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沫硅橡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时胜 王正道 赵立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3-115,119,共4页
泡沫硅橡胶在缓冲减振方面有独特的优良性能。但由于它是一种柔性材料,波速和波阻抗均极低,因此实验研究其动态力学性能具有很大困难。本文首次实现了利用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泡沫硅橡胶作冲击压缩实验,得到了高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 泡沫硅橡胶在缓冲减振方面有独特的优良性能。但由于它是一种柔性材料,波速和波阻抗均极低,因此实验研究其动态力学性能具有很大困难。本文首次实现了利用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泡沫硅橡胶作冲击压缩实验,得到了高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强烈的应变率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硅橡胶 动态力学性能 橡胶 减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复叠温区的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优化分析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公茂琼 罗二仓 周远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6,共7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应用于复叠制冷温区的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文中建立了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热力循环的优化分析模型 ,给出了多元混合工质选配与循环运行参数设计原则。针对于某一复叠温区制冷温度进行了优化计算 ,计算结果与文献中... 本文报道了一种应用于复叠制冷温区的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文中建立了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热力循环的优化分析模型 ,给出了多元混合工质选配与循环运行参数设计原则。针对于某一复叠温区制冷温度进行了优化计算 ,计算结果与文献中一经典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采用合理选配的混合物作制冷工质时 ,一次节流制冷循环其性能与经典复叠式制冷循环相当。在理论分析的同时 ,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在采用 1/ 3HP的空调压缩机驱动下 ,采用两种混合工质分别取得了在 - 70℃有2 0W和 - 12 0℃有 11W的制冷量的实验结果。综合表明 :考虑到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系统的简单性与可靠性 ,混合物工质一次节流制冷有可能部分替代经典复叠式制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温度 混合工质 一次节流制冷 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水合物蓄冷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吕昶 郭廷玮 +1 位作者 朱庭英 郭开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8,共5页
建立了高效可视化气体水合物蓄冷释冷实验系统。研究了R1 4 1b气体水合物的形成即蓄冷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能有效避免现有装置的缺点 ,实现较高的蓄冷密度和储释冷效率 。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蓄冷 装置 空调蓄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10CR玻璃布/环氧层压板低温剪切力学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正道 张忠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纤维复合材料极低温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国内尚处于空白阶段.利用国际间的多国合作计划,采用三点弯曲和层间剪切两种试验方法,对 G-10CR玻璃布/环氧层压板的低温剪切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发现该材料低温下的剪切强度... 纤维复合材料极低温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国内尚处于空白阶段.利用国际间的多国合作计划,采用三点弯曲和层间剪切两种试验方法,对 G-10CR玻璃布/环氧层压板的低温剪切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发现该材料低温下的剪切强度较室温有明显增加,且低温下表现出了和室温不同的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10CR玻璃布/环氧层压板 剪切力学性能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三点弯曲 层间剪切 破坏机制 低温力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孔型脉管制冷机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超 蔡京辉 +1 位作者 周远 朱文秀 《制冷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建立了小孔型脉管制冷机实验台,通过测量制冷机中动态的压力、示功图、制冷温度和制冷量,研究了阀门开度对制冷过程的影响。多路旁通方案比常规小孔和双向进气方案获得更低的制冷温度,达到23.8K,且P-V功最小。随着小孔... 本文建立了小孔型脉管制冷机实验台,通过测量制冷机中动态的压力、示功图、制冷温度和制冷量,研究了阀门开度对制冷过程的影响。多路旁通方案比常规小孔和双向进气方案获得更低的制冷温度,达到23.8K,且P-V功最小。随着小孔开度增大,压缩腔和脉管中压力的相位差增大,压缩腔中压比增大,而脉管中压比减小,P-V功增大。双向进气阀和多路旁通阀开度的影响恰好与小孔的影响相反,有利于制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 动态特性 实验研究 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涡流管制冷器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立强 张亮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24,共3页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涡流管制冷器—双路涡流管制冷器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主流进口压力、热端扩压器间隙及冷板孔径对制冷温度效应的影响曲线,指出了该型涡流管的一些独有特性。
关键词 涡流管 制冷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作动力的 VM 制冷机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剑峰 周远 郭平 《真空与低温》 1997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在采用回热器整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液氮作动力的VM制冷机在结构和工作参数上进行了优化。达到零负荷温度10.55K,在15K时有2.36W制冷量输出,液氮消耗约为3L/h,并给出了制冷量Qc同冷头温度Tcw,... 在采用回热器整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液氮作动力的VM制冷机在结构和工作参数上进行了优化。达到零负荷温度10.55K,在15K时有2.36W制冷量输出,液氮消耗约为3L/h,并给出了制冷量Qc同冷头温度Tcw,及15K时制冷量Qc15同两个推移活塞的相角θ、转速n、平均工作压力Pav及比体积γ(VHO/VCO)等实验和计算结果。另外还进行了四组不同的冷端回热器填料结构的实验及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制冷机 制冷机 实验 分析计算 液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磁性蓄冷材料比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金文谦 张亮 +2 位作者 龚领会 郑朝志 龙毅 《低温与特气》 CAS 2001年第2期15-17,共3页
磁性蓄冷材料由于在低温下有较好的比热性能 ,因而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 ,多种新型蓄冷材料相继被开发出来。但由于缺乏较便捷、可靠的比热检测设备 ,对这些材料比热特性的测定成为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利用一套自制的、用 4.2 ... 磁性蓄冷材料由于在低温下有较好的比热性能 ,因而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 ,多种新型蓄冷材料相继被开发出来。但由于缺乏较便捷、可靠的比热检测设备 ,对这些材料比热特性的测定成为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利用一套自制的、用 4.2 K制冷机为冷源的低温比热测量装置 ,研究了几种新型磁性材料的比热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材料 比热测量 G—M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工作压力的混合物节流制冷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罗二仓 周远 《真空与低温》 1995年第4期215-218,共4页
报告了液氮温区采用气体混合物作工质的微型节流制冷机的实验研究结果。实验表明,采用混合物工质是提高节流制冷机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混合制冷 制冷机 低压力 混俣物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管制冷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惊涛 《制冷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对脉冲管制冷机内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普遍适用于基本型、带小孔型和双向进气型脉冲管制冷机的理论模型。首次分析了脉冲管内气体的热力学非对称效应并提出了脉冲管内热粘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脉冲管制冷机内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普遍适用于基本型、带小孔型和双向进气型脉冲管制冷机的理论模型。首次分析了脉冲管内气体的热力学非对称效应并提出了脉冲管内热粘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脉冲管的复合制冷机制。建立了一个实验台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各主要参数对脉冲管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管制冷 理论模型 实验 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50~80K混合工质J—T节流制冷机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二仓 周远 +1 位作者 周赞熙 张文全 《真空与低温》 1996年第4期210-213,共4页
对工作在50~80K的混合物工质J—T节流制冷机作了初步的热力学分析。
关键词 节流 制冷机 混合工质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空间红外传感器的低温冷源———紧凑式微型同轴脉冲管制冷机
12
作者 巨永林 周远 +2 位作者 朱文秀 梁惊涛 杨建慧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1998年第4期54-57,共4页
由于低温端没有运动活塞,脉冲管制冷机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它结构简单,可靠性和工作寿命高,特别是冷头振动和被冷却元件的抗电磁干扰大大减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空间微型低温制冷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文中简述脉冲管制冷机... 由于低温端没有运动活塞,脉冲管制冷机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它结构简单,可靠性和工作寿命高,特别是冷头振动和被冷却元件的抗电磁干扰大大减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空间微型低温制冷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文中简述脉冲管制冷机用于空间红外传感器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 脉冲管制冷机 红外传感器 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冷器外置G-M制冷机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立强 徐向东 +1 位作者 陆文海 张亮 《低温与特气》 CAS 1998年第3期40-42,共3页
常温下对一台蓄冷器外置式的液氦温区G-M制冷机的二级各主要部分的压力损失进行了测试,发现蓄冷器外置式的G-M制冷机二级各主要部分的压力损失自大至小依次为蓄冷器填料阻力占41.2%,蓄冷器附件阻力占31.5%,二级冷头... 常温下对一台蓄冷器外置式的液氦温区G-M制冷机的二级各主要部分的压力损失进行了测试,发现蓄冷器外置式的G-M制冷机二级各主要部分的压力损失自大至小依次为蓄冷器填料阻力占41.2%,蓄冷器附件阻力占31.5%,二级冷头换热器阻力(仅外狭缝部分)占27.3%。通过与常规G-M机蓄冷器阻力的对比,表明蓄冷器外置式的G-M制冷机蓄冷器的压力损失有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型 制冷机 蓄冷器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转台惯性器件高低温标定和试验装置
14
作者 吴剑峰 颜晓明 诸一江 《真空与低温》 1996年第4期198-202,共5页
采用多项先进技术,研制成功一套同精密双轴转台配套的高精度高低温标定和试验装置。实测全温区温度波动达到±0.1℃,用户空间温度均匀性优于±0.
关键词 双轴转台 温度标定 惯性制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蓄冷材料的低温比热测量 被引量:4
15
作者 兰翠玲 张亮 龙毅 《低温与特气》 CAS 1994年第4期42-45,共4页
介绍所建立的一套低温比热测量装置,通过对标准铅样品比热的测量,证明该装置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要求.用该装置测量了磁性蓄冷材料Er(Ni0.79Co0.21)2和Er3Ni的低温比热,它们的比热峰值分别为0.43J/cm... 介绍所建立的一套低温比热测量装置,通过对标准铅样品比热的测量,证明该装置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要求.用该装置测量了磁性蓄冷材料Er(Ni0.79Co0.21)2和Er3Ni的低温比热,它们的比热峰值分别为0.43J/cm3K和0.35J/cm3K,峰值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4.4K和6.14K,5~20k的焓差分别为5.2J/cm3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热测量 磁性材料 低温比热 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箱的新冷源:脉冲管制冷机 被引量:2
16
作者 宣战北 王俊杰 周远 《制冷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3-37,共5页
用脉冲管制冷机首次作低温箱的冷源进行可行性实验研究。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系统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有关实验测试。实验结果和分析比较表明,脉冲管制冷机系统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具有优于低温氟里昂制冷系统的优点,而且在较高制冷温区的冷... 用脉冲管制冷机首次作低温箱的冷源进行可行性实验研究。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系统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有关实验测试。实验结果和分析比较表明,脉冲管制冷机系统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具有优于低温氟里昂制冷系统的优点,而且在较高制冷温区的冷量输出可以满足冷负荷的需要,是替代低温氟里昂制冷系统的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管 低温箱 制冷系统 冷源 温区 氟里昂 冷负荷 制冷量 蓄冷器 无运动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阀控制双级 G-M 型制冷机实验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智勇 陈良 张亮 《真空与低温》 1998年第3期146-149,共4页
建立了一套使用电磁阀控制G—M型制冷机进、排气的软、硬件控制系统。控制装置主要包括测量制冷机进、排气和冷、热腔压力的压力测量系统和制冷机活塞位移的位移测量系统以及电磁阀控制系统。
关键词 电磁阀 制冷机 G-M型 回热循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多孔介质的缓冲和减振 被引量:13
18
作者 胡时胜 刘剑飞 +1 位作者 王正道 宋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1999年第2期39-42,共4页
本文对低密度多孔介质缓冲吸能特性的三种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评估其减振特性的刚度曲线方法,并以泡沫硅橡胶为例,具体阐述了上述评估方法在合理选材、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缓冲曲线 吸能曲线 减振 低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聚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测定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吕昶 郭廷玮 +1 位作者 朱庭英 郭开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18,共5页
讨论了平板法测量导热系数的原理。介绍了导热仪的结构。给出了对新型高导热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测试表明 ,此导热仪可对不良导热材料进行低于 0℃的测量。
关键词 导热系数 导热仪 测定 高分子聚合材料 平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组织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邓中山 刘静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6,共12页
活体组织血液灌注率的无损测量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困难的课题。本文基于新近报道的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方法 ,提出了简化的一次加热测量措施以取代原方法中必须经两次加热的不足 ,从而大大缩短了小灌注率组织的测量时间... 活体组织血液灌注率的无损测量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困难的课题。本文基于新近报道的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方法 ,提出了简化的一次加热测量措施以取代原方法中必须经两次加热的不足 ,从而大大缩短了小灌注率组织的测量时间。由此导出了体表在一次简谐加热作用下组织温度响应的解析解 ,解的形式及随后的计算结果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针对空间非均匀或温度依赖型血液灌注率情形 ,本文采用双倒易边界元方法研究了加热能流密度、简谐热流振幅、加热频率、皮下血管、血液灌注率、加热片面积大小等对组织温度响应幅度、相位等的影响规律 ,由此提出了无损估测非均匀血液灌注率的措施。这些系统性结论为发展适合于临床应用的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仪器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注率 生物传热 无损检测 相位移动 简谐加热 双倒易边界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