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龄黑水虻油脂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晗 冯思静 +1 位作者 胡文敬 李久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为探索黑水虻幼虫体内的粗油脂作为生物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可行性,本文中以五龄黑水虻虫体的粗油脂为原料,通过纯化、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合成了虫体油脂衍生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 为探索黑水虻幼虫体内的粗油脂作为生物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可行性,本文中以五龄黑水虻虫体的粗油脂为原料,通过纯化、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合成了虫体油脂衍生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发现其热稳定性良好.采用UMT-TriboLab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四球摩擦试验机分别研究了虫体油脂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点-面和点-点接触模式下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商用合成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基础油150N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虫体油脂衍生物时,油品表现出较优的减摩和抗磨效果.在点-面接触模式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相对于基础油分别降低25.0%和92.0%,且在200℃高温下仍能保持减摩效果.在点-点接触模式下,磨损率相对于基础油降低了84.5%.可见虫体油脂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油品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接触角试验验证了虫体油脂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虫体油脂衍生物在润滑过程中能够优先吸附在摩擦副的金属表面,形成润滑保护膜,使油品的减摩和抗磨性能提升.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了虫体油脂衍生物的润滑作用机理,表明磨痕表面存在的铁氧化物和碳能够形成润滑膜,防止摩擦副表面的微凸体直接接触,进而改善了油品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幼虫 虫体油脂衍生物 热稳定性能 润滑油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彧一 胡文敬 李久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5-1305,共11页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上述2种不同类型的CNF均为棒状结构,且为纤维素I型,其中氧化法制备的TO-CNF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羧基官能团.通过热重分析表明,C-CNF的热稳定性略优于TO-CNF.进一步通过UMT往复摩擦试验机研究了2种CNF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添加量(质量分数,w)不超过1%时,2种CNF在不同添加浓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减摩性能.其中TO-CNF的减摩性能略优于C-CNF,添加w=1%可使摩擦系数相对于基础体系降低51%.通过钢板表面接触角和磨损后的表面分析对CNF的润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推测由于CNF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或羧基等极性官能团,作为添加剂能够在摩擦副表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从而形成润滑保护膜,防止滑动表面微凸体的直接接触进而改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纤维 水基润滑添加剂 极性基团 摩擦学性能 润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不同基础油的感受性及与典型抗氧剂的配伍性研究
3
作者 熊畅 彭志茹 +5 位作者 曹成 贾晋虹 张晓军 张兆钧 胡文敬 李久盛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138,共10页
利用旋转氧弹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比探究了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传统二苯胺抗氧剂对不同类型基础油的感受性;采用混料试验方法,以初始氧化温度、氧化诱导期、旋转氧弹时长为响应,考察了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其他类型抗氧剂的复配规律。... 利用旋转氧弹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比探究了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传统二苯胺抗氧剂对不同类型基础油的感受性;采用混料试验方法,以初始氧化温度、氧化诱导期、旋转氧弹时长为响应,考察了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其他类型抗氧剂的复配规律。结果表明:烷基吩噻嗪抗氧剂对合成烃类基础油的感受性优于传统二苯胺抗氧剂,但对多元醇酯基础油的感受性相反;在提高油品初始氧化温度和旋转氧弹时长方面,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胺类抗氧剂L06、L01复配表现出协同效应;在提高油品氧化诱导期方面,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仅与L01有协同作用;而在各种氧化安定性测试中,烷基吩噻嗪抗氧剂与酚类抗氧剂L135复配均表现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抗氧剂 烷基吩噻嗪 配伍性能 混料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骨关节炎治疗的丝素蛋白基载镁润滑水凝胶微球的摩擦学性能
4
作者 贺湘茗 李久盛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治疗由于关节力学性能失衡引起的过度摩擦而导致的软骨磨损及骨关节炎,采用天然生物来源的蚕茧为原料,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丝素蛋白基载镁水凝胶微球(MgO@Silk-MA)。通过体外模拟关节压力测定其润滑性能保持能力以及镁离子的缓释能力... 为了治疗由于关节力学性能失衡引起的过度摩擦而导致的软骨磨损及骨关节炎,采用天然生物来源的蚕茧为原料,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丝素蛋白基载镁水凝胶微球(MgO@Silk-MA)。通过体外模拟关节压力测定其润滑性能保持能力以及镁离子的缓释能力,同时测定其对骨关节炎部位的磨损减缓以及促进成骨的能力。结果表明: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得的丝素蛋白基水凝胶微球尺寸均匀,包裹纳米氧化镁颗粒的丝素蛋白基水凝胶微球可以在7天内持续释放镁离子;在类关节压力条件下所制得的丝素蛋白基载镁水凝胶微球在20~40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水合润滑能力,在最佳质量浓度下,其平均摩擦因数相比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减小约25%,磨痕宽度相比下降84.17%,且在2周内保持了稳定的润滑性能。骨关节炎治疗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丝素蛋白基载镁水凝胶微球表现出良好的润滑作用,可有效减少软骨磨损和延缓骨关节炎发展,减缓异位骨化以及骨骼矿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水凝胶微球 纳米氧化镁 摩擦学性能 骨关节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作为添加剂在两种成品润滑油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佳贝 孔尚 +1 位作者 胡文敬 李久盛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5-784,共10页
为探索石墨烯对成品润滑油中原有添加剂体系的影响,判断其作为添加剂的应用可行性,本文中采用多层石墨烯与两种成品润滑油制备了石墨烯分散液.利用MS-10A型四球摩擦试验机与TE77长行程高频往复摩擦试验机测试了不同接触方式下石墨烯分... 为探索石墨烯对成品润滑油中原有添加剂体系的影响,判断其作为添加剂的应用可行性,本文中采用多层石墨烯与两种成品润滑油制备了石墨烯分散液.利用MS-10A型四球摩擦试验机与TE77长行程高频往复摩擦试验机测试了不同接触方式下石墨烯分散液的摩擦学性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氧弹试验仪、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成焦板试验仪等仪器对体系的分散稳定性与理化性能进行评价.试验结果显示:石墨烯在润滑油中无法保持长时间的分散稳定性,且对成品润滑油的各项应用指标无明显的提高作用,某些条件下甚至降低了油品的原有性能.分析表明:石墨烯的加入干扰了原有体系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无法与成品润滑油的添加剂体系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同时,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成本远高于常用润滑添加剂,因此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石墨烯材料目前尚不具备作为成品润滑油添加剂的可行性,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润滑油 石墨烯 摩擦学性能 理化性能 应用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催化体系下煤制α-烯烃制备低黏度PAO基础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跃锋 许健 +1 位作者 蒋海珍 李久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36,共5页
以茂金属为主催化剂、三异丁基铝和有机硼化物为助催化剂,煤制α-烯烃为原料,采用釜式聚合法合成了低黏度聚α-烯烃基础油(PAO)。通过考察主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煤制α-烯烃转化率以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确定最佳... 以茂金属为主催化剂、三异丁基铝和有机硼化物为助催化剂,煤制α-烯烃为原料,采用釜式聚合法合成了低黏度聚α-烯烃基础油(PAO)。通过考察主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煤制α-烯烃转化率以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主催化剂/煤制α-烯烃质量比为1×10^(-4),Al/Zr摩尔比为9,有机硼化物/茂金属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2.5h。在该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PAO基础油的运动黏度(100℃)为8.15mm^2/s,黏度指数158,倾点-54℃,闪点286℃,诺亚克蒸发损失为3.46%,是一种低黏度、高黏度指数、低倾点、高闪点、低蒸发损失的聚α-烯烃,产品主要由四聚体、五聚体和少量的三聚体、六聚体组成,该工艺具有较好的试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α-烯烃 PAO基础油 茂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敷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琳 陈景民 +3 位作者 王会 李久盛 陈晋阳 曾祥琼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2,共8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当人体皮肤受到损伤时,常需要用到皮肤辅料进行修复。开发用以替代人体正常皮肤的皮肤敷料,对人类皮肤损伤的修护、医药化妆品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皮肤敷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类型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当人体皮肤受到损伤时,常需要用到皮肤辅料进行修复。开发用以替代人体正常皮肤的皮肤敷料,对人类皮肤损伤的修护、医药化妆品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皮肤敷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类型的皮肤敷料不断涌现。本文从类型、结构、性能等方面阐述了皮肤敷料的研究概况;介绍了传统型、生物型、合成型及复合型皮肤敷料,对以上四种类型皮肤敷料中的成分和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对比;最后简述了目前商品化的人工皮肤的种类,并对未来皮肤敷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辅料 伤口敷料 人工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材料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郭玉梅 谈莉 +3 位作者 黄文博 李久盛 曾祥琼 王挺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262-6269,共8页
提出一种溶剂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复合酞菁材料的途径并应用于激光防护,分别将化学法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负载到酞菁上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热重分析(TGA)等一系列技... 提出一种溶剂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复合酞菁材料的途径并应用于激光防护,分别将化学法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负载到酞菁上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热重分析(TGA)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考察其在有机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和分散性,再通过用开口孔径Z扫描技术考察其非线性光学性能。表征技术结果发现,浓硫酸溶剂法可以成功将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与酞菁复合,且浓硫酸浓度越高,接枝结构越稳定。将材料应用到聚氨酯薄膜中表现出一定的反饱和吸收响应,酞菁-少层化学法石墨烯的非线性透过率降低至45.5%,与酞菁相比降幅为39.1%;酞菁-氧化石墨烯的反饱和吸收系数提升至74.6cm/GW,增幅57.1%。在制备过程中给酞菁提供更多接枝位点的基底和溶剂环境,得到的复合材料便能在更高入射能量下表现出更高的反饱和吸收系数和更低的光限幅阈值,对于研究石墨烯和酞菁在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酞菁 非线性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硫化烯烃的性能对比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雪朝 胡文敬 +1 位作者 张晓军 李久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7-85,共9页
选择两种不同结构的硫化烯烃润滑添加剂(T321和LZ5340),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极压和抗磨性能,并对比了二者的抗铜片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硫化烯烃均能有效降低基础油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显著提高油品的极压性能;T321的减... 选择两种不同结构的硫化烯烃润滑添加剂(T321和LZ5340),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极压和抗磨性能,并对比了二者的抗铜片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硫化烯烃均能有效降低基础油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显著提高油品的极压性能;T321的减摩、抗磨以及抗腐蚀性能均优于LZ5340,但其极压性能略差于LZ5340。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红外光谱仪(IR)及元素分析仪对添加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硫化烯烃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发现硫化烯烃的有效组分及活性硫含量的差异均对其性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烯烃 结构分析 极压抗磨 铜片腐蚀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性全氟聚醚衍生物在全氟聚醚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建强 高一鸣 +3 位作者 姜滢 梁成峰 张航文 李久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8-205,共8页
目的通过对全氟聚醚衍生物的改性研究,开发出在全氟聚醚(PFPE)基础油中性能优越的摩擦改进剂。方法对全氟聚醚醇合成改性,得到一种新型全氟聚醚衍生物——五氟苯甲酸全氟聚醚酯。利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氟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 目的通过对全氟聚醚衍生物的改性研究,开发出在全氟聚醚(PFPE)基础油中性能优越的摩擦改进剂。方法对全氟聚醚醇合成改性,得到一种新型全氟聚醚衍生物——五氟苯甲酸全氟聚醚酯。利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氟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与PFPE的相容性。利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考察其作为PFPE基础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利用XPS和EDS能谱、三维轮廓仪和SEM分析表面组成和形貌,并由此推测润滑机理。结果所设计合成的新型全氟聚醚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150℃时才开始分解。与基础油相比,此添加剂的加入能够减小25%左右的摩擦系数和30%左右的磨斑直径,并比其他添加剂表现出更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当添加量为2%(质量分数)时,摩擦系数降为0.073,磨斑直径为0.303 mm。改性全氟聚醚衍生物能够促使碳氟键断裂,形成更多的自由氟原子与金属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其中酯基团所连的五氟苯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两者共同作用于金属表面,使之形成润滑膜,从而起到减摩抗磨的作用。结论改性全氟聚醚衍生物是一种适用于PFPE基础油,且性能优异的新型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聚醚衍生物 改性 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摩擦化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低黏度茂金属聚α-烯烃基础油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力 李久盛 +1 位作者 徐燕辉 许健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29,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GC)、热重分析法(TGA)、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凝胶色谱法(GPC)、旋转氧弹法等表征方法分析煤基低黏度茂金属聚α-烯烃(mPAO)的性能,并与对比样长链α-烯烃合成PAO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煤基mPAO的黏度指数最高达到了1... 采用气相色谱(GC)、热重分析法(TGA)、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凝胶色谱法(GPC)、旋转氧弹法等表征方法分析煤基低黏度茂金属聚α-烯烃(mPAO)的性能,并与对比样长链α-烯烃合成PAO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煤基mPAO的黏度指数最高达到了147,黏温性能优于对比样;倾点普遍比对比样低6℃,低温动力黏度和低温泵送黏度也都小于对比样,表明煤基mPAO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两者闪点相当,都在310℃开始快速热降解,煤基mPAO具有更高的完全分解温度;长链α-烯烃合成PAO具有更低的挥发度和更短的氧化诱导期,化学稳定性优于煤基mP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α-烯烃 茂金属催化剂 低黏度聚α-烯烃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的润滑特性
12
作者 郭玉梅 谈莉 +2 位作者 杨红梅 李久盛 曾祥琼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0-58,共9页
以无金属酞菁复配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制备一种环境友好型润滑油添加剂,采用SEM、FTIR、Raman、TGA验证其结构。采用UV-Vis考察其在偏苯三酸酯TM320基础油中的分散性,发现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分散稳定性好。利用四球... 以无金属酞菁复配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制备一种环境友好型润滑油添加剂,采用SEM、FTIR、Raman、TGA验证其结构。采用UV-Vis考察其在偏苯三酸酯TM320基础油中的分散性,发现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分散稳定性好。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MS-10A评价其在偏苯三酸酯TM320基础油中的润滑特性,结果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摩擦因数和磨斑直径分别较纯基础油下降了25.3%和24.1%。通过XANES和SEM-EDS分析发现,摩擦表面的摩擦膜由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组成,表明可能是酞菁的强配位空穴和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强吸附协同增效,使其在摩擦过程中能在摩擦副表面快速形成有效的界面润滑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酞菁 摩擦学性能 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人体皮肤湿度响应特征和力学性质的皮肤模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景民 李久盛 +1 位作者 陈晋阳 曾祥琼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829-3832,共4页
优质的仿生皮肤模型(ASM)对皮肤接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至关重要,因此ASM的研究也备受重视。为了模拟人体皮肤的湿度响应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壳聚糖(CTS)水凝胶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构建了皮肤模型,并探索了二者的质量比以及固化剂的... 优质的仿生皮肤模型(ASM)对皮肤接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至关重要,因此ASM的研究也备受重视。为了模拟人体皮肤的湿度响应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壳聚糖(CTS)水凝胶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构建了皮肤模型,并探索了二者的质量比以及固化剂的用量对ASM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固化剂用量的减少,ASM的水合度及吸水溶胀率均提高;当固化剂与PDMS的质量比小于1∶20时,ASM能够模拟人体皮肤水合度状态。材料表面力学性能测试试验机(UST)的测试表明,随着固化剂用量的减少,ASM的弹性模量降低,且当固化剂与PDMS的质量比为1∶50时,ASM的弹性模量随深度的变化与人体手臂皮肤随深度的变化一致,且干燥ASM的弹性模量比湿润ASM的弹性模量大,这也与人体皮肤的特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模型 弹性模量 吸水溶胀率 水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胺修饰镍纳米粒子在锂基脂中的摩擦学性能
14
作者 张红 胡文敬 +1 位作者 李久盛 韩生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7-74,共8页
为提高镍纳米粒子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减摩和抗磨能力,采用油胺对其进行修饰以减少团聚,通过SEM、FT-IR和XRD对OA-Ni的微观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四球摩擦试验机和TE77往复摩擦试验机考察表面修饰的镍纳米粒子(OA-Ni)对锂基润滑脂摩... 为提高镍纳米粒子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减摩和抗磨能力,采用油胺对其进行修饰以减少团聚,通过SEM、FT-IR和XRD对OA-Ni的微观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四球摩擦试验机和TE77往复摩擦试验机考察表面修饰的镍纳米粒子(OA-Ni)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润滑脂中的减摩抗磨机制。结果表明:制备的油胺修饰镍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的圆片状,粒径约为100 nm,在润滑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经油胺表面改性的镍纳米粒子能有效改善锂基脂的摩擦学性能,抗磨和减摩性能分别提升了36.6%和15%。磨损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油胺修饰的镍纳米粒子在摩擦表面形成了主要成分为Fe_(2)O_(3)、Fe_(3)O_(4)、NiO、Ni_(2)O_(3)等金属氧化物的摩擦化学膜,提高了锂基脂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基脂 镍纳米粒子 表面改性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在PAO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0
15
作者 孔尚 胡文敬 李久盛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169,共8页
为了改善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利用一种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分散剂A)辅助石墨烯分散于聚α-烯烃(PAO4)基础油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分散稳定性进行了监测,并使用UMT-3多功能摩擦试验仪和ContourGT-K型三维轮廓仪考察... 为了改善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利用一种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分散剂A)辅助石墨烯分散于聚α-烯烃(PAO4)基础油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分散稳定性进行了监测,并使用UMT-3多功能摩擦试验仪和ContourGT-K型三维轮廓仪考察了石墨烯/PAO4分散液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磨痕表面的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分散剂A可有效提高石墨烯在PAO4中的分散稳定性,加入分散剂A后,石墨烯/PAO4分散液静置一周后的相对浓度为0.667,是未加分散剂的分散液的7.8倍;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显著提升摩擦磨损性能,添加0.8 mg/mL的石墨烯和质量分数为0.2%的分散剂A,跑合期从670 s缩短至250 s,磨损体积减少了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分散性 摩擦学性能 跑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mPAO的合成及其作为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性能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虚智 许建 +3 位作者 李久盛 张刚强 李传松 任天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27,67,共6页
采用C5~C20超高黏度的煤制聚α烯烃(mPAO)与四亚乙基五胺反应,得到末端含有胺基的黏度指数改进剂(胺化mPAO)。采用油泥斑点分散实验(SDT)和成焦板实验方法考察胺化mPAO的分散性能,利用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和热烘箱氧化法考察其抗... 采用C5~C20超高黏度的煤制聚α烯烃(mPAO)与四亚乙基五胺反应,得到末端含有胺基的黏度指数改进剂(胺化mPAO)。采用油泥斑点分散实验(SDT)和成焦板实验方法考察胺化mPAO的分散性能,利用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和热烘箱氧化法考察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胺化反应消除了分子链末端的双键并引入胺基官能团,合成的多功能型黏指剂胺化mPAO在500SN基础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与市售产品相比较,胺化mPAO的分散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更优,可以作为一种多功能的黏度指数改进剂使用,而且工业应用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指数改进剂 四亚乙基五胺 分散性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片表面硅烷/氧化石墨烯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畅 杨红梅 +1 位作者 陈晋阳 曾祥琼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0-958,共9页
使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dimethoxymethylsilyl)propylamine)和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在玻片表面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在水环境下具有较好润滑性能的氧化石墨烯涂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 使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dimethoxymethylsilyl)propylamine)和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在玻片表面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在水环境下具有较好润滑性能的氧化石墨烯涂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仪、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分析法、水接触角(water contact angle,WCA)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涂层的表面形貌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硅烷/氧化石墨烯涂层表面均一,没有明显的缺陷.摩擦测试结果显示,涂层能够有效提高耐磨性能,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烯对抗磨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氧化程度越高,抗磨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不同氧化程度 硅烷 涂层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