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自然科学基金角度探析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阳 张中浩 +4 位作者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热点分析 地理科学 湿地科学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张雯钰 王秋菊 +3 位作者 吴金花 刘株秀 焦峰 关振南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共10页
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黑龙江省白浆土资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自然草地、水稻田和旱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白浆土土壤细菌... 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黑龙江省白浆土资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自然草地、水稻田和旱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白浆土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白浆土理化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白浆土两土层间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相较自然草地,水稻田和旱地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上层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下层土壤。OTU富集情况在两土层中一致,均表现为自然草地>水稻田>旱地。白浆土细菌群落的主坐标分析以及层次聚类分析显示,自然草地与旱地的群落结构最为接近。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H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链霉菌和亚硝化螺菌属主要富集在水稻田中,表明水稻田土壤氮循环能力强。本研究结果为白浆土土壤修复、病害防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细菌多样性 不同土层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我国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光华 胡晓婧 +2 位作者 于镇华 陈雪丽 刘俊杰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东北黑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农田黑土退化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施肥是保持/提高黑土农田生产力、保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本文综述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无机肥氮(N)、磷(P)... 东北黑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农田黑土退化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施肥是保持/提高黑土农田生产力、保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本文综述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无机肥氮(N)、磷(P)、钾(K)及其不同的组合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群落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等方面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研究结果因试验地点、季节气候、试验处理、目标微生物种类、甚至研究者的采样年限而不同。多数研究发现,长期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显著地降低了细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但对真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明显改变了黑土微生物beta多样性,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相同施肥处理没有驱动不同试验地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质化演替,表明东北黑土微生物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长期施用不同的无机肥研究发现,N素较P素和K素在驱动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上作用更为明显。在论述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同时,也阐述了有机肥施用带来潜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生态风险及对抗性基因的阻控措施。文章最后总结了目前施肥影响黑土农田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5点未来应加强的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农田 有机肥 无机肥 微生物丰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抗生素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和肥力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盛明 李佳垚 +2 位作者 雷琬莹 滕培基 李娜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定位试验,系统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活性碳组分含量及有效率的变化以及对黑土碳库活性及综合肥力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肥力指数(IF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来综合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结果表明,相较于CTS0处理(翻耕20 cm,秸秆不还田),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均显著提高了SOC、全氮(TN)、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有效率(P<0.05)。其中,CTS2处理(翻耕20 cm,10 t·hm^(-2)秸秆全量还田)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效果最显著,SOC和TN含量分别提高13.7%和18.9%,IFI值增加7.7%;其次是CTSA处理(翻耕20 cm,10 t·hm^(-2)秸秆全量还田焚烧后还田)使SOC含量提高12.3%,DOC和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8.9%和31.6%,CPMI值增加12.5%。此外,研究发现IFI与SOC、TN、有效磷(AP)、速效钾(AK)、DOC和MB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PMI与DOC、MBC和易氧化碳(E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活性碳组分的提升直接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组分 综合肥力指数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 农田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农田土壤甲螨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5
作者 韩丹丹 刘冬 +3 位作者 敖曼 刘吉平 管强 武海涛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农安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规耕作(CT)、宽窄行免耕(WN)和条带耕作(ST)下土壤甲螨多样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数量统计,3种耕作方式下共采集土壤甲螨13068头,隶属于24科26属28种。数据分析表明,ST下土壤甲螨个体数和类群数最高。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CT和WN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均与ST显著不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CT和WN间土壤甲螨群落差异最大贡献物种为马氏顶甲螨Tectoribates mahunkai,CT和ST间为小上罗甲螨大洋亚种Epilohmannia(Epilohmannia)minuta pacifica,WN和ST间则为尼兰莫小奥甲螨Oppiella(Moritzoppiella)neerlandica。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甲螨群落beta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RichDiff)。指示物种分析表明,土壤甲螨可作为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指示生物,其中ST下指示物种共有5种。总体而言,相较于CT和WN,ST更利于增加土壤甲螨密度和丰富度,对黑土区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甲螨 保护性耕作 宽窄行免耕 条带耕作 群落结构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朱勇 李建业 +1 位作者 张程远 张兴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验,并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模式,测定并分析了两种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碳组分随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续实施15 a的NT与CT相比分别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29.54%和22.38%)(P<0.05),碳储量(31.11%和27.34%)(P<0.05),全氮质量分数(53.74%和37.60%)(P<0.05),表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提升显著(P<0.05),深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以>5~1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69.85%)、0~5 cm土层的土壤轻组有机碳(130.81%)和0~5、>5~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85.59%和59.53%)的提升为主,并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耕作效应对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影响显著(P<0.05),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对于SOC质量分数提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实施15 a保护性耕作,增加的有机碳以活性有机碳为主。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对恢复退化农田黑土质量及土壤固碳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 团聚体 黑土地 碳组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性降雨对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丁贵惠 任忠政 +2 位作者 胡伟 陈渊 张兴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6,共10页
[目的]降雨是黑土坡耕地水力侵蚀的动力来源,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21-2022年不同坡度(3°,5°和7°)顺坡垄作径流小区观测的43场次侵蚀... [目的]降雨是黑土坡耕地水力侵蚀的动力来源,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21-2022年不同坡度(3°,5°和7°)顺坡垄作径流小区观测的43场次侵蚀性降雨事件,采用K-Mean聚类法对比分析不同雨型和坡度下径流与输沙特征,并探讨影响坡耕地径流与输沙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以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的降雨(雨型3)为主,其次是中等历时、中等雨强、中等雨量的降雨(雨型2),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的降雨(雨型1)极少发生。相同雨型下,累积径流深和输沙量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坡度下,不同雨型对累积径流深响应不同,累积输沙量整体表现为雨型3贡献最高(50.90%~57.90%),雨型2次之(37.60%~44.10%),雨型1最低。雨型2事件降雨侵蚀力和坡度对径流深产生直接影响,径流深和坡度对输沙量产生直接影响。雨型3事件降雨侵蚀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径流深,进而影响输沙量。[结论]对所有雨型事件,降雨侵蚀力和坡度是影响坡耕地径流深的主控因子,径流深和坡度是影响坡耕地输沙量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坡度 黑土 坡耕地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人工湿地氨气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微生物群落组装机制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苗雅琴 朱卫红 +1 位作者 沈昱廷 祝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14-2525,共12页
基于中宇宙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比例对表流人工湿地脱氮性能及氨气减排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通过机器学习和基于系统发育分箱的零模型(iCAMP)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的对照组相比,添加50... 基于中宇宙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比例对表流人工湿地脱氮性能及氨气减排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通过机器学习和基于系统发育分箱的零模型(iCAMP)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的对照组相比,添加50%的生物炭显著促进了人工湿地中氨氧化菌(如Chloroflexi、Rhodocyclaceae)的生长,增强了系统内氨氮的转化,减少了32%的氨气排放量.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得到的敏感微生物物种(如Planctomycetes、Parcubacteria)可作为指示氨挥发排放通量的初步指标.人工湿地基质中生物炭的比例与群落结构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升高导致物种系统发育结构聚集并促进了与碳、氮循环相关的特定功能细菌群落(如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的生长和建立.本研究为揭示控制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生物炭在人工湿地中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物炭 氨挥发 iC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生层的均腐土理化性质和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株秀 刘俊杰 +2 位作者 焦峰 姚钦 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255-268,共14页
为明确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认识土壤形成机制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干润和湿润均腐土亚纲为研究对象,基于发生层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对其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比较分... 为明确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认识土壤形成机制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干润和湿润均腐土亚纲为研究对象,基于发生层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对其理化性状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A层到C层,均腐土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4+-N)、速效磷(AP)和砂粒含量以及土壤颗粒表面积和体积平均径(SMD和VMD)逐渐降低;相反,土壤pH、黏粒和粉粒含量则明显升高。研究发现不同土系均腐土C层(母质层)显示出了比Ah层(腐殖质层)更大的土壤异质性,并且湿润均腐土理化性质沿着剖面的垂直变化程度比干润均腐土更大。此外,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分析发现,均腐土C∶N、C∶P和N∶P随着发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说明深层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受到碳和氮限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腐土 发生层 垂直分布 土壤性质 生态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氮磷利用分配对低钾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垚 吕艳超 +4 位作者 王聪 肖长文 李彦生 刘长锴 张秋英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512-522,共11页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低钾0 kg(K_(2)SO_(4))·hm^(-2)(K0)和正常施钾120 kg(K_(2)SO_(4))·hm^(-2)(K120)两种处理,比较了植株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N、P、K含量和积累量的变化分配。结果表明,低钾降低了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及籽粒中N、P、K元素的积累量,但是增加了植株营养器官的N、P相对含量。低钾降低了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K/N和K/P,尤其以钾高效型材料降幅更大,但在籽粒中差别不大。同时,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N/P相比于钾低效型材料更低,植株中P元素相对含量的增加在帮助根系吸钾、固氮方面可能发挥作用。低钾条件下,钾高效型菜用大豆的N、P、K收获指数均高于钾低效型材料。从源-库转化的角度来看,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营养元素的平衡利用的核心是优先保证籽粒养分供应。本研究为N、P、K协同高效型菜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钾高效 氮磷钾 营养器官 籽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养循环系统中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的危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潇 韩宇杰 +1 位作者 尚丽元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81-4093,共13页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日益引起关注。众多研究揭示,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当前种养循环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生理代谢及健康的危害,旨在为开展种养循环系统中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循环系统 农药残留 重金属 微/纳米塑料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生物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酸化:原理、危害及缓解措施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亚飞 包文彬 +2 位作者 李彦生 于镇华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土壤酸化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总结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危害;梳理了不同控制类实验的研究结果,讨论了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最后展望了农田土壤酸化研究需要加强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酸化危害 缓解措施 作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添加对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周妍宏 刘宏远 +2 位作者 王辰 刘芯彤 金明姬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2,共8页
开垦原盐碱荒地为试验稻田,设置4个磷石膏添加量处理,分别为0(CK)、15(G15)、30(G30)和45t/hm^(2)(G45),研究了磷石膏添加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石膏处理(G15、G30和G45)的土壤有机碳(S... 开垦原盐碱荒地为试验稻田,设置4个磷石膏添加量处理,分别为0(CK)、15(G15)、30(G30)和45t/hm^(2)(G45),研究了磷石膏添加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石膏处理(G15、G30和G45)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分别较CK处理提高14.59%~42.86%、14.11%~33.25%、11.62%~26.41%、15.53%~115.47%、0.66%~7.55%和4.43%~10.78%,各指标的最大增幅来自G45处理。(2)不同种类土壤酶的活性在各处理间差异明显,脲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在G45处理中活性最高,蔗糖酶在G30处理中活性最高,纤维素酶在CK处理中活性最高;随着磷石膏添加量的增加,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持续增大,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均出现在G15处理;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表现为G45>CK>G30>G15。(3)磷石膏添加条件下,TN、SOC、AP和TP含量对酶活性影响最大(Pseudo-F≥4.6,P<0.05);磷石膏通过改变TN和SOC含量间接影响纤维素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通过改变TN含量间接影响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综上,磷石膏添加显著提高苏打盐碱稻田耕层土壤肥力,进而通过改变TN和SOC含量间接重塑不同种类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土壤酶综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稻田 磷石膏 土壤肥力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欣科 张芸 +2 位作者 孔昭宸 杜乃秋 吴鸣翔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41-2248,共8页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高至低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以及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和农田地带(人类活动干扰导致),以松属(Pinus)、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等木本植物占优势,以里白属(Hicriopteris)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主的蕨类植物也较多。该区冷杉属(Abies)花粉含量和产量都较低,可能与目前百山祖冷杉数量较低及其分布范围相对较窄有一定关系。此外,基于孢粉复合分异度指数的孢粉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干扰因素导致该区较低海拔的表土孢粉不能反映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冷杉属 松属 人类活动 百山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俊青 刘淼 梁正伟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340-347,共8页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有机肥来源丰富,在盐碱地改良中具有广泛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肥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方面进展。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的主要作用机理为:(1)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大粒径土...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有机肥来源丰富,在盐碱地改良中具有广泛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肥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方面进展。有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的主要作用机理为:(1)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大粒径土壤团聚体,提高土壤孔隙度与透水性,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2)提高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3)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微生物产生有机酸,增强土壤酶活性等。未来研究中,要强化盐碱地专用功能型有机肥研发,筛选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轻中重度盐碱地的适宜有机肥施用量,为盐碱地改造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有机肥 作用机理 团聚体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泽新 武瑶 +3 位作者 于叶翔 章光新 孙颖娜 符前念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2,共5页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业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退化,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问题,选取典型农业区——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2012、2022年采集的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评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并通过Piper...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业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退化,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问题,选取典型农业区——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2012、2022年采集的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评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并通过Piper图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变化,进而综合运用Gibbs图和阴阳离子比值分析法,识别地下水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明显下降,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演变为HCO_(3)-Ca·Mg和SO_(4)·Cl-Ca·Mg混合型;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同时也受到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2022年农业活动、粪便和污水排放等人为输入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加剧,是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未来应加强区域人为输入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研究,制订相关污染物排放管理政策。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变化 控制机制 松花江流域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瑞敏 严君 +7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许梦琪 杨舒纯 蒋锐 朴永杰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305-313,共9页
有机物料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对于存在障碍性白浆层的低产白浆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852农场管理区内典型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不同有机物料... 有机物料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对于存在障碍性白浆层的低产白浆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852农场管理区内典型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的试验,探究无有机物料还田(CK)、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秸秆+有机肥还田(SM)等在深翻条件下对白浆土全耕层(0~35 cm)物理特性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S、M和SM处理分别在0~15 cm和15~35 cm土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三相比偏离值,增加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其中SM处理0~15 cm和15~35 cm土层土壤容重较CK分别显著降低4.71%和6.10%(P<0.05)。SM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相比CK年平均增产2935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15~35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及0~15 cm土壤容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分别达到7.32%、7.31%和6.98%。深翻配合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可以改善白浆土0~35 cm土层物理特性,促使土壤三相结构分布趋于理想状态,增加玉米产量,可为东北白浆土区域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白浆土 物理特性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稻田土壤-水界面重金属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晓艳 王琪琛 +5 位作者 姜懿真 武忠 柳钟惠 陈吉孝 王钰琳 袁宇翔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共11页
研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稻田土壤-水界面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可为微界面环境中MPs和重金属交互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21年7月对采自东北地区稻田的土壤添加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MPs,借助... 研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稻田土壤-水界面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可为微界面环境中MPs和重金属交互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21年7月对采自东北地区稻田的土壤添加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MPs,借助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在毫米尺度上获取稻田土壤-水微界面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元素的原位高分辨信息,并根据Fick第一扩散定律评估不同MPs添加处理下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特征和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水微界面生物有效态Mn、Co、Fe、Ni、Zn、Pb、Cu和Cd浓度在剖面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2)MPs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有效态Cu(-50.7%~8%,P<0.001)、Zn(-17.1%~-4.1%,P<0.001)和Cd(-16.7%~-2.2%,P<0.001)的浓度;(3)土壤MPs的添加改变了有效态Cu的迁移方向,使土壤由Cu源转化成Cu汇,说明MPs对Cu存在明显的吸附效应;(4)不同粒径MPs的添加对生物有效态Ni的影响差异较大,大粒径(80μm)MPs增加了其浓度,小粒径(10μm)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水微界面 重金属 原位高分辨率信息 迁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立枯丝核菌的互作机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影 耿宇 +1 位作者 张芷睿 赵久海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490-500,共11页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严重病害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介绍了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学、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和控制方法;阐述了植物对立枯丝核菌的防御反应,包括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细胞表面受体、胞内...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严重病害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介绍了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学、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和控制方法;阐述了植物对立枯丝核菌的防御反应,包括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细胞表面受体、胞内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和抗性激素介导的防御;总结了当前植物与立枯丝核菌互作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理解植物与立枯丝核菌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病害 抗病机理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的黑龙江绥化市土壤全氮定量遥感反演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锡煜 李思佳 +3 位作者 王翔 宋开山 陈智文 郑可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44-151,共8页
为及时准确评估黑土区土壤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STN)含量的空间分布,以指导作物精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该研究基于绥化市实测STN数据和Sentinel-2卫星Level-2A遥感影像反射率,构建光谱指数结合环境变量的STN预测模型,包括随机森... 为及时准确评估黑土区土壤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STN)含量的空间分布,以指导作物精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该研究基于绥化市实测STN数据和Sentinel-2卫星Level-2A遥感影像反射率,构建光谱指数结合环境变量的STN预测模型,包括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ing categorical features,CatBoost)等集成学习算法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simple linear regression,S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等监督学习算法,并考虑波段1~12遥感反射率、波段1~12遥感反射率联合光谱指数和环境变量作为算法输入变量的2种情景。结果表明:1)绥化市实测STN平均含量为1904.06 mg/kg,变异系数为17.93%;2)以波段1~12遥感反射率作为输入变量时,6种STN模型验证集拟合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小于0.6,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精度由大到小顺序为:RF、CatBoost、AdaBoost、BPNN、SLR、SVR;3)结合波段1~12遥感反射率、光谱指数和环境变量优选方法,构建STN含量预测模型,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精度由大到小顺序为:RF、CatBoost、BPNN、AdaBoost、SLR、SVR,验证集模型决定系数精度提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F、SVR、BPNN、AdaBoost、CatBoost、SLR,其中RF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预测精度提升最大,决定系数增加0.2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降低了35.30 mg/kg;4)基于光谱指数和环境变量优选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RF能够更好地模拟STN与遥感光谱信息及地形因子之间复杂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并获得较高的实测和反演模型拟合结果;5)结合模型,绥化市STN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及中部略高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STN含量实时动态监测、土地肥力评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及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全氮 黑土区 Sentinel-2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