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Ce-Zr基催化剂上CO自持燃烧及动力学实验研究
1
作者 张庆 郝庆兰 +4 位作者 赵若竹 豆宝娟 王宇豪 康润宁 宾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45,共6页
为了研究Cu-Ce-Zr基催化剂上CO的自持燃烧,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Cu Ce_(0.75)Zr_(0.25)O_y/ZSM-5、Cu Ce_(0.75)Zr_(0.25)O_y/Ti O_2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复合氧化物Cu Ce_(0.75)Zr_(0.25)O_y催化剂,结合XRD、BET、SEM、O_2-TPD及CO-TP... 为了研究Cu-Ce-Zr基催化剂上CO的自持燃烧,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Cu Ce_(0.75)Zr_(0.25)O_y/ZSM-5、Cu Ce_(0.75)Zr_(0.25)O_y/Ti O_2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复合氧化物Cu Ce_(0.75)Zr_(0.25)O_y催化剂,结合XRD、BET、SEM、O_2-TPD及CO-TPO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与CO自持燃烧反应活性评价。结果表明:CO自持催化燃烧主要分为反应诱导阶段、飞温阶段及自持燃烧3个阶段。催化剂活性Cu Ce_(0.75)Zr_(0.25)O_y(t_(100)=65℃)>Cu Ce_(0.75)Zr_(0.25)O_y/Ti O_2(t_(100)=150℃)>Cu Ce_(0.75)Zr_(0.25)O_y/ZSM-5(t_(100)=172℃)。表观动力学研究表明,CO催化燃烧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表观活化能大小顺序为Cu Ce_(0.75)Zr_(0.25)O_y/ZSM-5(259.7 k J/mol)>Cu Ce_(0.75)Zr_(0.25)O_y/Ti O_2(69.7 k J/mol)>Cu Ce_(0.75)Zr_(0.25)O_y(55.4 k J/mol)。催化剂中活性物种质量分数对催化剂还原能力与储放氧能力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Cu-Ce-Zr 催化剂 自持燃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薄气体动力学: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樊菁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201,共17页
简要回顾了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领域最近二三十年的主要进展,这突出表现在分子模拟方法(DSMC方法、信息保存方法等)的迅速发展与成功应用;概述了航天工业、真空技术、微机电系统等尖端技术中的稀薄气流问题,以及最近... 简要回顾了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领域最近二三十年的主要进展,这突出表现在分子模拟方法(DSMC方法、信息保存方法等)的迅速发展与成功应用;概述了航天工业、真空技术、微机电系统等尖端技术中的稀薄气流问题,以及最近几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学科前沿问题,以及几个与实际应用有关的重大问题,如过渡流区高超声速三维非平衡流场的精细预测和实验验证、热层大气的时空演化规律与探测、以气体为介质的微机电系统设计与优化、真空环境下原子水平的材料制备工艺的定量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气体动力学 分子模拟方法 高超声速飞行器 微电子机械系统 薄膜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P-10裂解的激波管实验与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壮 王苏 +1 位作者 张灿 俞鸿儒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3,共9页
利用单脉冲激波管对碳氢燃料JP-10在1150~1300 K条件下的高温热裂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热裂解产物并获得了热裂解速率系数.主要裂解产物有乙烯、乙炔、丙烯、丁烯、1,3-丁二烯、环戊二烯、环戊烯、苯、甲苯,以及少... 利用单脉冲激波管对碳氢燃料JP-10在1150~1300 K条件下的高温热裂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热裂解产物并获得了热裂解速率系数.主要裂解产物有乙烯、乙炔、丙烯、丁烯、1,3-丁二烯、环戊二烯、环戊烯、苯、甲苯,以及少量的甲烷、乙烷、二甲苯和甲基环戊烯.将每次激波管实验后所有产物浓度累加, JP-10裂解速率系数由实验测定.为了消除激波运行中非理想性和边界层效应导致反应温度确定的误差,采用对比速率法确定裂解温度,即在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热解速率已知的内标物,根据内标物在相同的激波管实验条件下的裂解程度确定反应温度.根据内标物裂解量确定的激波管裂解反应温度通常小于采用传统测量激波速度由激波关系计算的反射激波后5区温度.在1200~1300 K之间两种方法得到的温度吻合得较好,差异在20K以内,随着温度升高,两者差异增大.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San Diego Mechanism对JP-10高温裂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主要裂解产物中乙烯、乙炔和1,3-丁二烯产量随温度变化的实验值与San Diego Mechanism的模拟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环戊烯产量的实验值比模拟值高很多,预示JP-10裂解中完全开环和部分开环反应都是重要的裂解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 碳氢燃料 对比速率法 激波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加热条件下煤和碳酸钙的混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朱书骏 朱建国 +1 位作者 李佳容 刘敬樟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136-146,共11页
建立了能够实时监测样品质量的高温垂直管式炉试验系统。试验过程中,煤粉的燃烧反应和CaCO 3的分解反应可以同时进行,其混合反应特性可以反映分解炉的真实情况。在900~1000℃工作温度区间内,温度变化对煤粉的燃烧反应影响很小,但温度是... 建立了能够实时监测样品质量的高温垂直管式炉试验系统。试验过程中,煤粉的燃烧反应和CaCO 3的分解反应可以同时进行,其混合反应特性可以反映分解炉的真实情况。在900~1000℃工作温度区间内,温度变化对煤粉的燃烧反应影响很小,但温度是较低温度下CaCO 3分解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混合物中CaCO 3质量的增加,反应速率对温度更敏感。当煤与CaCO 3质量比约为1∶9时,分解产物的BET(Brunauer,Emmett和Teller)比表面积最大。试验数据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在不同质量比下混合物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不同,活化能随着煤与CaCO 3质量比的增加而降低。为了保证水泥分解炉中CaCO 3的分解率和煤的燃烧效率均较高,有必要将煤与CaCO 3质量比控制在1∶9以上。获得的活化能数据可以为预分解炉的后续模拟计算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管式炉 煤粉 碳酸钙 混合反应动力学 快速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焦激光差分干涉(FLDI)技术的高超声速风洞来流扰动特征实验研究
5
作者 黄荧璟 张一童 +4 位作者 柳婉婷 罗凯 王业军 汪球 赵伟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6-1076,共11页
风洞来流扰动是影响边界层转捩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搭建并标定了一套对密度扰动敏感的非介入式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测量系统(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FLDI),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JF8 A风洞开展了风洞来流扰动环... 风洞来流扰动是影响边界层转捩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搭建并标定了一套对密度扰动敏感的非介入式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测量系统(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FLDI),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JF8 A风洞开展了风洞来流扰动环境特征的实验研究.实验选取不同马赫数以及不同单位雷诺数的来流条件,通过FLDI的密度脉动测量,得到了较大尺寸激波风洞中自由来流扰动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马赫数下,随着单位雷诺数的增加,密度脉动幅值逐渐上升,但归一化幅值逐渐下降;在同一单位雷诺数下,马赫数高的状态自由流滚降斜率更加平缓,这表明更多能量保留在更高频段.随着单位雷诺数的升高,密度脉动的归一化均方根值降低,该特征与典型的高超声速噪声风洞的皮托总压扰动水平随雷诺数变化的趋势相同.此外,短时功率谱密度(PSD)分析显示,随着单位雷诺数增加,自由流干扰环境的间歇性降低.本研究为高超声速风洞边界层转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来流扰动 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 非接触式测量 高超声速风洞 激光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与成像技术的流体力学应用专题序
6
作者 连欢 高琪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15,共1页
激光与成像技术的流体力学应用以流体力学学科发展为核心,包括先进激光与成像技术、流体力学学科领域应用两方面内涵,涉及流体力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特性.本专题收录8篇论文,其中综述论文2篇,研究论文6篇.希... 激光与成像技术的流体力学应用以流体力学学科发展为核心,包括先进激光与成像技术、流体力学学科领域应用两方面内涵,涉及流体力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特性.本专题收录8篇论文,其中综述论文2篇,研究论文6篇.希望专题能够促进学术交流,供相关学者和技术人员参考,使先进激光与成像技术发展及其在流体力学学科领域应用得到持续研究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计算机科学 综述论文 成像技术 学术交流 应用专题 学科交叉 技术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建福 王双峰 +9 位作者 刘强 何振辉 张伟 李凯 周泽兵 罗兴宏 苗建印 郑慧琼 康琦 蔡伟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5,共12页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早期历程,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利用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空间平台开展的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对中国载人空间站时代微重力科学发展的前景予以瞻望,推动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在中国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科学 基础研究 应用技术 中国研究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研究新进展——《力学学报》极端力学专题研讨会综述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姜宗林 刘俊丽 +2 位作者 苑朝凯 陈海璇 陆夕云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9-599,I0005,共12页
介绍了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背景,综述了《力学学报》极端力学专题研讨会的学术报告与前沿问题研讨.以极端力学关注的学科问题为视点,聚焦深海、深空、超高温、超高速等具有国家重大需求背景的研究方向,分别介绍了超常环境力学领... 介绍了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背景,综述了《力学学报》极端力学专题研讨会的学术报告与前沿问题研讨.以极端力学关注的学科问题为视点,聚焦深海、深空、超高温、超高速等具有国家重大需求背景的研究方向,分别介绍了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与最新研究进展.通过这次会议,《力学学报》编辑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能够及时将前沿性、基础性的学术成果传递给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从而对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起到支撑作用.还对会议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总结,期望能促进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的研究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力学 力学学报 超常环境力学领域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04板材热力耦合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王文浩 满忠源 +5 位作者 戴永强 崔家劲 刘士甫 季捷 姚远 宾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2-38,共7页
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附加环境箱对DC04板材进行拉伸试验,得出DC04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根据绝热温升公式求出相应温度下的温升。采用Norton-Hoff、Johnson-Cook两种模型分别描述DC04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 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附加环境箱对DC04板材进行拉伸试验,得出DC04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根据绝热温升公式求出相应温度下的温升。采用Norton-Hoff、Johnson-Cook两种模型分别描述DC04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Johnson-Cook本构模型能合理地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和Johnson-Cook本构模型对DC04材料进行室温拉伸的热力耦合分析,研究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温度的变化,仿真得出试样的最高温度为47.39℃,由理论公式计算得出的温度为46.4℃,两者相对误差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Johnson-Cook本构模型模拟出来的应力-应变曲线和试验数据比较吻合,验证了Johnson-Cook本构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04 拉伸试验 温升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温气体效应的磁流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凯 汪球 +2 位作者 李逸翔 李进平 赵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5-1531,共17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强激波后高温气体形成具有导电性的等离子体流场,电离气体为磁场应用提供了直接工作环境.磁流体控制技术利用外加磁场影响激波后的离子或电子运动规律,可有效地改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在飞行器气动力操控和热环境管... 高超声速飞行器强激波后高温气体形成具有导电性的等离子体流场,电离气体为磁场应用提供了直接工作环境.磁流体控制技术利用外加磁场影响激波后的离子或电子运动规律,可有效地改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在飞行器气动力操控和热环境管理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超导材料及电磁技术的发展又重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虽然国内外在高超声速磁流体流动控制领域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其实验研究依然极具挑战,且由于实验条件及测量技术等限制,其压力、热流等参数的测量并没有得出较为系统的结论,因此需要对影响脱体激波距离、热流、压力变化的规律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分析也亟待可靠的实验数据来对其进行验证.本综述调研和讨论了基于高温真实气体效应的磁流体流动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针对磁流体流动控制的试验技术、数值模拟、理论方法以及流动控制的主要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高温真实气体效应 磁流体动力学 流动控制 气动力/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马赫气流中双排横向喷注燃料增混方法数值研究
11
作者 周越寰 张旭 +3 位作者 黄庭隆 于德海 岳连捷 孙波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针对高马赫数燃烧室的掺混难题,本文数值研究了入口马赫数4.08条件下流向孔间距、当量比和喷注总压对双排氢燃料喷注掺混规律的影响。相比以往研究仅发现极近流向孔间距有利于近场掺混,本文进一步发现25~70倍孔径的较远流向孔间距能够... 针对高马赫数燃烧室的掺混难题,本文数值研究了入口马赫数4.08条件下流向孔间距、当量比和喷注总压对双排氢燃料喷注掺混规律的影响。相比以往研究仅发现极近流向孔间距有利于近场掺混,本文进一步发现25~70倍孔径的较远流向孔间距能够改善远场掺混,且最佳间距与当量比和喷注总压有关,其对应掺混增益范围为1.16~1.25。给定当量比和孔间距条件下,合理设置喷注总压能进一步改善远场掺混,使掺混增益达1.29。通过剖析流场结构,揭示了双排喷注增强掺混的两种机制,分别与弓形激波等因素降低上游喷注尾迹区的静压和动压相关。其一,较近流向孔间距时,上游喷注尾迹区低静压意味着下游喷注反压比提高,促进下游喷注诱导流动分离,有利于喷孔近场掺混。其二,较远流向孔间距时,上游喷注尾迹区低动压意味着下游喷注动量比提高,能改善下游喷注射流穿透深度,有利于下游远场掺混。实际掺混过程中,总掺混增益是两种机制耦合作用的结果,最佳间距取决于当量比和喷注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横向射流 双排喷注 增混方法 远场掺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工质微直流离子推力器放电过程粒子模拟研究
12
作者 黄子霖 耿金越 +2 位作者 胡远 杨超 孙泉华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3,共13页
碘工质是电推进领域最重要的工质之一。为掌握碘工质在微直流离子推力器中的放电特性,并评估其在微型直流离子推力器中替代氙气工质的可行性,本文建立了二维几何、三维速度(2D3V)的PIC-MCC-DSMC紧耦合全粒子计算模型,对碘工质在MiXI构... 碘工质是电推进领域最重要的工质之一。为掌握碘工质在微直流离子推力器中的放电特性,并评估其在微型直流离子推力器中替代氙气工质的可行性,本文建立了二维几何、三维速度(2D3V)的PIC-MCC-DSMC紧耦合全粒子计算模型,对碘工质在MiXI构型微直流离子推力器内的放电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碘分子在注入放电室后迅速被离解,放电室中主要中性粒子为碘原子I,碘原子电离产生的I^(+)为主要离子组分,密度约比I_(2)^(+)高一个数量级。在本文的基准工况下,输出的离子束流中82%由I^(+)贡献,I_(2)^(+)贡献了余下的18%。对比碘与氙在不同放电电压下的放电特性,本文发现两种工质的质量利用率和放电效率均十分接近,并且展现了一致的变化趋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型直流离子推力器中,碘工质具有和氙工质十分相似的放电性能和对放电参数的响应特性。现有的氙气工质微型直流离子推力器的放电优化策略对碘工质推力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直流离子推力器 碘工质 完全动理学模拟 PIC-MCC-DSMC耦合算法 替代工质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型胞元再生冷却通道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13
作者 张雅婷 李新磊 +1 位作者 吴坤 范学军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202,共14页
为提升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的换热性能,从强化换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翼型胞元再生冷却通道构型。通过耦合传热模拟构建了翼型胞元结构参数与加热面平均温度、温度不均匀度以及通道压降等性能指标的关联数据库,训练得到了具有较... 为提升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的换热性能,从强化换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翼型胞元再生冷却通道构型。通过耦合传热模拟构建了翼型胞元结构参数与加热面平均温度、温度不均匀度以及通道压降等性能指标的关联数据库,训练得到了具有较高预测精度的人工神经网络代理模型。进一步结合遗传算法开展了针对不同性能目标的优化设计,获得4组典型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对比分析了优化通道与传统直通道在沿程温度分布、对流换热系数、努塞尔数以及涡结构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带有胞元结构的冷却通道内存在前缘冲击效应和二次涡结构,促进了近壁面热流体与主流的掺混,改善了传统矩形直通道内的M型速度分布,起到了强化传热的作用。此外,利用神经网络代理模型进一步评估了冷却通道综合换热性能对胞元结构参数的敏感度。代理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误差小于10%,经设计优化后,压降最高下降11%,平均温度最高下降10%,温度不均匀度最高下降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优化 再生冷却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强化传热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风洞气动力/热试验数据天地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长童 胡宗民 +1 位作者 刘云峰 姜宗林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89,共12页
高温真实气体效应、黏性干扰效应和尺度效应等高超声速流动特性突破了实验气体动力学传统的流动相似模拟准则,使得高超声速流动现象超出了经典气体动力学理论能够准确预测的范围。如何利用地面风洞试验数据预测天上的飞行状态,即天地相... 高温真实气体效应、黏性干扰效应和尺度效应等高超声速流动特性突破了实验气体动力学传统的流动相似模拟准则,使得高超声速流动现象超出了经典气体动力学理论能够准确预测的范围。如何利用地面风洞试验数据预测天上的飞行状态,即天地相关性问题,成为制约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与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本文概述了天地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多空间相关理论与泛函智能优化关联方法。多空间相关理论认为,从更高维度空间视角看,不同风洞的试验结果都是内在相关的,而飞行试验可视为理想的风洞试验,所以地面风洞试验数据间的关联规律包含了天地相关性问题。泛函智能优化关联方法基于风洞群(能模拟不同参数区段的不同类型风洞)的试验数据,在泛函空间中利用专业化智能学习算法,从高维度的全参数空间出发,进行降维和自适应空间变换,自动推演出不同风洞共同遵守的不变规律,从而实现风洞试验数据的关联。验证实例和应用实践都表明,多空间相关理论与泛函智能优化关联方法是有效的,是高超声速气动力/热天地相关性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天地相关 智能优化 不变规律 自适应空间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氢燃料超声速脉冲燃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泰昌 王晶 范学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792,共5页
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一般使用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但是碳氢燃料存在点火延迟时间长,稳定燃烧范围窄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开展碳氢燃料点火和稳燃新方法的研究。脉冲燃烧可能是一种拓展超声速燃烧室工作范围的方式,但在超声速燃烧室内... 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一般使用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但是碳氢燃料存在点火延迟时间长,稳定燃烧范围窄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开展碳氢燃料点火和稳燃新方法的研究。脉冲燃烧可能是一种拓展超声速燃烧室工作范围的方式,但在超声速燃烧室内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使用结构简单的脉冲火花塞(5Hz,50J/pulse),在马赫数2.5的直联式超声速燃烧室内,实验研究了乙烯和超临界煤油的超声速脉冲燃烧可能性、燃烧模式及影响因素。乙烯脉冲燃烧实验表明,在稳定燃烧范围以外存在脉冲燃烧,并能够提供有效的脉冲推力。乙烯脉冲燃烧主要存在于来流空气总温较低的条件下;随着总温的提高,脉冲燃烧将进一步引起稳定燃烧;当总温很高时,乙烯直接稳定燃烧,没有观测到脉冲燃烧现象。煤油的实验表明,本文所用的脉冲式能量补充无法实现超临界煤油的脉冲燃烧,煤油的脉冲燃烧可能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燃烧 超声速燃烧 乙烯 超临界煤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风洞热喷流实验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雪冬 王发民 唐贵明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71,共6页
发动机燃气喷流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气动热环境有显著的影响,燃气喷流的物理模型对预测飞行器局部热环境有显著影响,为了利用脉冲风洞研究这类影响规律,研制了一套瞬态热喷流供气系统,建立了瞬态热喷流供气系统的工作方法。该系统的核... 发动机燃气喷流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气动热环境有显著的影响,燃气喷流的物理模型对预测飞行器局部热环境有显著影响,为了利用脉冲风洞研究这类影响规律,研制了一套瞬态热喷流供气系统,建立了瞬态热喷流供气系统的工作方法。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利用氢氧燃烧驱动路德维希管(Ludwieg tube),提供瞬态热喷流气源。本研究包括以下内容:不同氢氧比例对燃烧产物热力学状态及产生方式的影响;不同点火、破膜方式对气源产生及喷流流场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提出的热喷流供气系统可以提供满足缩比模型喷流实验所需喷流状态的热气源;可以在50ms内起动工作,满足与脉冲风洞同步工作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燃气喷流 喷流供气系统 气动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跃迁速率对热力学非平衡氮气紫外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杰 余西龙 +3 位作者 段然 朱希娟 李霞 马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2-477,共6页
基于氮气的碰撞-辐射(CR)模型,计算了速度为6.2km/s、初始压力为133Pa的高超声速流动激波中N_2和N_2^+分子电子能级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不同激发跃迁速率模型对电子能级分布及辐射光谱模拟的影响。针对流动中热力学非平衡区域和平衡区域,... 基于氮气的碰撞-辐射(CR)模型,计算了速度为6.2km/s、初始压力为133Pa的高超声速流动激波中N_2和N_2^+分子电子能级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不同激发跃迁速率模型对电子能级分布及辐射光谱模拟的影响。针对流动中热力学非平衡区域和平衡区域,在300~440nm的辐射光谱开展了逐线法的数值模拟,并与激波管实验测量光谱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目前的激发跃迁速率均存在偏差,综合Park模型的爱因斯坦系数和Johnston模型的碰撞激发速率可以得到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的辐射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 热力学非平衡 碰撞-辐射(CR)模型 紫外辐射 激发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溢流冷却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苑朝凯 李进平 +2 位作者 陈宏 姜宗林 俞鸿儒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高超声速溢流冷却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器热防护方法,基本思想为:在高热流区布置溢流孔,控制冷却液以溢流方式流出,之后通过飞行器表面摩阻作用展布为液膜,形成热缓冲层以降低飞行器表面热流.目前,溢流冷却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实现工程应用... 高超声速溢流冷却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器热防护方法,基本思想为:在高热流区布置溢流孔,控制冷却液以溢流方式流出,之后通过飞行器表面摩阻作用展布为液膜,形成热缓冲层以降低飞行器表面热流.目前,溢流冷却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实现工程应用前还需开展大量的实验验证和机理研究工作.本文首次开展溢流冷却的实验研究工作,采用热流测量、液膜厚度测量及液膜流动特性观测技术,搭建了完善的溢流冷却风洞实验平台,对溢流冷却热防护性能和高超声速条件下液膜流动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1)高超声速流场中通过溢流能够在飞行器表面形成液膜并有效隔离外部高温气流,可降低飞行器表面热流率;(2)楔面上的液膜前缘流动是一个逐渐减速的过程,增加冷却液流量液膜厚度变化不明显,但液膜前缘运动速度增大;(3)液膜层存在表面波,在时间和空间方向发生演化,导致液膜厚度的微弱扰动;(4)液膜层存在横向展宽现象,即液膜层宽度大于溢流缝宽度.原因是液膜层与流场边界层条件不匹配,存在压力梯度,迫使冷却液向低压区流动,从而展宽液膜层,并且流量越高,横向展宽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热防护 主动冷却 溢流冷却 液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弹丸诱导斜爆轰激波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尚甲豪 胡国暾 +5 位作者 汪球 王业军 张坤 项高翔 赵伟 魏炳忱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17,共9页
斜爆轰推进系统在高超声速推进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释热迅速、比冲高、燃烧室结构简单的优点吸引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然而,斜爆轰的地面试验同时涉及到高速试验环境模拟、燃料与氧化剂混合、高温燃烧流场结构测量等技术难点,当前... 斜爆轰推进系统在高超声速推进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释热迅速、比冲高、燃烧室结构简单的优点吸引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然而,斜爆轰的地面试验同时涉及到高速试验环境模拟、燃料与氧化剂混合、高温燃烧流场结构测量等技术难点,当前国内外系统的试验研究仍然十分有限,难以支撑斜爆轰发动机的研制.为了研究自持传播的斜爆轰激波结构与波面流动特性,基于爆轰驱动二级轻气炮开展了高速弹丸诱导斜爆轰实验研究,使用直径30 mm球头圆柱形弹丸发射进入充满氢/氧可燃混合气体的实验舱中以起爆斜爆轰波,并采用两种阴影技术对实验流动结构进行测量.实验中在不同速度、不同充气压力下观察到三种弹丸诱导激波结构,即激波诱导燃烧、弹丸起爆爆轰波和相对弹丸驻定的斜爆轰波,实验舱充气压力下降则会造成爆轰横波尺度增加与波面流动失稳.实验中,斜爆轰激波角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弹丸气动不稳定带来较大的弹丸攻角会对激波角测量带来一定偏差.通过对斜爆轰波波面法向传播速度的测量发现,随着远离弹丸,斜爆轰传播速度由弹丸飞行速度衰减至接近实验气体CJ速度,弹丸速度的降低会加速斜爆轰波传播速度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爆轰 超声速燃烧 激波诱导燃烧 斜爆轰波 二级轻气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解微推力器脉冲燃烧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攸兴杰 沈岩 +2 位作者 余西龙 李飞 卢国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3-848,共6页
水分解推进系统是一种特别适用于微小卫星应用需求的技术方案,其性能与推力器燃烧过程和工作时序的匹配密切相关。为了优化设计、提高性能,使用快速响应的压力传感器对水分解推力器燃烧室内的定容预混燃烧过程进行了测量。典型信号显示... 水分解推进系统是一种特别适用于微小卫星应用需求的技术方案,其性能与推力器燃烧过程和工作时序的匹配密切相关。为了优化设计、提高性能,使用快速响应的压力传感器对水分解推力器燃烧室内的定容预混燃烧过程进行了测量。典型信号显示,典型燃烧过程包括缓燃、爆燃及爆燃波反射、未烧完气体缓燃、燃气冷却及吸附等五个阶段。在氢氧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从30k Pa逐渐升高到90k Pa时,爆燃导致的压力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从355μs缩短到172.5μs,爆燃强度逐渐增大,缓燃完成的时间基本不变,缓燃导致的最大压力逐渐增大,但是明显低于绝热定容燃烧,燃烧过程受散热和表面吸附的影响显著。燃烧和冷却的特征时间均为毫秒量级,推力器的排气时间精度应优于亚毫秒量级,以保证工作时序与燃烧及冷却吸附过程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推进 水分解推力器 氢氧混合气体 定容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