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光温室滴灌条件下黄瓜氮、磷、有机肥肥效与施肥模式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徐福利 王振 +2 位作者 徐慧敏 万超 陈志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2,共6页
采用氮(N)、磷(P)、有机肥三因素五水平最优设计,在陕北黄土高原进行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肥效与施肥模式的田间试验。得到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的肥效反应模式,以及N、P和有机肥单因素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氮(N)、磷(P)、有机肥三因素五水平最优设计,在陕北黄土高原进行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肥效与施肥模式的田间试验。得到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的肥效反应模式,以及N、P和有机肥单因素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有机肥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增加的影响是有机肥>N>P,施用有机肥是日光温室黄瓜增产的主要措施。当施P_2O_5量小于750 kg/km^2、施氮量小于1150 kg/hm^2时,N、P肥有增产效果,用量大于此施肥量时N、P肥效降低。根据反应模式提出黄瓜目标产量在83000~88000 kg/hm^2之间,95%置信区间的N、P、有机肥最佳施肥用量为N 807.5~1309.3、P_2O_5 576.6~991.6 kg/hm^2、有机肥41.3~148.9 t/hm^2。N:P_2O_5为1:0.714~0.757。日光温室黄瓜种植应以有机肥为主,氮、磷肥配合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黄瓜 肥效 施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径流剥离土壤的水动力过程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吴淑芳 吴普特 +1 位作者 宋维秀 卜崇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228,共6页
坡面土壤侵蚀是径流冲刷和坡面抗蚀作用以及地面物质补充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实验,研究了20°裸地(CK)及鱼鳞坑(YLK)、苜蓿草地(MXCD)、秸秆覆盖(JGFG)径流调控措施坡面薄层水流剥离土壤颗粒的... 坡面土壤侵蚀是径流冲刷和坡面抗蚀作用以及地面物质补充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实验,研究了20°裸地(CK)及鱼鳞坑(YLK)、苜蓿草地(MXCD)、秸秆覆盖(JGFG)径流调控措施坡面薄层水流剥离土壤颗粒的水动力学过程,并运用水流切应力、单位水流功率、径流动能三种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裸地和调控措施坡面,输沙率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之间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与水流动能之间呈现良好对数关系;土壤侵蚀发生时均存在临界切应力和临界功率。(2)随放水流量增加,坡面流速迅速增大,导致水流切应力、单位水流功率、径流动能增大,进而水流对土壤颗粒的剥离能力增强,最终土壤侵蚀加剧。总之,三种理论在描述土壤侵蚀过程时各具特点,径流切应力更能详细地揭示土壤颗粒分离过程,而径流动能及功率理论更能简便、准确地描述坡面土壤侵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分离过程 水流切应力 单位水流功率 径流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吕春花 郑粉莉 安韶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2,共6页
选择植被自然恢复不同年限的阳坡梁坡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40 a内,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 选择植被自然恢复不同年限的阳坡梁坡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40 a内,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且表土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以裸露地为对照,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3.8%-534.9%、9.3%-300.0%、213.6%-521.5%、40.4%-286.5%、22.7%-232.2%和3.2%-22.4%,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波动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幅度比其他三种酶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密切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均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0.930/0.918);土壤脲酶活性与全氮含量相关系数最高(0.80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0.977/0.984);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含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子午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锋 郑粉莉 安韶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6-672,共7页
选取不同开垦年限的阳坡梁坡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子午岭地区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被开垦近100年来,阳坡梁坡农地0—20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皆... 选取不同开垦年限的阳坡梁坡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子午岭地区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被开垦近100年来,阳坡梁坡农地0—20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皆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林地相比,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剖面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下降了26.6%-84.4%、17.6%-76.9%,15.7%-73.8%和37.6%-68.6%;20—4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30.7%-81.0%、8.3%-71.9%,17.3%-96.9%和51.1%-92.6%。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在开垦初期(4 a)年均下降速率最大;而后,随开垦年限延长年均下降速率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20和20—40 cm土层之间差异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呈减少趋势。土壤脲酶活性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开垦9 a农地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受施用磷肥的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在0—20 cm土层呈波动变化,在20—40 cm土层呈微弱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破坏 加速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旱地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可持续利用模拟研究
5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1 位作者 王美艳 方新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9,共10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旱地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土壤湿度和观测土壤湿度剖面分布自上而下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湿度模拟值基本能够反映苜蓿地土壤湿度等级在不同土层的分... 采用野外调查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旱地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土壤湿度和观测土壤湿度剖面分布自上而下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湿度模拟值基本能够反映苜蓿地土壤湿度等级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苜蓿地土壤干燥化进程和土壤湿度恢复进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在宁夏南部丘陵半干旱区,8~10 m土层土壤湿度恢复较困难,种植苜蓿期间应尽量避免该土层土壤湿度等级降低到D以下,即土壤湿度不应低于8.5%。在宁夏南部丘陵半干旱区苜蓿适宜种植年限为6~8年,翻耕后适宜采用PPW轮作模式(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进行土壤水分恢复,种植16~20年粮食作物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恢复 草粮轮作 半干旱区 EP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ET0空间变异情况研究
6
作者 吴贤忠 汪有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35,共2页
偏度和峰值检验表明,ET0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可以直接运用克里格方法进行插值。通过对样本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不同模型预测误差均值、预测误差均方根和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的比较表明:运用克里格方法进行插值时应首选高斯模型。根据插值得到... 偏度和峰值检验表明,ET0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可以直接运用克里格方法进行插值。通过对样本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不同模型预测误差均值、预测误差均方根和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的比较表明:运用克里格方法进行插值时应首选高斯模型。根据插值得到的ET0等值线图,可清晰地看出区域ET0值的大致范围,为计算作物需水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蒸腾量 等值线图 克里格插值方法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施氮和灌溉条件下覆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陈小莉 李世清 +2 位作者 王瑞军 任小龙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2-658,共7页
以典型半干旱区干湿砂质新成土(Ust-Sandic Entisols)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施氮及补充灌水量对春玉米(Zea maysL.)产量、土壤矿质氮(NO3--N和NH4+-N)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0—100 cm土体范围内,随着土层加深,播... 以典型半干旱区干湿砂质新成土(Ust-Sandic Entisols)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施氮及补充灌水量对春玉米(Zea maysL.)产量、土壤矿质氮(NO3--N和NH4+-N)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0—100 cm土体范围内,随着土层加深,播前和收获后土壤NO3--N含量呈降低趋势,NH4+-N有所增加,但变幅不大;总矿质氮量(NO3--N和NH4+-N)表现为下降。说明地膜覆盖和施氮并没有使NO3--N深层累积量增加,这可能与土壤本身供氮能力严重不足有关。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各处理氮肥表观损失量增加;与不覆膜相比,作物氮素累积量比不覆膜显著增加(P<0.05)。在低灌(80 mm)覆膜和高灌(160 mm)覆膜条件下,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均比不覆膜提高了18.8%,说明覆膜低灌在相同施氮条件下,可节约80 mm灌水。但低灌(80 mm)与高灌(160 mm)不覆膜间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表明在相同施氮条件下,覆膜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综合考虑子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覆膜+补灌80 mm+施氮90 kg/hm2"可能为本试验条件下较优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春玉米 氮肥利用率 土壤矿质氮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钾肥对温室黄瓜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杨阳 徐福利 陈志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32-1237,共6页
通过温室田间试验,研究施K2O 0、240、480、720、960 kg/hm2等5个钾肥处理对津春3号黄瓜光合特性、产量、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K2O 720 kg/hm2时,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施K2O 240 kg/hm2,黄瓜的叶面积和叶数最大。随着钾肥施... 通过温室田间试验,研究施K2O 0、240、480、720、960 kg/hm2等5个钾肥处理对津春3号黄瓜光合特性、产量、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K2O 720 kg/hm2时,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施K2O 240 kg/hm2,黄瓜的叶面积和叶数最大。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黄瓜的光合作用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过程,钾肥量与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式为y=-4.160+4.5307x-0.6693x2,r=0.9470**。施钾肥能够提高叶绿素含量,钾肥量与叶绿素含量增量SPAD值关系式为y=-6.66+7.406x 8-0.97x2,r=0.9836**。施用钾肥对黄瓜的前期结瓜作用明显,前期施用钾肥,结瓜数量和产量增加显著。施用钾肥黄瓜增产14.7%~53.5%;施K2O 720 kg/hm2时,黄瓜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施用钾肥使黄瓜提前结果,并延长了黄瓜的结果期。施用钾肥改善黄瓜品质,在K2O 240~720kg/hm2范围内,随着K2O量增加,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逐渐增加,硝酸盐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黄瓜 钾肥 光合特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涌泉根灌在黄土坡地的水分运移规律试验 被引量:22
9
作者 汪有科 黎朋红 +2 位作者 马理辉 赵颖娜 黎朋军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0年第5期449-454,共6页
为了了解涌泉根灌这项微灌技术灌水后的水分运移情况,在野外黄土坡地利用剖面法对涌泉根灌在不同孔径、孔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孔径、孔深处理下,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向上入渗距离和向下入渗深度有不同... 为了了解涌泉根灌这项微灌技术灌水后的水分运移情况,在野外黄土坡地利用剖面法对涌泉根灌在不同孔径、孔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孔径、孔深处理下,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向上入渗距离和向下入渗深度有不同的影响,且均与时间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涌泉根灌停止后24 h内的土壤湿润体水平及竖直方向扩散相对变化超过了47%,湿润体平均含水量相对降低了30%;24 h后的扩散较小,平均含水量下降较小.涌泉根灌停止后24 h时的湿润体特征值可作为涌泉根灌系统设计的依据;推荐涌泉根灌适宜的孔洞深度为30~40 cm,孔径为φ6 cm.研究结果可为涌泉根灌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根灌 湿润锋 水分运移 黄土坡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沟流域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雨 郑粉莉 +3 位作者 安韶山 和文祥 郭曼 吕春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4-832,共9页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0—5 cm)土壤呼吸速...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0—5 cm)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明显增加。表层土壤呼吸速率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比对照农地增加31.61%3~60.75%和15.19%5~12.81%、122.91%6~97.15%、193.5%2~068.17%。表层土壤呼吸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2~9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305~5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植被恢复55年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类似。除植被恢复8和16年外,植被恢复年限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呼吸熵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均有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显著相关;而土壤呼吸熵与呼吸速率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耕地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呼吸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初始含水量对砂黄土硝态氮迁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长保 王全九 +1 位作者 樊军 李世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4-899,共6页
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量砂黄土在降雨条件下入渗-径流、土壤侵蚀,以及NO3--N随径流流失和土壤深层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初始含水量对产流时刻的影响在相对含水量为49.4%和76.9%之间存在一个转折点,高初始含水量较低... 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量砂黄土在降雨条件下入渗-径流、土壤侵蚀,以及NO3--N随径流流失和土壤深层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初始含水量对产流时刻的影响在相对含水量为49.4%和76.9%之间存在一个转折点,高初始含水量较低含水量产流提前大约15 min;土壤侵蚀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对含水量为97.1%时,侵蚀泥沙量分别是相对含水量22.9%时的2.8倍,49.4%时的2.3倍,76.9%时的1.5倍。初始含水量高的处理径流初始NO3--N浓度高,随后各处理均衰减很快,10 min左右NO3--N含量趋于雨水本底值;土壤初始含水量越低,NO3--N被淋洗的程度越严重,土壤剖面中NO3--N的浓度峰越深。对于黄土高原坡地砂黄土NO3--N迁移特征来看,按照NO3--N迁移数量,随径流和泥沙流失量比向土壤深层迁移的数量小。说明在降雨条件下,NO3--N主要通过土壤深层淋溶损失,且土壤初始含水量越低其损失越严重。针对黄土高原降水量小、分布集中的特点,采取措施增加入渗,蓄积水分,在一定含水量下施肥,以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NO3--N的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量 人工降雨 硝态氮 砂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影寻踪技术在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曹永强 伊吉美 +1 位作者 游海林 邢晓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3,共2页
利用DPS中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选取最优投影方向,以最优投影方向所对应的投影特征量作为评价依据,建立了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衡阳市7个县域的水田密度、人口密度、7—9月蒸发量、人均收入、水池水塘密度、7—9月降水量和森林... 利用DPS中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选取最优投影方向,以最优投影方向所对应的投影特征量作为评价依据,建立了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衡阳市7个县域的水田密度、人口密度、7—9月蒸发量、人均收入、水池水塘密度、7—9月降水量和森林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衡阳市各县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强弱排序为衡南、衡阳、衡山、衡东、耒阳、祁东、常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脆弱性评价 投影寻踪 衡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退果还耕对黑垆土硝态氮积累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胜利 车升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7-1043,共7页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针对塬面、梁地和坡地三种地形,分别选取了盛果期果园、老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等,研究了退果还耕条件下,三种地貌类型土壤剖面中水分含量变化及NO_3^--N、NH_4^+-N积累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塬面、梁地...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针对塬面、梁地和坡地三种地形,分别选取了盛果期果园、老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等,研究了退果还耕条件下,三种地貌类型土壤剖面中水分含量变化及NO_3^--N、NH_4^+-N积累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塬面、梁地或者坡地上,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10%~14%);果园退耕后,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盛果期,塬面NO_3^--N峰值主要处于100—200 cm之间,退果还耕后,100 cm以上土层中NO_3^--N含量降低,100cm以下NO_3^--N积累量在增加,并且峰值不断向下移动。盛果期果园NO_3^--N积累量为631~3032 kg/hm^2;退果还耕地、老果园NO_3^--N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盛果期40%以上的NO_3^--N积累在100—200 cm土层,但退果还耕地上50%左右集中分布在200—300 cm土层。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对NH_4^+-N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邀果还耕 NO3^- -N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及杂草处理下半湿润冬小麦田NO3^-N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南维鸽 李世清 +1 位作者 侯红乾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8,共8页
以中等肥力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不同生育期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施肥及杂草处理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NO3--N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剖面NO3--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以中等肥力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不同生育期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施肥及杂草处理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NO3--N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剖面NO3--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0—100 cm土层NO3--N累积量与施氮量线性相关;在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5、0.971和0.949。2)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体NO3--N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土壤有机氮矿化产生的NO3--N是收获后土壤剖面残留NO3--N的主要贡献者。3)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施磷(PN135)与不施磷(P0N135)处理相比,施磷可显著减少土体NO3--N累积量,减少量分别为N61.4、26.9、36.6和5.5 kg/hm2;磷肥对土壤NO3--N残留累积量的削减效应以越冬期表现最为显著,成熟期表现不显著。4)在施磷的基础上,不同杂草处理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在施氮量为45 kg/hm2(PN45)及90 kg/hm2(PN90)时差异不显著;而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即PN180)的高氮处理下差异显著。每公顷施氮135 kg(PN135)的中氮处理,在越冬期清除杂草后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在拔节期显著高于其它杂草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土壤剖面 施肥 密度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旱地农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15
作者 山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共3页
介绍了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并重点就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持续增产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和发展半旱地农业是农田稳定持续增产的突破口,而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发展草地畜牧业则是半干旱地区实现... 介绍了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并重点就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持续增产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和发展半旱地农业是农田稳定持续增产的突破口,而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发展草地畜牧业则是半干旱地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力同步提升的关键。此论述以期对指导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业 抗旱品种 结构调整 同步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的表述及其建设内容探讨
16
作者 王青宁 王晗生 王美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3-275,共3页
在阐述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要素组成的基础上,明确表达了生态环境的涵义,并指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两种形式及其内容。表明以人类为主体对象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生态环境建设在于培育自然资源以及提高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服务... 在阐述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要素组成的基础上,明确表达了生态环境的涵义,并指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两种形式及其内容。表明以人类为主体对象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生态环境建设在于培育自然资源以及提高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地表面形态的重新塑造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形式,但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为其打下良好的社会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植被建设 建设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几种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差异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瑞军 +7 位作者 李世清 张兴昌 李生秀 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27,共7页
对采自西北地区森林、草甸、草原和农田不同生态系统的12种土壤,进行了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差异甚大,其变化规律与土壤全氮基本一致,表现为自然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大于... 对采自西北地区森林、草甸、草原和农田不同生态系统的12种土壤,进行了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差异甚大,其变化规律与土壤全氮基本一致,表现为自然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大于农田土壤.在供试的12种土壤中,酸解性氮为 472.7~4 021.9 mg/kg,平均为1 303.5±1 153.2 mg/kg, 占全氮的72.67%±4.01%; 随土层增加,酸解性氮所占比例下降,在 0~20 cm平均为 77.1%±3.96%(n=3),20~40 cm为 70.1%±2.48%.未酸解氮含量为 181.1~1 888.1 mg/kg (平均 509.9±21.7 mg/kg),是全氮的20.58%~31.95%(平均 27.33%±4.02%),与酸解性氮相反,下层土壤非酸解性氮占全氮的比例显著大于上层.在酸解性氮中,氨基酸氮含量变化在 195.1~2 283.9 mg/kg (平均 671.4±685.8 mg/kg) , 是全氮的25.67%~48.18%(平均 34.24%±4.2%),自然土壤中氨基酸氮所占全氮比例较农田土壤大,自然土壤平均为 40.8%±4.2%(n=5),而农田土壤平均为29.6%±4.8%(n=7); 氨态氮分布在 81.8~662.5 mg/kg (平均233.7±226.9 mg/kg)范围,占全氮的8.89%~18.99%(平均 12.85%±3.03%);氨基糖态氮含量为 46.0~665.3 mg/kg (平均 162.1±184.6 mg/kg),是全氮的 6.29%~11.99%(平均 8.13%±1.91%),绝大部分土样的氨基糖占全氮比例在 10%以下;未知氮含量分布在101.6~430.6 mg/kg (平均 237.1±117.9 mg/kg),是全氮的 5.56%~28.11%(平均 17.48%±8.55%),在森林土和草甸土中所占全氮比例分别为 7.16%和 5.56%,远低于草原土壤(19.55%)和农业表层土壤(23.65%±6.17%).微生物体氮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森林土、草甸土、草原土到农业土壤,表层土壤微生物体氮依次下降,其含量分别为 403.2、 340.8、 302.1和 93.1±26.1 mg/kg,不管是那种土壤,下层的测定值均小于上层.微生物体氮虽然与各种有机氮组分间达极显著正相关,但对微生物体氮变化给出的解释程度不同:酸解氮(84.6%)大于非酸解氮(68.1%);酸解氮中的NH3-N(86.7%)大于氨基酸氮(78.9%)、氨基糖氮(66.1%)和酸解未知氮(52.0%).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的贡献最大,为 87.2%,酸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77.6%~78.7%,总体上看易矿化有机氮组分对微生物体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微生物体氮 有机氮组分 自然土壤 氨基酸氮 农田土壤 草甸 平均 西北地区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馨逸 胡作龙 +2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河道冲淤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府谷、吴堡、龙门3个典型水文站径流泥沙及河道断面数据,分析了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近11年来府谷-龙门段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其中府谷-吴堡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量逐渐减小,吴堡-龙门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逐年加剧。(2)府谷-吴堡段呈水减沙增的趋势,吴堡-龙门段整体表现为水多沙少,两河段河道冲淤量与水流含沙量变化同步。(3)府谷-吴堡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增加趋势,河道冲刷变缓;吴堡-龙门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减小趋势,加剧河道侵蚀。(4)府谷站入黄泥沙量增加,河道侵蚀力降低,河道冲刷变缓;吴堡站入黄泥沙量减少,河道侵蚀力增强,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结论]径流泥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研究该河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动力机制对进一步减少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预防中下游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道冲淤 水沙变化 中值粒径 水沙关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