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熵合金反应共烧保护层/接触层双层结构在SOFC阴极侧的应用
1
作者 陈帮富 陈云霞 +5 位作者 余喻天 吴博 林囿辰 刘青 关成志 王建强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5,共10页
铁素体不锈钢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中常用的连接体材料,但是不锈钢合金在SOFC的工作温度(600℃~850℃)下仍存在表面高温氧化、Cr元素“毒化”阴极以及连接体与阴极接触面积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本... 铁素体不锈钢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中常用的连接体材料,但是不锈钢合金在SOFC的工作温度(600℃~850℃)下仍存在表面高温氧化、Cr元素“毒化”阴极以及连接体与阴极接触面积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本研究选用MnCoNiFeCu合金粉末作为致密保护层和多孔接触层的前驱材料,合成浆料后丝网印刷至SUS 430表面上并在900℃空气烧结2 h,分别研究了保护层和接触层在烧结之后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演变。在模拟的SUS 430连接体/保护层/接触层/电池阴极/阴极支撑测试样品中,通过反应共烧制备了高熵尖晶石基保护层和接触层的双层结构。在1000 h恒温面电阻(Area-Specific Resistance,ASR)测试中,样品ASR值稳定保持在22.04 mΩ·cm^(2)~22.71 mΩ·cm^(2),而热循环测试导致样品ASR急剧增加。通过对测试样品横截面的分析,研究了高熵尖晶石基双层结构与相邻组件的相容性以及热稳定性。此外,还评估了高熵尖晶石基双层结构抑制Cr_(2)O_(3)膜的生长和阻止Cr从连接体向阴极迁移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高熵尖晶石 反应共烧 尖晶石 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CO_(2)/H_(2)O阴极研究进展与挑战
2
作者 韩超 王越 +5 位作者 冯开宇 高娜 张礼格 崔天成 李涛 肖国萍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10,共13页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的发展历史、基本机理和关键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共电解过程中,SOEC阴极在控制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最常用的Ni-YSZ金属陶瓷材料由于Ni的粗化、团聚等原因,导致其...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的发展历史、基本机理和关键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共电解过程中,SOEC阴极在控制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最常用的Ni-YSZ金属陶瓷材料由于Ni的粗化、团聚等原因,导致其稳定性不佳,研究者在探索提高金属陶瓷电极稳定性方法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SOEC共电解中可替代金属陶瓷电极的阴极材料,钙钛矿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混合导电性、抗积炭性、杂质耐受性、氧化还原稳定性被研究者所关注,但其相对较低的催化活性是大多数钙钛矿相关氧化物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者发现通过浸渍、掺杂、脱溶等技术可以增加材料表面氧空位和活性三相界面,这些氧空位可以作为宿主位点在高温下容纳CO_(2)分子,从而降低电极极化电阻,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且浸渍法具有易于操作、效率高、制备温度低等优点,掺杂法具有掺杂过程简单、无污染和低成本等优点,原位溶出法具有稳定性高、效率高、性能好等优点,均易于后期推广。因此本文结合金属陶瓷和钙钛矿等阴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归纳了采用浸渍、掺杂、脱溶等技术提升阴极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进展,为SOEC的商业化提供技术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CO_(2)/H_(2)O共电解 金属陶瓷 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IS和DRT的SOEC电解池阻抗贡献研究
3
作者 邵晴 王皓申 +2 位作者 罗凌虹 关成志 王建强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作为高效的电化学转化装置,其电化学性能取决于各个组件对总阻抗的贡献。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弛豫时间分布(DRT)技术,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中各组件的阻抗贡献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不同气体组成和温度...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作为高效的电化学转化装置,其电化学性能取决于各个组件对总阻抗的贡献。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弛豫时间分布(DRT)技术,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中各组件的阻抗贡献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不同气体组成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进行解析,识别了燃料电极和氧电极的电化学过程及其阻抗特征。DRT分析揭示了各个动力学过程相关的特征峰,P1峰(1×10^(3)Hz~1×10^(4)Hz)对应燃料电极中的氧离子传输,P2峰(1×10^(2)Hz~1×10^(3)Hz)与燃料电极的电荷转移有关,P3峰(50Hz~100 Hz)反映了氧电极中的电荷转移与离子传输,P4峰(1Hz~10Hz)反映气体扩散,P5峰(0.1 Hz~1.0 Hz)则与氧电极中的气体扩散相关。基于此,构建了适合的等效电路模型(ECM),以精确描述SOEC各部分的电化学行为。该研究为理解SOEC内部的电化学过程、提升其稳定性和减小极化阻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阻抗差异分析 DRT E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Ni-N-C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_(2)electroreduction to CO
4
作者 PANG Peiqi XU Changjian +5 位作者 LI Ruizhu GAO Na DU Xianlong LI Tao WANG Jianqiang XIAO Guopi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2-1172,共11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tube furnace method,the high-temperature shock(HTS)method enables ultra-fast thermal processing,superior atomic efficiency,and a streamlined synthesis protocol,offering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The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nickel-based SACs can be synthesized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using the HTS method,making their application in CO_(2)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a viable and promising avenu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heating temperature,metal loading and different nitrogen(N)sources on the catalyst morphology,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n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Under optimal conditions,0.05Ni-DCD-C-1050 show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ducing CO_(2)to CO,with CO selectivity close to 100%(−0.7 to−1.0 V vs RHE)and current density as high as 130 mA/cm^(2)(−1.1 V vs RHE)in a flow cell under alkal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high temperature shock method single atom catalysts coord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池Ni-YSZ燃料电极长期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邵晴 罗凌虹 +4 位作者 关成志 王建强 金盾 余剑峰 林囿辰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9-779,共21页
在碳中和背景下,固体氧化物电池(SOCs, Solid Oxide Cells)是一种极具前途的能量转换技术。在SOCs中,尽管在开发混合离子电子导体复合电极和钙钛矿燃料电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Ni-YSZ由于同时具有SOFC模式下氢氧化反应(HOR)和S... 在碳中和背景下,固体氧化物电池(SOCs, Solid Oxide Cells)是一种极具前途的能量转换技术。在SOCs中,尽管在开发混合离子电子导体复合电极和钙钛矿燃料电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Ni-YSZ由于同时具有SOFC模式下氢氧化反应(HOR)和SOEC模式下析氢反应(HER)的优异催化活性,仍然是商业化燃料电极的最佳选择。然而,Ni-YSZ电极的衰减是制约SOCs发展的重要问题。简单介绍了Ni-YSZ电极材料,并总结了SOFC和SOEC模式下有关Ni-YSZ电极衰减的典型现象,重点关注了Ni-YSZ电极衰减的原因,并基于衰减机理提出了改进方案和思路。最后,对Ni-YSZ电极长期稳定性的优化策略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池 燃料电极 Ni-YSZ 长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