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多样性及其获取与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丽琼 黎若竹 +4 位作者 李鑫 姚昕 杨俊波 李德铢 郁文彬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介绍了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多样性,并以寄生植物为例简述了质体基因组退化;回顾了当前主流的质体基因组的测序技术及组装策略,并探讨了获取标本DNA和特殊类群的质体基因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该文还探讨了质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和超级DNA条形码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体基因组演化 基因组结构变异 质体基因组获取 系统发育 超级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9
2
作者 付贵权 秦涛 +2 位作者 陈小勇 雷春云 李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557-9573,共17页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土著鱼类种数逐渐增多,但占比却逐渐下降,外来鱼类种数逐渐增多,占比也逐渐升高;本次调查到土著鱼类92种,占鱼类种数的77.31%,占比进一步下降;外来鱼类27种,占鱼类种数的22.69%,占比进一步升高。该区域鱼类优势种为云南吻孔鲃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和少鳞舟齿鱼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常见种为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宽额鳢Channa gachua。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鱼类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受威胁鱼类8种。相对于我国其他江河,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有极高水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其中澜沧江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左、右岸支流较低,左岸支流鱼类多样性高于右岸,罗梭江鱼类多样性高于其他一级支流。虽然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土著鱼类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仍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受威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组成 物种多样性 澜沧江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玉凤花——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明旭 王恒颖 +3 位作者 谭运洪 孙兴旭 胡兴润 陈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88-1992,共5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中国兰科玉凤花属一新记录种龙须玉凤花(Habenaria trichosantha Lindl.),提供花期照片和解剖图,并总结了其与形态近缘种之间的差异。【方法】对该物种国内野外居群植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并拍摄记录主要分类特征。【结... 【目的】文章报道了中国兰科玉凤花属一新记录种龙须玉凤花(Habenaria trichosantha Lindl.),提供花期照片和解剖图,并总结了其与形态近缘种之间的差异。【方法】对该物种国内野外居群植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并拍摄记录主要分类特征。【结果】龙须玉凤花过去记录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和中南半岛区域,现发现于滇西海拔800~1000 m的怒江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中;其主要识别特征为唇瓣侧裂片扇形轮廓,并分裂为具有二次分枝的长流苏,明显有别于其他同属物种。【结论】龙须玉凤花是中国新记录物种,本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野生兰科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兰亚科 玉凤花 新记录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园迁地保护环境下纹瓣兰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嘉雯 钱永辉 +1 位作者 罗艳 李青青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特性,能为物种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和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存的纹瓣兰(Cymbidium aloifolium)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部形态... 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特性,能为物种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和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存的纹瓣兰(Cymbidium aloifolium)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部形态特征、昆虫传粉特征以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表明,纹瓣兰的盛花期在4月中旬,单花花期7 d;群体花期约为36d。花粉活力在开花第1天时最高,约为47.15%,之后呈下降趋势。柱头在整个单花期一直具可授性,开花第2天可授性最强。人工授粉实验表明纹瓣兰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繁育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较低为6.9%。唇瓣的先端和基部的表皮细胞分别为锥形和指状突起,基部的指状突起细胞外附着有油脂颗粒,可能是传粉者的报酬。药帽黄色,其表皮细胞为锥形细胞,能够反射光线,可能起到吸引昆虫的作用,中华蜜蜂(Apis cerana)是纹瓣兰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纹瓣兰的挥发性气味中(E)-乙酸-2-癸烯-1-醇酯含量最高。因此,纹瓣兰的花部结构与传粉昆虫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护 纹瓣兰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传粉特征 中华蜜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翅桐属(锦葵科,梧桐亚科),中国植物一新分布属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明旭 谭运洪 +3 位作者 杨子诚 李金华 岩温的 陈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4-831,共8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云南省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舟翅桐属(Pterocymbium R.Br.)及其属下热带落叶大乔木———大花舟翅桐(P.macranthum Kosterm.)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此外,还完善了其属和种的描述,评估了境内种群规模和濒危程度。【方法... 【目的】文章报道了云南省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舟翅桐属(Pterocymbium R.Br.)及其属下热带落叶大乔木———大花舟翅桐(P.macranthum Kosterm.)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此外,还完善了其属和种的描述,评估了境内种群规模和濒危程度。【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对其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并用数码相机对关键分类特征进行拍摄记录;利用无人机航拍对大花舟翅桐境内种群进行规模快速评估;采用访谈法并结合经验对其IUCN物种受威胁等级进行评估。【结果】大花舟翅桐在中国境内约有1000株,分布区面积约2000 hm^(2),建议将其评为IUCN红色物种名录易危(VU)物种。【结论】舟翅桐属为中国新记录属,属下大花舟翅桐为中国新记录种。该发现将其分布区向北扩展至热带亚洲北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与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翅桐属 锦葵科 生物地理 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弱天麻,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及其与形态近缘种的比较
6
作者 赵明旭 谭运洪 +3 位作者 张健嵩 张杰京 张光元 陈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1337,共7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在云南省发现的兰科植物纤弱天麻(Gastrodia exilis Hook.f.)为中国新记录,比较和归纳了其形态近缘种勐海天麻(G.menghaiensis Z.H.Tsi&S.C.Chen)、葡萄天麻(G.putaoensis X.H.Jin)和白花天麻(G.dyeriana King&am... 【目的】文章报道了在云南省发现的兰科植物纤弱天麻(Gastrodia exilis Hook.f.)为中国新记录,比较和归纳了其形态近缘种勐海天麻(G.menghaiensis Z.H.Tsi&S.C.Chen)、葡萄天麻(G.putaoensis X.H.Jin)和白花天麻(G.dyeriana King&Pantl.)的分类特征。【方法】使用体视显微镜对上述物种野外居群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并用接驳微距镜头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记录。【结果】纤弱天麻唇瓣与花被筒分离,唇瓣前部表面有2个明显的三角形薄纵脊,花被筒裂片先端撕裂状,易于区分。【结论】纤弱天麻是中国新记录兰科物种,该发现扩大了其分布区,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天麻属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树萝卜属(杜鹃花科)一新记录种——葡萄树萝卜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斌 李剑武 +2 位作者 李海涛 周鲁们 谭运洪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891,共3页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绿春县的杜鹃花科树萝卜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即葡萄树萝卜(Agapetes putaoensis Y.H.Tong&N.H.Xia)。葡萄树萝卜原记录产于缅甸东北部克钦邦葡萄地区。该研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补充了该种发表时未曾描述的果实特征,...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绿春县的杜鹃花科树萝卜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即葡萄树萝卜(Agapetes putaoensis Y.H.Tong&N.H.Xia)。葡萄树萝卜原记录产于缅甸东北部克钦邦葡萄地区。该研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补充了该种发表时未曾描述的果实特征,并提供彩色图版以方便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标本馆(IM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萝卜属 杜鹃花科 葡萄树萝卜 新记录 缅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瓜馥木属(番荔枝科)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2
8
作者 谭运洪 陈雨晴 薛彬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5-287,共3页
报道了中国番荔枝科瓜馥木属(Annonaceae:Fissistigma)一新记录种——瘤果瓜馥木[F.thorelii(Pierre ex Finet&Gagnep.)Merr.]。该种在中国产于云南省红河县,凭证标本保存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幼枝... 报道了中国番荔枝科瓜馥木属(Annonaceae:Fissistigma)一新记录种——瘤果瓜馥木[F.thorelii(Pierre ex Finet&Gagnep.)Merr.]。该种在中国产于云南省红河县,凭证标本保存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幼枝、花、果均被褐色粗短硬毛,且果实表面布满瘤状突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科 瘤果瓜馥木 新记录种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哥纳香属(番荔枝科)植物新资料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斌 王立彦 +3 位作者 周仕顺 李剑武 肖春芬 谭运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2-1779,共8页
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目(Magnoliales)中较进化且物种数最多的科。目前的系统发育研究将番荔枝科划分为4个亚科,即蒙蒿子亚科(Anaxagoreoideae)、澄光木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Annonoideae)和排石木亚科(Mal... 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目(Magnoliales)中较进化且物种数最多的科。目前的系统发育研究将番荔枝科划分为4个亚科,即蒙蒿子亚科(Anaxagoreoideae)、澄光木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Annonoideae)和排石木亚科(Malmeoideae),有107属,2400多种,中国原产21属约110种。番荔枝科泛热带分布,是热带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中国云南盈江位于云南省最西部边境,与缅甸东北部接壤,并与印度的东阿萨姆较近,植物区系处于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热带生物区系向东亚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热带北缘性质,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地理上十分重要,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该区的热带雨林是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向东和向北扩散分布的边缘类型,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在纬度和海拔分布上的极限类型。该文报道了采自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引种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番荔枝科哥纳香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皱叶哥纳香[Goniothalamus sesquipedalis(Colebr.ex Wall.)Hook.f.&Thomson]和长梗哥纳香(G.peduncularis King&Prain)。Flora of China将盈江哥纳香(G.lii X.L.Hou&Y.M.Shui)处理为云南哥纳香(G.yunnanensis W.T.Wang)的异名,基于活植物观察、馆藏标本和文献研究,该文对盈江哥纳香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澄清,将其处理为长梗哥纳香的异名。皱叶哥纳香原记载产于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长梗哥纳香仅产于缅甸,该文对它们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版以便于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哥纳香属2个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番荔枝科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云南热带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以及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植物区系的关系增加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纳香属 番荔枝科 新记录 盈江县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叶秋海棠,中国秋海棠科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0
作者 岳麻买 李剑武 +3 位作者 王力 曾晓东 王平元 丁洪波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1-424,共4页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的中国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一新记录组,独叶组(Begonia sect.Monophyllon A.DC.)及一新记录种,独叶秋海棠(Begonia prolifera A.DC.)。本文对该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了彩色图片,凭证...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的中国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一新记录组,独叶组(Begonia sect.Monophyllon A.DC.)及一新记录种,独叶秋海棠(Begonia prolifera A.DC.)。本文对该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了彩色图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叶秋海棠 独叶组 新记录 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苞树萝卜,中国杜鹃花科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彦 谭运洪 杨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9-412,共4页
报道了中国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腺苞树萝卜[Agapetes nana(Griff.)Hook.f.]。该种以花萼筒基部具有一圈具柄的腺毛组成的副萼状总苞,花冠筒裂至2/3,裂片反卷而与同属其他种类明显区别。该种原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 报道了中国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腺苞树萝卜[Agapetes nana(Griff.)Hook.f.]。该种以花萼筒基部具有一圈具柄的腺毛组成的副萼状总苞,花冠筒裂至2/3,裂片反卷而与同属其他种类明显区别。该种原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现首次在中国发现其分布。同时,提供了本种的描述和彩色图片,并首次报道成熟的花部形态,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树萝卜属 腺苞树萝卜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花豆蔻,中国豆蔻属(姜科)一新记录种
12
作者 龚燕雄 岩香甩 +1 位作者 田耀华 丁洪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1-914,共4页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西盟县的姜科狭义豆蔻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少花豆蔻(Amomum pauciflorum Baker)。该种与长柄豆蔻(A.longipetiolatum Merr.)形态上最为相似,但前者花冠裂片显著较宽,药隔附属体新月形而非3深裂,二者容易区别。文章对该种...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西盟县的姜科狭义豆蔻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少花豆蔻(Amomum pauciflorum Baker)。该种与长柄豆蔻(A.longipetiolatum Merr.)形态上最为相似,但前者花冠裂片显著较宽,药隔附属体新月形而非3深裂,二者容易区别。文章对该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了彩色图版,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B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蔻属 姜科 少花豆蔻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假说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罗召君 舒树森 陈小勇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224-232,共9页
淡水水生生物的分布模式一直是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具休眠体水生生物的研究,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开始探讨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的原因。根据对文献的整理,可以将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归纳为三种假说:随... 淡水水生生物的分布模式一直是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具休眠体水生生物的研究,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开始探讨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的原因。根据对文献的整理,可以将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归纳为三种假说:随机分布(Everything is Everywhere,EIE)假说、独占(Monopolisation)假说和局域特有(Moderate Endemicity,ME)假说。通过对三种假说的定义,研究进展和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研究时需注意是否存在隐存种、季节变化引起基因型变化、研究区域是否覆盖了本物种的所有分布范围、地理环境及地质事件与分布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以便更准确的研究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眠体 分布 随机分布假说 独占假说 局域特有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豆兰属植物一新记录种——域松卷瓣兰
14
作者 马鹏月 李孟凯 +3 位作者 邓建平 邢震 邓敏 罗艳 《高原农业》 2023年第6期592-595,共4页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发现的一中国新记录种——域松卷瓣兰(Bulbophyllum yoksunense J.J.Sm.)。域松卷瓣兰与匍茎卷瓣兰(B.emarginatum(Finet)J.J.Smith)相似,但前者植株较小,花小、花朵数多,可达4~8余朵,唇瓣较小,花瓣先端收狭...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发现的一中国新记录种——域松卷瓣兰(Bulbophyllum yoksunense J.J.Sm.)。域松卷瓣兰与匍茎卷瓣兰(B.emarginatum(Finet)J.J.Smith)相似,但前者植株较小,花小、花朵数多,可达4~8余朵,唇瓣较小,花瓣先端收狭。本文提供该新记录种的详细特征描述、物候以及解剖图版等信息,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豆兰属 匍茎卷瓣兰 新记录 兰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帽卷瓣兰花部特征对蝇类传粉者的适应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锦睿 张雄 +2 位作者 罗银玲 罗艳 李青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1-691,共11页
为揭示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的繁殖特性和传粉机制,在2023年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梳帽卷瓣兰野生居群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昆虫、花部微观形态特征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如下:梳帽卷... 为揭示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的繁殖特性和传粉机制,在2023年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梳帽卷瓣兰野生居群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昆虫、花部微观形态特征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如下:梳帽卷瓣兰的盛花期在7月中旬,单花花期为5 d;繁育系统属于异交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为26.06%;套袋试验表明自交不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现象;唇瓣的铰链结构、传粉通道及宽大的侧萼片等花部特征在传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曲角杆蝇(Gampsocera sp.)是其唯一有效传粉者并在访花过程中表现出舔舐唇瓣的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唇瓣上附着大量的特殊颗粒,可能是访花者的食物报酬;花部挥发性气味主要含有单萜类、芳香类等化合物,其中邻苯乙醚和避蚊胺可能与昆虫访花行为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梳帽卷瓣兰的花形态结构与气味适应于曲角杆蝇进行传粉,属于特化传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帽卷瓣兰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花形态 花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柬埔寨龙血树的分类学考证
16
作者 辛雅萱 谭运洪 +4 位作者 辛培尧 李海涛 张淑红 唐军荣 郁文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2-581,共10页
“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 “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对两种龙血树的界定不清,在其名称上存在混淆使用。本研究对两种龙血树及其混淆种进行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并利用龙血树属19种33个质体基因组数据开展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19种龙血树可分成3个分支,其中,产龙血竭的物种位于分支Ⅰ和分支Ⅲ,柬埔寨龙血树样品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即海南分支和云南分支。基于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确认剑叶龙血树的形态与长花龙血树(D.angustifolia(Medik.)Roxb.)基本一致,可能是长花龙血树的一个新异名。本文结合龙血树质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和形态证据,明确了柬埔寨龙血树是蔡希陶等最早发现的国产龙血竭的基原植物,并确认岩棕(D.saposchnikowii Regel)和广西龙血树(未知种2)也是国产龙血竭的资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 质体基因组 分子鉴定 基原考证 形态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海鱼类资源与空间分布的水声学调查 被引量:7
17
作者 孔德平 秦涛 +1 位作者 范亦农 陈小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9,共8页
2013年12月和2015年9月,运用科学回声探测仪对邛海的鱼类资源量、空间分布进行了水声学法走航调查评估与分析。野外调查同时采用三层刺网、地笼等网具采样,结合湖岸鱼市及访问渔民等方式,对邛海现有鱼类组成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邛... 2013年12月和2015年9月,运用科学回声探测仪对邛海的鱼类资源量、空间分布进行了水声学法走航调查评估与分析。野外调查同时采用三层刺网、地笼等网具采样,结合湖岸鱼市及访问渔民等方式,对邛海现有鱼类组成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邛海土著鱼类资源稀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等外来种为邛海鱼类组成优势种。2013年和2015年,邛海湖区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1483±0.0715)尾/m^3和(0.1051±0.0279)尾/m^3,鱼类资源量分别为4.67×10~7尾和2.90×10~7尾;体长在13.3cm以上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9.9×10~6尾和7.6×10~6尾。鱼类水平方向主要集中分布于月亮湾-青龙寺以及青龙寺-邛海湾断面,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中上层,且极显著高于底层(P<0.01);调查表明,邛海鱼类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4个调查断面及不同水层的鱼类种群分布类型均趋于成群分布(v>1)。初步认为邛海鱼类水平分布差异主要是游客休闲娱乐、沿岸居民农业生产等人为干扰以及不同区域水深变化引起的,垂直水层分布差异与优势种鱼类的生态习性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量 鱼类密度 空间分布 水声学 邛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产青紫葛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东东 李兴玉 +3 位作者 刘珮 崔大鹏 王跃虎 杨雪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3-621,612,共10页
对缅甸传统上用于抗肿瘤的葡萄科药用植物,青紫葛的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和细胞毒活性评价。采用色谱技术从青紫葛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了19个化合物。基于波谱数据将这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C-β-D-吡喃葡萄糖基-3,5-二羟基-4-甲氧... 对缅甸传统上用于抗肿瘤的葡萄科药用植物,青紫葛的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和细胞毒活性评价。采用色谱技术从青紫葛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了19个化合物。基于波谱数据将这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C-β-D-吡喃葡萄糖基-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picraquassioside D(2)、2-O-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4,6-二羟基异丁基苯基酮(3)、岩白菜素(4)、(-)-蛇葡萄素A(5)、(-)-表儿茶素(6)、(-)-表阿夫儿茶精(7)、(E)-白藜芦醇(8)、4-O-(2-羟基-1-羟甲基乙基)-二氢松柏醇(9)、25-过氧羟基环阿尔廷-23-烯-3β-醇(10)、羽扇豆醇(11)、δ-香树精(12)、palmarumycin SA1(13)、(3R)-palmarumycin BG1(14)、(6R,9S)-roseoside(15)、(-)-南烛木树脂酚-2a-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南烛木树脂酚-3a-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异落叶松脂素-3a-O-β-D-吡喃葡萄糖苷(18)以及(+)-南烛木树脂酚-3a-O-β-D-吡喃葡萄糖苷(19)。其中化合物1~4、13和14为酚类,5和8为二苯乙烯类,6和7为黄烷醇,9为苯丙素,10~12为三萜类,15是倍半萜糖苷,16~19为木脂素糖苷。化合物1~3、5~7、9、10、13~19是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青紫葛块根乙醇提取物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5.12μg/mL。化合物10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株和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2.97±0.69和21.08±0.70μM。研究首次对青紫葛块根的化学成分进行报道,并初步验证了缅甸传统医药体系中将其用作抗肿瘤药物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科 青紫葛 传统药物 三萜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羽火筒树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珺 黄铁坚 +2 位作者 罗吉凤 李恒 王跃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2-1386,共5页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云南省德宏市民间利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单羽火筒树(九节狸)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即山柰酚(1)、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云南省德宏市民间利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单羽火筒树(九节狸)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即山柰酚(1)、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异槲皮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杨梅素(6)、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7)、Europetin(8)、Europetin 3-O-α-L-rhamnopyranoside(9)、(-)-儿茶素(10)和山楂酸(11)。采用MTS法测试了乙酸乙酯部位及11个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单羽火筒树乙酸乙酯部位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IC_(50)=21.76μg/mL)、人肝癌SMMC-7721细胞(IC_(50)=17.04μg/mL)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IC_(50)=18.00μg/mL)的生长有抑制活性,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有抑制活性(IC_(50)=27.61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筒树科 单羽火筒树 黄酮 细胞毒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可食用棠梨花的民族植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敏 施银仙 +3 位作者 鲍晓华 杨淑娇 李建文 杨雪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6-345,共10页
云南拥有独特的食花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食花资源与传统知识。棠梨花是云南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食用花资源之一,是民间对可食用蔷薇科梨属(Pyrus)植物花的统称,其具体涉及的物种以及民间利用知识与现状尚待研究阐明。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基... 云南拥有独特的食花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食花资源与传统知识。棠梨花是云南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食用花资源之一,是民间对可食用蔷薇科梨属(Pyrus)植物花的统称,其具体涉及的物种以及民间利用知识与现状尚待研究阐明。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选择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区和墨江县,在棠梨花采集旺季,开展了民族植物学调查,包括标本采集与鉴定、集市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该地区食用棠梨花来自三种野生梨属植物,即川梨(P. pashia)、杜梨(P. betulifolia)和无毛川梨(P. pashia var. kumaoni),其中川梨利用频率最高。(2)棠梨花在集市上早春野生蔬菜中比重高,在当地和外地同时显示了很大的市场潜力。(3)当地民族在棠梨花的采后处理与加工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4)食用理由主要包括清热、应季和无污染。该研究阐明了可食用棠梨花的物种、相关传统知识与利用现状,为棠梨花的资源价值与影响力评估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探讨食花的文化因素与生理学意义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属 民族植物学 食花 传统知识 野生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