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56
1
作者 董李勤 章光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9-436,共8页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且未来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水文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且未来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水文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从中发现,当前全球气候背景下的湿地生态水文学正在从单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为主要对象,发展成为以研究气候-水文-生态三者相互作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关于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文-生态之间的关系多集中于单向作用的研究,特别是水文过程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较多,缺乏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机理的全面认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机制研究已经成为水文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基于物理机制的湿地生态水文模型,逐渐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水文响应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湿地 生态水文 生态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自然保护区自然和干扰湿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生态指示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玉 张文广 +8 位作者 管强 田雪 赵予熙 姜明 肖盈丽 王瑶 赵琬婧 王瑜 原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19-3827,共9页
节肢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在维持湿地生态功能,指示湿地环境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20年7月对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的23个采样点进行节肢动物样品采集,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人类活动干扰对湿地节肢动物数量、群... 节肢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在维持湿地生态功能,指示湿地环境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20年7月对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的23个采样点进行节肢动物样品采集,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人类活动干扰对湿地节肢动物数量、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节肢动物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指示作用。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0目47科1825只,主要以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为主。自然湿地节肢动物的多度是干扰湿地的4.27倍;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湿地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在自然湿地显著高于干扰湿地(P<0.05),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干扰湿地显著高于自然湿地(P<0.05)。人类活动干扰对湿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影响显著,聚类和非度量多纬尺度排序(NMDS)显示,两种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指示值法分析显示,自然湿地的指示类群为叶甲科、蚁形甲科、叶蝉科、蚜科、盲蝽科、摇蚊科以及姬蜂总科,干扰湿地未发现指示类群。综上所述,湿地节肢动物对人类活动干扰响应十分敏感,可以作为指示湿地健康状况的关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群落 生物多样性 生态指示 沼泽湿地 湿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浩 刘明月 +4 位作者 杨晓芜 宋敬茹 毛德华 张永彬 满卫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26-3034,共9页
本研究实地调查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天津汉沽至广东雷州37个样地的互花米草生长特征,采用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以及冗余分析,探究自然状态下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存在显著... 本研究实地调查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天津汉沽至广东雷州37个样地的互花米草生长特征,采用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以及冗余分析,探究自然状态下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存在显著的纬度梯度差异,株高随纬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01),21.44°N株高最低(54 cm),36.12°N株高最高(250 cm);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纬度的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年平均气温、一月最低气温、七月最高气温以及海水盐度是影响互花米草生长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水盐度在与纬度交互作用下对互花米草空间分异解释力最高(q>0.65)。自然状态下互花米草受多种环境因子调控,较强的可塑性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生长特征 环境因子 地理探测器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危害面积识别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欧洋 阎百兴 +6 位作者 白建宏 陈浩生 高远 李绒萱 高燕 张延玲 崔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0,共7页
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急需开展大规模治理,但极其缺乏侵蚀沟危害范围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政府部门决策、侵蚀沟防治规划制定及治理效益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从侵蚀沟发生、发育特点入手,将侵蚀沟的潜在汇水面积界定... 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急需开展大规模治理,但极其缺乏侵蚀沟危害范围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政府部门决策、侵蚀沟防治规划制定及治理效益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从侵蚀沟发生、发育特点入手,将侵蚀沟的潜在汇水面积界定为其危害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侵蚀沟危害范围不仅能够反映侵蚀沟当前在空间上的影响,又能体现长时间序列尺度上危害的范围。并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开展了黑土区部分侵蚀沟现状汇水区与潜在汇水边界的识别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侵蚀沟危害面积差异较为明显。大型沟危害面积显著大于中小型沟,但后者潜在危害面积所占比例极高,未来应作为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的重点,从而有效提高防护工程投入资金费效比。侵蚀沟危害范围识别方法对数据精度要求适中,30 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与第一次水利普查侵蚀沟矢量数据相配套,就能够满足侵蚀沟汇水边界识别需要。本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规划编制和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侵蚀沟 潜在汇水面积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宫超 宋长春 +1 位作者 谭稳稳 张加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2-977,共6页
沼泽湿地垦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可以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反馈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学指标是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最敏感的指示因子,可以在早期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情况。以我国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湿地垦殖为水田(15a)和旱田... 沼泽湿地垦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可以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反馈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学指标是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最敏感的指示因子,可以在早期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情况。以我国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湿地垦殖为水田(15a)和旱田(25 a)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垦殖为水田和旱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01),其中有机碳平均降低了31.50%、51.38%,全氮降低了49.81%、63.88%,旱田减少量显著高于水田,垦殖后全氮损失量高于有机碳引起土壤质量的下降。湿地开垦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基础呼吸显著降低(P〈0.001),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可利用性下降,微生物活性降低,但开垦后二者在0~10和10~20 cm土层间的差异变弱;微生物熵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旱田和沼泽湿地0~1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P=0.728),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05),反映出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降低;湿地垦殖后,水田土壤呼吸商(q CO2)升高,而旱田q CO2值显著降低(P=0.003),说明微生物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底物基质碳源利用策略发生改变;经回归分析发现,q CO2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对基质碳利用率随土壤质量的改善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土壤呼吸商 三江平原 垦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5年东北地区草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满卫东 刘明月 +6 位作者 王宗明 郝玉峰 相恒星 魏思怡 毛德华 贾明明 任春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46-2253,共8页
基于1990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草地数据集,采用草地动态度模型、草地变化程度综合指数、草地相对变化率、质心模型和景观指数等作为参考指标对草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5a间,东北地区草地面积减少了9755.94km^2,其... 基于1990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草地数据集,采用草地动态度模型、草地变化程度综合指数、草地相对变化率、质心模型和景观指数等作为参考指标对草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5a间,东北地区草地面积减少了9755.94km^2,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减少量最大;黑龙江省草地动态度、变化程度综合指数和相对变化率最高,分别为-30.67%、21.68%和5.55,草地变化最剧烈、稳定性最差;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相应三个指标最低,分别为-3.76%、2.66%和0.68,年均变化强度最高,为0.0193%,相对其他省草地更稳定,但其减少规模最大;草地质心向西偏南方向移动11.28km,是由东部黑龙江省和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地动态强度巨大差异所致;东北地区草地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类型稳定性上升、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主要是小斑块、破碎斑块转化为其他土地类型的结果.气候变暖、变干是草地退化的自然驱动因素,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间接影响了草地变化,牲畜大幅度增长是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度 相对变化率 质心模型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1
7
作者 张科利 刘宏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
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冻融交替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为明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对土壤侵... 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冻融交替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为明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总结了冻融侵蚀相关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文中指出:冻融导致土壤容重和孔隙比变化,整体上表现为冻融导致疏松的土壤变得相对紧实,而紧实的土壤变得相对疏松;冻融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但当土壤处于中等含水量条件下会出现冻融后团聚体稳定性增大的现象;冻融降低土壤多种力学强度;冻融改变土壤水分特征。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后土壤可蚀性增大,且正融土最易受到侵蚀。在综述的基础上,笔者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76
8
作者 满卫东 王宗明 +4 位作者 刘明月 路春燕 贾明明 毛德华 任春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共10页
为揭示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变化规律,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东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耕地信息,辅以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 为揭示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变化规律,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东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耕地信息,辅以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总体分类精度达93%以上;2013年东北地区现有耕地4.17×105 km2,占东北地区土地总面积的33.51%,其中旱田比例为86.24%;1990-2013年耕地总量增加,2000-2013年比1990-2000年耕地增加速度减小,空间上,耕地呈现南减北增的趋势,新增耕地重心逐渐北移,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速度加快,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东北部蔓延;对湿地、林地、草地开垦减弱,对裸地和海面的农业开发增强,退耕还湿、还草、还林效果明显,耕地变化活跃区处于年降水量在500~700 mm、年均气温在2~4℃、坡度小于3°、高程小于200 m的地理环境中;旱田改为水田规模扩大,旱田质心变化不显著,水田质心向东北移207.41 km。23 a间,虽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耕地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人文因素仍然是耕地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发展转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将是未来东北地区耕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分类 耕地 目视解译法 驱动力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星与MODIS时序数据的面向对象森林植被分类 被引量:50
9
作者 贾明明 任春颖 +3 位作者 刘殿伟 王宗明 汤旭光 董张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167-7174,共8页
林区地形复杂、植被分布无序,且森林植被光谱信息相近,因而森林二级类型边界的确定成为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的难点。选择吉林省东部山区为研究区,以环境星影像(HJ-1 CCD)和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时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 林区地形复杂、植被分布无序,且森林植被光谱信息相近,因而森林二级类型边界的确定成为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的难点。选择吉林省东部山区为研究区,以环境星影像(HJ-1 CCD)和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时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进行森林植被类型的提取。分类特征参数主要选取了HJ-1 CCD的光谱和纹理特征,以及MODIS时序数据的物候特征。研究区总体分类精度为91.5%,Kappa系数为0.88,森林二级类型的分类精度均较高,其中落叶阔叶林的制图精度达到了97.1%。所用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与未加入物候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比,森林二级类型的分类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森林分类 MODIS-NDVI HJ-1 CCD 吉林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典型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东旭 王宪伟 +5 位作者 谭稳稳 王淑洁 杜宇 姜静宜 李琪 张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2-973,共12页
泥炭地生态系统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物种功能性状的变化,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对大兴安岭4个地区的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开展调查和取样,系统分析了植物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面积,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 泥炭地生态系统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物种功能性状的变化,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对大兴安岭4个地区的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开展调查和取样,系统分析了植物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面积,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及生物量,研究了泥炭地植物的功能性状。通过计算群落加权平均值和功能离散度、Rao二次熵指数及相关变异系数,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探讨泥炭地生物多样性、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灌木柴桦叶中的氮、磷含量显著高于白毛羊胡子草,且柴桦比叶面积变异系数较高;(2)灌木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显著小于莎草,但细根氮和磷含量显著高于莎草。而且,灌木叶片和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莎草;(3)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较低,且其变异系数高于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值各指数的变异系数;(4)灌木与莎草表现出地上-地下性状相关性上的差异,灌木根长与根面积显著正相关,莎草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分别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而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与生物多样性各指数相关性呈现一致性,其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泥炭地物种间对资源竞争较大,灌木更适应泥炭地贫营养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根系功能性状 生物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泥炭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遥感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路春燕 王宗明 +3 位作者 刘明月 欧阳玲 贾明明 毛德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9-609,共11页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大致呈递减趋势;1987~2013年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强度不断增加,且与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耕地和草地为湿地转出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转出面积的63.71%和21.69%;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的降低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变化是内因,而人为活动干扰,尤其是开垦造田和水利修建加速了湿地退化.最后,论文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保护区管理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松嫩平原西部 信息熵模型 遥感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景观发展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湿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24
12
作者 田艳林 刘贤赵 +3 位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李延峰 高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071-8080,共10页
芦苇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群落类型,其地上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指标。应用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分类技术,基于多季相Landsat8 OLI遥感数据,提取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湿地分布信息;依托野外实测芦苇地上生物量数据(AGB)和同... 芦苇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群落类型,其地上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指标。应用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分类技术,基于多季相Landsat8 OLI遥感数据,提取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湿地分布信息;依托野外实测芦苇地上生物量数据(AGB)和同期MODIS数据源的NDVI、EVI、RVI、MSAVI和WDVI 5种光谱植被指数,探讨不同光谱植被指数对芦苇AGB的敏感性,进而构建松嫩平原西部芦苇AGB遥感估算最优模型,并进行芦苇AGB遥感反演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松嫩平原西部地区芦苇总面积为1653 km^2,其中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芦苇分布面积最大(1178km^2),占区域芦苇总面积的71.3%;所选取的5种植被指数均与芦苇AG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EVI构建的指数曲线模型为松嫩平原西部芦苇AGB反演的最优模型(R2=0.55)。研究区芦苇平均AGB为372.1g/m^2,AGB总量为6.14×105t,其中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芦苇AGB总量为4.38×105t;各保护区芦苇平均AGB由大到小依次为:向海保护区(469.7 g/m^2)>大布苏保护区(454.1 g/m^2)>莫莫格保护区(373.0 g/m^2)>扎龙保护区(372.4 g/m^2)>查干湖保护区(369.8 g/m^2);松嫩平原西部芦苇AGB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将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及芦苇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指数 芦苇湿地 地上生物量(AGB) 松嫩平原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扁秆藨草恢复湿地土壤种子库对长芒稗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波 吕宪国 +3 位作者 姜明 张文广 武海涛 于珊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17-2222,共6页
湿地恢复过程中,时常有外来种或本地杂草入侵。土壤种子库作为未来植被的潜在种源,对湿地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恢复白鹤栖息地(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沼泽)为目的,进行了退化湿地的水文恢复... 湿地恢复过程中,时常有外来种或本地杂草入侵。土壤种子库作为未来植被的潜在种源,对湿地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恢复白鹤栖息地(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沼泽)为目的,进行了退化湿地的水文恢复;但退化湿地恢复2a后,一年生杂草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在大部分区域成为建群种。以长芒稗入侵湿地和扁秆藨草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长芒稗和扁秆藨草的土壤种子库及生长结实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湿地扁秆藨草种子库规模是长芒稗的18.42倍,而在恢复湿地长芒稗种子库大小是扁秆藨草的5.04倍。与自然湿地相比,扁秆藨草种子库密度在入侵湿地明显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量具有活力的种子(664.32±105.98)粒/m^2,这与研究区扁秆藨草较高的种子生产力(9210.4±1513.4)粒/m^2及种子较强的浮力(FP50=39.7d)有关,说明扁秆藨草具备通过种子库或水传播恢复的潜力。长芒稗土壤种子库密度在入侵湿地高达(3345.9±520.3)粒/m^2,明显高于自然湿地种子库规模(P<0.01),说明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入侵影响严重,这与长芒稗较高的种子生产力(7621.4±376.25)粒/m^2及较弱的种子浮力(FP0=5d)有关,同时也表明长芒稗通过水传播扩散的能力较弱。另外,研究区长芒稗平均高度超过1m,且盖度较大,不仅阻碍扁秆藨草种子的水播,也降低了到达地表的光照水平,从而抑制扁秆藨草更新。因此,在莫莫格受长芒稗入侵湿地,于开花结实前收获长芒稗地上植物体及凋落物应是限制长芒稗扩展、同时促进扁秆藨草恢复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恢复 莫莫格湿地 土壤种子库 长芒稗 扁秆藨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剖面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桂生 宋长春 +1 位作者 宋艳宇 侯翠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146-6153,共8页
为阐明三江平原不同类型小叶章湿地剖面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沼泽化小叶章(XZ)湿地和草甸小叶章(XD)湿地0—100cm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微生物商(qMB)和代谢商(qCO2)... 为阐明三江平原不同类型小叶章湿地剖面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沼泽化小叶章(XZ)湿地和草甸小叶章(XD)湿地0—100cm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微生物商(qMB)和代谢商(qCO2)等微生物活性指标。结果表明,XZ和XD湿地0—40cm土壤的SOC、MBC、BR、PR和qMB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而qCO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XZ和XD湿地50—100cm土壤的SOC、MBC、BR、PR、qMB和qCO2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XZ和XD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微生物活性指标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XD湿地0—40cm土壤微生物活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XZ湿地(P<0.05),其中XD湿地土壤0—10cm的SOC、MBC、BR、PR和qMB分别仅为XZ湿地的77.85%、54.05%、59.09%、51.83%和69.52%。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表明XZ湿地土壤质量优于XD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微生物活性 土壤剖面 基础呼吸 代谢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西支流与干流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田田 宋开山 +3 位作者 丁智 李思佳 赵莹 张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94-2804,共11页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0.89,P<0....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0.89,P<0.01)高于西辽河(R=0.81)与东辽河(R=0.75).总悬浮物浓度(TSM)和总碱度与不同子流域CDOM/DOC相关性较高.不同流域内CDOM与DOC的浓度变化较大,西辽河CDOM和DOC浓度明显高于东辽河和辽河干流.流域内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对两者浓度的影响显著,林地和CDOM及DOC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41,-0.56),即林地面积越大,CDOM和DOC浓度越低;而农田与两者存在正相关(R=0.40,0.32),农田面积越大,相应的CDOM和DOC浓度越高;降雨量与CDOM和DOC呈现明显的负相关(R=-0.53,-0.38),说明降雨对河流CDOM的稀释作用较大.对于CDOM荧光强度Fn(355)与CDOM浓度来说,在每个子流域两者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西辽河流域(R=0.96,P<0.01).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发现,东、西辽河及辽河干流均表现出较强的类腐殖酸荧光峰(A峰和C峰),同时辽河干流表现出很强的类蛋白质峰(T峰).CDOM的吸收斜率(S)以及基于荧光光谱的FI和HIX表明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主要来源是外源高等植物输入的大分子量DOM,但是,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分子量要小于东辽河CDOM组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辽河 西辽河 CDOM DOC 土地利用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殖方式对小叶章湿地表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霍莉莉 吕宪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11-1717,共7页
研究了2种垦殖方式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表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后,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呈降低趋势,大豆田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增加;水稻田中主要增加的是<0.053mm微团聚体.垦殖降低了各粒级团聚体... 研究了2种垦殖方式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表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后,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呈降低趋势,大豆田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增加;水稻田中主要增加的是<0.053mm微团聚体.垦殖降低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1mm及0.053~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幅均呈现大豆田大于水稻田,<0.053mm团聚体与之相反;而0.25~1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10cm土层水稻田中降幅大,10~20cm土层大豆田降幅大.0~20cm全土和<0.25mm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分别为:小叶章湿地>水稻田>大豆田,小叶章湿地>大豆田>水稻田.水稻田比大豆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稍高,但其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及其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例低于大豆田,开垦为大豆田比开垦为水稻田有利于土壤有机碳长期存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垦殖 湿地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生境下的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月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衡 陈渊戈 +5 位作者 叶锦玉 靳少非 张胜茂 康伟 阮超 吴祖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0-507,共8页
根据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湿地东北水域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境下采集的鱼类样本数据,分析了该两种盐沼植被生境下鱼的种类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鱼类15种(类),隶属5科;... 根据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湿地东北水域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境下采集的鱼类样本数据,分析了该两种盐沼植被生境下鱼的种类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鱼类15种(类),隶属5科;其中,芦苇生境发现8种(类)鱼类,海三棱藨草生境发现11种(类)。虎鱼科鱼类最多,占种(类)数的73%;鲤科、胎鳉科、鲻科和鮨科各仅发现1种。本次调查未采集到鱼卵,仔鱼数量比例占35.1%,稚鱼比例为56.4%,幼鱼比例为6.4%,成鱼比例仅为2.1%。芦苇生境中,仔鱼和稚鱼占总尾数比例为38.1%和33.3%,幼鱼比例也较高,为19.0%;海三棱藨草生境中,仔鱼和稚鱼比例分别为32.9%和65.7%,但幼鱼比例较芦苇生境下降较多,仅为1.4%。总体来说,密度较高的鱼种有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虎鱼科1种(Gobiidae sp1.)、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吻虎鱼属1种(Rhinogobius sp.)、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等,密度较低的鱼种有鮻(Liza haematocheila)、纹缟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刺虎鱼属1种(Acanthogobius sp.)和飘鱼属1种(Pseudolaubuca sp.)。从体长来看,所有鱼类的标准体长均小于35 mm,表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生境是鱼类特别是虎鱼类早期发育生活史的重要栖息场所之一。从密度来看,芦苇生境内鱼类的密度仅是海三棱藨草的25%,其中6~7月前者的鱼类密度比后者低92%,因芦苇生境的水深很浅造成鱼类难以进入芦苇水域。海三棱藨草因高程较芦苇低约0.9 m,同时更靠近光滩,更有利于潮下带鱼类进入植被区栖息,本研究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对鱼类的生境价值较芦苇而言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芦苇 海三棱藨草 鱼类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树木心材甲烷浓度变化及细菌群落特征
18
作者 薛璟 杨静 +6 位作者 王宪伟 尹紫良 王文 矫智慧 杜宇 李琪 孙晓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651-9660,共10页
树干可能是大气甲烷(CH_(4))的重要来源之一,心材中CH_(4)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树干CH_(4)的排放规模,但对于量化心材CH_(4)浓度和与之相关细菌群落构成的理解仍然有限。调查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四个不同立地类型(森林高地、泥炭地、... 树干可能是大气甲烷(CH_(4))的重要来源之一,心材中CH_(4)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树干CH_(4)的排放规模,但对于量化心材CH_(4)浓度和与之相关细菌群落构成的理解仍然有限。调查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四个不同立地类型(森林高地、泥炭地、沼泽、河岸带)心材CH_(4)浓度特征,通过区分阔叶树和针叶树来比较心材CH_(4)浓度的差异,并检索文献收集了目前已有心材CH_(4)浓度的相关数据集(共计355个样本)来验证研究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确定了树皮和心材中细菌群落构成。结果表明:不论是本研究还是基于文献统计的数据结果,阔叶树心材CH_(4)浓度始终高于针叶树。研究中,心材CH_(4)浓度普遍偏低,范围在(1.54±0.15)—(2.17±0.22)μL/L之间。通过对比心材和树皮细菌群落构成发现二者有相同或各自特有菌属,其中共有菌属分别隶属于Chloroplast目、Mitochodria科,Pectobacteriaceae科和尚未得到鉴定的三个属。此外,在树皮中发现了其特有的甲烷氧化菌属(Methylocella)。这些植物内生菌不仅能够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和维持植物健康的动态平衡,还可能对树干CH_(4)收支有潜在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开展实地观测来探究该区树干CH_(4)通量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树木心材CH_(4)浓度变化特征,不仅为深入认知该区域树干CH_(4)动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还可以为树木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材 甲烷浓度 树干 甲烷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湖泊湿地水质评价采样网的布设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影 王继富 +2 位作者 史丛冰 刘兴土 文波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16,共4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庆市湖泊湿地水质退化严重,急需要适时对其水质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采用GPS定位,针对大庆湖泊湿地实际情况选取7个典型湖泊、7个排污干道、36个取样点布设成采样网,丰富大庆湖泊湿地水质评价的采样网点,为大庆市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庆市湖泊湿地水质退化严重,急需要适时对其水质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采用GPS定位,针对大庆湖泊湿地实际情况选取7个典型湖泊、7个排污干道、36个取样点布设成采样网,丰富大庆湖泊湿地水质评价的采样网点,为大庆市水环境的现状调查以及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工程和湿地水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大庆湖泊湿地水质评价采样网布设工作对于大庆市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市 湖泊湿地 采样点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天然湿地水质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影 王继富 +2 位作者 史丛冰 刘兴土 文波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6,共4页
湿地评价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湿地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庆市湖泊湿地面积广泛,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湖泊湿地水质退化严重,所以急需适时对其水质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水... 湿地评价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湿地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庆市湖泊湿地面积广泛,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湖泊湿地水质退化严重,所以急需适时对其水质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水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迫切需要相应理论及技术的支持。大庆市天然湿地的污染日益突出,为了加强大庆天然湿地资源的保护,该文运用内梅罗水质指数与有机物污染综合指数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为大庆天然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对于经济、有效地防治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天然湿地 污染 内梅罗水质指数 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