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猪脂肪细胞产热分子特征研究
1
作者 韩煦 彭渝 +3 位作者 张立兰 刘田侠 李红强 陶聪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96-4808,共13页
【目的】探究藏猪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s)和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在产热激活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为脂肪产热机制及仔猪抗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藏猪脂肪组织中分离基质血管组分(SVF)细胞,... 【目的】探究藏猪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s)和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在产热激活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为脂肪产热机制及仔猪抗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藏猪脂肪组织中分离基质血管组分(SVF)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白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用5μmol/L毛喉素(FSK)处理24 h激活产热,试验共设置5组:未经处理的SVF细胞组(C)、白色脂肪细胞组(W)、FSK处理的白色脂肪细胞组(WF)、米色脂肪细胞组(B)、FSK处理的米色脂肪细胞组(BF)。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2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代谢通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关键基因表达。整合藏猪体内冷刺激数据与米色脂肪细胞体外产热模型(BF vs B),筛选共表达的产热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FSK处理显著改变了白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显示,FSK处理前后细胞基因表达模式明显分离,其中米色脂肪细胞对FSK的响应更强烈。米色脂肪细胞经FSK处理后共有1514个基因上调表达、1544个基因下调表达;白色脂肪细胞经FSK处理后共有815个基因上调表达、1096个基因下调表达。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米色脂肪细胞的上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脂代谢(如脂肪酸氧化)、cAMP信号通路和免疫相关通路,且富集分值高于白色脂肪细胞。与处理前相比,FSK处理后两种脂肪细胞共有485个上调和525个下调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富集于cAMP、AMPK和PPAR等产热相关通路,下调基因富集于脂肪合成通路(如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SK处理后白色脂肪细胞中KLF 11和PDK 4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处理前(P<0.01)。整合藏猪体内冷刺激脂肪组织与米色脂肪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81个体内外上调的共同表达差异基因,包括PPARGC1A、NCOA3等7个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脂质代谢重编程等过程相关,提示了其在产热调控中的潜在作用。【结论】本试验通过分析FSK处理藏猪脂肪细胞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脂肪细胞产热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和基因。在体外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了KLF 11、PDK 4等潜在调控产热的基因,结合体内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7个潜在调控脂肪组织产热的转录因子。研究结果为改良猪的抗寒和脂肪沉积性状提供了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米色脂肪细胞 白色脂肪细胞 产热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