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学和统计模型结合研究人工合成地震活动性及其对预报真实地震的启示 被引量:6
1
作者 石耀霖 刘杰 +2 位作者 David Vere-Jones 庄建仓 马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3-372,共10页
基于断层网络的弹簧-滑块-阻尼器力学模型而提出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产生了具有确定性混沌的人工合成地震目录.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仅利用地震目录反演原系统的某些特性,直至在一定时限内预报合成地震.我们运用一种改进了的应... 基于断层网络的弹簧-滑块-阻尼器力学模型而提出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产生了具有确定性混沌的人工合成地震目录.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仅利用地震目录反演原系统的某些特性,直至在一定时限内预报合成地震.我们运用一种改进了的应力释放统计模型,从合成地震目录中较成功地反演了系统应力的时间变化,但根据应力变化对地震发生进行有效的概率预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构造应力 人工合成地震 统计模型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逐级电子转移过程的电化学研究(Ⅰ)——卷积伏安法的应用
2
作者 袁倬斌 韩树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58-66,共9页
本文采用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和0.5、1.5、2.5次微分循环伏安法等技术,研究了几种物质的逐级电子转移过程.从2.5次微分循环伏安曲线上观察到其它技术中难显现出的中间体的存在,清楚地描绘出中间体生成与反应的伏安过程.各种极谱理论的推... 本文采用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和0.5、1.5、2.5次微分循环伏安法等技术,研究了几种物质的逐级电子转移过程.从2.5次微分循环伏安曲线上观察到其它技术中难显现出的中间体的存在,清楚地描绘出中间体生成与反应的伏安过程.各种极谱理论的推论与上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级电子转移 卷积循环伏安法 反应中间体 水杨醛肟 硫辛酸 维生素K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的细胞自动机模型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桂萍 石耀霖 马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20-25,共6页
本文在二维平面上设计了一个模拟地震活动性的细胞自动机模型,分析了模拟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并探讨了强震前场兆和源兆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模型的地震序列很好地反映了实际地震的丛集特性、幂律关系和空间转移概率的稳定性等特点。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强震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应力 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反演地球内部构造的遗传算法 被引量:92
4
作者 石耀霖 金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效率的方法.并对3层含低速层的理论模型和青藏高原的实际频散资料进行遗传算法反演,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讨论了遗传算法在其他地震学问题中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球物理反演 面波频散 地球内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岩石层拖曳窄条陆壳俯冲的极限尺度分析——以新西兰南岛和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石耀霖 范桃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54-760,共7页
超高压变质研究涉及的一个基本力学问题是为什么低密度的大陆地壳岩石能克服浮力俯冲到高密度地幔 1 0 0多公里的深度 .本文的三维有限单元法计算表明 :俯冲海洋板块可以拖曳侧面相邻宽度不超过 1 5 0km的一窄条大陆板块 ,俯冲到超高压... 超高压变质研究涉及的一个基本力学问题是为什么低密度的大陆地壳岩石能克服浮力俯冲到高密度地幔 1 0 0多公里的深度 .本文的三维有限单元法计算表明 :俯冲海洋板块可以拖曳侧面相邻宽度不超过 1 5 0km的一窄条大陆板块 ,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 ,形成少见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 .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尺度的陆壳块体 ,可能被俯冲地幔裹挟至超高压变质深度 ,在造山带内形成零星出露的超高压变质岩 .成熟的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大陆动力学 有限单元法 大别山 新西兰 陆壳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形成的构造条件 被引量:7
6
作者 石耀霖 范桃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82,共6页
超高压变质岩生成问题中解决低密度大陆地壳深俯冲力学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俯冲地幔岩石可以裹携十几千米乃至几十千米尺度的陆壳块体到超高压变质深度,大规模的陆壳深俯冲需要特殊的构造条件。新西兰南岛北端研究表明,俯冲大洋板... 超高压变质岩生成问题中解决低密度大陆地壳深俯冲力学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俯冲地幔岩石可以裹携十几千米乃至几十千米尺度的陆壳块体到超高压变质深度,大规模的陆壳深俯冲需要特殊的构造条件。新西兰南岛北端研究表明,俯冲大洋板块能携带宽度达150 km左右的窄条陆壳克服浮力达到超高压变质深度,而大陆板块碰撞的主体则浮在岩石圈上形成走滑断层。苏鲁-大别可能曾存在类似的构造条件:苏鲁西侧俯冲海洋板片首先拖曳苏鲁陆壳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随后大别以西俯冲大洋板片拖曳大别至超高压变质深度,而陆壳浮力导致苏鲁陆壳停止俯冲,飘浮的陆壳被北推而形成郯庐断裂;秦岭陆陆碰撞造山后大别超高压陆壳也折返;秦岭作为典型造山带,虽然不排除零星超高压变质的可能,但不具备大规模超高压变质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新西兰 陆壳俯冲 大洋板块 构造作用 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俯冲板块边界变形分配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石耀霖 王其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机制反映的主压应力和断层错动方向变得近乎垂直于海沟;板块间的强耦合和大陆板块边缘软弱带的存在为窄条滑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定俯冲倾角和震源机制滑动角的观测值,可以计算逆掩和走滑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一般都不大于0.2,反映或存在着高孔隙水压,或存在断层泥之类弱物质,或两者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俯冲 板块边界 变形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型结构的微变化规律性
8
作者 何铸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9-88,共10页
本文利用特征离子坐标变化的术语对尖晶石型结构的微变化规律性进行了讨论.总结出u值与A、B阳离子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尖晶石 晶体结构 结构微变化 离子坐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谱仪主漂移室的径迹拟合
9
作者 陈国明 严武光 王淑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44-57,共14页
本文作出了北京谱仪主漂移室的径迹拟合程序包,阐述了该程序包的原理,并运用e^+e^-→i/Ψ→μ^+μ^-蒙得卡罗事例进行检验,动量分辨符合要求.该程序包目前已用于北京谱仪J/Ψ物理的研究之中.
关键词 谱仪 主漂移室 程序包 蒙得卡罗 动量分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缩合中心的羧负离子结合部位
10
作者 田维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4-102,共9页
本文对六个修饰巯基的试剂失活脂肪酸合成酶(FAS)的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它们与FAS的作用是否属于亲和标记,修饰巯基时的专一性,以及盐和NADPH有无保护,均只与该试剂分子中有无羧基负离子有关,提出在FAS的缩合中心存在一个对羧负... 本文对六个修饰巯基的试剂失活脂肪酸合成酶(FAS)的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它们与FAS的作用是否属于亲和标记,修饰巯基时的专一性,以及盐和NADPH有无保护,均只与该试剂分子中有无羧基负离子有关,提出在FAS的缩合中心存在一个对羧负离子有特异亲和力的结合部位.该部位可能是丙二酰基在缩合中心的结合部位,为缩合反应所必需,它使携带了丙二酰基的活臂向缩合中心运动,并结合于此进行缩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 动力学 巯基修饰 缩合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ERIZATION OF SOLARRADIATION PROFILE IN CLOUD
11
作者 Ye weizuo(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cademia Sinica)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8-24,共7页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a scheme for calculat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hort-wave radiation through clouds, in which a simple parameteriz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profile in cloud is derived, and the drop-si...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a scheme for calculat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hort-wave radiation through clouds, in which a simple parameteriz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profile in cloud is derived, and the drop-size is also included. Then, a wide range of comparisons arc made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and with observations, whereby our model shows its advan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erizalion CLOUD solar-rabiation comparis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12
作者 石耀霖 朱元清 沈显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10-720,共11页
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模式,对形成机制中的两种主要假说:双地壳模型和叠瓦状模型进行了热模拟.在模拟时考虑了逆冲断层、均衡地壳抬升和沉积覆盖层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地壳模型的热演化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明... 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模式,对形成机制中的两种主要假说:双地壳模型和叠瓦状模型进行了热模拟.在模拟时考虑了逆冲断层、均衡地壳抬升和沉积覆盖层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地壳模型的热演化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明显不符;叠瓦状模型的结果在藏南地区能够较好地符合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和解释地质构造运动.除较高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外,断层的摩擦剪切热和沉积盖层热折射伴随地体的抬升侵蚀是喜马拉雅两条花岗岩带和反转的高温变质岩带的主要成因,并和现今上地壳水热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 热演化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