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冰冻圈研究动态和我国冰冻圈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2
1
作者 秦大河 效存德 +6 位作者 丁永建 姚檀栋 卞林根 任贾文 王宁练 刘时银 赵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9-656,共8页
介绍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与冰冻圈(CliC)计划所代表的国际冰冻圈研究基本特点与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冰冻圈独特的区域特点,阐明我国冰冻圈是维系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保障,其气候效应、环境效... 介绍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与冰冻圈(CliC)计划所代表的国际冰冻圈研究基本特点与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冰冻圈独特的区域特点,阐明我国冰冻圈是维系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保障,其气候效应、环境效应、资源效应和生态效应正日趋显著并广泛地影响到西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持续利用,因而不仅具有科学上的重要性,而且具有国家战略需求上的紧迫性。提出未来我国冰冻圈研究应重点加强冰冻圈过程研究、记录研究、冰冻圈与气候模拟、冰冻圈与水资源以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对策综合评估等5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并形成我国冰冻圈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中国西部 水资源 环境脆弱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学术会议在横滨召开
2
作者 效存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4期207-207,共1页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Climate and Cryosphere,CliC)学术会议(The First Asia CliC Symposium)2006年4月20-22日在日本横滨市举行,会议由WCRP/CliC、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联合举办。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Climate and Cryosphere,CliC)学术会议(The First Asia CliC Symposium)2006年4月20-22日在日本横滨市举行,会议由WCRP/CliC、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联合举办。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JAMSTEC)、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本太空开发署(JAXA),日本人类与自然研究所(RIHN)为本次会议的联合资助单位。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鸟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5人,由中国CIiC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姚檀栋研究员任领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学术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冰冻圈 第一届 亚洲 中国气象局 技术研究中心 FIRST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被引量:594
3
作者 秦大河 陈振林 +9 位作者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63-73,共11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第一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油蒿和柠条叶片δ^13C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刘晓宏 陈克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13-219,共7页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叶片△极显著高于柠条的: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单种下△显著高于混种,柠条则反之。油蒿叶片N含量极显著低于柠条的:不同种植方式下柠条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单种油蒿叶片N含量则显著低于混种。在△与N含量的关系中,柠条叶片△与N在两种生境、单种和混种下均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柠条叶片N含量可以作为其△的替代指标;而油蒿叶片△与N在单种下为正相关,混种及两种生境分别呈不显著正相关及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叶片△与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在不同微生境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叶片δ^13C 叶片N含量 油蒿 柠条 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叶片 N含量 Δ^13C 碳同位素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极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唐述林 秦大河 +1 位作者 任贾文 康建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3-218,共6页
2003年1月4日至2月15日期间,在5种不同情况下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1)基于走航观测的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分布研究;(2)基于航空拍摄的普利茨湾海冰分布研究;(3)纳拉海峡固定冰和上浮雪厚度钻孔测量以及冰... 2003年1月4日至2月15日期间,在5种不同情况下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1)基于走航观测的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分布研究;(2)基于航空拍摄的普利茨湾海冰分布研究;(3)纳拉海峡固定冰和上浮雪厚度钻孔测量以及冰心钻取;(4)中山站附近融化冰的分布研究以及(5)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过程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走航观测得到的海冰全部密集度为14.4%,大部分冰(99.7%~99.8%)属于一年冰,观测到冰的厚度在15~150cm。沿观测航线上海冰最大密集度(80%)出现在威德尔海,从59。56S到69°22S以及从040°41W到076°23E的区域分布着广阔的水域。这一结果验证了Silvia的海冰漂移理论。普利茨湾沿岸海冰受制于沿岸地形、拉斯曼丘陵以及搁浅冰山的影响,其密集度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化。钻孔测量显示,纳拉海峡固定冰平均厚度为169.5cm。风吹雪的重分布以及日照强度差异是导致纳拉海峡固定冰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观测表明,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遵循Lange的海冰早期冻结过程“饼状循环”最初的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威德尔海 中山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曲斌 康世昌 +2 位作者 陈锋 张拥军 张国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7-333,共7页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分析纳木错地区气候对湖冰冰情的影响,利用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面积2000km^2)和白马纳木错(面积1.45km^2)湖冰的观测资料,结合MODIS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两个湖泊完全冻结日期、完全解冻日期、封冻...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分析纳木错地区气候对湖冰冰情的影响,利用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面积2000km^2)和白马纳木错(面积1.45km^2)湖冰的观测资料,结合MODIS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两个湖泊完全冻结日期、完全解冻日期、封冻期、湖冰厚度的状况及其与气温和风速的关系。纳木错湖湖冰冰情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同时也受风速的影响。纳木错湖的完全冻结日期集中在2月,完全解冻日期在5月中旬,封冻期平均天数为90d,封冻期与冬季负积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面积较小的白马纳木错冰情的年际波动较大,其平均封冻期为124d。纳木错湖的最大冰厚一般出现在3月,其厚度为58-6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MODIS 气温 风速 纳木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a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7
作者 姚檀栋 秦大河 +5 位作者 徐柏青 杨梅学 段克勤 王宁练 王有清 侯书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3期99-103,共5页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素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 (δ^(18)0)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素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 (δ^(18)0)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芯记录 过去千年 气温 δ^18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