梯度幅值和方向的计算方法,采用二维Gabor滤波器获取静脉图像的线形响应和方向,提取2DHOL特征;然后综合考虑行列相关性和类别信息,采用(2D)~2FPCA对2DHOL特征进行降维处理,得到手指静脉特征向量;最后计算特征向量的欧氏距离.应用不同手指静脉数据库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手指静脉识别率,并对训练样本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静脉识别 GABOR滤波 方向线直方图 子空间学习 (2D)2F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视频目标跟踪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柳培忠 阮晓虎 +2 位作者 田震 李卫军 覃鸿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9-324,共6页
在预警系统和目标记录方面,传统的视频跟踪方法无法很好地解决目标重现和遮挡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特征的视频目标跟踪方法,首先用背景建模的方法检测运动前景,分离目标图像,通过目标连续帧间的位移信息实现跟踪,对多目... 在预警系统和目标记录方面,传统的视频跟踪方法无法很好地解决目标重现和遮挡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特征的视频目标跟踪方法,首先用背景建模的方法检测运动前景,分离目标图像,通过目标连续帧间的位移信息实现跟踪,对多目标帧间位移相近的情况,融合目标SIFT和彩色直方图特征进行目标匹配,并记录目标各帧的运动状态,最终实现目标运动的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目标缓慢变化的监控视频有较好的跟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跟踪 背景建模 前景检测 特征提取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小目标和遮挡目标检测的脑启发CIRA-DETR全推理方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宁欣 田伟娟 +1 位作者 于丽娜 李卫军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80-2092,共13页
Facebook AI研究者2020年提出的Detection Transformer(DETR)目标检测方法采用简单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利用集合预测来解决物体检测问题,算法简单、通用、避免了很多手工设计和调参问题,吸引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DETR方法... Facebook AI研究者2020年提出的Detection Transformer(DETR)目标检测方法采用简单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利用集合预测来解决物体检测问题,算法简单、通用、避免了很多手工设计和调参问题,吸引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DETR方法对于输入特征的分辨率大小有限制,同时在检测推理过程中缺失相对位置信息,从而导致对小目标和被遮挡目标的检测性能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受脑认知启发,本文提出基于胶囊推理和残差增强的全推理目标检测网络(Capsule-Inferenced and Residual-Augmented Detection Transformers,CIRA_DETR).首先,建立层间残差信息增强模块,利用大小尺度的差异性对小尺度特征图进行信息增强,在小目标的检测效果上提升了1.8%.接着,为了更贴近人脑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建模神经网络中内部知识表示的分层关系,在Transformer的结果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引入胶囊推理模块挖掘实体信息,并利用双向注意力路由进行前向信息传递和后向信息的反馈,以此预测图像中目标的类别和位置信息,有效降低了遮挡下的目标检测问题的难度.最后,在目标信息的映射处理中,引入非线性超香肠映射函数,实现了灵活的超曲面构建,有效表达特征和目标类别以及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在COCO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验证了CIRA_DETR模型的有效性,其在小目标、中目标和大目标的检测上,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了25.8%、48.7%和62.7%.本文小目标的检测性能可以和Faster-RCNN相媲美,同时可视化的结果以及性能指标也反映了,相比传统的DETR模型,本文CIRA_DETR模型在被遮挡目标检测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DETR TRANSFORMER 胶囊网络 脑神经科学 残差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单倍体自动分选系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卫军 刘玉梅 +3 位作者 陈绍江 覃鸿 刘金 田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5,共5页
针对导入基因标记后杂交诱导产生的玉米籽粒,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玉米单倍体高通量自动分选系统。系统主要由传动部件、斜面翻滚部件、信号采集与处理部件,以及籽粒分选部件4部分组成。斜面翻滚部件表面有凹凸纹理,可使玉米籽粒... 针对导入基因标记后杂交诱导产生的玉米籽粒,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玉米单倍体高通量自动分选系统。系统主要由传动部件、斜面翻滚部件、信号采集与处理部件,以及籽粒分选部件4部分组成。斜面翻滚部件表面有凹凸纹理,可使玉米籽粒在下落翻滚过程中产生多种姿态,试验使用这一方法获得含胚面图片的成功率达90%。信号采集与处理部件通过提取玉米籽粒胚面的SIFT特征来判断籽粒属性,并将属性结果发送给籽粒分选部件,分选部件根据结果控制直线滑台的运动以实现籽粒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单倍体的正确识别率为95%,可很好地实现玉米单倍体的自动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FT特征 单倍体识别 分选系统 计算机视觉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广义逆的电缆线芯温度动态计算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方睿 鲁华祥 +1 位作者 李志坚 陈天翔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为更好地对电缆线芯温度进行间接测量,提出一种以电缆运行电流和表皮温度为输入的线芯温度动态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电缆传热的简化热路模型,并在误差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线芯电阻随温度变化的二阶修正;然后对模型表征的微分方程... 为更好地对电缆线芯温度进行间接测量,提出一种以电缆运行电流和表皮温度为输入的线芯温度动态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电缆传热的简化热路模型,并在误差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线芯电阻随温度变化的二阶修正;然后对模型表征的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得到仅有4个模型参数的计算公式;最后以电缆实验(或运行)数据为样本构造学习矩阵,并通过矩阵的广义逆计算模型参数,代入公式完成整个动态计算方法的构建。分别以室内实验电缆、在线110 k V高压电缆为对象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能够更加简单、准确地计算电缆线芯温度,有助于实现电力电缆工况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缆 线芯温度 间接测量 动态计算 广义逆 运行电流 表皮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视觉的人脸三维重建 被引量:9
17
作者 林琴 李卫军 +2 位作者 董肖莉 宁欣 陈鹏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4-542,共9页
基于双目立体匹配算法Patch Match算法,提出了一种获取人脸三维点云的算法。该算法对局部立体匹配算法Patch Match进行了优化。该方法既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通用的人脸三维模型,而是结合了人脸的拓扑结构信息以及立体视觉局部优... 基于双目立体匹配算法Patch Match算法,提出了一种获取人脸三维点云的算法。该算法对局部立体匹配算法Patch Match进行了优化。该方法既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通用的人脸三维模型,而是结合了人脸的拓扑结构信息以及立体视觉局部优化算法。此方法采用非接触式的双目视觉采集技术获取左右视角的人脸图像,利用回归树集合(ensemble of regression trees,ERT)算法对人脸图像进行关键点定位,恢复人脸稀疏的视差估计,运用线性插值方法初步估计脸部的稠密视差值,并结合局部立体匹配算法对得到的视差结果进行平滑处理,重建人脸的三维点云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算法能够还原出光滑的稠密人脸三维点云信息,在人脸Bosphorus数据库上取得了更加准确的人脸重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拓扑结构 立体匹配 线性插值 稠密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荧光光纤检测局部放电的自适应阈值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威 鲁华祥 +1 位作者 陈天翔 陈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共8页
针对光测法实际检测中光电器件噪声及阈值设定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阈值方法。根据放电信号与噪声信号的相位分布差异,对采样数据进行分组量化与多周期累加。在充分分析累加序列功率成分的基础上,采用自回归(AR)谱估计理论,计... 针对光测法实际检测中光电器件噪声及阈值设定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阈值方法。根据放电信号与噪声信号的相位分布差异,对采样数据进行分组量化与多周期累加。在充分分析累加序列功率成分的基础上,采用自回归(AR)谱估计理论,计算累加序列的功率谱并提取信号功率、噪声功率及谐波基波比三项功率谱指标。基于三项功率谱指标定义了一种放电评价参数,该参数能够表征信号功率占放电总功率的加权比值。通过噪声功率的波动幅度完成自适应阈值的设定。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根据采样数据动态调整阈值,实现放电的自动检测,无需人工干预,检测灵敏度高。该研究对于电力设备故障初期的预警及长期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纤 系统噪声 相位分布 功率特征 评价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定性分析模型的稳健性与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曹吾 李卫军 +1 位作者 王平 张丽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6-1511,共6页
研究了近红外定性分析中模型的稳健性与适应性问题。讨论了单独建模延长建模周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同时对模型的台间适应性也有所提升,但提升作用有限;研究了不同仪器联合建模的方法对模型性... 研究了近红外定性分析中模型的稳健性与适应性问题。讨论了单独建模延长建模周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同时对模型的台间适应性也有所提升,但提升作用有限;研究了不同仪器联合建模的方法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该方法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适应性,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对比单独建模,可以缩短建模时间,减少模型建立的工作量;延长模型的适用期限,提高建模效率。结果表明,对模型适应性的测试,单独建模其正确识别率较低,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而多台仪器联合建模可以达到90%以上,提升效果明显;对模型稳健性的测试,联合建模也能得到相比单独建模更好的模型识别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定性分析 模型期限 模型传递 建模周期 联合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嘴巴状态约束的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师亚亭 李卫军 +2 位作者 宁欣 董肖莉 张丽萍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8-585,共8页
嘴巴区域特征点的精确定位对于特征匹配、表情分析、唇形识别、驾驶行为分析等应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用现有的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进行人脸形状估计时,嘴巴区域特征点的定位误差相对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HSV颜色空间和... 嘴巴区域特征点的精确定位对于特征匹配、表情分析、唇形识别、驾驶行为分析等应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用现有的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进行人脸形状估计时,嘴巴区域特征点的定位误差相对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HSV颜色空间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两种嘴巴状态分类器以及一种基于局部特征点位置关系的强形状约束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嘴巴状态约束的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根据嘴巴状态标签对显式形状回归ESR算法的估计结果进行约束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特征的位置。相比传统的ESR算法,该方法在保障人脸形状定位鲁棒性的同时,在Helen数据库和LFPW数据库上的嘴巴特征点定位准确度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特征点定位 ESR 嘴巴状态分类器 强形状约束 HSV颜色空间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