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石流中球形巨石运动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1
作者 娄灿昀 王飞 +1 位作者 王家鼎 陈晓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该研究通过室外水槽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直径巨石与不同密度泥石流完全固液耦合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了泥石流沟内巨石在泥石流中的运动模式、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泥石流中的受力情况,并探讨了泥石流密度与巨石粒径对其运动速度的影... 该研究通过室外水槽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直径巨石与不同密度泥石流完全固液耦合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了泥石流沟内巨石在泥石流中的运动模式、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泥石流中的受力情况,并探讨了泥石流密度与巨石粒径对其运动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巨石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滚动、跳跃与滑动等运动模式,巨石出现的运动模式同泥石流的密度以及巨石粒径有关;巨石的直径越大,运动速度越小,它在泥石流中的运动模式越简单,越倾向于发生滚动运动,在泥石流流体中的跟随性越好,速度比n越容易趋近于1;巨石粒径对巨石运动速度的影响大于泥石流密度对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球形巨石 水槽试验 运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乔成 欧国强 +2 位作者 潘华利 王钧 宇岩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泥石流作为一种多相混合介质,所包含的物理过程和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针对泥石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和物理计算模型的发展而发展,基于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为探究泥石流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泥石流作为一种多相混合介质,所包含的物理过程和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针对泥石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和物理计算模型的发展而发展,基于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为探究泥石流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回顾了求解泥石流动力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从连续介质计算方法、离散介质计算方法和混合介质计算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介绍了在泥石流分析中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及其特点,展望了求解泥石流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传统的基于网格的计算方法已有长足发展和较长的应用历史,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处理大变形、快速运移的自由表面流问题时,存在网格容易畸变等问题;基于粒子的计算方法在处理上述问题时无需网格的划分和维护,易于确定自由表面位置和多相间的界面,但存在边界条件处理困难等问题;混合介质计算方法在较小尺度范围内对固体颗粒物质与液相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数值模拟 动力学模型 多相 连续介质 离散介质 混合介质 深度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裂缝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熊东红 周红艺 +2 位作者 杜长江 杨忠 张信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5,共7页
土壤开裂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裂缝形成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以及水分溶质运输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土壤裂缝的表征指标体系及指标测定方法,并讨论分析了裂缝与土壤属性、裂缝发育与植被生长、裂缝形成与土壤入渗和溶质... 土壤开裂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裂缝形成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以及水分溶质运输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土壤裂缝的表征指标体系及指标测定方法,并讨论分析了裂缝与土壤属性、裂缝发育与植被生长、裂缝形成与土壤入渗和溶质运输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土壤裂缝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裂缝 表征指标 土壤属性 植被生长 水分溶质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数据分割的西南地区地貌形态自动识别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曹伟超 陶和平 +2 位作者 孔博 刘斌涛 孙玉莲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1,共4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区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地貌形态复杂。为了识别西南山区地貌形态,基于ASTERGDEM,以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为地貌类型划分指标,采用数据分割的方法获得了整个西南地区19种地貌类型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地貌特征总体比较破碎,...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区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地貌形态复杂。为了识别西南山区地貌形态,基于ASTERGDEM,以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为地貌类型划分指标,采用数据分割的方法获得了整个西南地区19种地貌类型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地貌特征总体比较破碎,其中平原、小起伏低山和小起伏中山3种类型面积较大,超过总面积的42%;同时得出了进行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度计算的最佳统计单元大小为2.34 km2,为地貌形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高程 地貌形态 地势起伏度 指标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支流冲沟侵蚀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维 张建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337,共5页
在保持原有植被条件下,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对金沙江支流安宁河谷冲沟侵蚀发生区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荒草地活动沟、荒草地稳定沟、裸地活动沟、耕地)土壤入渗性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前21.5 min土壤平均渗透率和累计入渗量均以荒草地稳定... 在保持原有植被条件下,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对金沙江支流安宁河谷冲沟侵蚀发生区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荒草地活动沟、荒草地稳定沟、裸地活动沟、耕地)土壤入渗性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前21.5 min土壤平均渗透率和累计入渗量均以荒草地稳定沟为最大,以裸地活动沟为最小,其余二者居中。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入渗过程相似,并且可以用考斯恰可夫(костяковАН)公式f(t)=at-b得到很好的表达。植被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而后者对改善土壤结构起着显著作用。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尤其是其中的大粒径团聚体(>3 mm)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土壤入渗性能。根量是能反映入渗性能强弱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具有良好入渗性的土壤,其地表径流减少,冲沟侵蚀得到有效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土地利用 入渗性 植被覆盖 冲沟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形式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淑新 王根绪 +1 位作者 王学定 杨名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35,54,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成为这一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成为这一战略选择的可实现途径。文章首先梳理了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其次,从不同角度对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做了比较研究,他们源于相同的发展背景,均秉持系统观思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具有相互关联的实现途径,但在具体的内涵特征和问题指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基于此,得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比较研究 政策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路功能的边坡灾害易损性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陈泽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为了实现公路边坡灾害的易损性评价,以云南省文山至天保二级公路(以下简称"文天线")为例,从公路所承担的功能角度出发,选择经济密度、道路修复时间、公路绕行能力3个因素建立公路边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在ArcGIS... 为了实现公路边坡灾害的易损性评价,以云南省文山至天保二级公路(以下简称"文天线")为例,从公路所承担的功能角度出发,选择经济密度、道路修复时间、公路绕行能力3个因素建立公路边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在ArcGIS中实现各指标的定量化,通过指标叠加计算对公路边坡灾害的易损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路段的易损性等级进行划分和讨论,同时提出降低边坡灾害易损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文天线各路段易损性为0.07~1.00,全长有30.75%属于极高或高易损性等级;全长有3.96%的路段为极高易损性,这主要因为其绕行的公路长度与绕过的文天线公路长度的比值很大,如要降低这一路段边坡灾害的易损性,可以考虑在今后路网的建设中减少这一路段的绕行公路长度;虽然距离文天线起点最近的路段经济密度最大,但由于其修复时间最短,而且路网密集,绕行的公路长度较小,因此其易损性为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易损性评价 公路功能 通行能力 绕行能力 道路修复时间 经济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起动机理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雷鸣宇 崔一飞 +1 位作者 倪钧钧 李尧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6-797,共12页
火后泥石流由起动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和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由于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多发生于火灾后的前两年,水土流失严重,灾害效应明显,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然而,对于火灾较长时间... 火后泥石流由起动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和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由于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多发生于火灾后的前两年,水土流失严重,灾害效应明显,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然而,对于火灾较长时间后发生的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现有研究相对较少,这制约了人们对于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起动条件和起动机理的认知。与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相比,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根-土强度的退化导致。因此,定量测定火灾后根和土强度的衰减,是了解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机理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的火后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针对未火烧、火烧后3年及火烧后9年的马尾松进行根系数量统计、根系极限抗拉力测试、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测试及对不同火烧后时间的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火后根系数量、极限抗拉力随火后时间而递减。由于火灾造成植被死亡根系腐烂,土中产生大孔隙,使得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下降,进而造成降雨条件下的浅层滑坡的起动。研究成果解释了火灾后数年内浅层滑坡-泥石流的起动机理,为滑坡型火后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后浅层滑坡-泥石流 根系腐烂 土体强度 边坡稳定性系数 灾害起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苏正安 熊东红 +4 位作者 张建辉 董一帆 杨超 张小波 鲜纪绅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2期42-47,共6页
紫色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具有土层浅薄、结构性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缺点,同时又具有成土速率快、生产性能高的优点。在紫色土坡耕地上,不仅降雨和地表径流对坡面土壤迁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壤中流的侵蚀也不可忽视。与此... 紫色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具有土层浅薄、结构性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缺点,同时又具有成土速率快、生产性能高的优点。在紫色土坡耕地上,不仅降雨和地表径流对坡面土壤迁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壤中流的侵蚀也不可忽视。与此同时,耕作侵蚀作为坡耕地上主要的人为加速侵蚀形式,在坡面土壤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紫色土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现状、定量研究方法和防治措施等作了简要论述,并指出:在紫色土坡面水蚀过程中,壤中流侵蚀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该方面研究成果较少,今后应当加强;相对于水蚀而言,耕作侵蚀的研究还很少,且在该区域主要关注单纯的耕作侵蚀效应,耕作侵蚀与水力侵蚀的交互作用研究更少,因此需要加强对耕作侵蚀和水力侵蚀的耦合作用机制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互相验证,开展多尺度的定位观测和控制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水力侵蚀 耕作侵蚀 定量研究 防治措施 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方程坡度因子修正算法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斌涛 宋春风 +1 位作者 史展 陶和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8期49-51,77,共3页
坡度因子(S)是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本研究收集、整理、分析了西南土石山区典型区域的径流小区资料,修正了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方程的S因子算法。新算法将坡度分为≤5°、5°~10°、10°~25... 坡度因子(S)是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本研究收集、整理、分析了西南土石山区典型区域的径流小区资料,修正了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方程的S因子算法。新算法将坡度分为≤5°、5°~10°、10°~25°和〉25°四个范围,建立了分段的S因子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增加10°~25°和〉25°两级,较好地解决了西南土石山区陡坡地S因子的计算问题,计算精度较USLE、RUSLE、刘宝元算法、杨子生算法有明显提高。该算法可应用于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预报工作,提高了土壤侵蚀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流失方程 坡度因子 修正算法 西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水土保持功能年度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海燕 丛佩娟 +2 位作者 冯伟 鲍玉海 贾国栋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2期37-41,5,共5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释义》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分析了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促进社会进步等作用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水土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释义》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分析了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促进社会进步等作用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现状,界定出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概念。采用生态经济学计量方法,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水土保持功能价值评价模型。按照国家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分区,适当考虑二级分区和三级分区,以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站网分布概况,收集39个典型县(市、区)2016年度的土壤、水文、气象等观测资料,测算出其水土保持功能价值,进而推算至全类型区,再从8个水土保持一级分区的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推算出2016年度全国水土保持功能价值,并在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对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功能价值 评价模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干热河谷区坡面产流产沙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游翔 张闻多 +4 位作者 张素 孔祥周 熊东红 李琬欣 刘琳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6期28-30,共3页
为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现状,采用自然降雨事件下10个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2017年不同坡度(10°、12°、15°、20°)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和休闲地)条件下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干沟水利水保... 为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现状,采用自然降雨事件下10个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2017年不同坡度(10°、12°、15°、20°)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和休闲地)条件下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干沟水利水保综合试验场径流小区产流(径流深)和产沙(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和休闲地径流小区径流深多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坡度12°时达到最大值,同时在相同坡度条件下径流深表现为休闲地>坡耕地;在相同坡度条件下,休闲地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多高于坡耕地小区;坡耕地径流小区土壤侵蚀模数与径流深在不同坡度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坡度 土地利用 产流产沙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蚀监测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青 范建容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8期38-41,75,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沟蚀监测方法中传统皮尺侵蚀针监测法、遥感监测法、GPS监测法、树木断代法、塘库淤地坝回溯法、三维激光扫描监测法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指出提高监测精度、降低监测工作难度是沟蚀... 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沟蚀监测方法中传统皮尺侵蚀针监测法、遥感监测法、GPS监测法、树木断代法、塘库淤地坝回溯法、三维激光扫描监测法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指出提高监测精度、降低监测工作难度是沟蚀监测方法发展的趋势,认为监测精度高的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遥感等新兴技术在沟蚀监测领域的应用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蚀 侵蚀监测 监测方法 监测精度 适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度四川省级监测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游翔 陈锐银 廖睿智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2期23-25,共3页
通过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和数据,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出四川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区土壤侵蚀状况,并将监测结果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监测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945.20 km 2,占动态监... 通过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和数据,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出四川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区土壤侵蚀状况,并将监测结果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监测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945.20 km 2,占动态监测区总面积的27.16%,区内整体土壤侵蚀程度较轻,但侵蚀分布空间异质性明显,局部地区仍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监测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率为4.85%,且水土流失强度由高强度转向低强度,但水土流失消长情况具有空间差异性,川西地区部分区县水土流失面积仍有小幅增加。近年来四川省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大,对改善监测区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局部地区仍要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 2018年度 四川省级监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文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晓岚 宋娇 +3 位作者 程华 鲍玉海 杨玲 李进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6-685,共10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流域健康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其治理思路和技术途径等已有众多研究和实践,但是对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较为欠缺。本文基于文献调研,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生态清洁小流...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流域健康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其治理思路和技术途径等已有众多研究和实践,但是对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较为欠缺。本文基于文献调研,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群体、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与生态清洁小流域相关的科技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发文数量在各期刊中的分布符合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治理分区、技术措施等方面。(2)从事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的机构有384个,主要是水土保持相关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多为从事水土保持管理、规划和设计的人员,尚未形成稳定且产学研融合的合著群体。(3)未来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应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念运用到建设实践中,构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耦合控制技术体系,结合时代背景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方针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优化措施配置,完善管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文献计量 研究现状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茶巴朗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后凤 皇甫大林 +1 位作者 郭芬芬 杨忠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6,45,共3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茶巴朗小流域在西藏高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其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可为西藏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以茶巴朗小流域为典型代表,研究西藏高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在此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茶巴朗小流域在西藏高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其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可为西藏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以茶巴朗小流域为典型代表,研究西藏高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小流域分为3个治理区,并结合每个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布设具体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治理 生态建设 茶巴朗小流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谭杰峻 邓健 +2 位作者 范建容 徐京华 德吉色珍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8期56-59,69,共4页
由于缺乏相关试验研究,本研究以CSLE模型与多因子综合法两种结果进行比较,依据相关性分析、差异指数分析及相对误差理论,初步划分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研究表明:CSLE模型与多因子综合法所得结果相关系数为0.87,... 由于缺乏相关试验研究,本研究以CSLE模型与多因子综合法两种结果进行比较,依据相关性分析、差异指数分析及相对误差理论,初步划分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研究表明:CSLE模型与多因子综合法所得结果相关系数为0.87,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根据试验方案确定的8组分级指标,从差异指数分析来看,2、4组各强度等级差异指数和差异指数和较小,其差异指数和分别为3.35和3.36;从相对误差分析来看,其中2、7、8组总体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分别为10.95%、8.52%、9.60%;综合分析筛选出研究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即微度侵蚀<30t/(km^2·a)、轻度侵蚀30~100t/(km^2·a)、中度侵蚀100~380t/(km^2·a)、强烈侵蚀380~650t/(km^2·a)、极强烈侵蚀650~1200t/(km^2·a)、剧烈侵蚀>1200t/(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LE模型 多因子综合法 土壤侵蚀 分级指标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丘陵区小流域次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研究
18
作者 李红 任兵 +3 位作者 周明华 马菁 江南 王勇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探究山地丘陵区小流域次降雨的流量与含沙量响应过程,选取四川省盐亭县万安小流域和其内嵌套的苏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7月12日次降雨过程中降雨-流量-含沙量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降雨的降雨量较小,流域面积较小的苏... 为探究山地丘陵区小流域次降雨的流量与含沙量响应过程,选取四川省盐亭县万安小流域和其内嵌套的苏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7月12日次降雨过程中降雨-流量-含沙量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降雨的降雨量较小,流域面积较小的苏荣小流域流量峰值出现时间稍稍滞后于降雨量峰值出现时间,含沙量与流量响应迅速且变化趋势一致;面积较大的万安小流域,汇水速度较慢,径流携带泥沙能力较弱,表现出含沙量与流量无显著相关的特性;万安小流域径流输沙模数远小于苏荣小流域,苏荣小流域平均输沙模数为万安小流域的30多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农业小流域 次降雨 降雨量 流量 含沙量 输沙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China’s typical regions:A meta-analysis
19
作者 LI Mingming XU Guangzhi +2 位作者 YANG Kaicheng DAI Fuqiang ZHOU Ping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5,共13页
[Background]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orld,soil erosion causes water pollution,reservoir siltation,soil productivity decline,thus threatens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even affects global cl... [Background]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orld,soil erosion causes water pollution,reservoir siltation,soil productivity decline,thus threatens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even affects global climate.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ESWCMs,such as micro basins tillage and contour tillage)are widely understood,includ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reducing to a certain extent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llage.While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hina’s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erosion characteristics.[Methods]We reviewed literature from Web of Science,Scopus,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using terms like“Conservation practice”“Contour tillage”“Runoff”“Sediment”“Erosion”and“China”and retained literatures based on criteria such as natural or simulated precipitation,runoff or soil loss data,reported replications and statistics,recorded factors like location and slope,and at least two data pairs per group.Ultimately,49 literatures were select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n different ESWCMs and identify the slope and precipitation for the greatest runoff and sediment reduction by calculating the log response ratio(LRR).[Results]The three region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s varie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limate,terrain,and soil properties:1)ESWCMs applied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in reducing runoff and soil loss(66.65%runoff and 75.83%sediment),followed by those applied in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39.98%runoff and 58.30%sediment)and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16.36%runoff and 32.44%sediment).2)Micro basins tillage(MBT)(71.79%runoff and 87.03%sediment)no-tillage with mulch(NTM)(17.30%runoff and 32.51%sediment),collecting soil to form a ridge with no-till(CSNT)(55.78%runoff and 71.36%sediment reduction)were the most effici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controlling water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the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respectively.3)The slope gradients ranged from 0-3°,>3°-5°and>10°-15°(0-3°:97.09%;>3°-5°:74.62%;and>10°-15°:39.41%)caused the largest reduction of runoff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nd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Meanwhile,the effects of sediment reduction were the most obvious,ranging from 0-3°,>10°-15°,and>20°-25°(0-3°:89.32%;>10°-15°:75.94%;and>20°-25°:67.25%).4)The effect of ESWCMs under rainstorms was the most obviou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effect on runoff reduction under light rain in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was the most obvious,but it failed to pass the significance test in sediment reduction.[Conclusions]The results provided optim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asures for three regions,different slopes and different rainfalls,and provided data support for reducing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los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RUNOFF SEDIMENT water erosion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石棉2012年“7·14”唐家沟泥石流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谢洪 刘维明 +1 位作者 赵晋恒 胡凯衡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90-97,共8页
2012年7月14日,四川石棉田湾河流域唐家沟暴发泥石流,造成2人死亡、5人失踪及巨大经济损失。泥石流由沟道中上游局地强暴雨激发,形成机制为沟床起动型,持续过程约1 h,泥石流总量约85×104 m3,为低频率特大规模泥石流。唐家沟的相对... 2012年7月14日,四川石棉田湾河流域唐家沟暴发泥石流,造成2人死亡、5人失踪及巨大经济损失。泥石流由沟道中上游局地强暴雨激发,形成机制为沟床起动型,持续过程约1 h,泥石流总量约85×104 m3,为低频率特大规模泥石流。唐家沟的相对高度为3 139 m,沟道陡急而多急弯、卡口,导致泥石流在运动中反复堵塞溃决,堵塞系数为2.5-3.0-在沟道中下游,泥石流获得了原有沟床堆积物的补给,使固体物质补给区范围扩大,规模增大,危害能力增强-流体含有2%-4.4%的黏粒,黏度较大,重度达20.6 kN·m-3,搬运力极强,搬运至沟口的最大石块体积约235 m3,质量约645 t-流体的直进性强,弯道超高高度高于11 m。泥石流堵塞田湾河并形成溃决灾害,构成了泥石流堰塞湖山洪组成的山地灾害链,危害由沟道延伸至主河两岸的较大范围。当地森林植被茂密,但泥石流十分发育,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仍需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的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沟床起动型 堵塞-溃决 弯道超高 山地灾害链 田湾河流域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