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张琪瑶 娄彦景 +5 位作者 张鹏 李庞微 金祥龙 周梦蝶 刘波 王桂君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3,共9页
为全面了解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的资源现状,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及调查结果的系统整合,整理形成了中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我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共182科789属3007种,其中,蕨类24科52属101种,裸子类3科... 为全面了解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的资源现状,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及调查结果的系统整合,整理形成了中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我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共182科789属3007种,其中,蕨类24科52属101种,裸子类3科5属5种,被子类155科732属2901种。种数多于100的科为莎草科、禾本科、菊科、毛茛科;种数多于50的属有薹草属(Carex)、柳属(Salix)、凤仙花属(Impatiens)。专性(水生和沼生植物)和兼性(湿生植物)湿地维管束植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1.87%和58.13%。收录特有植物97种,受威胁濒危植物1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极小种群5种,外来入侵植物62种。我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总体及特有种、濒危物种等类群在省域尺度上的分布均极不均衡,总体呈南多北少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湿地维管束植物 物种编目 地理分布 生态类群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湿地螺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管强 刘吉平 +3 位作者 武海涛 吕宪国 卢明珠 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71-2481,共11页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螺类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食物网结构,保障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基本组成、生活型、功能群方面归纳了螺类群落结构...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螺类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食物网结构,保障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基本组成、生活型、功能群方面归纳了螺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了螺类的时空分布格局;重点讨论了影响螺类群落结构的温度、盐度、底质等非生物因子和植被、物种间影响等生物因子以及人类对螺类的影响;概述了湿地演替过程中螺类群落的变化和螺类的环境指示功能。依据目前中国自然湿地螺类的研究特点和国际研究动态,展望了未来我国螺类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腹足纲 自然湿地 生态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以三江平原友谊农场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孙佳歆 齐鹏 +2 位作者 章光新 杜崇 李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0-1068,共9页
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 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2.82,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人均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耕地资源生态盈余,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0.69,耕地资源利用处于安全状态;(2)友谊农场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和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一般协调状态;(3)虽然农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稀缺,该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对于黑土地保护,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生态足迹法 黑土粮仓 友谊农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盐条件变化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丁珊珊 于晓菲 +5 位作者 王国平 郑思嘉 华璐 王啟光 孟彩红 闫磊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水、盐条件是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分布以及土壤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干扰严重,水文与盐分条件变化剧烈,大面积湿地退化且呈现干旱和盐碱化的变化... 水、盐条件是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分布以及土壤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干扰严重,水文与盐分条件变化剧烈,大面积湿地退化且呈现干旱和盐碱化的变化趋势,严重影响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盐沼湿地植物萌发、生长、繁殖、生理代谢以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对水、盐条件变化响应研究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植物根系周转对水、盐条件变化响应规律的研究以加深对盐沼湿地养分循环机制的理解;(2)开展水盐条件变化下的养分-植物-微生物响应的整体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 水文条件 湿地植物 养分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角龙湾湿地景观动态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东 宋宇加 +2 位作者 江孟宇 刘晓辉 姜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选择三角龙湾湿地为研究区,以8期影像数据和梅河口气象站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函数拟合方法分析1985—2020年湿地景观格局和气候的变化方式,并利用相关分析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揭示景观格局与气候的... 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选择三角龙湾湿地为研究区,以8期影像数据和梅河口气象站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函数拟合方法分析1985—2020年湿地景观格局和气候的变化方式,并利用相关分析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揭示景观格局与气候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湿地景观格局呈波动性变化,面积和边界长度呈增加趋势,形状呈规则化态势,降水和干湿的波动程度比气温波动大.景观格局变动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降水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气温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日最大降水量影响滞后3 a,年降水量影响滞后4 a,气温变化影响滞后5 a.湿地景观通过调节作用使气候变化的影响延后,此结果对研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响应具有一定的外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龙湾湿地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变动 滞后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6
作者 何兴元 任春颖 +2 位作者 陈琳 王宗明 郑海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7-1011,共15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与信息保障。从4个方面概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森林遥感分类及变化监测、森林植被参数遥感反演、森林蓄积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与信息保障。从4个方面概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森林遥感分类及变化监测、森林植被参数遥感反演、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森林干扰遥感监测等。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使用的多源遥感数据和各类模型,提出集成地面调查数据、高分地-空雷达扫描监测技术,以及多源光学遥感建模技术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构建多维度、多尺度、高时间密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分类 植被参数反演 生物量估算 遥感模型耦合 森林干扰 集成监测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动物主要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10
7
作者 武海涛 吕宪国 +1 位作者 杨青 姜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土壤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土壤动物的数量...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土壤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土壤动物的数量、种类、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着重论述了土壤动物的分解、生态指示等功能。认为,目前土壤动物研究发展缓慢,基础研究差,生态特征研究仍处于定性与半定量水平;功能研究单一,缺少土壤动物多样性功能研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态特征 功能 枯落物分解 生态指示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63
8
作者 肖烨 商丽娜 +4 位作者 黄志刚 张文广 薛振山 张仲胜 吕宪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4-1001,共8页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甸湿地(T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山地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343.11 mg/g、28.03 mg/g和4.00 mg/g,变异系数为有机碳(9.26%)〈全氮(16.52%)〈全磷(48.64%)。在0-40 cm土层内,T1、T2和T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T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山地沼泽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74
9
作者 刘晓辉 吕宪国 +2 位作者 姜明 商丽娜 王锡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625-5631,共7页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综述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着重评述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程和价值评价2个方面的内容,给出了不同评估方法的...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综述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着重评述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程和价值评价2个方面的内容,给出了不同评估方法的特点,并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涉及的价值排序、价值系数、价值动态各个侧面的研究分别予以评述,基于此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明确主导服务功能价值、加强价值影响因素分析、开发价值动态模型、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流的变化。旨在加深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知,为人类与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价值系数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瑞敏 童全松 +5 位作者 陈卫卫 王毅勇 张世春 张学磊 赵红梅 何月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1-1609,共9页
采用自下而上的清单编制方法,搜集各农业环节(秸秆燃烧、整地、收割、谷物处理、化肥施用、农机排放、风蚀)排放因子、作物面积和耕作方式等信息,编制了2010年东北地区县级尺度的农业一次颗粒物(PM_(10)和PM_(2.5))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农... 采用自下而上的清单编制方法,搜集各农业环节(秸秆燃烧、整地、收割、谷物处理、化肥施用、农机排放、风蚀)排放因子、作物面积和耕作方式等信息,编制了2010年东北地区县级尺度的农业一次颗粒物(PM_(10)和PM_(2.5))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农业源颗粒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0年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PM_(10)总排放量54.6万t,PM_(2.5)总排放量35.6万t;2)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PM_(10)排放量最大的农业活动环节是秸秆燃烧,占农业源总排放量的比例为60%,秸秆燃烧排放PM_(2.5)占PM_(2.5)农业源排放量的87%,整地环节是一次颗粒物排放的第2大农业排放源,对农业源排放PM_(10)和PM_(2.5)总量的贡献率分别是27%和6%;3)PM_(10)和PM_(2.5)的排放强度空间分布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源颗粒物排放区域集中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4)PM_(10)和PM_(2.5)排放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PM_(10)农业源排放年变化曲线中,5月份和9、10月份是农业源排放一次颗粒物较多的月份,PM_(2.5)排放集中在9、10月份;5)本研究估算的污染物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为184.3%.未来的工作将侧重于典型农业区本土排放因子测定,从而有效减小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农业源 时空分布 排放清单 PM2.5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湿地芦苇对水盐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22
11
作者 邓春暖 章光新 +1 位作者 李红艳 李然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146-4153,共8页
认识湿地植物对不同水盐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和规律,是确定湿地生态需水阈值的关键,为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莫莫格湿地水盐环境因子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国际通用植被数量分析软件... 认识湿地植物对不同水盐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和规律,是确定湿地生态需水阈值的关键,为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莫莫格湿地水盐环境因子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国际通用植被数量分析软件CANOCO4.5对其关系进行了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湿地水深、Na+,HCO-3含量3个环境因子组合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变异的解释量达到54.7%,说明这3个变量是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变异的重要因子,水深是关键驱动因子。水深与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成显著正相关,随着水深的增加,芦苇株高、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逐渐增加。Na+含量、HCO-3含量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轻度盐碱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重点考虑水深条件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其次是水质(Na+/HCO-3)因素的影响作用,确保适宜生态水位,满足生态恢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水盐梯度 生理生态 莫莫格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CAM水文模型在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模型理论基础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金明 邓伟 夏佰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7-433,共7页
LASCAM水文模型是一种大尺度分布式概念水文模型,介于高精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集总式经验模型之间,是基于亚流域空间单元建立的中等精度的分布式概念模型。LASCAM模型在亚流域空间单元定义了3个概念性土壤水库,在经验方程的基础上:①建... LASCAM水文模型是一种大尺度分布式概念水文模型,介于高精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集总式经验模型之间,是基于亚流域空间单元建立的中等精度的分布式概念模型。LASCAM模型在亚流域空间单元定义了3个概念性土壤水库,在经验方程的基础上:①建立亚流域各土壤水库与亚流域生态特征(LAI)和气候(降雨)之间函数关系;②通过对亚流域的降雨-植冠截流过程、地表产流过程、表层入渗-亚表层产流过程、亚表层入渗过程的模拟,揭示降雨在亚流域的(地表和亚表层)径流和入渗等环节的再分配过程;③基于亚流域各土壤水库的水量(水位)建立了各土壤水库之间的水通量过程方程;④建立亚流域各库的蒸散发与生态特征(LAI)之间的函数关系模拟各库的蒸散发过程。最后,通过河道径流演算法则,并依据亚流域与流域总体之间的分布式关系,将各亚流域的径流汇总到整个流域,从而将亚流域空间的水文响应扩展到流域整体空间上,实现了大尺度异质性流域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CAM模型 生态水文 模型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农业生态系统露水凝结规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阎百兴 徐莹莹 王莉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77-5584,共8页
露水是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养分循环不可忽视的输入项。在对露水相关参数设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田露水的凝结规律。选择杨木棒做为露水收集器,在三江平原于作物生长季(6月初—9月末)对水稻、玉米和大豆茎叶上的露水凝结进行了实... 露水是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养分循环不可忽视的输入项。在对露水相关参数设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田露水的凝结规律。选择杨木棒做为露水收集器,在三江平原于作物生长季(6月初—9月末)对水稻、玉米和大豆茎叶上的露水凝结进行了实地监测。结果表明:生长季农作物约70%的无雨夜间有露水凝结,年露日数约为70d;7、8月份作物露水强度最强,丰水年露水强度显著强于平水年(P<0.05),水稻和大豆的露水强度基本持平,显著高于玉米露水强度(P<0.05);垂直方向上各作物露水凝结规律一致,冠层露水强度强于顶层,底层露水强度最弱;农作物露水量较为可观,旱田作物年露水量保守值约为10—15mm,水田作物年露水量为旱田的2—3倍,叶面积指数(LAI)成为限制作物年露水量的关键因子。此外,露水对水田喷洒叶面肥等农业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在旱田作物抗病虫害、集水抗旱方面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露水强度 露水量 垂直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湿地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6
14
作者 邓春暖 章光新 潘响亮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2-356,共5页
通过在莫莫格湿地测量芦苇的生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对水深梯度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湿地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指标随水深的增加而提高;芦苇盖度与水... 通过在莫莫格湿地测量芦苇的生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对水深梯度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湿地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指标随水深的增加而提高;芦苇盖度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深增加,芦苇盖度逐渐降低;芦苇最大光化学效率在6~7月份达到最大,进入8月后下降,同时芦苇生长减慢。结果表明,6~7月份是芦苇生长的关键时期,应尽量满足芦苇需水要求。15 cm水深是芦苇最小生态水位,而35~45 cm的水深能确保芦苇最佳生长状态,是芦苇生长的最适宜生态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生理生态 水深 莫莫格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螺类组成生态指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管强 武海涛 +4 位作者 陈展彦 李洪宇 芦康乐 刘吉平 吕宪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20-3327,共8页
螺类作为湿地的重要生物类群,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这使得螺类成为潜在的环境指示物种。为了研究中国东北沼泽湿地不同类型湿地螺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以及螺类作为不同类型湿地指示物种的可能,在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对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 螺类作为湿地的重要生物类群,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这使得螺类成为潜在的环境指示物种。为了研究中国东北沼泽湿地不同类型湿地螺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以及螺类作为不同类型湿地指示物种的可能,在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对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臌囊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漂筏苔草湿地共17个采样点进行螺类样品采集。共采集到了螺类8科13属17种4452个。研究表明,螺类以扁卷螺科Planorbidae、椎实螺科Lymnaeidae、膀胱螺科Physidae为主;4种不同类型湿地螺的种类组成不同,这些螺类的种类组成与不同类型湿地的水深、植物类型组成等湿地特征是相对应。螺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lef指数)在不同类型湿地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筛选了指示螺类6种,无褶螺是小叶章沼泽化草甸的指示物种,小土蜗、半球多脉扁螺和虹蛹螺是臌囊苔草湿地的指示物种,琥珀螺是毛苔草湿地的指示物种,平盘螺是漂筏苔草湿地的指示物种,这表明了螺类是沼泽湿地类型的重要指示生物。也为螺类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恢复和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类 生态指示 不同湿地类型 水生无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湿地不同盐分梯度对芦苇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春暖 章光新 潘响亮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4,73,共5页
为探讨莫莫格湿地盐碱条件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芦苇生长旺盛期,对不同盐分样地芦苇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行调查测量,包括株高、株数、生物量、盖度、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中等盐度(Na+含量在80.... 为探讨莫莫格湿地盐碱条件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芦苇生长旺盛期,对不同盐分样地芦苇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行调查测量,包括株高、株数、生物量、盖度、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中等盐度(Na+含量在80.388mg/L)样地芦苇的株高和生物量等指标均高于低盐度(31.894mg/L Na+)或者较高盐度(258.490mg/L Na+)样地芦苇。而Na+含量在258mg/L时,样地芦苇的株高和生物量等明显低于中低盐度样地,说明较高盐度显著抑制芦苇的生长。Na+含量在258mg/L时,样地芦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高,表明此含盐量对芦苇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可能具有小幅促进作用,以减少盐碱胁迫对芦苇的伤害,这可能是芦苇长期适应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生理生态 盐碱 莫莫格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中国城市大气臭氧污染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洪声杨 任志彬 +4 位作者 王诚聪 张鹏 郭玉洁 刘吉平 刘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6-1717,共12页
基于2019年中国338个城市的1 836个监测站逐小时臭氧监测数据,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气候区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了不同气候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臭氧污染的相对贡献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大气臭氧质量浓度年评... 基于2019年中国338个城市的1 836个监测站逐小时臭氧监测数据,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气候区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了不同气候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臭氧污染的相对贡献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大气臭氧质量浓度年评价值介于84~193μg/m^(3),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41μg/m^(3),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但全国仍有22%的城市臭氧年评价值超标,超标天数约占全年的6%。城市臭氧污染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温带季风气候区城市臭氧污染最为严重,超标城市高达44%,平均超标天数约占全年的10%,臭氧质量浓度等级为轻度污染(济南、淄博和滨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臭氧浓度等级为优,超标天数仅占全年的1%。城市臭氧质量浓度具有较强的季节特征,总体上春夏高于秋冬,夏季臭氧平均质量浓度最高(109μg/m^(3))、春(108μg/m^(3))、秋(86μg/m^(3))次之,而冬季(67μg/m^(3))最低。冗余分析表明,社会因素(PM_(2.5)和GDP等)是影响城市臭氧质量浓度升高或降低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起辅助作用。不同气候区,自然和社会因素对臭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研究可为中国城市有效应对臭氧污染、建设宜居城市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质量浓度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华超 任春颖 +1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7-598,共12页
大兴安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及内在关系,对于实现该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多源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实现了2000—201... 大兴安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及内在关系,对于实现该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多源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实现了2000—2015年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水源供给、碳储存和生境质量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权衡协同度模型探讨各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是该区优势生态系统类型,占功能区总面积的67.80%,湿地和草地次之,3种类型面积之和占功能区总面积的92.35%。2000—2015年,林地面积增加2080 km^(2),草地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365和1265 km^(2),其他类型面积变化较小。(2)2000—2015年研究区水源供给服务功能明显减弱,碳储存服务功能有所增强,生境质量改善显著。其中,水源供给量减少15.10亿m^(3),碳储量增加16.79 Tg,良好及以上生境面积增加5746 km^(2),占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85.41%,生物栖息活动区生境质量显著提高。(3)在区域和地级市尺度上,水源供给与碳储存呈权衡关系,碳储存与生境质量呈协同关系。水源供给与生境质量在区域尺度上表现为权衡关系,但在地级市尺度上赤峰市和黑河市表现为权衡关系,大兴安岭和通辽市表现为协同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规划、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效益提升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时空变化 权衡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长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于媛 韩玲 +4 位作者 李明玉 相恒星 王宗明 张世栋 杨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300,共8页
哈长城市群位列国家二级城市群之首,研究哈长城市群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InVEST模型及权衡协同度模型(ESTD),分析了哈长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15年土地覆... 哈长城市群位列国家二级城市群之首,研究哈长城市群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InVEST模型及权衡协同度模型(ESTD),分析了哈长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15年土地覆被变化;评估了土壤保持、生态系统碳储量及产水量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哈长城市群内建设用地共增加1462 km^(2),其中,2000-2010年增长量(958 km^(2))高于2010-2015年(504 km^(2)),15年间林地共增加1527 km^(2),草地、耕地及裸地分别减少661 km^(2),1611 km^(2),780 km^(2);(2)15年间土壤保持量持续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先减后增,产水量先增后减;(3)6种土地覆被类型中,单位面积下林地提供的土壤保持力最高,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和产水量最高;(4)协同作用在哈长城市群3种生态系统服务间占主导地位;南部的土壤保持-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土壤保持-产水量多为协同关系,北部相反,从全区来看生态系统碳储量-产水量间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弱。研究结果可为哈长城市群地区制定更为全面具体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度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水环境中可溶性铁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潘月鹏 阎百兴 +2 位作者 路永正 杨宗兴 张凤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0-824,共5页
2005-2007年共6次采集了三江平原主要河流和水田集中分布区的地下水水样,分析可溶性铁含量。结果显示:地下水中Fe^2+含量普遍高于Fe^3+;可溶性铁含量变化于0.03~21.00mg/L,平均为5.48mg/L,最大值出现在夏汛期。江河水中可... 2005-2007年共6次采集了三江平原主要河流和水田集中分布区的地下水水样,分析可溶性铁含量。结果显示:地下水中Fe^2+含量普遍高于Fe^3+;可溶性铁含量变化于0.03~21.00mg/L,平均为5.48mg/L,最大值出现在夏汛期。江河水中可溶性铁的主要形态是Fe^3+;可溶性铁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4~2.05mg/L,平均为0.42mg/L,峰值也出现在夏汛期;沼泽性河流中可溶性铁含量高于非沼泽性河流。松花江可溶性铁输出通量为240×10^5 kg/a,黑龙江为200×10^5 kg/a,乌苏里江为70×10^5 k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铁 河水 地下水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