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 被引量:151
1
作者 张信宝 王世杰 +3 位作者 曹建华 王克林 孟天友 白晓永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由于特殊的岩土组构,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地表和地下流失相互叠加;地表产流、产沙少;纯碳酸盐岩区地下流失比例大。论文区别了石漠化和石质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核心是土地的石质化,提出了按照地面物... 由于特殊的岩土组构,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地表和地下流失相互叠加;地表产流、产沙少;纯碳酸盐岩区地下流失比例大。论文区别了石漠化和石质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核心是土地的石质化,提出了按照地面物质组成与裸岩率叠加的石漠化分类系统。根据土壤中硅酸盐矿物的物质平衡,提出了不同碎屑岩含量碳酸盐岩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介于5%~500 t/(km2.a)之间。喀斯特坡地土壤虽然肥沃,但总量太少,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石质坡地植物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农耕驱动土地石质化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对策建议,具体是:(1)不但要治标,提高植被覆盖率,更要治本,防止或减缓土地石质化,同时还要增加群众收入;(2)按照坡地岩土组成的垂直分带特点,因地(土)制宜,开展治理;(3)重视矿质肥料的施用;(4)在纯碳酸盐岩土石质和石质坡地农田的小型蓄水工程修建中,要加强集流面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土流失 石漠化 防治对策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2
作者 朱珏 张彬 +1 位作者 谭支良 王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0-85,共6页
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 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牧草品质。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全面综述3种刈割对牧草产量及品质影响和相应作用机理,为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频次 刈割时间 刈割方式 牧草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峰丛洼地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时序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傅伟 王克林 +1 位作者 陈洪松 苏以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1-114,155,共5页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2004年5 ~9月广西环江典型峰丛洼地坡面上6种土地覆被类型10,20 cm土壤水势与降水动态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灌丛与板栗覆草土壤中的水分较充裕,其含量受天气的波动变化较小,对降水的影响具有缓效性...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2004年5 ~9月广西环江典型峰丛洼地坡面上6种土地覆被类型10,20 cm土壤水势与降水动态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灌丛与板栗覆草土壤中的水分较充裕,其含量受天气的波动变化较小,对降水的影响具有缓效性、长期性的特点;(2)坡耕地中水分含量较低,随降雨的波动变化剧烈,但南瓜的地上植株部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保持有积极作用;(3)撂荒草地与木豆土壤水分含量的层间差异都较显著,对降水响应的即时性也强,但撂荒地20 cm土层对降水的响应期长些,能保证短时间内向10 cm土层的水分补给;(4)处于幼龄期的板栗,土壤水分变化反映的是仅受天气影响下的自然裸露坡地的状况,变化介于灌丛、板栗覆草和撂荒草地、木豆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坡面 降水 土壤水势 时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bHLH1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水稻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罗伯祥 邓力华 +3 位作者 陈芬 陈受宜 李文彬 肖国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6-81,共6页
OsbHLH1基因编码bHLH类转录因子,与水稻耐寒性相关。以pCAMBIA3300为母体,利用玉米泛素(Ubiquitin)启动子构建了能使OsbHLH1基因过表达且含有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3300-Ubi-Ω-OsbHLH1。利用基因枪法将其转化到粳稻品种东稻3号中,获... OsbHLH1基因编码bHLH类转录因子,与水稻耐寒性相关。以pCAMBIA3300为母体,利用玉米泛素(Ubiquitin)启动子构建了能使OsbHLH1基因过表达且含有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3300-Ubi-Ω-OsbHLH1。利用基因枪法将其转化到粳稻品种东稻3号中,获得再生苗47株。选取其中9株进行PCR、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草铵膦叶片涂布试验结果表明,Bar基因在水稻植株中正常表达;低温处理后,除45号植株外,其余8株光合速率的变化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初步证明OsbHLH1基因在水稻中过表达显著提高了水稻的耐低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bHLH1基因 BAR基因 过表达 基因枪转化 水稻 耐低温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马山岩溶次生林群落生物量和碳储量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宏光 蓝嘉川 +11 位作者 刘虹 温远光 王克林 马祖陆 陆晓明 雷丽群 覃林 庄嘉 邓艳 李婉舒 左花 熊江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16-2621,共6页
岩溶植被在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次生林年龄序列(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3个演替阶段9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次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结... 岩溶植被在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次生林年龄序列(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3个演替阶段9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次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沿幼林、中林和老林群落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从幼林群落的48.17 t/hm2、到中林群落113.47 t/hm2,再到老林群落242.59 t/hm2。老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较高,平均为236.69 t/hm2,中林和幼林较低且非常相近,分别为225.17 t/hm2和224.76 t/hm2,各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幼林(198.44 t/hm2)>中林(167.39 t/hm2)>老林(113.43 t/hm2)。沿群落正向演替,各次生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的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幼林的土壤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88.29%,植物碳储量只占11.71%;中林相应为74.34%和25.66%;而老林为47.92%和52.08%。可见,随着岩溶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碳转变为植物碳的趋势十分明显,这是岩溶森林不同于酸性土森林的一个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域 次生林 群落 生物量 碳储量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四水入洞庭湖水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覃红燕 谢永宏 邹冬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9-615,共7页
以湖南四水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1-2009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四水年径流量变化比较复杂,存在多个上升-下降过程,但总体上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以湖南四水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1-2009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四水年径流量变化比较复杂,存在多个上升-下降过程,但总体上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且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湘水是1996年,资水是1973-1974年,沅水是1997-1998年,澧水是1998年。年径流量的减少、植被覆盖增加以及大中型水库的建设等综合作用是2001年后年输沙量较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四水 突变 水文过程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利剑 崔志杰 +5 位作者 何流琴 姚继明 吴飞 韩慧 范文君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9,共10页
本文旨在研究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选取18头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1.0)kg三元(杜×长×大)杂交断奶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并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 本文旨在研究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选取18头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1.0)kg三元(杜×长×大)杂交断奶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并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LP)、17%(M P)和20%(HP)的饲粮。每头试验猪安装颈动脉血管插管,术后恢复5 d,于第6~8天正式试验。每天采食前,采食后30、60、120、180和300 min连续采集颈动脉血液10 m L,分别检测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中游离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和谷氨酸(Glu)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血清中Lys、Met、Thr、Trp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HP组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游离氨基酸[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尿素含量显著高于MP和LP组(P<0.05)。采食后120~300 min HP组血清Leu含量显著高于LP组(P<0.05)。采食后各时间点LP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HP和MP组(P<0.05)。各组仔猪采食后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生化指标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断奶仔猪饲粮在平衡4种氨基酸(Lys、Met、Thr、Trp)的基础上,常规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血清游离Val、Ile、Arg含量显著降低,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而蛋白质水平降低6个百分点,血清游离Leu和尿素含量显著降低,TP、ALB含量和ALP活性显著升高,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水平 断奶仔猪 氨基酸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矿物质元素的饲粮中补充包膜半胱胺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矿物质元素沉积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白苗苗 刘红南 +5 位作者 张旺宏 张晓峰 徐康 习欠云 邓近平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447-4458,共12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夏季高温状态下,在减少矿物质(铜、铁、锰、锌)元素的饲粮中补充包膜半胱胺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组织矿物质元素沉积和粪便矿物质元素排放的影响。试验共选用360头健康、平均体重为(103.9±0.7)kg的三元(... 本试验旨在研究夏季高温状态下,在减少矿物质(铜、铁、锰、锌)元素的饲粮中补充包膜半胱胺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组织矿物质元素沉积和粪便矿物质元素排放的影响。试验共选用360头健康、平均体重为(103.9±0.7)kg的三元(杜×长×大)杂交育肥猪,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因素1为饲粮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设计为基础饲粮铜、铁、锌、锰元素含量的100%和80%2个水平;因素2为饲粮包膜半胱胺(半胱胺含量27%)含量,设计为0、1 600 mg/kg(半胱胺含量300 mg/kg)2个水平。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饲粮减少矿物质元素或补充包膜半胱胺对育肥猪后期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减少矿物质元素可显著降低育肥猪肝脏中铬元素的含量及肾脏中钠、钙、铅元素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血清钠元素含量(P<0.05);减少矿物质元素的饲粮中补充包膜半胱胺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肝脏中钾元素含量和肾脏中钠、钙、铅、铜元素含量(P<0.05或P<0.01),并有降低肝脏锰、锌、铬及钙元素和血清中铬和镁元素含量沉积的趋势(0.05≤P<0.10),对维持机体各组织中钠元素的稳定有利。3)饲粮中减少矿物质元素或补充包膜半胱胺极显著减少粪便中铅和铜元素的排放量(P<0.01);饲粮减少矿物质元素可显著降低粪便中锌元素的排放量(P<0.05),极显著升高镁元素的排放量(P<0.05);减少矿物质元素的饲粮中补充包膜半胱胺对粪便中铬元素的排放量有降低趋势(0.05≤P<0.10)。由此可见,夏季高温期,在饲粮的铜、铁、锰、锌4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减少20%条件下补充1 600 mg/kg包膜半胱胺,能在不影响育肥猪后期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同时,降低血清、肝脏和肾脏中矿物质元素的沉积,减少粪便铅、铜和铬元素对环境的排放,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质元素 包膜半胱胺 育肥猪 生长性能 沉积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关怀 被引量:4
9
作者 傅晓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性,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 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性,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施韦泽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粱水平低粗蛋白质饲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思思 朱晓彤 +3 位作者 黎育颖 尹杰 方俊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69-2978,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高粱水平低粗蛋白质(CP)饲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体重(30±7)kg的二元杂交(杜洛克×长白)生长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猪。各组饲喂高粱和CP水...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高粱水平低粗蛋白质(CP)饲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体重(30±7)kg的二元杂交(杜洛克×长白)生长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猪。各组饲喂高粱和CP水平分别为0和18%(A组)、0和15%(B组)、20%和15%(C组)、50%和15%(D组)、80%和15%(E组)、50%和18%(F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6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在饲粮CP水平降低3%的条件下,A组和B组之间、D组和F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饲粮CP水平为18%的条件下,F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A组(P<0.01),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组(P<0.05)。在饲粮CP水平为15%的条件下,D和E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1),E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B组(P<0.05)。2)各组之间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饲粮CP水平降低3%的条件下,A组和B组之间前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血清氨基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饲粮CP水平为15%的条件下,与B组相比,C、D、E组前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血清中必需氨基酸组氨酸浓度均降低,而前腔静脉中非必需氨基酸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浓度升高,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血清中非必需氨基酸脯氨酸、丙氨酸浓度升高。由此可见,在饲粮CP水平为15%的条件下,饲粮中高粱水平为20%~80%时均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无不利影响,高粱可作为生长猪的能量饲料替代部分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生长猪 生长性能 肉品质 血清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粱水平饲粮补充蛋白酶对生长猪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思思 方俊 李铁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70-74,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高粱水平饲粮补充蛋白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30±7 kg的生长猪设计了4个不同高粱添加水平(0%、20%、50%和80%)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 为了研究不同高粱水平饲粮补充蛋白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30±7 kg的生长猪设计了4个不同高粱添加水平(0%、20%、50%和80%)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生长猪的肌肉p H45min值、p H24h值、L*值、a*值、b*值、剪切力等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用高粱替代玉米,并在饲粮中补充蛋白酶后,生长猪前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清组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量有一定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用高粱替代20%~80%的玉米,并补充一定量的蛋白酶,可作为生长猪的饲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蛋白酶 生长猪 生长性能 肉品质 血清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方皱椒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美荣 张怡 +6 位作者 何云 盛良学 李从信 明察 唐承顺 靳毅 何永贵 《耕作与栽培》 2011年第4期47-48,共2页
阐述了贵州大方皱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了大方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把大方皱椒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必须以项目为支撑,提高科技含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完善农业产业化模... 阐述了贵州大方皱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了大方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把大方皱椒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必须以项目为支撑,提高科技含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完善农业产业化模式;利用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椒 产业发展 大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