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施农业土壤中聚磷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晓青 吕玉平 +6 位作者 周方园 赵晓燕 张广志 任何 周红姿 王加宁 张新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04-1711,共8页
为在设施农业土壤中筛选获得兼具高效除磷能力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的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从设施大棚采集40 cm以上土样,梯度稀释后经PAOs平板初筛、异染粒染色复筛聚磷菌,结合形态学和16S rRNA测序鉴定种属。... 为在设施农业土壤中筛选获得兼具高效除磷能力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的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从设施大棚采集40 cm以上土样,梯度稀释后经PAOs平板初筛、异染粒染色复筛聚磷菌,结合形态学和16S rRNA测序鉴定种属。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聚磷菌的除磷率和菌体磷含量,PCR验证聚磷作用关键基因ppk。采用活菌计数法分析聚磷菌的耐盐和耐高温率,对峙培养法分析对病原菌的抑菌率。本研究共筛选得到7株聚磷菌,经鉴定分别属于节杆菌(Arthrobacter spp.)、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p.)、红球菌(Rhodococcus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4个菌属。好氧条件下,所有菌株均具有除磷作用,其中A.ureafaciens Fp64的除磷率最高(70.52%),R.rhodochrous Fp31的菌体含磷量最高(18.74%)。在除磷率大于50%的4株聚磷菌中,均可扩增获得ppk基因。所筛选聚磷菌兼具多种其他生物学特性,其中A.ureafaciens Fp64和A.keyseri Fp38具有病原菌拮抗和耐盐性,M.esteraromaticum Np20具有病原菌拮抗和耐高温性,R.rhodochrous Fp31具有极其显著的耐盐性。本研究所筛选的菌株具有较高的除磷能力和菌体含磷量,兼具拮抗病原菌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等特点,有望用于控制土壤渗漏液磷流失,为进一步研发针对设施农业土壤环境的高效生物除磷技术提供了优良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 除磷 生物学特性 设施农业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挥发性萜类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小洁 周翔宇 +2 位作者 范航 高喜凤 杨蕾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6-705,共10页
采用正己烷萃取法,结合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通过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检索定性,内标法定量,分析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叶片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所得结果不仅为芳香植物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参考,还为植物萜类的... 采用正己烷萃取法,结合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通过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检索定性,内标法定量,分析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叶片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所得结果不仅为芳香植物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参考,还为植物萜类的代谢研究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从9种芳香植物中共检测到77种挥发性萜类物质,藿香中检测到的种类最多,为46种,迷迭香(35种)、百里香(33种)、药用鼠尾草(33种)和美国薄荷(31种)次之,石竹烯和蛇麻烯为9种植物共有成分。迷迭香中检测到的挥发性萜类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药用鼠尾草和藿香。单萜类成上分明显高于倍半萜类,因此迷迭香、药用鼠尾草、藿香、百里香和美国薄荷,较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香蜂花只适宜柠檬醛的提取,牛至、凤梨鼠尾草和南欧丹参不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上述芳香植物在正常环境中生成单萜类化合物的能力高于生成倍半萜类化合物的能力,可能与其含有的萜类合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植物 GC-MS 挥发性萜类 单萜 倍半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藜麦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祥羽 张蘅 +3 位作者 李志江 董晓杰 马骁 张莉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156-158,共3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藜麦产业发展,本文从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收货及贮藏运输几个方面简述了藜麦的栽培技术,并指出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 藜麦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和恢复对凤丹光合特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燕莉 袁军辉 胡永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6-1594,共9页
选用3年生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常规供水管理的凤丹苗为对照,测定凤丹光合特性以及根系活力和形态随着水淹和水淹恢复处理时间的变化,探究牡丹的耐湿机制。结果表明:(1)水淹后,凤丹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选用3年生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常规供水管理的凤丹苗为对照,测定凤丹光合特性以及根系活力和形态随着水淹和水淹恢复处理时间的变化,探究牡丹的耐湿机制。结果表明:(1)水淹后,凤丹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根系活力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持续水淹过程中,叶片胞间CO_2浓度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水淹168h时,根系活力在所测定指标中下降幅度最大,仅为对照组的2.34%,此时根系变黑且腐烂,大部分根系脱落。(2)凤丹叶片净光合效率的下降在水淹120h过程中与气孔限制性调节密切相关,而到水淹168h时非气孔限制性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3)水淹72h后进行恢复处理120h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根系活力均显著上升;恢复处理168h后,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恢复到正常的生长水平,同时绝大部分根尖呈现白色且发育良好,根系生长向正常的生命状态恢复。研究表明,油用牡丹凤丹对水淹胁迫的应答迅速且灵敏,虽不耐水淹,但恢复能力强,这为其栽培管理以及在相对湿润地区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 水淹 水淹恢复 光合特性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ctobacillus kisonensis发酵藜麦-黑燕麦复合谷物富集多酚及黄酮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聂攀 吕玮 +3 位作者 陆军 钟苓玥 吴艳 宋立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8-216,共9页
本研究利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kisonensis,JCM15041)发酵藜麦-黑燕麦复合谷物,以多酚和黄酮含量为响应值,在利用单因素实验明确原料比(藜麦:黑燕麦)、液料比、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发酵工艺参数优化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 本研究利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kisonensis,JCM15041)发酵藜麦-黑燕麦复合谷物,以多酚和黄酮含量为响应值,在利用单因素实验明确原料比(藜麦:黑燕麦)、液料比、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发酵工艺参数优化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四因素三水平),建立了可有效富集多酚及黄酮的藜麦-黑燕麦复合谷物优化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原料比(藜麦:黑燕麦)、液料比、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发酵后多酚和黄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藜麦-黑燕麦复合谷物发酵优化工艺条件为:原料比(藜麦:黑燕麦)1:3.4(g/g)、液料比7.5:1(mL/g)、接种量4.9%、发酵时间36.5 h,且在该发酵工艺条件下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达到295.3和256.3 mg/100 g,均显著高于未发酵复合谷物(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为216.2和202.4 mg/100 g)(P<0.05),也显著高于藜麦和黑燕麦单独发酵(多酚含量分别为256.7和255.3 mg/100 g;黄酮含量分别为209.0和163.3 mg/100 g)(P<0.05)。与单一谷物发酵相比,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藜麦-黑燕麦复合谷物可更有利于多酚和黄酮类功能性成分的富集,发酵产物可用于功能性谷物食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黑燕麦 植物乳杆菌 发酵 多酚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株高和叶龄对盛花期渍水响应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国强 张建涛 +5 位作者 李亚丽 周萌 陈丹丹 胡峰 辛银平 郑国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8-55,共8页
为揭示盛花期不同渍水时长对芝麻株高和叶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式,以耐湿型中芝13和敏感型郑芝13为对象,在盛花期设置CK(不渍水)和渍水24、36、48、60 h共5个处理,采用生长函数和归一化法,以苗后相对天数为自变量,相对株高为因变量,... 为揭示盛花期不同渍水时长对芝麻株高和叶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式,以耐湿型中芝13和敏感型郑芝13为对象,在盛花期设置CK(不渍水)和渍水24、36、48、60 h共5个处理,采用生长函数和归一化法,以苗后相对天数为自变量,相对株高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定量分析芝麻株高和叶龄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渍水造成芝麻株高增高,叶龄降低。株高和叶龄变化趋势符合“S”曲线,采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模拟芝麻株高和叶龄生长动态。株高和叶龄拟合模型的RMSE分别为14.68 cm和2.49对,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0和0.975;渍水对相对株高最大值(k)和相对叶龄最大值(k′)有显著影响。中芝13和郑芝134个渍水处理(W24h、W36h、W48h和W60h)k均值较CK分别增长9.34%和10.16%,k′均值分别降低10.69%和10.16%。中芝13和郑芝13渍水处理株高Tmax均小于0.554。中芝13渍水处理叶龄的Tmax介于0.554~0.590(相对渍水时间),而郑芝13 W24h和W36h处理叶龄的Tmax介于0.554~0.590,W48h和W60h处理的Tmax小于0.554。中芝13株高的T1、T2、T3、t2、h2和h3渍水处理均值高于郑芝13,而V2和V3均值小于郑芝13;中芝13叶龄的T2、T3、t2渍水处理均值高于郑芝13,而T1、V2、V3、h2、h3均值小于郑芝13。株高和叶龄对渍水的响应差异主要体现在株高增长相对持续时间(T1、T2和T3)和株高增长速率(V2和V3)以及叶龄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相对增长速率(V2和V3)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盛花期 渍水 株高 叶龄 定量分析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