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地灾害沉积物的测年综述 被引量:9
1
作者 赖忠平 杨安娜 +2 位作者 丛禄 刘维明 王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共18页
山地灾害事件发生的年代是理解其发育机制并作出预测的基础。在长时间尺度上,常用的测年方法有光释光、14 C、宇宙成因核素和火山灰测年等,其中的关键是能否在剖面中寻找到合适的测年物质。短时间尺度的测年方法以树轮为主,辅以地衣测... 山地灾害事件发生的年代是理解其发育机制并作出预测的基础。在长时间尺度上,常用的测年方法有光释光、14 C、宇宙成因核素和火山灰测年等,其中的关键是能否在剖面中寻找到合适的测年物质。短时间尺度的测年方法以树轮为主,辅以地衣测年。在山地灾害中,不仅灾害沉积本身,其相关沉积物对事件年代也具有指示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年材料的可获性来选择合适的测年方法,最好能结合多种方法对整个灾害沉积体系进行交叉测年,以增强结果的可靠性。野外采样既要满足灾害研究的需要,又要满足年代学的要求。因此建议在野外采样时,灾害和年代学研究人员共同现场讨论以确定最佳采样策略。随着山地灾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认识到仅依据测量记录和历史记录很难具备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其频率和强度变化,因而,古灾害事件的测年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测年方法的选择 野外采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迁移作用下宽级配土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秦 苏立君 +1 位作者 刘振宇 杨世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宽级配土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物源,其渗透性研究是开展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宽级配土的渗透是一个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渗透性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为此,... 宽级配土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物源,其渗透性研究是开展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宽级配土的渗透是一个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渗透性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为此,采用自制大型渗透仪对3组不同D15/d85值(D15为粗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15%的粒径;d85为细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85%的粒径)的土样进行了饱和渗流试验,研究了宽级配土的水分运移特征和细颗粒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D15/d85值对宽级配土的渗透系数和细颗粒迁移有重要影响,D15/d85值越小,则土体渗透系数越小,细颗粒不易发生迁移;D15/d85值越大,渗透系数越大,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越剧烈,迁出细颗粒的量也更大。根据渗透系数的变化也可判定土体内部细颗粒的运动情况,据此提出了3种宽级配土颗粒迁移模式。该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宽级配土渗透特性的认识,为完善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级配土 D15/d85 渗透性 颗粒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流域河道高程剖面上的堰塞坝印记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维明 周丽琴 +5 位作者 陈晓清 周震 Wolfgang SCHWANGHART 胡旭东 李雪梅 张小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70,共13页
堰塞坝会对山区河流的纵剖面产生强烈扰动,在某些情况下,堰塞坝造成的河流纵剖面变陡很容易与构造作用下基准面下降的迁移裂点混淆。然而,在何种程度下堰塞坝会影响基于地貌测量的构造分析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缘... 堰塞坝会对山区河流的纵剖面产生强烈扰动,在某些情况下,堰塞坝造成的河流纵剖面变陡很容易与构造作用下基准面下降的迁移裂点混淆。然而,在何种程度下堰塞坝会影响基于地貌测量的构造分析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来研究堰塞坝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部分野外判识,在雅砻江流域共发现了34个堰塞坝;同时利用TopoToolbox工具包,选用30 m SRTM DEM提取了雅砻江流域河流纵剖面、河流裂点、河流陡峭指数等地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有18个堰塞坝与河流裂点在空间上重叠,其中有8个堰塞坝形成高差>100 m的裂点,对河流纵剖面有显著的影响,并发现滑坡坝比泥石流坝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雅砻江主干流及其支流力丘河,发现堰塞坝所在的河段河流陡峭指数相对较大;在排除岩性和断层活动的影响后,发现堰塞作用也能够解释河流裂点的成因。本研究结果指示,在利用DEMs来提取和分析区域构造信息时,必须考虑由堰塞坝引起的河流裂点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纵剖面 堰塞坝 河流裂点 遥感解译 雅砻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活跃度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周窈 王勇 +2 位作者 苏正安 杨鸿琨 周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37,共10页
为研究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活跃程度对植被物种组成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服务于冲沟植被恢复过程中最佳植被配置,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元谋县内22条冲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冲沟内植物种类随着沟头的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活跃... 为研究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活跃程度对植被物种组成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服务于冲沟植被恢复过程中最佳植被配置,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元谋县内22条冲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冲沟内植物种类随着沟头的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活跃型冲沟内植物12科28属共28种,半稳定型冲沟内植物16科29属共29种,稳定型冲沟内植物15科35属共37种;2)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植被群落按生活型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以扭黄茅为优势种,孔颖草、三芒草为次优种的草本层;二是以车桑子为优势种,银合欢为次优种的灌木层;三是以印楝为优势种,桉树为次优种的乔木层,但活跃型冲沟无乔木层;3)冲沟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被盖度均随着冲沟沟头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稳定型冲沟>半稳定型冲沟>活跃型冲沟;4)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沟头群落结构均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乔木种类较少,优势物种相同且占有显著地位,但随着冲沟沟头的逐渐稳定,乔木数量和多样性均逐渐增加;5)活跃型冲沟、半稳定型冲沟、稳定型冲沟之间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植物群落相似性分别表现为中等相似、极为相似、极度不相似,且冲沟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中植物有趋同演化的趋势,共有程度很高,冲沟沟头活跃程度对灌木层植物群落功能造成的影响小于对草本层和乔木层植物群落。总体而言,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沟头植被群落结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冲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沟 群落结构 重要值 多样性指数 相似性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持功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翊涵 苏正安 +5 位作者 潘洪义 王晓艺 伍佐 周涛 王俊杰 何周窈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281-1292,共12页
为评估张家口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基于USLE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张家口市2005和2015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保持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林地和草地构成,20... 为评估张家口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基于USLE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张家口市2005和2015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保持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林地和草地构成,2005-2015年,该区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其他地类面积减少,其中林地面积增长最多,主要来源是草地,且与草地之间有双向流动,而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主要转为建设用地;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不同,林地的土壤保持能力优于草地。10年间,林地的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草地的土壤保持强度提高最多,林地和草地的土壤保持量始终占所有地类的50%以上;3)10年间张家口市的土壤保持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且与植被覆盖度的增长关系密切,土壤保持总量增加了1.752×10^7 t。所有区(县)的土壤保持量在10年间均有所增长,蔚县增长最多,桥西区增长量最少;4)土壤保持量空间分布大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赤城县保持量最多,桥西区保持量最少。坝下河谷区的土壤保持能力远高于坝上高原区,保持总量始终占全市的80%以上,且10年间增加了1.163×10^7 t。本研究结果对了解张家口市生态工程实施后的土地利用及土壤保持功能变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制定土壤侵蚀治理方案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能力 USLE模型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张家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滑坡测年方法与定年精度的提高途径 被引量:3
6
作者 白世彪 崔鹏 +1 位作者 葛永刚 王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34,共16页
明确滑坡每次活动准确的年代对于揭示一个地区滑坡在时间上的活动规律,进而评价该地区的滑坡灾害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对宇宙成因核素(TCN)、光释光(OSL)和14 C等古滑坡测年方法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了总结,简要介绍了不同的古滑坡测年方... 明确滑坡每次活动准确的年代对于揭示一个地区滑坡在时间上的活动规律,进而评价该地区的滑坡灾害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对宇宙成因核素(TCN)、光释光(OSL)和14 C等古滑坡测年方法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了总结,简要介绍了不同的古滑坡测年方法,重点阐释了滑坡体、次生沉积物、滑动面、滑坡塘、滑坡后壁、滑床以及滑坡伴生堰塞湖等不同的地貌部位和测年介质以及选择不同古滑坡测年方法的局限性与使用条件,并根据目前古滑坡测年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探讨了提高古滑坡定年精度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年代学 光释光 宇宙成因核素 14 C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蚀模型的张家口市风力侵蚀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晓艺 苏正安 +6 位作者 马菁 汪言在 刘翊涵 周涛 王俊杰 何周窈 伍佐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405-1415,共11页
为明确张家口市风蚀现状,利用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结合风蚀预报经验模型,计算了张家口市2005-2015年近10年风力侵蚀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市土壤风力侵蚀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2005年轻度侵... 为明确张家口市风蚀现状,利用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结合风蚀预报经验模型,计算了张家口市2005-2015年近10年风力侵蚀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市土壤风力侵蚀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2005年轻度侵蚀面积11784.90 km^2,占总面积的32.41%,中度侵蚀面积2461.93 km^2,占总面积的6.77%,而2015年仅有轻度侵蚀,面积为7322.08 km^2,占总面积的20.14%,2005-2015年,该市风力侵蚀面积呈下降趋势;2)中度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分布在康保、张北、尚义等县;3)该市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坝上地区,2005、2010、2015年风蚀面积分别为9520.47、8086.85和5674.71 km^2,而坝下地区2005、2010、2015年风蚀面积分别为4762.36、2808.34和1647.37 km^2,呈逐渐下降趋势;4)耕地和草地的风蚀面积及其占比均较高,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轻度侵蚀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风蚀面积也均呈逐渐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张家口市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时空变化 张家口市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泥石流冲击力测量系统与反演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夏曼玉 张少杰 +1 位作者 杨红娟 杨超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9-1017,共9页
目前水槽实验一般采用压电式压力传感器测量泥石流冲击力,这种传统测量模式的电信号易受电线阻抗效应的影响,且没有考虑测量装置受冲击变形对测量结果所产生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技术... 目前水槽实验一般采用压电式压力传感器测量泥石流冲击力,这种传统测量模式的电信号易受电线阻抗效应的影响,且没有考虑测量装置受冲击变形对测量结果所产生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技术,设计了悬臂梁式泥石流冲击力测量系统;基于泥石流的宾汉体模型和受冲击体的本构关系,构建了包含中心波长最大偏移量、结构材料弹性模量和流深的泥石流最大冲击力反演公式。依据测量系统的力-光耦合效应设计水槽实验,开展了7组不同密度(1.8、1.9、2.0 g·cm^(-3))的冲击实验工况。结果表明:①数据之间呈现较好的规律性,光纤布拉格光栅中心波长最大偏移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密度下光纤布拉格光栅中心波长变化过程与泥石流冲击过程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冲击力反演模型和测量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②冲击力峰值为30.75~74.06 kPa,冲击力系数为0.92~1.95,与泥石流冲击特性相吻合,进而验证了本测量系统在克服传统压电式压力传感器自身缺陷的同时,亦能实现冲击力的稳定可靠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冲击力 光纤布拉格光栅 模型实验 悬臂梁 弯曲变形 浆体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对耕地土壤侵蚀速率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伍佐 苏正安 +5 位作者 王勇 张信宝 周涛 王晓艺 何周窈 刘翊涵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218-1226,共9页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对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对农耕地土壤侵蚀速率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农耕地土壤剖面137Cs呈均匀分布,防护林土壤剖面137Cs呈指数型分布;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137Cs面积活度表现...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对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对农耕地土壤侵蚀速率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农耕地土壤剖面137Cs呈均匀分布,防护林土壤剖面137Cs呈指数型分布;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137Cs面积活度表现为沿主风向的防护林[(3148.38±228.91)Bq·m^-2]>垂直于主风向的防护林[(2548.09±202.56)Bq·m^-2]>农耕地[(1687.43±174.99)Bq·m^-2],土壤侵蚀速率表现为农耕地[(4446.04±208.68)t·(km^2·a)^-1]>垂直于主风向的防护林[(2514.56±181.08)t·(km^2·a)^-1]>沿主风向的防护林[(1357.32±301.56)t·(km^2·a)^-1];3)距离防护林越近的区域,农耕地土壤137Cs面积活度越高,土壤侵蚀速率越小,而越靠近农耕地中心部位,土壤137Cs面积活度越低,土壤侵蚀模数越高,这表明防护林成林后在减弱耕地风沙侵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垂直于主风向的防护林土壤137Cs面积活度总体呈由西南向东北降低的趋势,即越靠近沿主风向的防护林,土壤137Cs面积活度越高,土壤侵蚀模数越低;5)沿主风向的防护林土壤137Cs面积活度显著高于垂直于主风向的防护林,这表明沿主风向防护林的土壤侵蚀速率显著低于垂直于主风向的防护林。综上可知,农田防护林对我国北方农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能够显著减弱农耕地风力侵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土壤侵蚀速率 空间格局 农田防护林 农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典型小流域切沟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琬欣 熊东红 +3 位作者 袁勇 张闻多 张宝军 赵冬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6,共7页
为探究大凉山区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孙水河上游典型小流域,综合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GIS统计与分析等手段,研究切沟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切沟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切... 为探究大凉山区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孙水河上游典型小流域,综合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GIS统计与分析等手段,研究切沟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切沟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切沟数量多,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流域东南一带(上游),向西北一带(中下游)呈逐渐下降趋势;流域内最大切沟密度6.53 km/km^(2),侵蚀强度轻度以上区域面积103.38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8.12%。2)地层岩性、高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小流域切沟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小流域海拔3020~3150 m、地层为小坝组或窝头山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地利用方式为裸地或撂荒地的区域切沟分布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可为大凉山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提供决策支撑,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小流域 大凉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改进U-Net模型和D-InSAR技术采矿沉陷提取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佳惠 刘广 +3 位作者 范景辉 赵红丽 白世彪 潘宏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不仅是矿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地下非法开采的区域具有明显的指征作用。矿产资源开采一般具有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且较分散的特点,因此快速、准确地识别并提取大区域内采矿沉陷的... 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不仅是矿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地下非法开采的区域具有明显的指征作用。矿产资源开采一般具有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且较分散的特点,因此快速、准确地识别并提取大区域内采矿沉陷的空间分布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得到矿区多时相差分干涉相位图,并使用深度学习FCN-8s,PSPNet,Deeplabv3和U-Net模型训练网络开展采矿沉陷智能识别,结果显示U-Net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且用时较短。为提高采矿沉陷的语义分割提取精度,在传统U-Net模型中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进行训练。结果表明改进的U-Net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在测试集上采矿沉陷对应的交并比提升2.54百分点,为大范围采矿沉陷时空分布提取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et模型 D-INSAR 采矿沉陷提取 语义分割 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