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海伦市长华村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冬梅 文清 祁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增强,宅基地功能由居住功能主导向居住、生产二元复合功能或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转变;(2)村域尺度内,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阶段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为与中心村的距离越远,宅基地功能转型程度越剧烈;(3)在城镇化等外缘要素的影响下,乡村地域系统内人口和产业的变化共同驱动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4)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农村宅基地功能组合和利用状态,引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宅基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宅基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正在经历转型过程,应根据宅基地功能转型阶段特征,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筛选适宜的宅基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功能转型 空心村治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科学基金角度探析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阳 张中浩 +4 位作者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热点分析 地理科学 湿地科学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水蚀区田块尺度精准管理分区研究
3
作者 马雨欣 李晨曦 +3 位作者 马士耐 王轶昂 刘焕军 暴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8,共10页
为实现黑土水蚀区精准管理分区,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鹤山农场的田块(典型黑土水蚀区田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水蚀程度进行精准管理分区,分别使用不同期Sentinel-2裸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组合,采用面向对象分割方法对田块进行... 为实现黑土水蚀区精准管理分区,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鹤山农场的田块(典型黑土水蚀区田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水蚀程度进行精准管理分区,分别使用不同期Sentinel-2裸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组合,采用面向对象分割方法对田块进行精准管理分区,然后利用多年作物生长期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不同输入量下的分区结果进行评价;基于最优分区结果探究不同水蚀程度土壤特征,明确土壤不同水蚀程度对耕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田块内部水蚀程度越严重,光谱反射率越高,重度水蚀光谱反射率明显高于轻度水蚀光谱反射率;面向土壤水蚀的精准管理分区效果最优输入量为5月遥感影像与DEM数据(区间变异系数与区内变异系数的比值为2.11),分区时加入4月、10月遥感影像精度降低;基于精准管理分区结果,依据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数(St)确定水蚀程度发现,水蚀程度越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越低。以上表明,选择合适的输入量是提高黑土区土壤水蚀田块尺度精准管理分区精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水蚀区 遥感 精准管理分区 面向对象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我国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光华 胡晓婧 +2 位作者 于镇华 陈雪丽 刘俊杰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东北黑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农田黑土退化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施肥是保持/提高黑土农田生产力、保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本文综述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无机肥氮(N)、磷(P)... 东北黑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农田黑土退化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施肥是保持/提高黑土农田生产力、保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本文综述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无机肥氮(N)、磷(P)、钾(K)及其不同的组合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群落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等方面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研究结果因试验地点、季节气候、试验处理、目标微生物种类、甚至研究者的采样年限而不同。多数研究发现,长期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显著地降低了细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但对真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明显改变了黑土微生物beta多样性,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相同施肥处理没有驱动不同试验地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质化演替,表明东北黑土微生物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长期施用不同的无机肥研究发现,N素较P素和K素在驱动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上作用更为明显。在论述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同时,也阐述了有机肥施用带来潜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生态风险及对抗性基因的阻控措施。文章最后总结了目前施肥影响黑土农田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5点未来应加强的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农田 有机肥 无机肥 微生物丰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抗生素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农田土壤甲螨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5
作者 韩丹丹 刘冬 +3 位作者 敖曼 刘吉平 管强 武海涛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农安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规耕作(CT)、宽窄行免耕(WN)和条带耕作(ST)下土壤甲螨多样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数量统计,3种耕作方式下共采集土壤甲螨13068头,隶属于24科26属28种。数据分析表明,ST下土壤甲螨个体数和类群数最高。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CT和WN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均与ST显著不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CT和WN间土壤甲螨群落差异最大贡献物种为马氏顶甲螨Tectoribates mahunkai,CT和ST间为小上罗甲螨大洋亚种Epilohmannia(Epilohmannia)minuta pacifica,WN和ST间则为尼兰莫小奥甲螨Oppiella(Moritzoppiella)neerlandica。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甲螨群落beta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RichDiff)。指示物种分析表明,土壤甲螨可作为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指示生物,其中ST下指示物种共有5种。总体而言,相较于CT和WN,ST更利于增加土壤甲螨密度和丰富度,对黑土区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甲螨 保护性耕作 宽窄行免耕 条带耕作 群落结构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黑土区不同类型土壤pH值及其与养分的关系
6
作者 袁玉玉 王洋 +2 位作者 崔政武 王楠 徐林浩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pH和养分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明确不同类型土壤pH和养分特征可为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吉林省黑土区五种主要类型土壤-白浆土、典型黑土和黑钙土(均腐土)、草甸土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pH值及其与土壤有机质(SOM)、总... pH和养分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明确不同类型土壤pH和养分特征可为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吉林省黑土区五种主要类型土壤-白浆土、典型黑土和黑钙土(均腐土)、草甸土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pH值及其与土壤有机质(SOM)、总氮(TN)、总磷(TP)的关系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黑土区土壤pH值在5.31~8.30之间,微酸等级占47.3%,中性等级占35.2%,草甸土pH比其他类型土壤高7.10%~16.7%。SOM含量在10.9~61.0 g·kg^(-1)之间,适量等级占47.2%,较丰富等级占46.2%,典型黑土SOM含量均值比其他土壤高5.90%~36.4%。五种土壤的TN和TP含量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黑钙土和草甸土的pH值与TN、TP的拟合度较高(P<0.05),其含量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OM与TN、T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降雨量、施肥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SOM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TN与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吉林省黑土区pH值多处于微酸和中性等级,降雨和施肥量增加促进土壤酸化。在实际土地利用过程中,需合理调控白浆土、水稻土和黑钙土土壤水分与施肥制度,以遏制土壤酸化与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土壤类型 土壤PH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勇 李建业 +1 位作者 张程远 张兴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验,并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模式,测定并分析了两种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碳组分随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续实施15 a的NT与CT相比分别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29.54%和22.38%)(P<0.05),碳储量(31.11%和27.34%)(P<0.05),全氮质量分数(53.74%和37.60%)(P<0.05),表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提升显著(P<0.05),深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以>5~1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69.85%)、0~5 cm土层的土壤轻组有机碳(130.81%)和0~5、>5~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85.59%和59.53%)的提升为主,并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耕作效应对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影响显著(P<0.05),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对于SOC质量分数提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实施15 a保护性耕作,增加的有机碳以活性有机碳为主。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对恢复退化农田黑土质量及土壤固碳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 团聚体 黑土地 碳组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性降雨对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丁贵惠 任忠政 +2 位作者 胡伟 陈渊 张兴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6,共10页
[目的]降雨是黑土坡耕地水力侵蚀的动力来源,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21-2022年不同坡度(3°,5°和7°)顺坡垄作径流小区观测的43场次侵蚀... [目的]降雨是黑土坡耕地水力侵蚀的动力来源,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21-2022年不同坡度(3°,5°和7°)顺坡垄作径流小区观测的43场次侵蚀性降雨事件,采用K-Mean聚类法对比分析不同雨型和坡度下径流与输沙特征,并探讨影响坡耕地径流与输沙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以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的降雨(雨型3)为主,其次是中等历时、中等雨强、中等雨量的降雨(雨型2),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的降雨(雨型1)极少发生。相同雨型下,累积径流深和输沙量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坡度下,不同雨型对累积径流深响应不同,累积输沙量整体表现为雨型3贡献最高(50.90%~57.90%),雨型2次之(37.60%~44.10%),雨型1最低。雨型2事件降雨侵蚀力和坡度对径流深产生直接影响,径流深和坡度对输沙量产生直接影响。雨型3事件降雨侵蚀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径流深,进而影响输沙量。[结论]对所有雨型事件,降雨侵蚀力和坡度是影响坡耕地径流深的主控因子,径流深和坡度是影响坡耕地输沙量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坡度 黑土 坡耕地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生层的均腐土理化性质和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株秀 刘俊杰 +2 位作者 焦峰 姚钦 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255-268,共14页
为明确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认识土壤形成机制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干润和湿润均腐土亚纲为研究对象,基于发生层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对其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比较分... 为明确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认识土壤形成机制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干润和湿润均腐土亚纲为研究对象,基于发生层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对其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A层到C层,均腐土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4+-N)、速效磷(AP)和砂粒含量以及土壤颗粒表面积和体积平均径(SMD和VMD)逐渐降低;相反,土壤pH、黏粒和粉粒含量则明显升高。研究发现不同土系均腐土C层(母质层)显示出了比Ah层(腐殖质层)更大的土壤异质性,并且湿润均腐土理化性质沿着剖面的垂直变化程度比干润均腐土更大。此外,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分析发现,均腐土C∶N、C∶P和N∶P随着发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说明深层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受到碳和氮限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腐土 发生层 垂直分布 土壤性质 生态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氮磷利用分配对低钾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垚 吕艳超 +4 位作者 王聪 肖长文 李彦生 刘长锴 张秋英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512-522,共11页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低钾0 kg(K_(2)SO_(4))·hm^(-2)(K0)和正常施钾120 kg(K_(2)SO_(4))·hm^(-2)(K120)两种处理,比较了植株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N、P、K含量和积累量的变化分配。结果表明,低钾降低了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及籽粒中N、P、K元素的积累量,但是增加了植株营养器官的N、P相对含量。低钾降低了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K/N和K/P,尤其以钾高效型材料降幅更大,但在籽粒中差别不大。同时,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N/P相比于钾低效型材料更低,植株中P元素相对含量的增加在帮助根系吸钾、固氮方面可能发挥作用。低钾条件下,钾高效型菜用大豆的N、P、K收获指数均高于钾低效型材料。从源-库转化的角度来看,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营养元素的平衡利用的核心是优先保证籽粒养分供应。本研究为N、P、K协同高效型菜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钾高效 氮磷钾 营养器官 籽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模型对东北地区地下水储量评估的不确定性
11
作者 王海庆 齐鹏 +1 位作者 章光新 陈月鑫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97,109,共11页
基于全球气候模型GCMs集合是进行水文变量预测的常用方法,但GCMs的多样性使模型预测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结合7种GCMs集合预测了东北地区2022—2100年4种情景下的月尺度地下水储量。结果表明:通过等权平均... 基于全球气候模型GCMs集合是进行水文变量预测的常用方法,但GCMs的多样性使模型预测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结合7种GCMs集合预测了东北地区2022—2100年4种情景下的月尺度地下水储量。结果表明:通过等权平均,东北地区地下水储量(GWS)总体呈现上升趋势,SSP585情景增长速率最大,达到0.20 mm/a;不同GCMs的输出结果在空间、变化幅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趋势差异最值达到0.33 mm/a,且不确定性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以44°N为分界线,所有GCMs较历史时期的GWS差值变化在不同情景下均呈现南部减少、北部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GCMs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以及预测中国东北地区未来的地下水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储量 全球气候模型 CMIP6 LSTM法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
12
作者 李文博 巩晓曦 +1 位作者 吕晓 李冬梅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23-331,共9页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修正引力模型及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揭示2013—2021年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识别布局分型。结果发现:1)2013—2021年,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共缩减44.60万hm2,整体呈现东北和中部地区规模较小、南方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的分异特征。2)以2018年为节点,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分布由高度集中化转向轻微分散化。在不同时期,高-高集聚与低-高集聚类的市域单元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群,空间依附特征显著,其余单元相对较少,且分布分散。3)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布局分型以人增地减分散型和人地双增集中型为主,两者占比达73.68%。其中,人增地减分散型城市群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引力逐渐衰弱,人地双增集中型城市群通过要素集聚促进规模化经营。研究表明,近10年来中国设施农用地规模缩减严重,与人口变化呈现空间双背离趋势,近期布局策略由集中供应向风险分散转型,开始注重大中城市常年菜地建设。以城市群体系为依托,未来应注重人地矛盾,合理权衡本地生产和外埠供应,科学布局城市群设施农业以提升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 农用地 城市群 地理集中度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舒纯 严君 +5 位作者 高瑞敏 许梦琪 韩晓增 邹文秀 陈旭 陆欣春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进行秸秆还田,研究不同秸秆还田4年后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表现不同,0~15 cm土层中表现为D15>D35>D50>D0;15~35 cm土层表现为D35>D50>D15>D0;35~50 cm土层表现为D50>D35>D15>D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均会提高全土层(0~50 cm)McIntosh指数,对Shannon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0~5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对碳源总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D35>D50>D15>D0,从上至下各土层碳源利用能力最高的处理分别是D15、D35和D5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微生物代谢碳源最多的是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多聚物类碳源。因此,在质地黏重的黑土中采用秸秆深混还田方式是提升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的有效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Biolog-Eco微平板法 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酸化:原理、危害及缓解措施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亚飞 包文彬 +2 位作者 李彦生 于镇华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土壤酸化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总结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危害;梳理了不同控制类实验的研究结果,讨论了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最后展望了农田土壤酸化研究需要加强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酸化危害 缓解措施 作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添加对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周妍宏 刘宏远 +2 位作者 王辰 刘芯彤 金明姬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2,共8页
开垦原盐碱荒地为试验稻田,设置4个磷石膏添加量处理,分别为0(CK)、15(G15)、30(G30)和45t/hm^(2)(G45),研究了磷石膏添加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石膏处理(G15、G30和G45)的土壤有机碳(S... 开垦原盐碱荒地为试验稻田,设置4个磷石膏添加量处理,分别为0(CK)、15(G15)、30(G30)和45t/hm^(2)(G45),研究了磷石膏添加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石膏处理(G15、G30和G45)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分别较CK处理提高14.59%~42.86%、14.11%~33.25%、11.62%~26.41%、15.53%~115.47%、0.66%~7.55%和4.43%~10.78%,各指标的最大增幅来自G45处理。(2)不同种类土壤酶的活性在各处理间差异明显,脲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在G45处理中活性最高,蔗糖酶在G30处理中活性最高,纤维素酶在CK处理中活性最高;随着磷石膏添加量的增加,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持续增大,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均出现在G15处理;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表现为G45>CK>G30>G15。(3)磷石膏添加条件下,TN、SOC、AP和TP含量对酶活性影响最大(Pseudo-F≥4.6,P<0.05);磷石膏通过改变TN和SOC含量间接影响纤维素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通过改变TN含量间接影响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综上,磷石膏添加显著提高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进而通过改变TN和SOC含量间接重塑不同种类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土壤酶综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稻田 磷石膏 土壤肥力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欣科 张芸 +2 位作者 孔昭宸 杜乃秋 吴鸣翔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41-2248,共8页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高至低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以及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和农田地带(人类活动干扰导致),以松属(Pinus)、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等木本植物占优势,以里白属(Hicriopteris)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主的蕨类植物也较多。该区冷杉属(Abies)花粉含量和产量都较低,可能与目前百山祖冷杉数量较低及其分布范围相对较窄有一定关系。此外,基于孢粉复合分异度指数的孢粉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干扰因素导致该区较低海拔的表土孢粉不能反映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冷杉属 松属 人类活动 百山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条件下大豆固氮能力-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17
作者 严君 邹文秀 +5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陆欣春 高瑞敏 许梦琪 杨舒纯 《大豆科技》 2024年第5期1-7,22,共8页
为评价不同氮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品种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情况,文章以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加权法对不同处理下的大豆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 为评价不同氮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品种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情况,文章以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加权法对不同处理下的大豆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高蛋白和低蛋白大豆根瘤固氮、产量和品质指标响应不同,各指标间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为影响不同处理大豆根瘤固氮、产质量协同提高系数的主要指标。隶属函数评价和分析计算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低蛋白大豆品种根瘤固氮、产质量协同提高能力大小表现为:VOS-DN>ROS-DN>ROS-GN>ROS-CK>VOS-CK>VOS-GN;高蛋白大豆品种表现为:RPS-DN>VPS-DN> RPS-CK>VPS-CK>VPS-GN>RPS-GN,低蛋白大豆综合评分高于高蛋白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固氮 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瑞敏 严君 +6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许梦琪 杨舒纯 蒋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205,21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81%~6.91%、1.54%~7.48%和2.04%~7.26%,但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施用有机物料均可显著增加土壤碳、氮、磷获取酶的活性,其中土壤氮获取酶活性的增加最为显著,增幅为60.03%~131.15%,且有机肥还田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对3种土壤获取酶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胞外酶化学计量散点图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而有机物料的投入可缓解这种限制;基于随机森林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和磷限制指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有机物料还田 土壤化学计量比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俊青 刘淼 梁正伟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340-347,共8页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有机肥来源丰富,在盐碱地改良中具有广泛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肥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方面进展。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的主要作用机理为:(1)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大粒径土...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有机肥来源丰富,在盐碱地改良中具有广泛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肥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方面进展。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的主要作用机理为:(1)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大粒径土壤团聚体,提高土壤孔隙度与透水性,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2)提高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3)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微生物产生有机酸,增强土壤酶活性等。未来研究中,要强化盐碱地专用功能型有机肥研发,筛选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轻中重度盐碱地的适宜有机肥施用量,为盐碱地改造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有机肥 作用机理 团聚体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泽新 武瑶 +3 位作者 于叶翔 章光新 孙颖娜 符前念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2,共5页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业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退化,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问题,选取典型农业区——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2012、2022年采集的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评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并通过Piper...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业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退化,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问题,选取典型农业区——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2012、2022年采集的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评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并通过Piper图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变化,进而综合运用Gibbs图和阴阳离子比值分析法,识别地下水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明显下降,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演变为HCO_(3)-Ca·Mg和SO_(4)·Cl-Ca·Mg混合型;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同时也受到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2022年农业活动、粪便和污水排放等人为输入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加剧,是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未来应加强区域人为输入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研究,制订相关污染物排放管理政策。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变化 控制机制 松花江流域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