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930505”特大尘暴沉积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师育新 戴雪荣 +1 位作者 李节通 薛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6-82,共7页
本文首次从沉积学角度对兰州现代特大尘暴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并同兰州黄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沉积物属粉质重亚粘土,分选差,平均粒径仅为0.016mm。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富... 本文首次从沉积学角度对兰州现代特大尘暴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并同兰州黄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沉积物属粉质重亚粘土,分选差,平均粒径仅为0.016mm。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富含碳酸盐和粘土矿物。与马兰黄土相比,尘暴沉积物粒度偏细;石膏和白云石含量较高;常量元素中镁含量较高,而硅、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镍、铜、锌、铅、锶含量较高,可能受物源区或降尘区的矿山、工业及交通污染等因素影响所致。总之,特大尘暴指示为大气动力条件很不稳定的快速气下堆积;物质主要源自河西走廊东部干旱地区。现代尘暴事件是地质历史时期黄土沉积的继续,而黄土堆积中心已由马兰期的陇西盆地退向北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暴 沉积物 兰州 化学成分 风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Ⅱ酮和醇脂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段毅 彭林 +1 位作者 马兰花 周世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6-160,共5页
首次对兰州市大气飘尘中酮和醇脂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飘尘中正烷基2酮和直链烷基醇的浓度分别为20~270ngm-3和520~910ngm-3,并表现为3月份高于7月和8月份,这与兰州市... 首次对兰州市大气飘尘中酮和醇脂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飘尘中正烷基2酮和直链烷基醇的浓度分别为20~270ngm-3和520~910ngm-3,并表现为3月份高于7月和8月份,这与兰州市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其分布特征指示了它们来自人为活动、微生物和现代高等植物,而且它们在这3种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19.7%、15.4%~34.6%和50.3%~81.8%。甾醇化合物的浓度很低,它们由现代生物所提供。丰富的C18类异戊二烯酮化合物的存在,反映了大气飘尘中有机质在大气氧化过程中已经被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大气飘尘 醇脂类化合物 有机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滨里海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探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科学思路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景廉 王新民 +2 位作者 李相博 于均民 周晓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50-58,共9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久攻不克”,其中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油气运移是两大难题。滨里海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储量的地质成藏条件分析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碳酸盐岩油气生成与地幔流体以及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关。...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久攻不克”,其中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油气运移是两大难题。滨里海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储量的地质成藏条件分析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碳酸盐岩油气生成与地幔流体以及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关。原油、沥青、干酪根的 Pb、Sr、Nd 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岩矿物与含水矿物的高温、高压实验、热液条件下 HCO_3^-与 H_2的实验均证实了上述认识,油气可以通过无机反应生成。根据这一油气生成模式,应该重新审视中国油气勘探的方针。近期可在西部三大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以“碳酸盐岩—生物礁(白云岩化)—膏盐”的岩性结构为模式有望找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关键是对生物礁的勘探及识别技术的突破、白云岩孔洞、裂缝储层的识别、预测及膏盐层钻井技术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海相地层碳酸盐岩 生物礁 白云石化 油气生成 无机成因 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 上古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断陷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分析及热储概念模型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希民 王多云 +3 位作者 李凤杰 李晓君 张亚玲 王贞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研究了兰州-民和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认为盆地位于中祁连隆起带的东段,为地壳厚度陡变带部位,发育的NWW向和NNW向深大断裂成为深部热源的上升通道并控制地温分布.导热断裂与低热导率岩层组合容易形成地热异常,形成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 研究了兰州-民和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认为盆地位于中祁连隆起带的东段,为地壳厚度陡变带部位,发育的NWW向和NNW向深大断裂成为深部热源的上升通道并控制地温分布.导热断裂与低热导率岩层组合容易形成地热异常,形成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均为低温地热资源.提出该断陷盆地的热储概念模型是地壳深部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侧向地下径流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地热 热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成烃地质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惠荣耀 丁安娜 +3 位作者 胡园艺 王明明 冉启贵 曾宪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0-14,共5页
讨论了我国西部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成烃地质特征。认为中国西部盆地振荡运动频繁,均为复合型盆地,有海相和陆相沉积体系,生储层时代老,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不同地质时期沉积中心和生烃凹陷的转移控制着油气田分... 讨论了我国西部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成烃地质特征。认为中国西部盆地振荡运动频繁,均为复合型盆地,有海相和陆相沉积体系,生储层时代老,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不同地质时期沉积中心和生烃凹陷的转移控制着油气田分布。盆地背斜成排成带,局部构造发育,油气藏以背斜型居多。地温梯度低,成气期晚,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油气生成 地质特征 成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的古地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华芳 杨占龙 彭作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61-168,共8页
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中奥陶世位于北纬14°~20°的古纬度区内,气候温暖潮湿,其南部和北部边缘的滨浅海相地层中可能富含生物有机质,是寻找该时期油气资源的有利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它可... 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中奥陶世位于北纬14°~20°的古纬度区内,气候温暖潮湿,其南部和北部边缘的滨浅海相地层中可能富含生物有机质,是寻找该时期油气资源的有利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它可能经历了大规模的南北向水平构造迁移;晚石炭世-二叠纪,盆地处于北纬20°左右地区,广泛发育的湖沼相沉积地层是煤成油、气的主要源岩层;三叠纪-侏罗纪,它位于北纬24°~31°,干湿交替的气候环境和差异构造旋转作用,为盆地边缘的油气形成和聚集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有希望找到更多的中生代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地磁 油气藏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含气盆地构造动力学类型与天然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华芳 刘子贵 周晓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12期805-810,共6页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遵循盆地构造动力学类型分析的理想模式和地质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主要含气盆地划分为6类9型15种,并系统分析了各类盆地的天然气地质条件。认为在中国东部边缘海裂谷盆地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优越地质条件...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遵循盆地构造动力学类型分析的理想模式和地质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主要含气盆地划分为6类9型15种,并系统分析了各类盆地的天然气地质条件。认为在中国东部边缘海裂谷盆地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优越地质条件,陆内裂谷盆地可寻找由中小型气田连片而成的大中型气区;在中国西部,寻找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领域是克拉通转化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盆地 构造动力学类型 裂谷化环境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沉降物和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可溶有机质通量及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段毅 彭林 +1 位作者 曹曼琳 张存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12期15-15,共1页
本文研究了兰州市大气自然沉降物的有机质通量、自然沉降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以及自然沉降物和飘尘中脂肪酸分布特征,这些研究在兰州地区尚属首次。结果表明自然沉降物中有机质通量较高;自然沉降物和大气飘尘中有机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本文研究了兰州市大气自然沉降物的有机质通量、自然沉降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以及自然沉降物和飘尘中脂肪酸分布特征,这些研究在兰州地区尚属首次。结果表明自然沉降物中有机质通量较高;自然沉降物和大气飘尘中有机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产物,部分来自现代高等植物和微生物。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兰州市大气污染源的了解和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沉降物 飘尘 有机地球化学 可溶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傅碧宏 冯筠 《遥感信息》 CSCD 1993年第4期21-22,48,共3页
一、引言合成孔径雷达是主动式的,它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可靠的多时相数据,雷达波可以穿透云、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穿透植被和较浅的冲、洪积物覆盖层,而且成像的立体效应突出了地形信息。因此,在地质研究中,它具有光学遥感技术... 一、引言合成孔径雷达是主动式的,它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可靠的多时相数据,雷达波可以穿透云、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穿透植被和较浅的冲、洪积物覆盖层,而且成像的立体效应突出了地形信息。因此,在地质研究中,它具有光学遥感技术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 合成孔径雷达 雷达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AED多元素模拟蒸馏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冰 王永莉 李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29-134,共6页
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仪上进行原油中C,H,S,N,Ni,V,Fe多元素的模拟蒸馏研究。考察和讨论了不同形状进样衬管的沸点歧视,H元素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校正等影响准确模拟蒸馏测定的因素,建立了正十二烷到正九十八烷之间各正构烷烃的沸... 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仪上进行原油中C,H,S,N,Ni,V,Fe多元素的模拟蒸馏研究。考察和讨论了不同形状进样衬管的沸点歧视,H元素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校正等影响准确模拟蒸馏测定的因素,建立了正十二烷到正九十八烷之间各正构烷烃的沸点校正曲线和各元素的校正因子参数。结果表明,模拟蒸馏沸点测定误差不超过1℃,标样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原油多元素模拟蒸馏结果提供的特征明显,信息量大,具备相互比较基准的数据,可以详细表征石油类物质,确定其类型和来源,使油-油、油-源对比等模式识别工作有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蒸馏 气相色谱 原子发射光谱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224
11
作者 史基安 王金鹏 +4 位作者 毛明陆 王琪 郭正权 郭雪莲 卢龙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3-380,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储集岩—三叠系延长组长 6— 8段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 ,具有粒径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较差、分选性较好的特点。运用薄片鉴定、粘土矿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物性分析等资料 ,研究了延长组长 6— 8段的...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储集岩—三叠系延长组长 6— 8段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 ,具有粒径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较差、分选性较好的特点。运用薄片鉴定、粘土矿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物性分析等资料 ,研究了延长组长 6— 8段的成岩作用特征 ,分析了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状况 ,确定了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阶段 ,指出西峰油田优质储层的发育取决于储集砂岩中粘土膜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沉积学 储层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成岩作用 西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幔源流体的活动特征与成藏效应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陶明信 徐永昌 +3 位作者 韩文功 高波 马锦龙 王万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5-270,共6页
中国东部进入地洼构造演化阶段后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化现象,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性断层和巨型深大断裂带,其中的一些超壳或岩石圈断裂成为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特别是地幔流体上升的主要构造通道。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及两侧的松辽、辽河、黄... 中国东部进入地洼构造演化阶段后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化现象,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性断层和巨型深大断裂带,其中的一些超壳或岩石圈断裂成为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特别是地幔流体上升的主要构造通道。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及两侧的松辽、辽河、黄骅、济阳、苏北和三水盆地(坳陷)中的许多气井中,He和CO2的含量很高,部分气井中He的浓度超过其工业品位(0.05%)CO2的含量在80%以上,甚至近于纯CO2气藏。这些气井中的He和CO2不仅显示幔源特征,而且CO2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此类幔源气体一般都和壳源气体组分复合,在储盖层及构造圈闭发育的地区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构造活化 深大断裂带 幔源流体 成藏效应 壳源气体 构造圈闭 储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45
13
作者 王先彬 刘刚 +2 位作者 陈践发 张成君 夏新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05-118,共14页
流体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地球流体控制着地球系统的质量和能量的再分配。对流体地质作用的研究涉及地球的各个圈层,各具特征,又相互联系、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球流体学科研究体系。对地质流体的研究,最引人... 流体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地球流体控制着地球系统的质量和能量的再分配。对流体地质作用的研究涉及地球的各个圈层,各具特征,又相互联系、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球流体学科研究体系。对地质流体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领域莫过于对地球气体的研究。“固体”地球含有丰富的气体。近年来,对各类地球气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和水圈的成因和演化、地球内部状态及动力学过程、地震机理和预报、火山喷气作用、油气和其它矿产资源勘探及全球环境演变等。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2)岩浆活动与火山活动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3)现代构造活动与地震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4)幔源岩包体及玄武岩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气体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安组原油成因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段毅 张胜斌 +1 位作者 郑朝阳 吴保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07-1415,共9页
马岭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大陆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可是以往对马岭油田原油及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很少,原油的成因更多的依靠于地质推测。本文对采集于马岭油田的21个原油和鄂尔多斯盆地14个烃源岩的烃类生... 马岭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大陆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可是以往对马岭油田原油及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很少,原油的成因更多的依靠于地质推测。本文对采集于马岭油田的21个原油和鄂尔多斯盆地14个烃源岩的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原油形成于弱还原环境淡水湖相;原油的母质除了菌藻类外陆源高等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原油均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马岭油田原油的源岩为延长组烃源岩,特别是长7油层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原油和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组成和分布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高波 刘文汇 +2 位作者 范明 张殿伟 南青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天然气 油气地球化学 生物降解作用 成藏期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6
作者 张铭杰 唐俊红 +2 位作者 张同伟 吕宗刚 杨荣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7-406,共10页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了烃源岩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在确定源岩演化、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充...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了烃源岩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在确定源岩演化、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充填期次等方面的应用 ,指出目前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前沿方向 :1在流体包裹体分析实验技术中 ,单个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通过有机包裹体自然剖面与模拟实验对比研究烃类流体运移分馏 ,为建立油气成藏过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提供基础参数 ;3通过储层中不同期次有机包裹体的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圈闭中已经聚集成藏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确定圈闭中油气的成因、来源和充填过程 ;4有机包裹体成烃作用研究为碳酸盐岩生烃和深层油气成因理论提供依据 ;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油气理论、提高勘探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地质 地球化学 矿物学 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 被引量:52
17
作者 雷怀彦 王先彬 +1 位作者 房玄 郑艳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93-498,共6页
人类在21 世纪后期面临着油气资源枯渴,寻求洁净高效的新能源成为科学界追求的目标。为此,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展新能源研究。目前,人们在一种重要的新能源———气水合物的基础研究、地质调查、勘... 人类在21 世纪后期面临着油气资源枯渴,寻求洁净高效的新能源成为科学界追求的目标。为此,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展新能源研究。目前,人们在一种重要的新能源———气水合物的基础研究、地质调查、勘探开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的动力学过程和地质条件,气水合物资源量计算办法,经济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开发模式,气水合物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化石燃料,具有巨大潜力;作为甲烷碳库,是海底地质灾害的诱因;作为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未来面临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化石燃料 温室气体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在含煤地层沉积旋回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凤杰 王多云 +4 位作者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18,共5页
利用频谱分析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安组延二段为例 ,对发育泥炭沼泽河流体系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分析 ,得出地层中保存着厚度稳定的地层旋回 ,其厚度比值与米兰科维奇旋回比值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 ,可以认为 :米兰科维... 利用频谱分析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安组延二段为例 ,对发育泥炭沼泽河流体系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分析 ,得出地层中保存着厚度稳定的地层旋回 ,其厚度比值与米兰科维奇旋回比值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 ,可以认为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影响本区地层沉积旋回发育的主要因素 ;古气候周期性变迁决定着大面积沼泽化的曲流河—网状河流体系中高频沉积旋回的发生、发展和定格。其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 8 72~ 11 2 9m ;地轴倾角周期和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2 5 4~ 4 3m和 1 2 3~ 1 91m。本区含煤层和碳质泥岩地层旋回厚度约 10m ,其发育受控于时间为 12 3ka的偏心率周期。自然伽马曲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 ,很好地反映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米兰科维奇旋回 快速傅立叶变换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及邻区中小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相博 完颜容 +2 位作者 王琪 孟自芳 林卫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依据甘肃及邻区各中小型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后期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将其划分为盆地群,分析了各盆地群的油气地质特征,分层系对各盆地(群)油气资源量、油气远景进行了估算与评价.结果表明,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石炭系、侏罗系... 依据甘肃及邻区各中小型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后期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将其划分为盆地群,分析了各盆地群的油气地质特征,分层系对各盆地(群)油气资源量、油气远景进行了估算与评价.结果表明,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3大层系,全区总资源量为46.64×108t.研究认为,研究区围绕上述3套烃源岩系具有各自的重要勘探战场,相当一部分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盆地 油气 资源潜力 甘肃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幔源捕虏体中的流体组成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铭杰 王先彬 +1 位作者 刘刚 李立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幔源三辉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存在差异,幔源二辉橄榄岩形成于以H_2、CO等还原性气体为主的流体环境中,其流体组分以含H_2高、挥发性气体总量低为特征;碱性玄武岩中流体组分以CO_2、SO_2和挥发性气体... 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幔源三辉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存在差异,幔源二辉橄榄岩形成于以H_2、CO等还原性气体为主的流体环境中,其流体组分以含H_2高、挥发性气体总量低为特征;碱性玄武岩中流体组分以CO_2、SO_2和挥发性气体总量高为特征,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有SO_2等氧化性气体的流体加入。碱性玄武岩及二辉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组成表明中国东部上地幔源区存在不均一性,碱性玄武岩浆在形成演化上存在地区差异性。中国东部大陆的上地幔中可能存在P_(H_2)较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组分 碱性玄武岩 二辉橄榄岩 幔源捕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