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支撑共性与特性需求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娟 焦秀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7期71-73,77,共4页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作为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共性与特性需求,...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作为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共性与特性需求,以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高原特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建设思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三江源 科技支撑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红琴 王卓权 +7 位作者 张法伟 仪律北 郭小伟 李以康 林丽 曹广民 李英年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5-141,146,共8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草甸是主要植被类型但其水源涵养功能有待准确量化。以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4—2018年的植被生长季(6—9月)土壤体积含水量的长期观测数据,探讨了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草甸是主要植被类型但其水源涵养功能有待准确量化。以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4—2018年的植被生长季(6—9月)土壤体积含水量的长期观测数据,探讨了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土壤现实持水量与最小持水量之差)和水文调节功能(有效水源涵养量的时间变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0—100 cm年均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为(44.3±8.7)mm(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呈现出双峰型的季节趋势,最高峰和次高峰分别为6月下旬的(57.8±14.4)mm和9月中旬的(59.2±15.7)mm。浅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占比分别为53.1%,34.9%和12.0%,土壤有效含水源涵养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对数衰减(R^(2)=0.82,p<0.001)。增强回归树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尤其是5 cm土壤温度,二者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不同深度的年均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和土壤黏粒比例显著负相关(R^(2)=0.99,p=0.004)。根系区(0—40 cm)年均土壤吸湿速率和脱湿速率分别为(0.21±0.02)mm/h和(0.22±0.02)mm/h,t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了0—5 cm之外,根系区土壤脱湿速率显著大于吸湿速率。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土壤吸湿和脱湿速率的显著环境驱动因子。因此,土壤温度是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和水文调节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维持土壤的低温是高寒草甸水源涵养功能保育和提升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矮嵩草草甸 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 土壤吸湿速率 土壤脱湿速率 增强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划破草皮技术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博 林丽 +4 位作者 郭小伟 钱大文 兰玉婷 司梦可 李本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5,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指标,分析划破草皮(C_(1))、划破草皮+补播(C_(2))、划破草皮+施肥(C_(3))、划破草皮+补播+施肥(C_(4))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结果】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下土壤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9%、4.80%、3.58%和4.05%,对土壤碳、氮、磷和钾含量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方式、土壤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处理方式对植物群落及实生苗数量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P<0.01),其中,C_(2)处理植物群落密度比对照增加了68.77株/m^(2)(P<0.05);双子叶植物数量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37。基于不同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紧实度)、全量养分(全氮、全碳)和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含量的标准化多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单一划破草皮处理(C_(1))在短期内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综合改善能力较弱,而在划破草皮之上辅以补播或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限制性养分的活化效果更优。【结论】采用划破草皮配合外源种库和外源养分添加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退化小嵩草草甸生产能力和土壤限制性养分含量,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划破草皮 高寒小嵩草草甸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