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气催化转化直接制备低碳烯烃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于飞 李正甲 +3 位作者 安芸蕾 高鹏 钟良枢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1-814,共14页
合成气直接催化转化制备低碳烯烃是C1化学与化工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具有流程短、能耗低等优势,已成为非石油路径生产烯烃的新途径。直接转化方式主要包括经由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双功能催化路线以及经由费... 合成气直接催化转化制备低碳烯烃是C1化学与化工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具有流程短、能耗低等优势,已成为非石油路径生产烯烃的新途径。直接转化方式主要包括经由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双功能催化路线以及经由费托反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的FTO路线。综述简述了近年来在合成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低碳烯烃的形成机理、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及助剂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烯烃 合成气 费托反应 双功能催化 反应机理 纳米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技术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海滨 卢迪 +4 位作者 王永昌 田文爽 沈国飞 宋学行 魏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21,共14页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_(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_(2)海洋封存作...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_(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_(2)海洋封存作为其中一种最具潜力的减排方式,了解其发展现状对进一步研究CO_(2)封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CO_(2)海洋封存的方法和封存机理,总结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我国在CO_(2)海洋封存上的巨大潜力和库源匹配上的优势,以及海洋封存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推进CO_(2)海洋封存技术的研究并开发相应的能力,将有助于加速推进碳减排进程、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海洋封存 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 海洋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碳足迹分析
3
作者 付紫君 宋学行 +5 位作者 沈群 王晓波 顾佳名 汪丹峰 魏伟 孙楠楠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79-2887,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了碳捕集与不同的CO_(2)转化途径集成的可行性,其中甲烷化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减排技术,评估其低碳性能对于提升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利用Aspen plus对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ICCC-CH_(4))进行工艺模拟,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该工艺过程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模型,对该技术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在目前电网条件下,ICCC-CH_(4)技术碳排放量为0.22kg CO_(2)/MJ;在目前风电、水电和核电条件下,该技术甚至可以实现负碳排放。未来随着碱性电解水电解效率的提升,在光伏发电条件下,该技术有望在203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此外,通过提高氢气利用率,发现该技术碳排放量下降至0.207kg CO_(2)/MJ,相比当前水平下降6%。然而,提升双功能催化剂材料性能对于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掺杂方式对Cu/ZnO低温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培培 辛靖 +5 位作者 李思漩 米晓彤 杨国明 刘影 陈新国 夏林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4,共9页
CO_(2)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u/ZnO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Pd的Cu/ZnO催化剂,利用ICP-OES、N_(2)物理吸/脱附和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CO_(2)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u/ZnO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Pd的Cu/ZnO催化剂,利用ICP-OES、N_(2)物理吸/脱附和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温度为170~250℃、压力为5.0 MPa和气体空速为4000 mL/(g·h)的条件下对各催化剂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深入研究了不同Pd掺杂方式对催化剂结构、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掺杂的Cu/ZnO催化剂,共沉淀法制备的Pd-Cu/ZnO-C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O_(2)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和甲醇时空收率。共沉淀法促使Pd在催化剂中均匀分布且高度分散,贵金属Pd与Cu的协同催化作用有效增强了氢解离和溢流性能。此外,Pd-Cu/ZnO-C催化剂的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且还原性能较为优异,从而有效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在170℃和190℃的低温下,Pd-Cu/ZnO-C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5%和8.9%,甲醇选择性分别为82.2%和74.9%,甲醇时空收率分别为0.058 g/(g·h)和0.088 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Pd掺杂 Cu/ZnO催化剂 低温甲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多相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紫璇 杨海艳 +1 位作者 孙予罕 高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2-104,共13页
化石燃料的利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过量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而且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化石燃料的消耗将迫使人们寻找其它碳源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利用可再生... 化石燃料的利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过量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而且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化石燃料的消耗将迫使人们寻找其它碳源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获取电能分解水制得的绿色氢气(H_(2))与捕集后的CO_(2)反应制成甲醇,不仅能有效利用工业废气中多余的CO_(2),还能获取清洁、可再生的甲醇化学品,该过程的技术核心是开发高效稳定的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本文综合评述了现有研究关注较多的多相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构效关系,总结了目前多相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Cu基催化剂、贵金属与双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以及其它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合成 反应机理 多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铜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丽君 杨海艳 高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59-1773,共15页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增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减少和降低大气中CO_(2)的浓度迫在眉睫。其中,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的绿色低成本氢气,将CO_(2)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甲醇,将有助于减...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增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减少和降低大气中CO_(2)的浓度迫在眉睫。其中,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的绿色低成本氢气,将CO_(2)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甲醇,将有助于减少CO_(2)排放,助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铜基催化剂因其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甲醇选择性,一直是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领域的研究重点。本工作综述了近年来CO_(2)加氢制甲醇铜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对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进行了热力学与反应机理分析;其次,探讨了助剂、载体以及制备方法对铜基催化剂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随后,讨论了CO_(2)加氢制甲醇的工业化进展;最后,对当前铜基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的挑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合成 铜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张彧一 胡文敬 李久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5-1305,共11页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上述2种不同类型的CNF均为棒状结构,且为纤维素I型,其中氧化法制备的TO-CNF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羧基官能团.通过热重分析表明,C-CNF的热稳定性略优于TO-CNF.进一步通过UMT往复摩擦试验机研究了2种CNF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添加量(质量分数,w)不超过1%时,2种CNF在不同添加浓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减摩性能.其中TO-CNF的减摩性能略优于C-CNF,添加w=1%可使摩擦系数相对于基础体系降低51%.通过钢板表面接触角和磨损后的表面分析对CNF的润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推测由于CNF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或羧基等极性官能团,作为添加剂能够在摩擦副表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从而形成润滑保护膜,防止滑动表面微凸体的直接接触进而改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纤维 水基润滑添加剂 极性基团 摩擦学性能 润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ZnZrO_(x)耦合ZSM-5催化CO_(2)加氢制芳烃
8
作者 秘亚鹏 于幸 +2 位作者 卜宪昵 孙予罕 高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8-1049,共12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二氧化碳被快速地排放到大气中,产生诸多环境问题。CO_(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资源,通过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芳烃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传统上主要靠石油裂解和石脑油重整...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二氧化碳被快速地排放到大气中,产生诸多环境问题。CO_(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资源,通过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芳烃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传统上主要靠石油裂解和石脑油重整来生产,通过CO_(2)加氢制备芳烃可以有效减缓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但是CO_(2)的惰性强、活化能垒高、C–C偶联精准调控难,使低温CO_(2)加氢制备芳烃的高效催化剂开发存在巨大挑战。目前,采用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体系可以将CO_(2)加氢合成甲醇与甲醇制芳烃反应进行耦合,实现CO_(2)加氢直接合成芳烃。本文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ZnZrO_(x)复合氧化物,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引入不同过渡金属(Fe、Cu、Co、Ni),随后将其与商用ZSM-5分子筛物理混合制备了M-ZnZrO_(x)/ZSM-5复合催化剂。在275℃、H_(2)/CO_(2)=3、空速为600 m L/(g·h)的反应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为4%的Fe改性的Fe-ZnZrO_(x)与ZSM-5组成的复合催化剂,芳烃选择性高达80.4%,CO_(2)转化率为5.6%,CO选择性为42.2%。进一步探究了ZnZrO_(x)氧化物上Fe含量对复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Fe含量增加有助于提升反应活性与芳烃选择性;当Fe负载量为8%时,芳烃选择性提升至85.0%。这一研究为在温和条件下通过CO_(2)加氢制备芳烃工业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芳烃 复合催化剂 ZnZrO_(x) 金属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dol缩合反应的碳碳双键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建松 孙楠楠 +1 位作者 高强 魏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765-6776,共12页
具有C_(3)对称性的三甲基三嗪(TMT)分别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均三苯甲醛(TFB)和四氟对苯二甲醛(TFBA)在酸或者碱催化条件下发生Aldol缩合反应,成功构建出3种新型的碳碳双键桥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TMT-TFPT-COF、T... 具有C_(3)对称性的三甲基三嗪(TMT)分别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均三苯甲醛(TFB)和四氟对苯二甲醛(TFBA)在酸或者碱催化条件下发生Aldol缩合反应,成功构建出3种新型的碳碳双键桥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TMT-TFPT-COF、TMT-TFB-COF、TMT-TFBA-COF)。本研究通过Material Studio、ZEO++等软件对材料进行结构的精确解析,并结合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材料的结构、连接方式及其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这3种较高结晶度的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均为二维层层堆积结构,其中碱催化条件下合成的TMT-TFPT-COF、TMT-TFB-COF材料呈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质,此类荧光COFs材料在光催化、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多孔有机材料 碳碳双键 ALDOL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助剂对合成气制高碳醇Co/AC催化剂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磊 刘培功 +2 位作者 龚坤 齐行振 林铁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63-1672,共10页
本实验考察了不同金属助剂(Mn、Zn、La和Zr)对活性炭负载的Co基催化剂(Co/AC)在合成气转化中的活性和产物选择性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金属助剂对CO解离速率,Co_(2)C生成以及醇类产物选择性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构筑的Co_(2)C/Co^... 本实验考察了不同金属助剂(Mn、Zn、La和Zr)对活性炭负载的Co基催化剂(Co/AC)在合成气转化中的活性和产物选择性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金属助剂对CO解离速率,Co_(2)C生成以及醇类产物选择性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构筑的Co_(2)C/Co^(0)构成了高碳醇合成所需的双活性位结构。其中,Zn修饰的Co/AC催化剂表现出最强的CO解离速率、最高的活性和醇类产物的时空收率。Mn助剂最有利于Co_(2)C的生成,但过高的Co_(2)C/Co^(0)比例导致活性略有下降。Zr和La助剂修饰的催化剂具有相似的CO解离速率和催化活性,但CoZr/AC催化剂适宜的Co_(2)C/Co^(0)比及界面环境更有利于实现CO解离和CO非解离功能的协同,从而表现出最高的醇产物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高碳醇合成 CO加氢 助剂 碳化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ulating crystal phase of TiO_(2) to enhance catalytic activity of Ni/TiO_(2) for solar-driven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被引量:2
11
作者 HE Zhanjun GONG Kun +3 位作者 DAI Yuanyuan NIU Qiang LIN Tiejun ZHONG Liangshu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3-1213,共11页
Ni/TiO_(2) catalyst is widely employed for photo-driven DRM reac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_(2) remains unclear.In this work,the rutile/anatase ratio in supports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by... Ni/TiO_(2) catalyst is widely employed for photo-driven DRM reac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_(2) remains unclear.In this work,the rutile/anatase ratio in supports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by varying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anatase-TiO_(2).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revealed that a distinct TiO_(x) coating on the Ni nanoparticles(NPs)was evident for Ni/TiO_(2)-700 catalyst due to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iOx overlayer gradually disappeared as the ratio of rutile/anatase increased,thereby enhancing the exposure of Ni active sites.The exposed Ni sites enhanced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and boosted the dissociation capability of CH4,which led to the much elevated catalytic activity for Ni/TiO_(2)-950 in which rutile dominated.Therefore,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solar-driven DRM re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utile/anatase ratio.Ni/TiO_(2)-950,characterized by a predominant rutile phase,exhibited the highest DRM reactivity,with remarkable H_(2) and CO production rates reaching as high as 87.4 and 220.2 mmol/(g·h),respectively.These rates were approximately 257 and 130 times higher,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on Ni/TiO_(2)-700 with anatase.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_(2) suppor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thermal DRM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photothermal catalysis crystal phase TiO_(2)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的Cu/Zn/Al/(Zr)/(Y)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性能 被引量:34
12
作者 高鹏 李枫 +3 位作者 赵宁 王慧 魏伟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5-1163,共9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Cu:Zn:Al:Zr:Y原子比分别为2:1:1:0:0、2:1:0.8:0.2:0、2:1:0.8:0:0.2和2:1:0.8:0.1:0.1的Cu/Zn/Al/(Zr)/(Y)类水滑石化合物.将前驱体材料在空气中500°C焙烧后得到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将其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Cu:Zn:Al:Zr:Y原子比分别为2:1:1:0:0、2:1:0.8:0.2:0、2:1:0.8:0:0.2和2:1:0.8:0.1:0.1的Cu/Zn/Al/(Zr)/(Y)类水滑石化合物.将前驱体材料在空气中500°C焙烧后得到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将其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分析、N2吸附、氧化亚氮(N2O)反应吸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H2/CO2程序升温脱附(H2/CO2-TPD)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r和Y的引入使得催化剂BET比表面积大幅增加,金属铜的比表面积和分散度均按以下顺序依次增加:Cu/Zn/Al<Cu/Zn/Al/Zr<Cu/Zn/Al/Y<Cu/Zn/Al/Zr/Y,然而,强碱位数目占总碱位数目的比例的变化顺序为:Cu/Zn/Al<Cu/Zn/Al/Y<Cu/Zn/Al/Zr/Y<Cu/Zn/Al/Zr.活性评价结果揭示CO2转化率取决于金属铜的比表面积,甲醇选择性则随强碱位比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因而,Zr和Y的引入有利于甲醇的合成,Cu/Zn/Al/Zr/Y催化剂上的甲醇收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前驱体 助剂 Cu ZN Al催化剂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O_(x)/Zn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CH_(4)氧化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英东 刘双 +1 位作者 孙楠楠 魏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60-1166,共7页
基于浸渍法制备了不同Fe含量的nFe(Ⅲ)O_(x)/ZnO光催化剂,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N_(2)吸附-脱附、TEM、XPS、UV-vis以及PL表征。结果发现,通过改变浸渍液中Fe物种的浓度,能够实现最终样品中Fe含量的调控,在实验涉及的范围内,Fe的负载... 基于浸渍法制备了不同Fe含量的nFe(Ⅲ)O_(x)/ZnO光催化剂,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N_(2)吸附-脱附、TEM、XPS、UV-vis以及PL表征。结果发现,通过改变浸渍液中Fe物种的浓度,能够实现最终样品中Fe含量的调控,在实验涉及的范围内,Fe的负载没有造成ZnO载体在晶相、形貌和孔道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变化,但却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状态,从而引入了更多的O空位。此外,Fe的修饰增加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显著提升了样品的CH_(4)光催化性能。通过对溶剂体积,H_(2)O_(2)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参数的优化,0.1Fe(Ⅲ)O_(x)/ZnO样品表现出了最佳的性能,其液相氧化产物(CH_(3)OH、CH_(3)OOH、HCHO)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了5443μmol/(gcat·h)和99%。基于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H_(2)O_(2)在光生载流子的作用下形成的·自由基是CH_(4)活化为·CH_(3)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光催化 氧化锌 氧化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组件盖板玻璃的结构优化(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学昊 鲁林峰 +6 位作者 殷敏 田树全 任伟 李高非 杨立友 李永乐 李东栋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6-765,共10页
光伏组件中的玻璃盖板对陷光能力及发电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射线追踪的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盖板玻璃表面减反膜和微结构对组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玻璃的内表面结构对器件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减反膜和玻璃前表面图... 光伏组件中的玻璃盖板对陷光能力及发电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射线追踪的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盖板玻璃表面减反膜和微结构对组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玻璃的内表面结构对器件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减反膜和玻璃前表面图案都有利于器件性能的提高。玻璃前表面结构为45°金字塔时,光线在空气/玻璃界面能够发生多次反射,同时在光线逃逸出组件时更容易发生全内反射,提高了组件陷光性能。最后研究了不同的入射光角度对不同结构的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字塔结构在光入射角为0~10°和60~80°时表现出了优异性能,减反膜在光入射角为20~50°时表现更好;当同时使用减反膜和玻璃表面结构时,与平面玻璃相比,每日发电量可以增加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玻璃盖板 表面图形化 减反射薄膜 等效光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Ir单原子和团簇的α-MoC催化剂用于高效催化CO_(2)加氢制CO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俊文 张书南 +5 位作者 周浩志 黄超杰 夏林 刘晓放 罗虎 王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140,共10页
在高温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中,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还存在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溶液蒸发自组装法构建了Ir物种负载于α-Mo C的协同催化剂,结果表明,Ir与α-Mo C的协同效应使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有较... 在高温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中,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还存在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溶液蒸发自组装法构建了Ir物种负载于α-Mo C的协同催化剂,结果表明,Ir与α-Mo C的协同效应使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有较好的RWGS反应性能。特别是在500℃、0.1 MPa、300000 mL·g^(-1)·h^(-1)的反应条件下,0.5%Ir/MoC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高达48.4%,接近CO_(2)平衡转化率(49.9%),同时,CO选择性和CO时空收率分别高达94.0%和423.1μmol·g^(-1)·s^(-1),且在100 h之内反应性能几乎没有衰减,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此催化性能也超过了大多数文献报道。系列结构表征表明,Ir物种均匀地分散在α-Mo C载体上,其电子较利于转移至α-Mo C而形成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催化稳定性;同时,当Ir负载量高于0.2%(质量分数)时,Ir团簇(Irn)和Ir单原子(Ir1)同时存在,与α-MoC形成了Irn-Ir1-C-Mo协同位点。其中,0.5%Ir/Mo C催化剂拥有较小尺寸的Irn和较多的Ir1,显著地促进了CO_(2)和H2的吸附和活化,并促进了甲酸盐中间体的生成和解离,从而获得了优异的RWGS性能。这项工作为设计和制备高效稳定的CO_(2)利用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协同效应 碳化钼 铱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Rh基催化剂上的CO加氢制乙醇反应:载体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自龙 刘晓放 +2 位作者 张书南 王慧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学品以及传统能源替代品,乙醇极具应用前景。当前乙醇的生产主要通过谷物发酵和乙烯水合法。然而效率低下的发酵过程和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限制了乙醇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发展生产乙醇的可替代技术成为重要议题。由... 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学品以及传统能源替代品,乙醇极具应用前景。当前乙醇的生产主要通过谷物发酵和乙烯水合法。然而效率低下的发酵过程和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限制了乙醇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发展生产乙醇的可替代技术成为重要议题。由合成气(CO+H_(2))出发直接制备乙醇被认为是实现煤炭、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含碳资源高值化、清洁化利用的新方式。负载型Rh基催化剂作为合成气直接制乙醇最有潜力且最有效的催化体系而受到广泛研究。对于负载型Rh基催化剂来讲,合适的助剂和载体通常可以有效地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乙醇选择性。Fe作为一种提高乙醇选择性最有效的助剂之一而被广泛地应用在Rh基催化剂的研究中。在本文中,为了探究载体的作用,我们利用初湿浸渍法制备出不同载体(CeO_(2)、ZrO_(2)和TiO_(2))负载的Fe促进的Rh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乙醇反应中。结果表明,RhFe/TiO_(2)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为250℃,2 MPa时的CO转化率高达18.2%并且在醇分布中乙醇的选择性高达74.7%,远高于相同条件下RhFe/CeO_(2)和RhFe/ZrO_(2)催化剂的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比表面从小到大依次为RhFe/CeO_(2)<RhFe/ZrO_(2)<RhFe/TiO_(2),而Rh的分散度也依次增加、粒径依次减小。这是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能有利于Rh物种的分散,高分散的Rh物种就意味着存在更多的活性位点。H_(2)-程序升温还原结果表明Rh与载体、Rh与Fe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实验的还原条件下TiO_(2)会发生部分还原,而其它的载体则不会发生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RhFe/TiO_(2)催化剂具有更多的乙醇生成(Rh_(x)^(0)-Rh_(y)^(+))-O-Fe^(δ+)活性位点,使得乙醇的选择性增加。CO-程序升温脱附被用来确认不同催化剂的CO吸附能力,结果表明TiO_(2)由于存在更多的O空穴和Ti^(3+)离子从而增强了对CO的吸附,因此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基催化剂 载体效应 乙醇合成 合成气转化 铑分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的Cu/ZnO/Al_(2)O_(3)催化剂用于CO_(x)加氢合成甲醇:CO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影 刘晓放 +4 位作者 夏林 黄超杰 吴兆萱 王慧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5,共10页
近年来,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被视为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燃料枯竭的有效途径。目前,铜基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竞争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的CO导致甲醇选择性较低,同时副产物水引起Cu发生不可逆烧结,... 近年来,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被视为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燃料枯竭的有效途径。目前,铜基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竞争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的CO导致甲醇选择性较低,同时副产物水引起Cu发生不可逆烧结,进而降低甲醇产率。众所周知,CO能够调整分子的表面竞争吸附和活性位的氧化还原行为,本工作拟向原料气中掺入具有还原性的CO以抑制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和防止表面氧化中毒。另一方面,通常认为铜基催化的CO_(2)加氢制甲醇是结构敏感性反应,不同的前驱体能够显著影响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进而影响催化活性。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和蒸氨法制备了含有类水滑石前驱体(CHT-CZA)和复合物前驱体(CNP-CZA)结构的Cu/ZnO/Al_(2)O_(3)催化剂。随后,为探究CO掺杂后反应机理,在250℃,5 MPa的反应条件下,含有不同比例CO的原料气中(CO_(2):CO:H_(2):N_(2)=x:(24.5−x):72.5:3)评价两种催化剂对甲醇合成的性能。评价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反应性能趋势相同,随着CO含量增加,CO_(2)转化率和STY_(H2O)不断降低,STY_(MeOH)逐渐增加。X射线光谱(XPS)显示随CO含量增加,催化剂表面还原性Cu比例增加。评价和表征结果说明CO引入抑制了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发生,通过还原被H_(2)O氧化的活性Cu表面,促使更多的活性Cu位点暴露参与甲醇合成。另一方面,透射电镜(TEM)显示掺杂的CO会过度还原而引起颗粒团聚,导致催化剂逐渐失活。相比之下,含有水滑石前驱体的催化剂在任何气氛下均表现出更加优越的反应性能和长周期稳定性。这可归因于类水滑石前驱体独特的片层结构通过结构限域作用有效避免了因CO过度还原而导致的金属颗粒团聚,从而减少活性位点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氢化 甲醇合成 Cu/ZnO/Al_(2)O_(3)催化剂 CO掺杂 水滑石前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条件对铜催化CO_(2)电还原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畅 陈为 +4 位作者 宋艳芳 董笑 李桂花 魏伟 孙予罕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7-807,共11页
工业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CO_(2)转化利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金属铜因其成本低廉、储量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CO_(2)亲和力能够生成多碳化合物,是目前CO_(2)电还原中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电极材料.... 工业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CO_(2)转化利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金属铜因其成本低廉、储量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CO_(2)亲和力能够生成多碳化合物,是目前CO_(2)电还原中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电极材料.由于阴、阳离子的特征吸附对Cu电极性能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反应体系中对Cu电极上CO_(2)吸附、活化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导致金属Cu电极上报道的电催化活性、产物种类与选择性等都非常宽泛.基于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各种反应条件对金属Cu电极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的影响.作者选择了平均粒径为600 nm的商品化金属Cu颗粒作为电还原CO_(2)的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包括各种常用电解质溶液、KHCO_(3)的浓度以及H型电解池和流动池.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0.5 mol·L^(-1)的KHCO_(3)作为电解质溶液具有较好催化活性和较高的产物分电流密度,流动池可以进一步提高主要产物甲酸盐和CO的分电流密度.本研究工作从反应条件的角度对CO_(2)还原的电催化转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有助于理解电解液和反应器等因素对CO_(2)电还原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还原 铜催化剂 反应条件 气体扩散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效应对Ru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制烯烃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尧泰真 安芸蕾 +3 位作者 于海玲 林铁军 于飞 钟良枢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00-1410,共11页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载体(CeO_(2)、ZrO_(2)、MnO_(2)、SiO_(2)和活性炭)对负载型Ru基费托合成制烯烃(FTO)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的本征属性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对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载体(CeO_(2)、ZrO_(2)、MnO_(2)、SiO_(2)和活性炭)对负载型Ru基费托合成制烯烃(FTO)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的本征属性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对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关系为:Ru/SiO_(2)>Ru/ZrO_(2)>Ru/MnO_(2)>Ru/AC>Ru/CeO_(2)。对于烯烃选择性,Ru/SiO_(2)和Ru/MnO_(2)得到的总烯烃选择性最高,超过70%,而Ru/ZrO_(2)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低至29.9%。由于金属Ru与SiO_(2)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较弱,反应后的Ru/SiO_(2)催化剂得到适中的Ru纳米颗粒尺寸(~5 nm)且反应活性也最高。对于Ru/AC和Ru/MnO_(2),其Ru纳米颗粒尺寸仅为1-3 nm,表现出较低的CO转化率。较高的烯烃二次加氢能力导致Ru/AC和Ru/ZrO_(2)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偏低。此外,由于存在强的MSI效应,部分Ru纳米颗粒被可还原性CeO_(2)活性层包覆,导致Ru/CeO_(2)催化活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合成气 烯烃 钌纳米颗粒 载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