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紫禁城清代建筑琉璃瓦保护的桥式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韩向娜 黄晓 罗宏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紫禁城清代建筑琉璃瓦是我国琉璃技艺的精华,但是部分现存的琉璃瓦却出现了变色、污染、开裂、风化、剥釉等损坏。本工作针对剥釉损坏,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反应原料,设计合成了具有桥联结构的硅氧烷(BSQ),... 紫禁城清代建筑琉璃瓦是我国琉璃技艺的精华,但是部分现存的琉璃瓦却出现了变色、污染、开裂、风化、剥釉等损坏。本工作针对剥釉损坏,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反应原料,设计合成了具有桥联结构的硅氧烷(BSQ),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将其用于琉璃瓦的保护。测试了保护后琉璃瓦的吸水率、接触角、色差、透气性、抗压强度等参数;并对保护后的琉璃瓦进行了耐化学侵蚀、耐冻融实验。结果表明,保护后的琉璃瓦具有较好的憎水性,强度得到提高,釉面剥落现象得到明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禁城建筑琉璃瓦 桥式硅氧烷 文物保护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古陶瓷 被引量:5
2
作者 盛成 卓尚军 +1 位作者 吉昂 申如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9-633,共5页
以国家地质标准样品制作工作曲线,用粉末压片法制样,高能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古陶瓷中包括15种稀土元素在内的56种元素,通过对6个陶瓷胎标准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钪、钒、锰、铬、锌、镓、锗、铷、锶、钇、锆、铌、镉、锡、... 以国家地质标准样品制作工作曲线,用粉末压片法制样,高能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古陶瓷中包括15种稀土元素在内的56种元素,通过对6个陶瓷胎标准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钪、钒、锰、铬、锌、镓、锗、铷、锶、钇、锆、铌、镉、锡、铯、钡、镧、铈、镨、钕、钆、钬、铒、铥、镱、镥、钍、铀等28种痕量元素测定值均在参考值的不确定度3~4倍范围,其他痕量元素如镍、铜、钼、锑、钐、铕、铽、铪、铅、铋等10种元素合格率为50%~83%。钠、镁、钾、钙、铁的氧化物和钛等6个项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氯、硫、磷的合格率均为66.6%。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测定值和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熔融法测定结果相比,绝对误差分别在0.95%~4.46%和0.60%~1.6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定量分析 古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商用保护材料对模拟秦俑陶胎的加固和防盐风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向娜 黄晓 罗宏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77-83,共7页
目前对古代陶胎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固材料的筛选及其保护效果评估上,普遍缺乏深入的保护机理的研究,尤其保护材料对陶胎盐风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在国内更是罕见。因此,本实验选用TEOS(正硅酸乙酯)、Paraloid B72和WD10对模拟古代秦俑陶... 目前对古代陶胎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固材料的筛选及其保护效果评估上,普遍缺乏深入的保护机理的研究,尤其保护材料对陶胎盐风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在国内更是罕见。因此,本实验选用TEOS(正硅酸乙酯)、Paraloid B72和WD10对模拟古代秦俑陶胎进行了加固和防盐风化保护研究。重点观察了不同材料处理后陶胎样品表面盐结晶的形貌,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对Paraloid B72在耐盐实验中出现的保护性破坏现象给予关注。结果显示,TEOS处理后陶胎的抗压强度得到提高,但对陶胎的耐盐性能没有改善;Paraloid B72处理后,陶胎颜色加深,耐盐实验中处理陶胎出现了严重的盐风化。WD10处理后陶胎的耐盐性能显著增强。对盐结晶的微观形貌研究初步揭示,保护材料能够对陶胎表面进行改性,不同的憎水性和渗透性会显著影响盐结晶的微观形貌,进而会带来不同类型的盐风化。本研究结果启示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各种保护材料的优缺点,根据被保护文物的具体实际需求,慎重开发和选择保护材料,以避免保护性破坏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秦俑陶胎 盐风化 盐结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罗宏杰 韩向娜 +1 位作者 黄晓 李伟东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48-56,共9页
由于环十二烷在室温下具有升华性,能够实现可逆去除,并且去除后不会对文物的后续分析和修复产生影响,这一优异性能,使得自1995年环十二烷首次亮相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后就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保护的对象涉及到壁画,纸张,丝织品,陶瓷,彩... 由于环十二烷在室温下具有升华性,能够实现可逆去除,并且去除后不会对文物的后续分析和修复产生影响,这一优异性能,使得自1995年环十二烷首次亮相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后就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保护的对象涉及到壁画,纸张,丝织品,陶瓷,彩绘漆器,金属以及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脆弱文物等。首先介绍了环十二烷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晶,挥发速度和残留状况。然后,对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已经成功应用的案例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环十二烷的使用安全性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发现目前环十二烷的安全性信息并不清晰,建议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使用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环十二烷的安全隐患,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同时,对可能替代环十二烷的一些材料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十二烷 文物保护 临时性加固 可逆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