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捕集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l/ZnO上CH_(4)光催化部分氧化制HCHO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迎霄 张春来 +2 位作者 郝英东 孙楠楠 魏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6,共11页
CH_(4)光催化部分氧化为CH_(3)OH、HCHO等产物是一种潜在的低能耗CH_(4)转化路径,该转化路径存在CH_(4)活化难度高和产物选择性低等问题,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对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使用不同Zn前驱体,通过水热法分别制备了... CH_(4)光催化部分氧化为CH_(3)OH、HCHO等产物是一种潜在的低能耗CH_(4)转化路径,该转化路径存在CH_(4)活化难度高和产物选择性低等问题,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对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使用不同Zn前驱体,通过水热法分别制备了具有块状颗粒、纳米花、纳米片和团聚纳米颗粒等不同形貌特征的ZnO-x光催化剂,发现形貌特征对ZnO-x的CH_(4)光催化部分氧化制HCHO性能(简称“CH_(4)光催化氧化性能”)有显著影响。采用CH_(4)光催化氧化性能最好的ZnO-Cl为基底,进一步制备了nAgCl/ZnO-Cl光催化剂(n为AgNO_(3)物质的量分数)。采用X射线衍射、N_(2)吸/脱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nAgCl/ZnO-Cl的CH_(4)光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2.0%AgCl/ZnO-Cl表现出了最优的CH_(4)光催化氧化性能。在5 mg 2.0%AgCl/ZnO-Cl作用下,当反应条件为25℃、0.1 MPa O_(2)、2.9 MPa CH_(4)、75 mLH_(2)O、光照强度450 mW/cm^(2)和光照2 h时,含氧液相产物(CH_(3)OH+CH_(3)OOH+HCHO)总产率达到10409μmol/(g·h),含氧液相产物总选择性为91.4%,其中主产物HCHO产率为6271μmol/(g·h),HCHO选择性为60.2%。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是CH_(4)活化为•CH_(3)的关键,并且•O_(2)^(-)与•CH_(3)的相互作用成为了反应的主要路径,该路径得到的初级产物(CH_(3)OOH)能够较为容易的被氧化为HCHO,从而显著提升了nAgCl/ZnO-Cl的HCHO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光催化部分氧化 ZNO HCH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晨明 王保登 +5 位作者 张中正 王慧 张海娇 孙楠楠 魏伟 孙予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75-2884,共10页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分别合成了HKUST-1、MIL-101、Ui O-66与羟基化介孔氧化硅泡沫(MCF-OH)的复合物,并对材料进行了PXRD、SEM、低温N2吸-脱附、XPS、TGA表征及298K下的CO_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3种复合材料中都形成了对应MOFs的晶型结构...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分别合成了HKUST-1、MIL-101、Ui O-66与羟基化介孔氧化硅泡沫(MCF-OH)的复合物,并对材料进行了PXRD、SEM、低温N2吸-脱附、XPS、TGA表征及298K下的CO_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3种复合材料中都形成了对应MOFs的晶型结构,但由于各类MOFs金属中心的不同,MCF-OH对MOFs的形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HKUST-1~#MOF-OH复合材料中MCF-OH的加入对HKUST-1的生长起到了导向作用,在两者界面间形成了新的介孔结构,并且其微孔孔径尺寸更接近CO_2的动力学直径。另外两种复合材料中MCF-OH的加入主要对其MOFs晶型颗粒的生长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其晶型颗粒尺寸减小,从而带来了比表面积的增加。3种复合材料的CO_2吸附量都较纯MOFs材料有所提高,并且由于HKUST-1#MOF-OH复合材料中微孔孔径尺寸的减小以及新的介孔结构的引入使其对CO_2的吸附更加高效,因此其较纯MOFs材料的吸附性能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作用)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介孔氧化硅泡沫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萃取大豆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丁文武 丛林娜 +1 位作者 孟丽 夏云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0-213,共4页
采用聚乙二醇(PEG)/硫酸铵[(NH4)2SO4]双水相体系对大豆中脂肪氧合酶进行分离萃取研究;通过综合考察酶分配系数、相比和回收率,探讨了(NH4)2SO4、PEG2000、Na Cl浓度以及p H对脂肪氧合酶萃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 采用聚乙二醇(PEG)/硫酸铵[(NH4)2SO4]双水相体系对大豆中脂肪氧合酶进行分离萃取研究;通过综合考察酶分配系数、相比和回收率,探讨了(NH4)2SO4、PEG2000、Na Cl浓度以及p H对脂肪氧合酶萃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单一因素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H4)2SO415%(wt%)、PEG2000 13%(wt%)、Na Cl 1%(wt%)、p H5.8;正交实验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H4)2SO417%(wt%)、PEG2000 13%(wt%)、p H5.2,可获得酶的分配系数最高可达9.710,萃取率为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氧合酶 双水相萃取系统 聚乙二醇 硫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插入C—H(sp)键制备丙炔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民康 张莉娜 +3 位作者 张阿方 赵永慧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21-3433,共13页
丙炔酸类化合物是一类用途广泛的有机中间体,以CO_(2)为羧基化试剂,将其插入到端基炔烃的C—H(sp)键是制备丙炔酸类化合物的一条新型路线,其绿色化程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本文在系统分析CO_(2)路线制备丙炔酸类化合物反应机理的基础上,... 丙炔酸类化合物是一类用途广泛的有机中间体,以CO_(2)为羧基化试剂,将其插入到端基炔烃的C—H(sp)键是制备丙炔酸类化合物的一条新型路线,其绿色化程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本文在系统分析CO_(2)路线制备丙炔酸类化合物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梳理了该反应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近年来与该反应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前瞻研究。基于上述总结,本文认为后续研究应开展的工作包括:(1)从实际工况角度(耐强碱性反应体系、耐强极性溶剂等)出发进行催化剂的设计;(2)强化反应机理研究,明确不同催化剂上的反应路径和中间体形态差异,夯实理论基础;(3)强化潜在技术瓶颈问题的突破,尤其是湿度敏感、碱助剂循环、下游合成网络衔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羧酸化 二氧化碳 端基炔烃 丙炔酸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工艺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俊义 祝贺 张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0,共5页
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法,分析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CO2/CH4/O2重整)工艺过程,可知:温度增加,合成气中甲烷含量减少、二氧化碳转化率增加;压力增加,合成气中甲烷含量增加、二氧化碳转化率降低;碳碳比n(CO2)/n(CH4)增加,合成气中甲烷含... 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法,分析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CO2/CH4/O2重整)工艺过程,可知:温度增加,合成气中甲烷含量减少、二氧化碳转化率增加;压力增加,合成气中甲烷含量增加、二氧化碳转化率降低;碳碳比n(CO2)/n(CH4)增加,合成气中甲烷含量减少、二氧化碳转化率降低;温度、压力对氢碳比n(H2)/n(CO)有影响,但n(CO2)/n(CH4)对n(H2)/n(CO)影响更为显著;少量或适量水蒸气可以保护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转化炉内关键设备、调节产物n(H2)/n(CO)等。根据工业生产要求和特点,定义出口合成气中甲烷的物质的量分数1%为临界条件,获得临界条件时n(CO2)/n(CH4)、重整平衡温度与压力、二氧化碳转化率以及n(H2)/n(CO)等特性参数的关系图,指导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和催化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含量 自热重整 干重整 合成气 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甲烷自热重整计算分析与中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俊义 常卉 +1 位作者 祝贺 唐志永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1,共7页
运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和耦合详细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CO_2-CH_4自热重整进行了相关的计算分析。结合自主研发的反应器和催化剂,在山西省潞安集团煤制油低碳循环经济园区进行了原料气处理量10 000m^3/h、运行压力2... 运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和耦合详细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CO_2-CH_4自热重整进行了相关的计算分析。结合自主研发的反应器和催化剂,在山西省潞安集团煤制油低碳循环经济园区进行了原料气处理量10 000m^3/h、运行压力2MPa、新型镍基催化剂装填量约5t的中试实验,获得合成气中甲烷摩尔分数小于1%、n(H_2)/n(CO)=1.1、有效气摩尔分数为60.7%的合成气。其中,CO_2-CH_4自热重整反应器设计主要尺寸为:内径1.6m,燃烧高度3.0m,催化剂装填高度2.8m,反应器总体高度约13.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合成气 自热重整 Gibbs 计算流体力学 反应器 中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和渝东南地区页岩的储层特征及孔隙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阳升 宋学行 +4 位作者 郭印同 徐峰 孙楠楠 魏伟 陈志文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60,共16页
以重庆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及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气体吸附法(N2吸附,CO2吸附)、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 以重庆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及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气体吸附法(N2吸附,CO2吸附)、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scopy,XPS)和岩石单轴压缩实验等手段从页岩的元素组成、矿物组成、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等方面对研究区的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的脆性指数高,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低的泊松比,有利于人工压裂改造;页岩中的石英含量超过45%,黏土矿物含量为24.4%~32.5%;页岩的矿物成分以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为主,还含有长石、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和块磷铝矿等;页岩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微孔隙度在5%左右,主孔区位于0~20 nm,以介孔为主;页岩的孔隙度、BET比表面积、孔体积等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黏土含量呈正线性相关,与脆性矿物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龙马溪组 自流井组 页岩储层 孔隙结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溶剂”浸渍法制备Cu/ZnO/MCM-41催化剂及其在CO_2加氢中的催化性能
9
作者 张辰 廖珮懿 +2 位作者 石志彪 孙俭 王慧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以"双溶剂"浸渍法制备Cu/ZnO/MCM-41催化剂,考察其在CO_2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浸渍过程中加入适量的乙二醇,形成"水-乙二醇"双溶剂,可以促进金属离子进入MCM-41载体孔道,形成较小的金属颗粒并均匀镶嵌在MCM-41孔... 以"双溶剂"浸渍法制备Cu/ZnO/MCM-41催化剂,考察其在CO_2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浸渍过程中加入适量的乙二醇,形成"水-乙二醇"双溶剂,可以促进金属离子进入MCM-41载体孔道,形成较小的金属颗粒并均匀镶嵌在MCM-41孔道内. H_2程序升温还原(H2-temperature program reduction, H_2-TPR)具有相对较低的还原温度,说明还原后催化剂中Cu与ZnO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并且高度分散.使用该方法制备的Cu/ZnO/MCM-41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备甲醇反应中表现出稳定的催化性能.通过调整负载量控制Cu颗粒粒径,甲醇选择性和产率可达到64.3%和32.8 g·(kgcat)-1·h-1.因此,使用"双溶剂"浸渍法可以促使MCM-41载体限制活性组分迁移与烧结,调控粒径尺寸,从而得到活性组分高度分散、性能稳定的CO_2加氢制备甲醇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溶剂”浸渍法 Cu/ZnO/MCM-41 催化剂 CO2加氢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源生物刺激剂的制备及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靖洁 刘珅坤 +3 位作者 唐涛 葛保胜 李润植 崔红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及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新型的传统化肥替代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刺激剂是具有...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及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新型的传统化肥替代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刺激剂是具有调控植物生长作用的成分和(或)微生物的统称,用于农业生产,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微生物,能促进作物的代谢与生长,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作物抗逆能力及提高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微藻体内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天然活性物质,是制备新型生物刺激剂的理想来源。微藻用于环境治理的同时,可获得足量的微藻生物质来制备生物刺激剂,从而达到治理环境、降低成本及提质增效的目的。就微藻源生物刺激剂的定义及功能、微藻全细胞和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刺激剂的制备、应用效果及对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微藻源强效生物刺激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农业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生产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和农药 农业面源污染 生物刺激剂 微藻 设施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Cu/ZnO/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CO2加氢合成甲醇的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硕 高鹏 +4 位作者 杨海艳 夏林 张建明 陈志文 王慧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均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层状Cu/Zn/Al水滑石化合物.将前驱体材料经焙烧、还原后得到Cu/ZnO/Al_2O_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O_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热重(thermogravimetric,TG)分析、... 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均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层状Cu/Zn/Al水滑石化合物.将前驱体材料经焙烧、还原后得到Cu/ZnO/Al_2O_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O_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热重(thermogravimetric,TG)分析、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分析、N_2吸附、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emperature program reduction,H_2-TPR)、氧化亚氮(N_2O)反应吸附、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emperature program desorption,CO_2-TPD)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共沉淀法,以尿素作为沉淀剂,通过均相沉淀法所制备的前驱体的结晶度更高、催化剂比表面积更大、金属Cu的分散度更好.另外,采用回流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活性评估结果表明,O_2转化率随金属Cu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加,而甲醇选择性则与催化剂表面碱性位的分布有关.因此,采用尿素回流处理均相沉淀法制备的Cu/ZnO/Al_2O_3催化剂的甲醇收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水解 层状结构化合物 Cu/ZnO/Al2O3催化剂 CO2加氢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场成像PTV的气泡尺寸与速度同步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非凡 李健 +2 位作者 赵陆海波 唐志永 许传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3-971,共9页
为研究鼓泡浆态床内气泡的三维运动特性,提出了基于光场成像粒子跟踪测速(PTV)技术的气泡尺寸与速度同步测量方法.构建了光场PTV气泡测量系统,使用光场相机采集连续2帧光场图像,经过重聚焦计算、图像处理和清晰度评价,结合标定结果计算... 为研究鼓泡浆态床内气泡的三维运动特性,提出了基于光场成像粒子跟踪测速(PTV)技术的气泡尺寸与速度同步测量方法.构建了光场PTV气泡测量系统,使用光场相机采集连续2帧光场图像,经过重聚焦计算、图像处理和清晰度评价,结合标定结果计算气泡的尺寸和三维坐标,使用PTV技术计算气泡的三维速度,实现气泡尺寸和三维速度的同步测量.开展了光场PTV系统评价和气泡尺寸、三维速度测量的实验.结果表明:直径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1.60%,重复性误差小于2.48%,深度位置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7.14%;当气流量从0.1 L/min增加到0.5 L/min时,气泡的平均当量直径从3.85 mm增至4.36 mm,气泡平均速度从0.34 m/s增至0.38 m/s.光场成像PTV技术可用于气泡尺寸和三维速度的同步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场成像 粒子追踪 速度 尺寸 测量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残渣基CO_(2)吸附剂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倩 王岸楠 +7 位作者 陈再明 孙峤昳 王保登 王永胜 孙楠楠 胡剑 李井峰 熊日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620-6630,共11页
以煤液化残渣(CLR)为原料制备CO_(2)吸附剂,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经济性和环保价值。本文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为碳源,通过预氧化、炭化活化等工艺,制备出了吸附性能较优的CO_(2)吸附剂。利用热重分析仪(TGA... 以煤液化残渣(CLR)为原料制备CO_(2)吸附剂,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经济性和环保价值。本文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为碳源,通过预氧化、炭化活化等工艺,制备出了吸附性能较优的CO_(2)吸附剂。利用热重分析仪(TGA)、低温氮吸附仪(BET)、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孔径结构以及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低灰分液化残渣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微孔结构,更有利于CO_(2)的吸附。以低灰分液化残渣为原料,在较优活化条件下(活化剂/原料质量比为1∶1、升温速率5℃/min、活化时间1h)制备的CO_(2)吸附剂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40℃、15%(体积分数)CO_(2)模拟烟气条件下的CO_(2)吸附容量为4.47%(质量分数),在0℃、1bar(1bar=105Pa)条件下的CO_(2)吸附容量可高达27.70%(质量分数),低温吸附性能优异,吸附速率快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残渣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剂 低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动光学的显微光场成像点扩散函数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梦涛 宋祥磊 +2 位作者 张彪 唐志永 许传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52-1559,共8页
光场Micro-PIV通过Lucy-Richardson(L-R)算法对光场图片进行反卷积重建,从而获得示踪粒子的三维坐标信息,准确的点扩散函数(PSF)是L-R算法完成重建的前提,而现有PSF模型不适用于光场Micro-PIV系统。为此,建立了基于波动光学的显微光场成... 光场Micro-PIV通过Lucy-Richardson(L-R)算法对光场图片进行反卷积重建,从而获得示踪粒子的三维坐标信息,准确的点扩散函数(PSF)是L-R算法完成重建的前提,而现有PSF模型不适用于光场Micro-PIV系统。为此,建立了基于波动光学的显微光场成像PSF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获得了模拟PSF图像,并通过结构相似性算法计算了模拟PSF图像与实际PSF图像的相似度,进一步利用L-R算法结合PSF对单个粒子和不同浓度下示踪粒子的流场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表明:模拟PSF图像与实际PSF图像相似度大于0. 94,表明PSF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单个粒子的三维坐标误差在一个像素以内,并可准确地获得不同浓度下示踪粒子的三维坐标信息,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光场Micro-PIV实现瞬时三维速度场测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成像 反卷积 点扩散函数(PSF) 光场成像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S-Chem V12.6.3的全球CO_(2)浓度同化系统的构建
15
作者 霍霄 王茂华 +3 位作者 张钦伟 魏崇 黄永健 顾倩荣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197,共14页
为了研究同化OCO-2卫星柱浓度(XCO_(2))数据对于全球CO_(2)浓度模拟的影响,本文基于GEOS-Chem V12.6.3,采用四维变分(four dimensional variational,4D-Var)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同化OCO-2卫星XCO_(2)数据的全球大气CO_(2)浓度同化系统。首... 为了研究同化OCO-2卫星柱浓度(XCO_(2))数据对于全球CO_(2)浓度模拟的影响,本文基于GEOS-Chem V12.6.3,采用四维变分(four dimensional variational,4D-Var)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同化OCO-2卫星XCO_(2)数据的全球大气CO_(2)浓度同化系统。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法验证了观测算子、积云对流、行星边界层和平流4个伴随模块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然后,以2018年为例,设计了模拟和同化两个实验,并利用TCCON、地面和航飞3种独立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同化实验结果与TCCON、地面和航飞观测数据之间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37 mL/m^(3)、0.41 mL/m^(3)和0.51 mL/m^(3),相比于模拟实验,分别改善了40.32%、42.25%和45.15%,表明了同化OCO-2卫星的XCO_(2)数据能显著提高对全球大气CO_(2)浓度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同化系统 4D-VAR OCO-2 GEOS-CH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冷冻涂敷技术制备定向电极结构
16
作者 郭勇明 黄淳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2,共4页
电池在快速充电下仍可以保持足够的容量,对目前的应用领域如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储存和传输是具有高度吸引力的。设计一种能够方便地传输锂离子和电子的电极结构,是提高电池在快速充放电速率下容量保持率的有效途径。报道了一种应用内部开... 电池在快速充电下仍可以保持足够的容量,对目前的应用领域如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储存和传输是具有高度吸引力的。设计一种能够方便地传输锂离子和电子的电极结构,是提高电池在快速充放电速率下容量保持率的有效途径。报道了一种应用内部开发的新型冷冻涂敷(FTC)技术得到的定向孔状阴极结构。探究了电极在不同固含量下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并得到了最优化的定向电极结构。该电极在0.1 C和15 C下实现了有竞争力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3.5和41.3 mAh/g,15 C代表~4 min完成充放电。对比之下,弯曲孔状结构的传统涂敷电极容量在15 C的快速充放电倍率下已经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地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涂敷技术 微观结构设计 定向电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甲烷干重整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柴应洁 冯鹤 +2 位作者 崔艳斌 刘俊义 张军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8-239,共12页
钙钛矿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微观结构的调控对催化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我们采用柠檬酸配合法、溶胶凝胶法、燃烧法和浸渍法一系列不同的制备过程对镍基钙钛矿材料的结构进行调控,并将其应用于甲烷干重整反应,研究了制备方法对... 钙钛矿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微观结构的调控对催化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我们采用柠檬酸配合法、溶胶凝胶法、燃烧法和浸渍法一系列不同的制备过程对镍基钙钛矿材料的结构进行调控,并将其应用于甲烷干重整反应,研究了制备方法对活性组分Ni的化学形态、Ni与基底的相互作用以及活性氧物种的调控,进而影响其催化活性和抗积碳能力.结果表明,燃烧法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结晶度,从而提高Ni与基底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氧物种的含量,使其具有较强的抗积碳能力.燃烧法合成的Ni基钙钛矿催化剂在CH4∶CO2=1.25∶1,800℃的条件下反应300 h后,积碳量仅为1.0%,而在同样条件下浸渍法合成的催化剂积碳量则高达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干重整 钙钛矿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活性氧 抗积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