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气候模式与陆面模式的耦合及其对东亚气候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曹富强 丹利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2-336,共15页
将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与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耦合,利用耦合后的AVIM-RIEMS2.0模式在东亚区域选定典型年... 将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与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耦合,利用耦合后的AVIM-RIEMS2.0模式在东亚区域选定典型年份进行积分试验,通过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从整体上评估耦合模式对东亚区域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850 hPa风场、500 hPa位势高度、气温、降水以及地表热通量空间分布型和季节变化。双向耦合具有动态植被过程的AVIM模式后,RIEMS2.0模拟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850 hPa风场在冬季的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夏季的中国东部地区,模拟偏差都减小;500 hPa高度场模拟在中国北方地区改进明显,而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夏季并没表现出明显的改进趋势。耦合模式改进了RIEMS2.0模式冬季气温模拟偏低而夏季偏高的现象。从区域平均看,耦合模式改善了降水模拟偏多的现象,并使得潜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有明显的改进,对感热通量模拟在大部分地区也有改进。总的来看,AVIM-RIEMS2.0耦合模式对中国北方地区模拟改进较为明显,而对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IM RIEMS2 0耦合模式 东亚区域 季节变化 陆气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 被引量:127
2
作者 符淙斌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2-760,共9页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区域干旱化 形成机理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被引量:76
3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ENSO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谢祖欣 韩志伟 王格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本文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S(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对2009年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与泰山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能比较合理地反映气溶胶浓度的逐日变化特征。整体上,模式... 本文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S(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对2009年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与泰山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能比较合理地反映气溶胶浓度的逐日变化特征。整体上,模式对无机盐气溶胶的模拟好,分别高估和低估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浓度,其原因与排放源、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机制和模式分辨率的不确定性有关。模拟结果显示,春季气溶胶浓度高值主要集中于华北、四川东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受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和大气输送的影响,中国的云南和广西等地区有机碳浓度高于中国其他地区。中国西北部沙尘浓度较高,而且向东输送并影响到中国东部和南方部分地区。中国东部的华北、四川东部、长江中下游等地PM_(2.5)(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污染严重,4月平均PM2_(2.5)浓度超过了我国日平均PM_(2.5)浓度限值。中国东部泰山站的观测和模拟结果都显示近地面硝酸盐浓度超过硫酸盐,中国北部对流层中硝酸盐的柱含量也大于硫酸盐,而在中国南部则相反,这一方面与春季中国云量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以及云内液相化学反应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南北温差对气溶胶形成的影响有关。就整个中国东部而言,虽然硫酸盐的柱含量(46 Gg)仍大于硝酸盐(42 Gg),但比较接近,反映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迅速增加的趋势。春季中国地区对流层中PM_(10)(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及其化学成分柱含量分别为:990.8Gg(PM_(10)),52.6 Gg(硫酸盐),48.2 Gg(硝酸盐),32.1 Gg(铵盐),22.9 Gg(黑碳)和74.1 Gg(有机碳),有机碳(OC)中一次有机碳(POC)和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60%和40%,中国东部PM_(10)中人为气溶胶和沙尘分别占30%和70%,反映了春季沙尘对我国大气气溶胶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气溶胶化学成分 PM2 5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及其对该区一次强台风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关皓 周林 +1 位作者 王汉杰 宋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2-350,共9页
利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和第3代海浪模式WWATCH建立考虑大气-海浪相互作用的风浪耦合模式。在耦合模式中引入考虑波浪影响的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大气模式分量提供海面10m风场驱动海浪模式分量运行,并利用海浪模式分量反馈的波龄参... 利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和第3代海浪模式WWATCH建立考虑大气-海浪相互作用的风浪耦合模式。在耦合模式中引入考虑波浪影响的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大气模式分量提供海面10m风场驱动海浪模式分量运行,并利用海浪模式分量反馈的波龄参数计算海表粗糙度。利用耦合模式模拟南海的一次台风过程,通过3组对比试验,检验耦合模式对台风过程的模拟效果并研究大气-海浪相互作用对台风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南海的台风过程,与非耦合大气模式相比,其模拟的台风强度略有增强,路径变化不大;耦合模式对台风过程中海表热通量及降水影响显著,在台风充分发展过程中,耦合模式模拟的海表热通量增强,台风螺旋雨带上尤其是台风路径的右侧,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强于非耦合模式;耦合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台风过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与非耦合模式相比,其模拟的海浪场增强,与实际更为接近;考虑了海表粗糙度对波浪的依赖关系后,海浪场同时影响海表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从本次个例看,在台风发展初期,海浪对海表动力作用影响显著,其反馈作用使台风系统减弱,但在台风充分发展后,耦合系统中海表热通量增加,热力作用显著增强,海浪的反馈作用有利于台风系统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模式 海浪模式 耦合模式 台风 海表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台风与上层海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关皓 王汉杰 +1 位作者 周林 杨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149,共9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大气-海流-海浪相互作用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该系统模拟研究了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大气、海洋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较真实地反映了台风和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提高了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模拟... 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大气-海流-海浪相互作用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该系统模拟研究了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大气、海洋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较真实地反映了台风和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提高了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模拟准确率;在台风充分发展阶段,上层海洋的反馈作用使台风路径发生左偏,并抑制了台风强度的发展;三种海洋反馈作用(海面降温、飞沫效应和波浪作用)对台风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海面降温和波浪作用阻碍台风系统的发展,而飞沫效应增强了海气界面的热量传递,促进台风系统的发展;与海面降温和飞沫效应相比,波浪作用对台风系统的影响较小.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海洋反馈作用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台风等海上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海面温度 海面粗糙度 飞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污染下华南地区小雨和低云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陈红 何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8-1106,共9页
利用华南地区51个站点的逐日小雨降水和低云量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一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雨降水和低云量的年际、季节的长期趋势特征,同时结合华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气溶胶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等资... 利用华南地区51个站点的逐日小雨降水和低云量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一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雨降水和低云量的年际、季节的长期趋势特征,同时结合华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气溶胶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等资料进行原因探讨。(1)华南地区小雨日和低云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小雨日下降,低云量上升),而且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特征。(2)小雨日和低云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4.88 d/(10 a)和1.17%/(10 a)。(3)春季和夏季小雨日变化相对较小,但是对年小雨日贡献较大,而低云量四季均呈现相反的上升趋势。(4)华南地区的两个AOD大值区分别位于广西中部到南部沿海和广东珠三角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AOD高达0.7以上,气溶胶指数也表现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的分布特征。近27年华南地区的气溶胶指数呈现波动的上升趋势,与同期的小雨日呈负相关关系,而低云量呈正相关关系,近28年华南地区GDP一直处于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广东省增加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雨日 低云量 气溶胶光学厚度 气溶胶指数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