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产物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亮 陈笑艳 钟大放 《质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5-387,共13页
药物代谢研究贯穿药物开发的整个过程。生物基质中药物代谢产物的快速、准确鉴定有助于理解药物或候选化合物的生物转化途径,确定代谢软位点,从而帮助优化先导物结构,筛选出具有更高代谢稳定性的药物。利用亲核性捕获试剂开展体外代谢实... 药物代谢研究贯穿药物开发的整个过程。生物基质中药物代谢产物的快速、准确鉴定有助于理解药物或候选化合物的生物转化途径,确定代谢软位点,从而帮助优化先导物结构,筛选出具有更高代谢稳定性的药物。利用亲核性捕获试剂开展体外代谢实验,检测反应性代谢产物的生成,相关结果可以帮助规避候选化合物进入临床后可能产生的毒性风险。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具有分析通量高、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能提供丰富的结构相关信息等优点,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工作综述了近年来作者所在实验室采用LC/MS法开展的药物代谢产物鉴定研究,提出了基于LC/MS技术的药物代谢产物鉴定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药物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可为临床药动学研究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LC/MS) 代谢产物鉴定 反应性代谢产物 高分辨质谱(HR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及其含药血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宋珏 路通 +2 位作者 谢林 王广基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350-1354,共5页
目的:以黄芩苷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药效指标,研究黄芩苷的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大鼠灌胃后,测定不同取血点血清样本中的黄芩苷含量,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血清样本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 目的:以黄芩苷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药效指标,研究黄芩苷的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大鼠灌胃后,测定不同取血点血清样本中的黄芩苷含量,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血清样本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对浓度.时间、效应.时间曲线进行相关分析,建立药动.药效结合模型;观察不同浓度黄芩苷溶液的保护作用,获得黄芩苷体外抗氧化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黄芩苷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且具有时间依赖性。效应-时间曲线的Emax为98%,fmax为15min;浓度-时间曲线的Cmax为9.39μg·ml^-1,fmax亦为15min,以Log(AUC)-AUE作图,图形近似呈“S”形。体外实验中,黄芩苷浓度在0.16~10μg·ml^-1范围内有抑制作用,且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黄芩苷体内、外均具有抗氧化作用,且效应的时效关系与血清中黄芩苷的时量关系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PC12细胞 血清药理学 药动-药 效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多黏菌素E_2组分的色谱分离及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丹 李亮 +2 位作者 刘彩 陈笑艳 钟大放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甲磺酸多黏菌素E_2是多黏菌素E_2的前药,对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临床拟用于抗感染治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联用技术,电喷雾电离负离子(ESI^-)模式,建立了色谱分离、质谱检测的方... 甲磺酸多黏菌素E_2是多黏菌素E_2的前药,对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临床拟用于抗感染治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联用技术,电喷雾电离负离子(ESI^-)模式,建立了色谱分离、质谱检测的方法,对不同数目甲磺酸基团取代的多黏菌素E_2进行碰撞诱导解离(CID)研究,推测其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数目甲磺酸基团取代的多黏菌素E_2的准分子离子均为带双电荷的[M-2H]^(2-)离子;对[M-2H]^(2-)离子碰撞裂解,主要为中性丢失CH_2SO_3、H_2SO_3、SO_2、CH_3CHO,未发现酰胺键的断裂。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甲磺酸多黏菌素E_2及结构类似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提供基础,同时也对甲磺酸多黏菌素E的定量分析和药动学研究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 甲磺酸多黏菌素E2 色谱分离 裂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山奈酚-3-O-芸香糖苷浓度及其在大鼠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梁世瓢 刘飞 +4 位作者 杜飞飞 牛巍 孙艳 李川 郭美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91-496,共6页
目的:建立能够灵敏、特异、准确、可靠地测定血浆中山奈酚-3-O-芸香糖苷浓度的分析方法。方法:优化山奈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NFR)的离子化及其断裂方式,确定相关液相色谱条件,选择能有效地从血浆样品中提... 目的:建立能够灵敏、特异、准确、可靠地测定血浆中山奈酚-3-O-芸香糖苷浓度的分析方法。方法:优化山奈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NFR)的离子化及其断裂方式,确定相关液相色谱条件,选择能有效地从血浆样品中提取NFR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开展方法学考察,以验证新建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等,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大鼠静脉注射NFR后所得的实际血浆样品,以验证新建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结果:ESI(+)为NFR提供最佳的离子化条件,采用SRM工作模式,用m/z595→287来检测NFR。同时,以左旋千金藤啶碱(1-Stepholidine)为内标物化合物(IS),其SRM检测采用m/z328→178。NFR及IS的色谱保留时间(tR)分别为2.3和2.2min。用乙酸乙酯(EtOAc)提取经HCl酸化的大鼠血浆样品,NFR和IS的回收率分别为58.5%~70.1%和72.5%。NFR和IS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稳定。在0.192~600ng·ml^-1的浓度范围内,对NFR与IS的峰面积比值和NFR的血药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其回归曲线线性良好(r=0.9999,n=6×5)。批内准确性为92%~107%,其精密度为1.0%~5.7%;批间准确性为94%~99%,其精密度为1.5%~8.4%。本方法的LLOQ为0.192ng·ml^-1。大鼠静脉给药单剂量NFR(30 mg·kg^-1)后,NFR的消除半衰期(T1/2)为1.27 h、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为0.32 h,NFR在大鼠体内的清除率(CL)为2.73 L·h·kg^-1、稳态分布体积(VSS)为0.92 L·kg^-1。结论:应用LC-MS/MS技术建立的测定血浆中山奈酚-3-O-芸香糖苷浓度的新方法灵敏可靠,这项研究工作为全面开展NFR注射液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分析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奈酚-3-O-芸香糖苷 液质联用技术 血药浓度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生物分析方法的基质效应和对策 被引量:56
5
作者 刘晓云 陈笑艳 钟大放 《质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8-399,共12页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等特点,已经成为生物分析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于新药发现和开发过程中新化学实体及其代谢物的定量分析。然而,由于生物样品基质成分复杂,共洗脱物质会影响分析物的离子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等特点,已经成为生物分析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于新药发现和开发过程中新化学实体及其代谢物的定量分析。然而,由于生物样品基质成分复杂,共洗脱物质会影响分析物的离子化,使分析物的质谱响应增加或降低,从而影响LC-MS/MS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一般而言,离子抑制较离子增强更为常见。因此,在建立LC-MS/MS法时,需要对离子抑制进行评估和校正,并采用不同的策略消除或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生物样品分析中基质效应的来源和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克服基质效应的策略。引起基质效应的物质包括磷脂、盐类、尿素、代谢物等内源性物质和赋形剂、抗凝剂、固定相释放物质及降解产物等外源性物质。目前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提取后加入法和柱后灌注法。克服基质效应的策略主要有使用稳定同位素内标,将极性药物衍生化,沉淀蛋白后稀释上清液,优化样品预处理方法、色谱和质谱条件等。结合本课题组的应用实例,重点阐述了建立LC-MS/MS生物分析方法时,为减少基质效应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药动学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家兔血浆中倍他米松 被引量:3
6
作者 邓泮 陈笑艳 +1 位作者 戴晓健 李三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家兔血浆中倍他米松含量。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醚-正己烷(4:1,V/V)液-液萃取,以乙腈-5mmol/L醋酸铵-甲酸(80:20:0.1,V/V/V)为流动相,ZorbaxEclipseXDB-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家兔血浆中倍他米松含量。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醚-正己烷(4:1,V/V)液-液萃取,以乙腈-5mmol/L醋酸铵-甲酸(80:20:0.1,V/V/V)为流动相,ZorbaxEclipseXDB-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393→m/z373和m/z393→m/z355(倍他米松)和m/z406→m/z247(内标,A0)。结果:测定血浆中倍他米松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0~1000pg/ml,定量下限为15.0p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3.0%,准确度(RE)在-1.4%^-0.6%以内。应用本法对家兔经皮给予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后的药动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max为(11.0±5.3)h,Cmax为(167±28)pg/ml,AUC0-t为(4.24±1.68)ng.h.ml-1。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丙酸倍他米松 倍他米松 乳膏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血浆样品中丹参酚酸类成分的浓度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平 路通 +4 位作者 吴伯英 杜飞飞 高秀梅 张伯礼 李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48-755,共8页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中丹参素(tanshinol,TSN)、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PCA)、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及丹酚酸D(salvianolic acid D,SAD)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中丹参素(tanshinol,TSN)、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PCA)、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及丹酚酸D(salvianolic acid D,SAD)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检测特性,为开展复方丹参滴丸药代研究,建立灵敏可靠的定量分析血浆样品中丹参酚酸浓度的方法。方法:研究丹参酚酸的电离模式及效率、二级质谱的碎片离子及打碎效率;建立有效可靠的从血浆样品中提取被测丹参酚酸物质的前处理方法;优化色谱条件、减少分析干扰、促进质谱检测;围绕准确性、精密度和提取回收率等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电喷雾(ESI)负离子模式能有效实现丹参酚酸被测化合物的电离。以下离子对m/z197→135、137→108、493→295、717→519、417→197分别为被测化合物偈N、PCA、SAA、SAB、SAD提供最佳的选择离子对监测(SRM)检测条件。为取得可靠的分析结果,建立了两个分析方法:其一用于测定血浆样品中的TSN;其二用于测定血浆样品中的PCA、SAA、SAB和SAD。两个分析方法均以HCI酸化血样后用乙酸乙酯提取的方法处理血浆样品,其中,TSN的提取回收率在57.7%~61.6%之间;PCA、SAA、SAB和SAD的提取回收率在38.0%~58.9%之间。偈N的线性范围为2.7~2000.0ng/mL,相关系数r为0.999,最低检测限(LLOQ)为2.7ng/mL;PCA、SAA、SAB及SAD的线性范围为1.4~1000.0ng/mL或4.1~1000.0ng/mL,相关系数r〉0.99,LLOQ分别为1.4ng/mL(PCA)和4.1ng/mL(SAA、SAB和SAD)。两个分析方法的日内准确性和精密度分别为90%~112%和2.5%~14.5%;日间准确性和精密度分别为91%~110%和0.7%~9.8%。结论:成功建立了能够灵敏可靠地测定血浆样品中5种丹参酚酸化合物浓度的分析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复方丹参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原儿茶醛 丹参酚酸 液相色谱-质 谱联用技术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